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与性能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与性能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高分子材料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已经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能往往限制了其在某些特定场合的应用。
为了拓展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范围,提高其性能,表面改性技术应运而生。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是指在不改变材料本体性能的前提下,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方法对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能进行调整和优化。
其目的是改善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润湿性、黏附性、耐磨性、耐腐蚀性、生物相容性等性能,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物理改性方法是表面改性中较为常见的一类。
其中,等离子体处理是一种高效的技术手段。
等离子体中的高能粒子能够与高分子材料表面发生碰撞和反应,引入新的官能团,增加表面粗糙度,从而改善表面的亲水性和黏附性。
例如,经过等离子体处理的聚乙烯薄膜,其表面能显著提高,与油墨、涂料的结合力增强,印刷和涂装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另一种物理改性方法是离子束注入。
通过将高能离子注入到高分子材料表面,可以改变表面的化学组成和结构,进而改善其性能。
比如,将氮离子注入到聚四氟乙烯表面,可以显著提高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化学改性方法在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化学接枝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改性手段。
通过在高分子材料表面引入活性基团,然后与其他单体进行接枝反应,可以在表面形成一层具有特定性能的接枝聚合物层。
例如,将丙烯酸接枝到聚丙烯表面,可以使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生物相容性。
表面涂层也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改性方法。
在高分子材料表面涂覆一层具有特定性能的涂层材料,如金属涂层、陶瓷涂层或聚合物涂层,可以显著改善其表面性能。
比如,在塑料表面涂覆一层金属涂层,可以赋予其良好的导电性和电磁屏蔽性能。
除了物理和化学改性方法,生物改性方法在近年来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生物改性主要是通过在高分子材料表面固定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酶、抗体等,赋予材料特定的生物功能。
表面离子注入与沉积

表面离子注入与沉积表面离子注入与沉积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加工技术,通过将离子注入到材料的表面,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实现对材料的功能性改进。
本文将从离子注入和沉积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离子注入的原理离子注入是利用离子束对材料表面进行轰击,将离子注入到材料中的一种技术。
离子束可以由离子源产生,通过加速器加速后,聚焦成束并打到材料表面。
离子束在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时,会产生各种效应,如能量转移、原子与原子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效应会导致材料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离子注入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形貌、硬度、耐磨性、摩擦系数等性质。
通过选择不同的离子种类和能量,可以实现对材料的定向改变。
离子注入还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导率、光学性质、磁性等特性,从而拓宽材料的应用范围。
二、离子注入的应用领域离子注入技术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1.半导体器件制造:离子注入可以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中的PN结、电阻等区域。
通过控制离子注入的能量和剂量,可以实现对半导体材料的掺杂和局部改变。
2.光学薄膜制备:离子注入可以用于制备光学薄膜材料,如反射膜、透明导电膜等。
通过离子注入,可以提高薄膜的透明性和耐磨性,从而提高光学器件的性能。
3.材料改性:离子注入可以用于改变材料的表面性质,如硬度、摩擦系数等。
通过离子注入,可以使材料具有更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
4.医疗器械:离子注入可以用于改善医疗器械的表面性能,如减少摩擦、改善耐磨性等。
通过离子注入,可以使医疗器械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
5.能源材料:离子注入可以用于改善能源材料的性能,如提高锂离子电池的电导率、延长电池寿命等。
通过离子注入,可以提高能源材料的储能密度和循环稳定性。
三、离子注入与沉积的发展方向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不断增加,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离子注入对金属材料改性

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方法【摘要】本文论述了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特点和发展应用,阐述了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机理。
