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居--土窑洞
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见图),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
我的导师刘加平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窑洞建筑: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我国是一个窑居比较普遍的国家,从新疆吐鲁番、喀什,甘肃兰州、敦煌、平凉、庆阳、甘南,宁夏银川、固原,陕西乾县、延安,山西临汾、浮山、平陆、太原,河南郑州、洛阳、巩县以及福建龙岩、永定和广东梅县等地区。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据初步统计,自解放至今,中国的窑居群众总数达一亿一千万,目前仍采取窑方式者则有四千万人之多。
陕北窑洞民居ppt课件.ppt

陕北窑洞介绍
区位环境:陕北,通常指长城以
南、黄河以西、子午岭以东、桥 山以北的广大地区,总面积 80,77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 林两个地区,26个县市。
早在120万年前,黄土开始堆积,陕 北这块土地也在年复一年的变化 中不断被岁月风蚀、切割,最终形 成这般沟大山深、万壑纵横、苍 茫壮丽的景象,也造就了这般深厚 的黄土和丰富的砂石。黄土直立 不塌,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
平面布局
1、靠崖式
靠崖式窑洞是将山坡一面垂直铲平,然后在平面上凿挖窑洞。
(1)、靠山式
多出现在山坡和土原的边缘地区。 背靠山崖或原面,前是平地或山坡,临开阔的沟川和流水。——后土前水,后高前
低,后实前虚
窑洞——院落——村落
上一下:沿等高线建造 左一右:顺山势的凹凸曲线或折线排列 山体基部突出,渐次攀高渐次收缩,窑洞形成越朝上越收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结构
直壁拱顶
• 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 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 顶的方式来保证它的稳固性。
• 外高内低,墙壁附以草泥来加固。 •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窑洞选址:
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 向阳 背靠山 面朝开阔地带 少有树木遮挡 地势相对较高 近处无墓葬 无渗出水、非山洪途经 离取水地点较近
黄土高坡窑洞

大门窗石窑 纯粹用石头圈成高3.4米左右、宽3米至3.5米的拱形窑洞,多为6~10 米深。火炕另盘,形式自取,定有“尺八的锅台二尺的炕”之高低规格。 “狗窝,卧下狗,烟洞转开 斗,出烟一袖口,风刮如雷吼。”这是烟 洞的标准。此种窑洞大门大窗,经久耐用,光线好。吴堡乡比较多。用 料和门面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凿面子粗细。解放前富户多一寸三錾,特 富者上马头石,盖厦檐,顶“露明柱”。穷者手锤科四正即可,甚至有 垒“人”字墙面的。全县以宋家条村的石窑为最。宋家川、南山上、砖 窑山有天才石, 自然白色花面,不需要錾刻,只要凿四正即可。门窗 以平樯为主梁,上面是半圆,下面方形窗子和门。门有单扇和双扇两多,质硬而油性大,取石也容易,先铲开崖面, 留下土楦。接1.7米左右深的石窑口,大小同纯石窑。隆冬时节,倒楦, 跟上窑口的方向、高低、宽窄打窑洞,留土炕。深浅随便,以土质好坏、 人口多少而自定。浅窑为撑炕,深窑为厢炕。三条炕洞,直通烟囱,连 接灶膛。面石好坏,差别也很大,土窑洞一般要上箍,防止土质干裂下 塌。麦秸泥抹数次,后用麦壳子软泥抹一次,干后便能居住。现在内部 多用石灰或白垩土粉刷。此种窑洞,土石掺半,耐风雨侵蚀,冬暖夏凉, 二八月温和,胜过纯石窑,多为农家喜爱。专家也认为,山区的土窑洞 冬夏室温适中,有利于人的身体,故长寿老人多出在山区。但要红壤土 山,黄土山切不可打窑洞。
大门窗泥结窑 吴堡三道塬,取石不易,黄土又不可打洞,过去只能用 麦秸土掺水作坯,晒干后圈窑。这种窑洞,纯土结构,最怕 秋雨绵绵。现在新修,多为砖石结构。吴堡富户讲究,“四 合院”,或者三孔一院,或者五孔一院。有的另做厢窑,倒 座窑或马棚。择向建大门,俗称“楼门”。旧社会,大门按 身世决定式样和装饰。
