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4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电流变化引起磁 场变化,磁场变化引 起电流变化,就是必定
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 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 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十分重要的,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
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
向真理的反面。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
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
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来自。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
两者之间的 联系主要表现在: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
两者之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
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
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
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
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
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人的潜在能量)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 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 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 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 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1-5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摘要: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懂得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就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是由于物质对精神、客观对主观,存在对思维的决定性作用决定的。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之,如果不顾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是由于精神对物质、主观对客观、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决定的。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
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
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根据上述原理,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想正确做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就必须做到: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认识和发展规律又要充分利用主观能动性。
在大学里,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认识各科目的内在规律掌握理论知识。
因为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我们预想的目的。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客观规律,我们才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为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合理的目标,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1-4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解答(1-4章)绪论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性?答:⼀、历史必然性:1、⼯业⾰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速发展并产⽣⽣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社会化同⽣产资料私⼈占有之间这⼀不可克服的⽭盾,预⽰着未来社会⾰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争⽇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九世纪⾃然科学⼀系列重⼤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然规律的揭⽰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提供了科学基础。
⼆、当代适⽤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个⼀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类智慧的⾼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法论,致⼒于实现以劳动⼈民为主体的最⼴⼤⼈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场,坚持⼀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丰富、⼈民精神境界极⼤提⾼、每个⼈⾃由⽽全⾯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理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产阶级和进步⼈民努⼒奋⽃的武器强⼤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命与社会改⾰仍然具有巨⼤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命性的统⼀?答:⾸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切理论和奋⽃都应致⼒于实现以劳动⼈民为主体的最⼴⼤⼈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日常生活中的规律
美国总统的“零年当选必死”规律 “特科抹人诅咒”还被称作“蒂皮卡诺诅咒”或 “零年份诅咒”。根据传说,1811年,美国将军威 廉· 亨利· 哈里森在蒂皮卡诺大战中击溃了印第安人 首领特科抹人的军队,并对印第安人实施了大屠杀。 面对强大的敌人,可怜的特科抹人只能用咒语来反 抗,他们的酋长临死时诅咒说:我告诉你们,哈里 森将死;继他之后每隔20年,每个在尾数是零的年 份当选的总统都必须在任上死去;他们每个人的死 都会让美国人记起我们的人民。
庖丁解牛
2、规律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 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一、规律的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但它永 远烧不死“日心说”。
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是不是人类在规律面前就无所作为,只能被动 接受规律的安排即听天由命呢?
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透过现 象,认识和发现规律。 人们可以利用规律来指导实践,更好地改造自然和 社会,最终达到为人类谋福利。 我们正确对待规律的态度应是:既反对藐视规律的 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 为的思想。
树上有10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一 只,树上还有几只? Ο只 !
9只 !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 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为什么要发 挥主观能动性?
(1)只有发挥主观 能动性,才能揭示 事物本质与规律, 正确指导行动。
么 没 看 到 万 有 引 力 我 看 到 苹 果 落 地 怎
我怎么就 想不到?
,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 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马原第一章第一节(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 1、规律: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意识的作用(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
调控性——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唯意志论——机械论——宿命论
本章结束
• 2、客观性: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 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规律的客观性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 但它永远烧不死“日心说”。 日心说
布 鲁 诺
人因思想而伟大
----帕斯卡尔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 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 命。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 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 ,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 无所知。 •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应该追求自己的 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 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 宙便囊括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 括了宇宙。
请回答: 结合材料,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 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 社会历史趋向:社会历史规律的决 定作用
• 主体选择: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 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第一章-第3节-清华学生问过的69问清华韦正翔教授收集制作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 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将失败,别的人已经看得很清楚, 自己却看不清楚呢?算命和预测有什么区别? 成功与否和失败与否可以预测,但是成功的方 式和失败的方式能够预测吗?一个人的前途是 可以预测的吗?为什么人会相信一些人能够成 功,而相信另外一些人不能够成功呢?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 与区别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什么?在高尚行为后面 是不是有利益动机呢?社会赞扬的高尚的道德 品质的总体来源是否与利益有关系?高尚性如 何超越利益的呢?