大量研究表明,离子注入通过改变材料表面和界面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微观结构,能够显著提高材料的抗磨损,抗疲劳,抗腐蚀,抗氧化特性。
离子注入不仅可以提高材料表面性能,延长材料使用寿命,还可以节约贵金属资源,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离子注入技术;材料表面改性;研究方法1.前言20世纪70年代,离子注入应用于材料表面改性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新颖有效的材料表面改性方法。
它是把工作(金属,合金,陶瓷等)放在离子注入机的真空靶室中,通过加高电压,把所需元素的离子注入到工件表层的一种工艺。
材料经离子注入后,在其零点几微米的表层中增加注入元素和辐照损伤,从而使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发生显著变化。
大量实验证实,离子注入能使金属和合金的摩擦因素,耐磨性,抗氧化性,抗腐蚀性,耐疲劳性以及某些材料的超导性能,催化性能,光学性能等发生显著变化,能够大大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离子注入在工业中应用能取得很好的效益,除延长工件的使用寿命外,还由于离子注入仅用较少量的合金元素,就可以得到较高的表面合金浓度,因而可以节约贵重金属[1]。
2.离子注入特点与通常的冶金方法不同,离子注入是用高能量的离子注入来获得表面合金层的,因而有其特点:(1)离子注入是一个非热平衡过程,注入离子的能量很高,可以高出热平衡能量的2-3个数量级。
因此,原则上周期表中的任何元素都可以注入任何基体材料。
(2)注入元素的种类,能量,剂量均可选择,用这种方法形成的表面合金,不受扩散和溶解度的经典热力学参数的限制,即可得到用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新合金相。
(3)离子注入层相对基体材料没有明显的界面,因此表面不存在粘附破裂或剥落问题,与基体结合牢固。
(4)离子注入可以通过控制注入剂量,注入能量及束流密度来精确控制注入离子的浓度和深度的分布。
(5)离子注入一般是在常温真空中进行,加工后的工件表面无形变,无氧化,能保持原有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特别适合于高精密部件的最后工序。
材料表面改性的化学方法与应用

材料表面改性的化学方法与应用材料表面改性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方法,通过对材料表面进行化学处理,可以改变其性质和功能,从而满足特定的应用需求。
本文将探讨材料表面改性的化学方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一、化学方法介绍材料表面改性的化学方法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溶胶凝胶法、离子注入、化学修饰等多种方式。
其中,物理吸附是指通过物理力将分子吸附到材料表面,形成一个单层或多层的吸附层。
化学吸附则是通过化学键的形成将分子牢固地连接到材料表面。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将溶胶物质通过溶胶凝胶过程固定在材料表面的方法。
离子注入则是将离子注入到材料表面,改变材料的组成和结构。
化学修饰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分子与材料表面共价结合。
二、应用领域1. 材料加工材料表面改性的化学方法在材料加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能,提高材料的润湿性和附着力。
溶胶凝胶法可以用于制备高性能的涂层材料,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离子注入可以改变材料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质,用于制备半导体材料和光电器件。
化学修饰可以改变材料的化学反应性,用于制备催化剂和吸附剂。
2. 生物医学材料表面改性的化学方法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通过化学修饰可以将生物活性物质固定在材料表面,用于制备药物缓释系统和组织工程材料。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可以改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能。
溶胶凝胶法可以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成像材料,用于检测和诊断疾病。
3. 环境保护材料表面改性的化学方法在环境保护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可以将有机污染物吸附在材料表面,用于处理废水和废气。
溶胶凝胶法可以用于制备吸附剂和催化剂,用于处理废水和废气。
离子注入可以改变材料的吸附性能,提高材料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
化学修饰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电荷,提高材料的吸附效率和再生性。
4. 能源领域材料表面改性的化学方法在能源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高分子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以上的高分子材料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相互交联或混合而成的材料。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来探讨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一、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概述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面改性技术是指通过对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面进行各种改性处理,以改善其表面性能,提高其耐久性、防腐性、均匀性、附着强度等特性的一种技术。