建筑特点
• 靠山窑应用较多,有靠山式和沿沟式, 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 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 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下层窑顶 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 • 下沉式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 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 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则是就地 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 •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 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 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 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陕北的窑洞

陕北的窑洞
汉族的民居有很多,他们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多,而我今天要介绍的就是陕北窑洞,以及那里人们的风俗习惯。
窑洞大多都座落在山西和陕西等地区。
窑洞别具一格,窑洞四周全是用黄土砌成的,用厚厚的土墙把房间隔为两间,各屋之间有长长的走廊,屋内有很多火炕,即使是严冬,室内也温暖如春。
窑洞里的人们,虽穿着朴素,但他们很热情。
只要跨进窑洞,就能闻到有一阵阵扑鼻的香味迎来,这是什么香味呢?哦,原来是勤劳的陕北人民开始摊煎饼了,来迎接最尊贵的客人。
陕北人民最擅长唱山歌。
每天清晨,你都能听见从远处山上传来一阵阵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回味无穷。
陕北人民既热情,又爽朗,而且爱好诸多。
陕北的人们即使生活得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古槐小学:史明慧
指导老师:梁彩琴。
陕西窑洞

陕西窑洞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窑洞中生存、繁衍和壮大起来的。
窑洞分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椽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陕北窑洞式。
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建筑材料少,工匠少,施工便利,不占用土地,不破坏环境。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
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
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
其特点是冬暖夏凉。
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
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
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
靠崖式窑洞(崖窑)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
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现代楼房。
陕西民间的几个居住习俗

陕西民间的几个居住习俗陕西民间的几个居住习俗1.陕北窑洞陕北的地理、地貌特点决定了陕北的民居主要是窑洞;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等特点。
陕北人垂直削平黄土崖后横向掘洞,形成高宽各3米左右、进深七八米的窑洞,这就是传统的土窑洞。
