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15课 随堂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15: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练习题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选择题1.(2018·河南鲁山一高月考)在欢庆胜利的时刻,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
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
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这里的“起义”指的是()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C.广州起义D.秋收起义『解析』据“周恩来”“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可知,这次起义是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所以『答案』选A项。
『答案』 A2.“八七会议”给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前进的方向”是指()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B.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C.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D.依靠群众,继续北伐,领导国民大革命『解析』“八七会议”的内容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故选C项。
『答案』 C3.(2017·广东佛山高一期末)1926年,毛泽东指出:“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毛泽东()A.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B.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放弃发动工人参与革命D.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解析』据材料“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知,毛泽东看到农村革命的重要性,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故A项正确。
『答案』 A4.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
”这反映出()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B.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积极性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D.苏区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苏区人民努力生产(生产积极性)和对红军的支持(革命积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实行土地革命的结果,故选B项。
2020人教版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检测试题【含答案】

(1)据材料一分析八七会议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回答中共政策的转变。
提示:(1)材料一表明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点,中共主张武装推翻国民党反革命政权,
实现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2)材料二表明在民族危机之下,中共摒弃前嫌,主张与国民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共赴国难,胜利完成第二次历史性转变。
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开始:1934 年 10 月。 (2)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 年 1 月。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 )的正确军事主张, 选举( )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 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 ①1935 年 10 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 年 10 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材料一 八七会议旗帜鲜明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这是一个正确的方针,是党在付出了
大量血的代价后换得的正确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简本)(胡绳主编)
材料二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
同的,是立足中国国情开创的新的革命道路。
考点二
红军长征
命题角度
1.考查红军长征的原因和意义 2.考查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典题例析]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自我小测: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附答案)

自我小测1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开始于……()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八七会议”D.北伐战争2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
下面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3“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5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C.遵义会议的召开D.长征胜利完成6“红日照遵义,长征排万难。
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
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主席!”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④工作重心转向农村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A.红军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B.遵义会议后红军获得了新生C.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D.红军到达陕北后开始抗战8长征胜利结束的时间是()A.1934年10月B.1935年10月C.1936年10月D.1937年10月9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附答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面是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的变化统计表。
这一变化()A.导致了海禁政策的松动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2.明朝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的社会现象。
这说明()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3.下面为明朝经济发展简表(节选)。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C.银贵钱贱成为社会普遍现象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动4.王守仁认为,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天赋的,都是纯粹至善、完美无缺的。
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
这种认识()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担当C.挽救了明朝的统治危机D.打破了传统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5.下表是明朝冯梦龙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中的部分章节的标题,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的发展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6.明朝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问世。
它们的问世反映出()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7.下面是我国部分地区最早种植甘薯的时间表,这说明当时我国()A.甘薯种植已经比较广泛B.甘薯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C.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D.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8.明末《沈氏农书》记载,浙江嘉湖地区流传“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的俗语。
当地很多农民利用事农余力和农副产品饲养禽、畜、鱼,出售获利巨大。
这说明当时浙江嘉湖地区()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出现B.农业多种经营方式有所发展C.种植业的传统地位丧失D.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9.下表是不同文献对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有关记述。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检测

【检测反馈】1.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B.川陕革命根据地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2.观察下图,下列对图中建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位于今江西省的瑞金市B.反映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就C.见证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D.体现了农村根据地的成长壮大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4.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B.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C.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取消了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巩固提升】1.以下两幅图反映了一个共同的历史教训是的()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土地问题B.要以夺取大城市为中心任务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D.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武装反抗的策略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D.井冈山道路3.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此后中共进一步成熟,表现在()A.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B.依据中国社会性质提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纲领C.反“围剿”失利后,排除“左”倾错误的干扰开始长征D.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4.某大学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沿途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
下列按当年红军长征历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排序第二的应是()A B C D5.毛泽东在《七律》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同步练习(解析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练习(解析版)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皆在关内流浪。
”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A. 九·一八事变B. 一·二八事变C. 七·七事变D. 八·一三事变4.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这里的“行军”是指( )。
A. 北伐战争B. 南昌起义C. 秋收起义D. 红军长征5.“遵义云开迎曙色,毛公舵稳展奇谋。
”是作者创作油画的主题。
对其中“曙色”的理解正确的是()油画《遵义曙光》A.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B. 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C. 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D.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6.“此事将毛泽东造就成一个把思想和行动结合在一起的人……而且给他提供一支钢铁般的队伍……毛把一个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加以锻造,使之变成一种对自己事业深信不疑的强有力的队伍。
”文中的“此事”是指()A. 大革命湖南农民运动B.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C.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D. 八路军深入敌后战场7.1927年8月,中共八七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该书强调指出:“工人阶级的革命党,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公开的批评这些错误,而且要使全党党员都参加这种批评。
……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我们是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之先锋队能够在自己错误经验里学习出来,绝无畏惧地披露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力量来坚决的纠正。
”材料反映了中共( )A. 认识到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B. 主张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相结合C. 放弃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模式D. 已经从国民革命中吸取了教训8.下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口号。
从图1到图2反映了()A.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 国共关系进一步恶化D.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已经完成9.1930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作业