常见的表面改性技术有化学改性、物理改性、光化学改性等。
1. 化学改性化学改性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对高分子复合材料的表面进行改性处理。
例如,在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涂覆一层功能性交联剂、接枝共聚等化学方法可提高其表面的化学反应性和亲水性,从而改变其表面性状,达到改性的目的。
2. 物理改性物理改性是指通过物理方法对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进行改性处理,常见的方法有离子注入、等离子体注入、电子束照射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变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的表面形貌、表面化学成分等,从而改善其表面性能。
3. 光化学改性光化学改性是一种以光敏剂作为催化剂的表面改性技术。
通过用光敏剂涂覆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当表面受到光照时,光敏剂将被激活并引起表面反应。
这种方法可以改变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的表面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等,从而改善其表面性能。
二、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具有高效、可控、 low cost 等优点,已经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 汽车行业高分子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
汽车表面涂层的改性是提高其防锈性、耐久性和塑化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化学、物理和光化学技术都可应用于汽车表面涂层的改性处理。
汽车表面改性可以使汽车表面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使汽车表面更加美观、个性化,同时也能改善车身的防护性能。
2. 建筑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可用于改善建筑材料的防水性、耐候性、耐腐蚀性等性能,提高其耐用性和使用寿命。
材料学中的表面改性技术

材料学中的表面改性技术表面改性技术是材料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它通过对材料表面的处理,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以达到增加材料应用性能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表面改性技术,并探讨其在材料学中的应用。
一、溅射技术溅射技术是利用粒子束轰击材料的表面,使得表面原子或分子被剥离并加速沉积到另一个材料表面上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性质,如硬度、导电性等,还可以改变其化学性质,如增强表面的化学稳定性、腐蚀抗性等。
溅射技术广泛应用于薄膜制备、电子器件制造等领域。
二、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是一种利用化学反应在材料表面沉积薄膜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包括化学气相沉积(CVD)和物理气相沉积(PVD)等。
CVD技术通过气相化学反应在材料表面生成所需的化合物薄膜,而PVD技术则是利用物理方法将材料原子或分子传输到表面形成薄膜。
这些技术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形貌、光学性能、磁性等,广泛应用于涂料、光伏等领域。
三、离子注入技术离子注入技术是将高能离子轰击材料表面,使得离子与原子或分子发生碰撞并改变其性质的方法。
离子注入可以改变材料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电学性能等,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材料表面性能的方法。
离子注入技术在半导体、材料改性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四、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等离子体处理技术是利用由高能粒子或辐射激发产生的等离子体处理材料表面的方法。
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可以改变材料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和性能。
例如,等离子体诱导的表面改性可以增强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提高其生物相容性等。
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表面涂层技术表面涂层技术是利用一种或多种材料覆盖在材料表面以改变其性质的方法。
常见的表面涂层技术包括喷涂、热喷涂、电镀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耐高温性等,并且还可以调整其颜色和光学特性。
表面涂层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家电等领域。
第七章 表面改性技术-离子束表面改性

关于离子束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的原理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的过程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的几种方式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的示意图 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的优缺点 视频
真空中有一束离子束射向一块固体材料 时会发生哪些现象呢?