在平地挖一个数丈见方、深2丈多的坑,再沿坑壁向三面掘若干个洞,另外一面掘洞通向村落大路,这种格局类似三合院,这是地坑窑,也叫“地窑”。
陕北人还用砖或石头在平地上垒成窑洞,这种平地拱形窑洞可以在前后开窗子而有利于通风透光。
陕北人还在土窑洞外面用砖或石头接一圈一两米或三五米的拱洞,叫做“接口窑”,接口窑比土窑洞坚固美观,目前新建窑洞一般都是接口窑。
陕北临近河滩的地方还多修石窑洞,山区还有砖窑洞;富裕家庭往往在砖石窑洞里的墙壁上饰以油漆彩画。
延安等地的窑洞往往修在山坡上并且一层层修到山腰,一些单位、招待所都是这种格局。
陕北窑洞亦如关中民居,里边一般盘的是土炕。
另外,关中渭北高原附近甚至关中腹地一些临近土崖的地方也修建窑洞。
2.房子偏偏盖“房子偏偏盖”是关中“八大怪”之一,当地人把偏偏盖、一面流水的房子叫“厦子”。
这种半人字形屋架的厦子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关中多数地方民居的主流。
关中中东部地区的椽子顺着流水的方向钉在檩子上,西部地区却是把椽子横着钉在顺着流水方向的“顺水”上,“顺水”底下是檩子等,西部的“顺水”跟中东部的檩子粗细相当。
3.关中大瓦房关中大瓦房区别于厦子,一般叫做“大房”。
这是中东部地区的民居,在渭河南部的周至、户县以及东部的蒲城、韩城等地是主体建筑。
户县的大房分为进深小的“两椽”又叫“鞍间”还叫“两耷拉”、较大的“三椽”和最大的“四椽”3种,椽子的长度多数是12.5尺,也有l丈的;户县一般家庭追求一明两暗三间大房,贫穷家庭住厦子,富贵家庭是四合院或三合头(三合院),户县四合院或三合头的门房一般是鞍间,鞍间与厦子之间往往有中院,两对檐厦子与中院相近处还有门楼或照壁(影壁)。
浅析陕西窑洞

浅 析 陕 西 窑 洞毛文颜(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2002级城市规划班 2005.11.9)摘要[1]: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
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是经济省钱的建筑方式。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 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
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窑洞的布局十分灵活,多随地势挖掘,无固定的朝向,由成排的圆拱组成重重叠叠、高低错落的村落。
关键词:地坑窑 沿崖窑 锢窑 窑院1 中国传统民居的地下空间环境[2](1)与大地相联系 生土窑洞的院子、土坯、间楼都是用生土夯打或土坯砌筑的,有的整个村庄建在地下,是建筑生根于大地的典型代表,其自然风格与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敦厚朴实的性格。
(2)冲沟里的村庄与水土保持 在冲沟中进行村落建设,以改善黄土高原的环境,控制水土流失。
(3)地下村庄、文明建筑 生土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及土坯拱式三种。
地坑式是地面上挖坑,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窑洞居住;沿崖式是沿山边及沟边开凿窑洞,不占耕地,节约良田;土坯拱式以土坯拱后覆土保温,是建在地面上的窑洞。
三种窑洞不论是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联系、采光通风及排水方式等,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4)地下空间 地下窑洞的组合保持了北方传统四合院正房三间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了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
地下民居体现了特殊功能与低造价的统一,无内衬的黄土窑洞约为一般地面建筑造价的1/10。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了人工与自然的结合,窑洞受自然条件和环境的支配,人工融于自然之中。