第四单元第15课一、选择题1.(2019·江西赣州南康中学月考)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在江西大旅社宴会厅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
他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
起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成功的关键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于有周密的准备,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
”从材料中,可知中国共产党()A.摆脱了右倾思想的影响B.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C.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D.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起义”指的是南昌起义,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准备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南昌起义是以城市为中心,所以尚未正确认识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也未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排除B、D两项。
2.(2019·江苏南京金陵中学调研)1931年8月26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决议》高度评价、赞扬了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斗争策略,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推广(毛泽东的)良好经验”。
材料中的“良好经验”是() A.发动城市工人武装暴动B.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C.领导红军实行战略转移D.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斗争策略”可知,“良好经验”指的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发生于1934—1936年,排除;D项所述事件开始发生于1937年,排除。
3.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
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A.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B.试图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C.企图抵制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的影响D.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答案】C【解析】南京国民政府在阶级性质方面属于资产阶级政权,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故A 项错误;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就决定了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它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1927年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正在全面展开,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农村合作运动,正是试图抵制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属于主观臆断,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练习题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选择题1.二零一一年《解放军报》在纪念遵义会议76周年之际,发表了一篇题为“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的文章。
将遵义会议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主要理由是A.遵义会议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标志B.遵义会议制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纲领C.遵义会议事实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D.遵义会议结束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遥控【答案】D2.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某事件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开展土地改革B.进行万里长征C.工农武装割据D.进行抗日战争【答案】B3.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我们看到下列图片,历史老师要求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你认为最突出的应该是A.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C.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D.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答案】D4.为纪念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
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
”该会议是指A.八七会议B.遵义会议C.瓦窑堡会议D.中共七大【答案】B5.一九三五年10月,毛泽东写下著名的诗歌《七律·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诗歌的最后一句写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歌中的“三军”是指A.红一方面军B.红二方面军C.红四方面军D.三大主力红军【答案】A6.“‘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
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下列符合“燎原”之势的是A.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C.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D.南昌起义打响反抗国民党第一枪【答案】B7.一九三零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高中、教案、习题、试卷
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一、选择题
1.打响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起义是(C)
A.黄花岗起义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D.湘赣边秋收起义
[解析]1927年爆发的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2018·张家界高一期末)1930年6月,中共中央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及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并发出了“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号召。
这属于(C)
A.符合国情的革命计划B.目光短浅的右倾思想
C.脱离国情的盲目行动D.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策略
[解析]1930年中国革命尚处于低潮时期,中国共产党无力攻打中心城市,材料中的计划显然是“左”倾错误思想的产物,是脱离中国国情的盲目行动,C项正确。
3.大型记录片《寻路》,意为“探寻中国革命之路”。
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开端是(D)
A.中共“一大”的召开B.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国民革命的失败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解析]“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
4.(2018·宿州高一期末)“土豪”是近年的网络流行语。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
下列关于“打土豪、分田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废除了土地私有制B.在革命根据地实施
C.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保障了农民的生活
[解析]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将土地的所有权由地主转移到了农民手中,依然是土地私有制,A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5.(2018·天门高一期末)“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其中“舵手一易齐桨橹”是指(C)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D.八一南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