• 离子束把固体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撞出固体材料表面,这 个现象叫做溅射;
• 离子束射到固体材料时,从固体材料表面弹了回来,或 者穿出固体材料而去,这些现象叫做散射;
• 离子束射到固体材料以后,受到固体材料的抵抗而速度 慢慢减低下来,并最终停留在固体材料中,这一现象就 叫做离子注入。
离子产生
气态元素的离子化比较容易,如常用的氮气, 把氮气引入离子注入机的离子源内,在存在高温灯 丝加速电子的情况下,氮离子被电离,形成等离子 体,正离子经狭缝从离子源中被抽出,随后被加速。
离子注入技术优点:
• 5)离子注入是一个非热平衡过程,注入离子的能量 很高,可以高出热平衡能量的2~3个数量级。因此, 原则上讲,周期表上的任何元素,都可注入任何基 体材料。
• 6) 注入元素的种类、能量、剂量均可选择,不受扩 散和溶解度的经典热力学参数的限制,即可得到用 其它方法得不到的新合金相。
⑥离子扫描。
因被引出的离子束一般为批~2mm的细束,或 lmmX40mm的长条束而难以大面积注入,故要对其进行X 和y方向扫描,即在X平板或y平板上加上一定扫描频率的 三角波电位来实现X和y方向均匀扫描。
⑦注入量的精确测量。
注入到晶片上的离子数量可用法拉第筒进行精确测量, 并用电荷积分仪来精确计量流人法拉 • 2)无需热激活,无需高温环境,因而不会改变工
件的外形尺寸和表面光洁度 • 3)离子注入层由离子束与基体表面发生一系列物
理和化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新表面层,相对 于基体材料没有边缘清晰的界面,它与基体之间 不存在剥落问题,与基体结合牢固。 • 4)离子注入一般是在常温真空中进行,加工后的 工件表面无形变、无氧化,能保持原有尺寸精度 和表面粗糙度,无需再进行机械加工和热处理。 特别适于高精密部件的最后工艺。
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改性

注入样品剂量:2×1016 ions/cm2
图3 氮离子注入后PTFE表面的EDX谱
1.2 离子注入改性的机理
图2表明,氮离子注入后PTFE表面有新键产生 (678cm-1),图3表明,氮离子注入后的样品,表现 出脱氟和氧化现象。 (4)离子注入不只产生断链和交联,而且产生导致 新化学键形成的微合金。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离子 束合金导致化学交联,未饱和的强共价结合和随机 分布类金刚石四方结合,导致产生坚固表面的三维 刚性梯状结构。
2.1 等离子体作用原理
反应气氛 反应气体 非反应气体
氧气、氮气
Ar、He
a.与原子氧反应:
2.1 等离子体作用原理
b.与分子氧反应:
c.与过氧化自由基反应:
可见,等离子体表面氧化反应是自由基连锁反应, 反应不仅引入了大量的含氧基团,如羰基及羟基, 而且对材料表面有刻蚀作用。
2.1 等离子体作用原理
化学健的键
C=O 8.0
2.1 等离子体作用原理
等离子体对高分子材料表面的作用有许多理论 解释,如表面分子链降解理论、氧化理论、氢键理 论、交联理论、臭氧化理论以及表面介电体理论等, 但其对聚合物表面发生反应机理可概括为三步。
自由基 表层形成致密的交联层
高压电场
高动能
空气中电子
加速 撞击分子
激态分子
1.1
离子注入的特点
(6)离子注入功率消耗低,以表面合金代替整体合金, 节约大量稀缺金属和贵重金属,而且没有毒性,利 于环保。 (7)离子注入工艺的缺点是设备一次性投资大,注入 时间长、注入深度浅、视线加工等缺点,不适合复 杂形态构件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叙述了离子注入对高分子材料进行表面改性的新工艺。
其技术原理和特点, 并着重介绍了其在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综述了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试验结果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离子注入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1.前言近几十年来,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 对各类材料的表面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因此,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就越显重要- 离子注入能在不改变材料基本性能的情况下, 有选择地改善材料表面的耐磨性、耐蚀性、抗氧化性和抗疲劳性等-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专门从事离子注入研究的队伍。
据了解, 英国Rolls-Roycc股份有限公司为了解决飞机发动机叶片材料的微粒磨损, 曾比较了46种不同的表面处理工艺, 最后选择了3种, 其中之一就是离子注入新工艺。
由此可见, 离子注入技术将会受到人们更加广泛的重视, 它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离子注入的原理离子注入对高分子材料的改性是通过离子注入使材料的结晶、组分以及分子空间位置的变化来实现的。