(5)明暗的图案 在窑洞式民居中,由地上的门楼通过隧洞渐次地进入地下庭院的过程,光的明暗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6)闪烁的光线 为什么人们感到透过晃动的树叶或花格窗的光线非常美?是因为过于强烈的直接光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以不快感;以暗墙为背景的窗边角处有炫咣,树叶或花格窗减少刺眼的炫光;透过小尺度的图案有特殊的视觉效果。
土建筑的“陌生化”——陕北民居窑洞

建筑 , 更蕴含深层次 的传统思 想内涵。 同时它要与 当代社会生活、 时代 文化及 当代 的审美相 结合 。 对 于民族的文化 的继承应该立足于渗透外部 形式把握 内在精神 实质。
关键 词 : 窑洞 ; 土建筑 ; 陌生 化 中图 分类 号 : J 5 9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3 — 0 2 0 4 — 0 1
工 艺 建 筑
文 艺 生活 L I T ER AT URE L I F E
2 0 1 3 一 O 1
土建筑的“ 陌生化"
— —
陕北 民居 窑洞
芳
詹秦 川 杨 文敬 窦
( 陕西科技 大 学 设计 与艺术 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2 1 )
摘 要: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 , 沉积 了古老的黄 土地深层文化 。 是 传统文化的精 华部分 , 它不仅仅是一种居住的
一 一
三、 站在土上的“ 陌生化”
切行为 、 动作 、 言谈等 , 一旦 经过多次 的反复 就会成 为 种习惯性的东西 , 变 成带有机械性 的、 自动化 的东西 。这种
自动化现象使人进入 了机械性 的领域 ,人的反应活动成 了一
种机械反应 ,因而不是把人 带人 麻木不仁 的状态就是越 过直
环境上能够与大 自然有机 的结合 ,与周围环境取得 和谐 的配 参考文献 : ’
合, 才能给人 以激情 。黄土地突出 、 强 调窑洞 的竖 向线条使窑 洞使窑洞产生一种飘逸而上 的感 觉 ,一种西北汉子粗狂 直抒 胸臆 的情怀 , 使人联想 到勃勃 的生机气息 。 建筑应是 自由活波 的没有束缚 的 , 没有任何框架 限制 的 , 与周 围的环境相结 合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民居--土窑洞走近窑洞博宝艺术网来源:榆林日报2012-11-21 14:21:09进入陕北,放眼远望,山峁沟壑间的绿树丛中,隐显着一排排窑洞,这就是陕北人世代居住的家。
窑洞,古老而朴实的民居建筑,最真实、最完整地保留了人类建筑文化渊源的本真。
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的学问人类的祖先——猿人最早的居所是自然洞穴,用以抗风雨,御寒暑。
到了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等简单的工具在土崖上掘些洞穴,铺上软草,用树枝遮挡洞口,成为舒适的居息处,且又能较好的防备猛兽的侵扰。
到了先秦时代石窑才逐渐出现,但石窑是达官贵族,豪门富商才有能力修建的,一般人还是以土窑洞为居所。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达到了高度文明,窑洞在陕北的居所地位还是名列魁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是没有摆脱洞穴系列,只不过由原始洞穴演变成土窑,再由低级进化成高级的石窑洞。
现在有的人家把窑洞装修的十分现代化,那也不过是高级洞穴罢了!陕北人从远古走到了现在,还走不出窑洞这种居息模式,可见窑洞在这块土地上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窑洞最大的优越性是冬暖夏凉,冬季北风呼啸,滴水成冰,窑内暖和如春。
夏季烈日似火,热浪翻滚,窑内却凉爽似秋。
火炕特别适宜老年或风湿病人居住,它有保暖和热灸作用。
窑洞的形制有土窑、接口窑、石窑几种。
土窑在人工洞穴上发展而来,属窑洞的初级型。
农民选择一向阳的胶土崖,用镢头刨齐崖面,开个长方形口子,称窑口,挖进一两米后,向顶部及左右拓展,修成拱形洞。
窑口安装简易方形小门;窑内用麦鱼、黄土和泥粉刷;用石板、黄土垒灶盘炕,即可居住。
这种窑在古代是贫富人家共同的居所模式,接口窑、石窑出现后,仍是贫民安身立命的居息之地。
这种窑采光不好,空气流通差。
建国后这种土窑基本淘汰,作为牛羊圈使用。
接口窑,是为了加固土窑窑面和窑口,防止雨水冲刷和塌陷发展而来的一种模式。
在土窑的基础上,将窑口扩大成拱形,按窑口拱大小加砌3~5尺进深的石拱窑面,也叫挂面子。
做圆门窗即成。