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第一,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 径;第三,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 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50页)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有着自身的发展 规律。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要认识这些发展规 律,并遵循这些规律,自觉地改造世界。 (第46页)
清华学生由此联想到或关心的问题: 在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有无用的吗?社会让 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个人学习的动机与社会 让人学习的动机有什么区别?个人学习的动机 为什么可以是好奇心呢?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根据一定的目的、要 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 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 过程结束时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 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 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 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第48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1)规律客观性的基本含义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 转移。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B、规律作用的客观性
A、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是否认识到、是否承 认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能被任意创造 或消灭。规律不为任何人而存在,也不因任 何人而灭亡。
木匠心中很烦乱,抽起了烟。咕嘟嘟地抽了一袋又一袋烟,又 捧起了烟袋,围着截短的木料转了一圈又一圈。他绞尽脑汁, 想了又想,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高兴地拿起锯子,又 把木料锯成两段。主人一见更发火了,一跺脚便走出家门,四 处逢人就说,木匠把他最好的一块木料糟蹋了。他走了一天, 直到黄昏才扫兴地回家来。然而,主人一走到家门口,奇迹出 现了。原来,门槛不单是做成了,而且还雕上了美丽的花纹。 仔细一看,两边是活灵活现的两条龙,中央部分两条龙嘴之间 嵌了一只球,正好把短缺的部分补上了,成了“二龙戏珠”横 卧门下。主人见状,心里乐开了花,伸出大拇指,钦佩地说: “巧木匠!巧木匠!” 从此,巧木匠的名声传遍了天下。
例:石头风化,铁生锈,含羞草,向阳花等。
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
水滴石穿的物理反应
岩石风化的化学反应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草履虫的应急反应
葵花向日
(2) 由低等生物刺激感应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这种刺激感应性是生物最原始的反映形式,是植物和原生 动物都具有的反映特性。高级动物能把各种感觉器官和感 觉能力联系起来,形成对客观环境的统一反映,形成动物 心理,不仅指简单动机,包括知觉,表象,和情绪。这依 赖的是大脑。
2014年考研题(单选)
2、俄国早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 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 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 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C B、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C、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D、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客观内容:意识的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
意识 主观形式:感性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 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 辩证统一
1、概念
主观能动性即自觉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 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是人类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 主动的活动和能力。
客观规律性即规律的客观性,指规律是事物 自身所固有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③ 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 识的产生。 劳动为意识产生和发展提供客观需要和 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 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从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
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 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识是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
东汉人王符说:“龙有
九似,头似驼、角似鹿、 眼似兔、耳似牛、项似 蛇、腹似蜃、鳞似鲤、 爪似鹰、掌似虎,是 也。”( 《本草纲目》 第43卷,龙条)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 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下面讲意识的作 用。
材料分析:
从前,有一个木匠替一户人家造房子。在动手做 门槛时,主人在木匠身边寸步不离,他担心木匠 粗心大意把门槛料子弄坏,因为这木料来之不易, 是花了好多时间,赶了好多趟集,翻了不知多少 木垛,挑了又挑才选中的。木匠一看,果然是块 好料,一百年坏不了,二百年烂不掉。可是木料 稍长了一点,于是木匠举起锯子,三下五除二, 就把木料锯下了一小截。锯后用尺一量,糟糕, 木料截短了。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主人最担心的 事却偏偏发生了,他又气又急,瞪着木匠:“看 你怎么办?”
并随着劳动和语言的发展而日趋完善,容 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和严密,从 而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离开了劳动和社会,就不会有人的意识。 所以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 这种产物”。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 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定义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 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1)人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 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2)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 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
分析: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是人的意 识的能动作用,它体现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人类能够根据客观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
想办法,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巧木匠巧,就巧在这里。 他根据木头已被截断了的实际,开动脑筋,用心思索, 在实践的基础上,巧妙地制成了“二龙戏珠”的门槛, 解决了这个难题。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 实验,他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 环境中生活:他让一只小羊羔随着羊群在水草肥 美的草地上快乐地生活;而把另一只羊羔也拴在 草地上,但是旁边拴着一只狼。结果这只在狼整 天威胁下的羊,因整天极度的惊恐焦虑,根本吃 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现代医学家心 理学家也曾经用狗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 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 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子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 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性的病态反应。 问:那么从这两个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
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主要内容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及其特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定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 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特点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 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 联系。 对此,列宁对此有过深刻的论述。 例子: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客观的 本质联系。 例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 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本 质联系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 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 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 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 用。关于意识和心理活动对人体和病理活动的调节 和控制,人类早就有所认识。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 和实践,在这方面更有独特的贡献。现代科学和医 学实验也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 重要影响。
B、规律作用的客观性 规律的作用不因人的喜厌好恶而改变; 规律的实现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对此,毛泽东说的非常明确
(2)唯心主义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过:“人的理性为自 然立法”的观点。 其实,人的理性只是认识了客观存在的规律, 而不是创造了规律。 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存在并起作用 社会规律也是如此,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 在马克思写出《资本论》之前就存在着。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 的主观映象。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 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意识的形成】
(1)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 感应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形成机制上 自然规律形成于自然界诸因素盲目的交 互作用的过程中;而社会规律在根本上形成 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以及物质和观念 变换的过程中。
(2)起作用的方式上 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盲目的相互作 用过程中自发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只有通过 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 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 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 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无论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 实践中实现。
多项选择题
1、 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 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 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 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考研真题多选题)
会的发展而发展。要真正理解意识是社 会历史的产物,必然要追朔到劳动,因 为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
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其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
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
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 客观的。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
会生活过程诸多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