当带能离子射到高分子表面时,会与材料原子和电子发生一系列的碰撞作用,与电子的碰撞是非弹性碰撞,与原子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无论在哪种碰撞过程中,载能离子每经一次碰撞,就将部分能量传递给原子或电子,同时相应减少离子本身的能量,直到经多次碰撞后入射离子的能量几乎耗尽,它才在材料中作为一种杂质原子停留下来。
此外,被撞的晶格节点上的原子,如果接受的能量足以使其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束缚就会发生离位,并以一定能量在材料晶格中飞行。
此时,它同样能使别的原子离位。
可以想像,一个入射离子可以产生出一系列的碰撞,产生一系列的离位原子,这种原子与原子、原子与电子的碰撞就是注入离子与高分子材料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
离子在加速器中获得一定的能量并藉此进入样品表面以下一定深度, 在靠近表面处形成一层组成和结构都不同于体相的注入层。
由于离子的注入深度h 和离子能量的平方根E1/ 2成正比, 所以在不同加速器中得到的表面改性层是不一样的。
影响离子注入改性效果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离子注入量, 只有在恰当的离子注入量的时候才会使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得到最好的改善。
在离子注入技术中由于注入离子在基体中与基体原子相混合,属于非包覆处理, 因此离子注入技术的应用不受材料固溶度的限制。
另外, 离子注入过程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的, 被注入材料不会发生热变形,可保持原有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
由于这些突出的优点, 近年来, 人们不断将离子注入技术用在高分子表面改性方面, 克服材料的种种不足, 尤其是离子注入技术能够在高分子的表面引起交联反应, 使表面硬度增大, 从而起到了改进高分子摩擦性能的作用。
3.离子注入改性高分子材料的优点离子注入(Ion implontation)是一种利用物理方法控制分子聚集状态进行表面改性的有效手段, 通过离子注入高分子材料,不仅能提高材料表面机械性能,而且可以改善高分子材料的导电性能、光学特性和磁学性能等。
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是一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离子注入是借助于电场力将添加物以离子形式注入到基体材料中,离子进入固体的过程是一个非平衡过程,原则上可以将任何元素引入到固体中,而不受固溶度和热平衡的限制。
注入离子在基体中进行原子级混合可以形成固溶体,新型高分子材料,获得用其它方法所不能得到的新材料。
(2)注入离子在基体中与基体原子混合,无明显界面,属于无界面高分子合金材料。
(3)离子注入一般在常温(或低温)下及真空中进行,整个过程是洁净的,没有环境污染,被注入高分子材料或器件不会变形,其表面不会产生氧化脱碳,能保持原有的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
(4)离子注入高分子是采用物理方法达到化学目的的手段,它可以进行任意元素的掺杂,且注入离子的能量和剂量可任意选择,不受化学方法中某些条件的限制,因而可迅速改变材料的组分与结构,导致材料化学与物理性能的改变。
(5)离子注入高分子技术控制的是电参量,人们可以自由地支配两个独立参量,从而能精确地控制掺杂的深度和浓度的分布,且掺杂均匀性好,重复性高,有利于大规模生产。
4.离子注入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影响4.1结构的变化由离子束轰击所引起的结构变化是物理、化学、力学等性能改变的基础。
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当高分子受到高能离子的注入后, 高分子中的大分子链发生3个主要的变化, 即链的断裂、不饱和键的形成以及链与链之间的相互交联。
在不同离子注入剂量下, 这3 种变化所占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随着注入离子质量的增加, 大的原子核与高分子链节间的碰撞比例升高, 引起链断裂的比例升高; 随着注入离子能量及剂量的增加, 单位距离离子传递的能量增加, 这有利于链与链之间形成交联网状结构。
对这3种变化来说, 链的断裂使得分子间作用力降低,引起高分子材料的老化, 力学与电学性能会极大地降低。
而不饱和链及链链间交联的形成才是其电导率升高以及硬度增加的直接原因。
4.2 电学性能高分子的导电性一般都很弱, 源于高分子的共价键结构使得自由电子数目非常少和高分子中链与链之间存在的间隙, 这使得自由电子不能够自由穿流。
而在高能离子注入后的高分子中, 由于结构的变化有不饱和键形成, Π电子的大量存在, 使得载流子数得到极大的提高, 加上交联网络结构的形成, 使Π电子的流动能力得到了增强, 高分子中形成大的Π电子共轭体系, 电子能够自由地进行流动。
在对聚酰亚胺进行离子注入剂量2000nm- 2后,电阻值降低了3.33×1019倍。
对其它一些高分子进行类似的注入时, 在适当的注入剂量及工艺条件下, 导电性能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3 力学性能高分子经过高能离子注入, 力学性能发生巨大的变化。