接口所用石料为不规则石片、石块,以插花墙、平垒做成,后用泥糊住窑面,叫泥糊马面。
用规则长方石料接口,窑面不泥,根据石料凿打形式分锤子活、出面子活。
泥糊马面接口窑,在过去是中等生活水平农户的居所;现在人们修窑无论接口还是石窑都成出面子活了。
接口窑外表像石窑,内则仍是土窑,比土窑坚固了,光线增强了。
石窑靠坡或平地上都可修建,用石块、灰沙垒砌而成;窑面子石用皮条或细凿凿成,垒面石讲究缝隙的横平坚直,错逢有章可循。
窑内黄土细泥或白灰粉刷。
窑顶加砌花墙,窑沿加穿廊挑石。
窑口安装新门亮窗,小窗安玻璃,增加了窑内的光亮度。
用磨光的石板、石条砌锅台、坑围、坑沿,外砌门台,更加整齐美观。
修建石窑耗资费工,一般农民苦煞一辈子也无力修一院石窑,只能在土窑中度过。
农民大兴土木的修窑热始于上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使农民迅速富裕,大部分农民都住进了新居。
这时新窑的装修也赶上了时髦,铺地板砖、涂料刮墙、贴壁纸墙裙、安壁灯吊灯,一点也不比城里的装修逊色。
近几年,有不少农民在村头道边修起了平房,或是窑洞挂平房面,虽然在窑洞群中有鹤立鸡群的不协调感,但这是绥德人追求新宅居模式的一种尝试,并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道风景线,成为改变民居模式的先行者。
建窑的讲究窑洞的修建,有许多讲究,俗语说:“子孙出生坟里,富贵出在门里。
”是说居宅风水的好坏决定家境兴衰,人生祸福。
因此,好多事宜得请风水先生来定夺,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修建民俗主要讲究“风水”的好坏。
窑址要选在向阳的山弯间,忌选在山尖、山嘴、刀背梁上,这此地方福浅财薄,生活艰难。
背山要雄浑博大,山脉连绵,此主子孙延绵、贵人扶持。
面山要宽广平缓,最好有形似笔架、官印的山,平缓宽广主富贵,财源广进;有笔架官印形山,子孙可学业有成,升官发财。
面山忌过高过近或烂山破洼,更忌“贼头山”“冲心水”和“冲心沟”,面山太近太高为堂局逼窄,逼窄即后代不旺,人无大志,子孙不聪,难以飞黄腾达。
“贼头山”主后人出盗贼等不务正业之徒;“冲心水”“冲心沟”则家中出凶事,常有天灾人祸临门。
住宅水口要顺,不顺则流财主贫。
居宅要远离庙宇和坟地,百姓怕神鬼,挨的太近,总有不留意时冲撞了他们,怕遭神鬼的惩罚。
居宅讲究坐字,即窑洞取适宜坐向而下线,由风水先生根据山形地貌综合定夺。
修窑不占子、午、卯、酉四坐字,即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四个坐向,此四字只有庙宇、官衙可居,平民百姓不能占此尊字。
其他字都可占,一般用乾山巽、亥山巳、壬山丙、癸山丁、丑山末、艮山坤、甲山庚、辛山乙、寅山申等坐向。
选好坐向也不坐正,仍偏左偏右几分。
修建破土动工要依择定的坐向看山“空不空”,山空则能动土,不空则不能动土,否则触犯太岁,会出凶事造成灾难。
这些习俗中有的是长期经验的积淀,有的则是迷信,不管怎样,至今人们都遵循这约定俗成的习俗。
在黄土高原一些地区上有一种特有的民居形式——窑洞,窑洞是很一种很古老的名居形式,一说是战国时期出现的,我没有考证过,不过确实和史前人类居住的洞穴比较相似,足以看出其古老。
由于窑洞有很多优点,故现在仍在被一些人使用。
首先,窑洞按构筑材质大致分为土窑洞和非土窑洞(石质和砖质);按构筑方式大致可分为靠崖式,地坑式,锢窑等。
锢窑大多都是非土窑洞,锢窑是在平地用砖石垒砌而成的,锢窑是独立式的窑洞,不需要依山靠崖,但又有窑洞的很多优点。
由于其材质的原因,其造价较高,所以这种窑洞的主人一般都比较富裕。
锢窑从建筑形式上说是砖石建筑中的拱券式,而非生土建筑,我今天主要说的是生土建筑,故在此不对锢窑做详解。
靠崖式和地坑式实质是相同的,都属于生土建筑中的土窑洞。
靠崖式是最常见的一种窑洞形式,将其细分又可分为靠山式和沿沟式两种,窑洞都是以“掏土”而构筑,靠山式就是首先把倾斜的山坡“刷”垂直——此“垂直”并非绝对垂直,为使窑面有更好的直立性一般都要有一定的倾斜度。
一般视其地理条件将窑面修为“一”字型(一个窑面)和“凹”字型(三个窑面),然后再在刷平的窑面上来打窑洞。
沿沟式是在一边临沟的平地上,从临沟的一方掏土,掏掉一定深、一定高、一定宽的距离(掏掉的空间越大,可以打出的窑洞越多,院子也越大),则成为“槽型”(大多为槽型),则形成“窑面”,然后就可以打窑洞了。
“正窑面”(又叫“庄背子”)(“凹”字型为例)窑洞一般以三、伍、七、九单数出现,但也有双数——视其地理位置和经济(经济实力不好就有些随意)。
正窑面上最中间的窑称为“中窑”又叫“正窑”,由于每孔窑都有“炕”,所以中窑也是可以住人的,一般住家中辈分最高的人,中窑还有一个重大作用就是充当家中的“客厅”,来访的客人就被安排到中窑接待,对客人的尊重,这表现了黄土高原人们的厚道,好客,纯朴。