下表列出一些常见的高分子材料在一定流量的离子注入后硬度的变化情况。
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经过高能离子注入的材料, 硬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对这些改性后的材料用GPC (凝胶色谱)进行分析后, 均发现交联的大分子在结构中占很大的比例, 所以交联网状结构对材料的硬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 至今交联密度与硬度间的关系尚未建立, 这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在球盘式磨损实验机上用滚珠钢球或尼龙球对这类表面改性的高聚物材料做耐磨性能的实验, 发现在硬度得到提高的同时, 材料表面耐磨性也有了很好的改善。
而且在不同的注入条件下, 耐磨性提高的程度不同。
实验表明, 最佳耐磨值并不是在最高的注入能量及剂量下, 而是在中等条件下获得。
原因在于, 过高的能量和剂量极易使高分子表面局部交联程度过高, 在摩擦过程中已交联区和未交联区在边界上首先发生开裂, 而且交联程度过高又易造成表面的脆化, 这都使得耐磨值降低。
同时, 由于各种不同离子的质量不一样, 其注入效果也不同。
最新的研究发现, 多种离子的混合注入达到的耐磨效果要远远好于单一离子的注入, 这与不同离子注入层深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4.4 对高分子材料生物相容性能的影响随着材料科学、医学修复等科技的不断进步, 具备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理想的生物医学材料应当满足如下要求: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良好的抗凝血性,合适表面亲水性能, 较强的细胞特异性识别能力, 较强的消除非特异性识别能力,易于加工。
而目前使用的各种生物医学材料还不能完全满足以上要求。
研究表明,可以从两条途径着手来改善生物医学材料的性能, 一条途径是从材料的本体入手, 另一途径是从材料的表面入手。
因为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是材料的表面, 而且研发新的本体材料难度较大, 因此利用表面工程的方法对生物医学材料进行表面改性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在生物医学材料表面改性的各种表面处理技术中, 离子注入是最成功的一种。
在神经修复领域, 人们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 S)材料做成细管, 引导神经元的轴突在细管内自发生长,达到神经再生的目的。
研究表明,负碳离子注入可显著改变PDMS细管内壁吸附蛋白质的能力, 从而改变神经在细管内的生长能力。
生物细胞附着在高分子材料表面上主要是因为细胞外基质与材料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表明, 细胞外基质在聚苯乙烯、硅橡胶(PDM S)、聚赖氨酸材料上具有不同的附着能力, 且此附着能力可以被负碳离子注入改性。
5. 总结离子注入技术是一种用物理方法对分子聚集状态进行表面改性的有效手段, 其最大优点是可以不受基底材料固溶度的限制而任意注入所需要的各种离子。
高分子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性能已经在许多重要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其硬度低、耐磨性差等缺点又限制了高分子材料的更进一步应用。
将离子注入技术应用于高分子材料可以使高分子表面断链、交联,提高高分子表面的电导率、硬度、耐磨性、介电特性、光电导特性、生物相容性能, 使得高分子材料的应用领域大大扩展。
离子注入应用于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还有更多的领域有待发掘和探索,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可以预期离子注入将在高分子表面改性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王贻华, 胡正琼. 离子注入与分析基础【M】.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2】张通和, 吴瑜光. 离子注入表面优化技术[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3】王茗,史庆南,陈勇军. 离子注入材料表面改性的研究进展【J】. 云南冶金,2003(2):54-56【4】贾新云. 离子注入法改善高温钛合金抗氧化性能研究【D】. 2001【5】郑建邦,王辉. 低能离子注入对聚苯胺薄膜的改性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0,20(3):197-199【6】吴洪才,席保锋,屠德民. 离子注入高分子薄膜电导机理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1,25(4):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