中窑两边的是“偏窑”用来居住的,一般充当卧室和客房,正窑面上最边上的叫“边窑”,左边的边窑大多用做厨房,所以又叫“灶窑”;“翼窑面”(又叫“庄膀子”)窑洞一般比较随意,数量按窑面的长短来定,由于翼窑面高度不规整,所以翼窑面上的窑洞大小也很随意,和正窑面衔接处的窑洞也是用来居住的,一般住的是家中辈分最低的人,诸如子女之类的,而再往外的窑洞大多不够规格,所以被称为“窑窑”,一般不住人,用于放一些小的杂物等。
在这种庄院里面,基本上一切的一切都以窑洞的形式出现,比如厕所,猪圈,羊圈,鸡窝。
但它们都不在庄内,一般都在院外,另外很多庄院都是没有院墙的,我觉得是因为黄土高原的人们很质朴,在他们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偷盗这个概念(院墙最大的作用就是防盗),我亲眼见人家出门不锁门,基本上没有见过锁子。
地坑式就是所谓“平地窑”(又叫“地坑院”“暗庄子”等)此庄院出现不是很多,主要出现在没有山坡,沟壑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建造比较困难,首先在地上挖一个一定长度、一定宽度、一定深度的方形的地坑,然后四壁就成为窑面,再在四周打窑洞,由于这种完全围合的形式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故被称为“地下四合院”。
由于这种院落的奇特形式,使之为窑洞更添加了一些神秘色彩。
地坑院中的排水主要采用渗水的方式,在院子中挖一个一定大小的坑,名曰:“渗坑”,若有降水则将水全部引入渗坑,由于黄土质决定,水很容易就渗入地下,一般情况黄土高原降水较少,渗坑会达到排水的目的。
但是万一有暴雨来临,地坑院还是有被淹灌的危险。
另外,渗坑还有一个大缺点,如果挖的大了会影响院子活动区域的大小,挖的深了又会造成小孩等溺水的危险。
人的通行方式则是在一边打一个窑洞,窑洞是以上坡的形式而打的(或者说是一个上坡的隧道),此“隧道”直通地面。
为使通道不是那么黑暗深邃,隧道打到一定距离,直接从上面挖下——也就是说前面是隧道的形式,后面就是一个没有顶的隧道。
这种通道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如果上面的水路修的不完善,雨天上面的水会顺着通道直接流入院子中,给渗坑又增加很大的负担。
窑洞的构件1、山墙,窑洞口要砌起一堵墙(以前用于砌墙的材料都是土坯,也有用纯木材建的,后来很多人都用砖来代替,既美观有结实)此堵墙被称为“山墙”。
山墙的作用主要是封闭空间,使窑洞内形成一个围合的空间。
2、门墙,门墙是嵌于山墙内的,不能活动。
门墙的下方有门槛,门槛和门墙是相连的,门槛的高低有所不同,用于表现贵贱。
3、门,门连接于门墙上,门大多是木头的,现在也有很多用钢材的门。
门有两扇开和一扇开之分,一般中窑都用两扇开的,以体现其尊贵,其余大多都为一扇开。
4、窗,以前的窗子大多直接嵌于山墙内,没有窗扇只有窗格,并且没有玻璃而直接用纸糊的,所以通风采光都不是很好,现在有很多用的都是现代的窗户。
5、活头,门之上有个可以活动的类似于天窗的东西称为“活头”,由于以前窗子的局限性,活头直接担当通风采光的作用。
6、天窗,天窗一般是不封闭的,就是只有窗格,也不用纸糊,也是通风采光的作用,厨房的天窗有抽油烟机的作用。
7、炕,炕不只是睡觉的作用,还有沙发的作用,用来坐的(不过现在有很多窑洞里也设有沙发),冬天还是取暖的工具。
窑洞出现的原因:1、地形,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大多是山区地形,人们可以直接利用山沟,土崖。
2、地质,黄土高原黄土层厚有挖掘的可能性,土质有粘性所以又很强的站立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
2、气候,黄土高原是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为窑洞的长期存在提供条件。
3、经济,西北地区经济欠发达,科技较为落后,故多以直接运用自然较多,挖掘窑洞能减少经济开支。
4、其他,平地较少,多作为耕地;木材较少,无法建造木材架构建筑;其他建筑材料较少窑洞这种形式的建筑能存在这么长时间,必然有很多让它从在的理由,下面介绍一下窑洞的优点。
1,冬暖夏凉,由于窑洞内与外界有很厚的土层相隔,密封性较好,夏天太阳晒不透,冬天又有能很好的防寒气,加之窑洞内有炕,又能给室内加温,所以冬天基本就用不上专用的取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