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整理精校版)
【高三作文精讲】 材料作文审题(整理精校版)

【高三作文精讲】材料作文审题作文辅导0925 0450【高三作文精讲】材料作文审题第一讲: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之技巧静观深思,领会题旨探讨话题:1、明确审题立意的总的要求是什么?2、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是什么?3、材料作文审题有哪些常见方法?你掌握了吗?4、如何一句话立意?它的要求是什么?5、如何快速、有效构思列提纲?一、审题立意的要求二、关于材料作文1、什么叫材料作文提供材料,要求写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理解材料,从中提炼观点、立意的一种写作。
2、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它的材料往往言简意深,所以审题的关键:全面把握材料,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或中心。
3、应该掌握的常用技巧(1)关键句与提示语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温哥华冬奥会开幕式上,本该由4根冰柱共同点燃主火炬,结果只有3根竖了起来,一根没能点燃,使得原本富有创意的开幕式变得残缺不全。
到了冬奥会闭幕式,一个装扮成电工的小丑,来到那根“躺”着的冰柱旁边,像是在检查线路,并找到了故障原因。
他如释重负般将电源插好,开始试着将那根硕大的柱子拉起来。
缓缓竖起的冰柱最终和其它三根搭在一起。
这时,没能在开幕式上点燃火炬的主火炬手勒梅·多恩终于在闭幕式上点燃了火炬。
加拿大人用这种“戏剧性”的方式纠正了开幕式上的失误,奥运火炬第一次在本该熄灭圣火的闭幕式上点燃。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
可以写自己的见解、感受和经历,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题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10海淀一模)为了在沙漠干旱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仙人掌把叶片蜷缩成针刺,以减少水分蒸发,在大漠中安营扎寨。
沙漠大黄则向四面伸展肥硕碧绿的叶片,通过叶片上许多凸凹不平的纹理,将落到叶子上的每一滴水都导流到根部,开出娇艳的花朵。
它们的生存方式,引发了人们许多思考:有人说,在恶劣的环境中,仙人掌和沙漠大黄都有自己的生存智慧;也有人说,在困境中,蜷缩内敛的仙人掌活得从容;还有人说,在困境中,舒展张扬的沙漠大黄活得灿烂……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整理精校版)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教案作文辅导0928 2059一、选题原因:审题立意是作文的关键,“意”犹如一军之帅,是灵魂,立意如何决定着文章的质量。
高考作文,可谓是成也立意,败也立意,加之学生审题立意能力低状况,集中进行审题立意训。
二、教学目标:(1)探索归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考角度和方法。
(2)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能力。
三、课时:2课时为方便起见,我们把材料分为“独立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
第一课时,集中针对“独立型材料”进行审题立意训练。
第一课时独立材料反映的是某一种现象,内涵深蕴,需对之逐层深入思考。
材料一:解放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有次来中国讲学,一上讲台就提出一个问题:“2+2=?”结果竟无人作答。
最后罗素说:“2+2=4嘛”。
(1)给学生3分钟时间思考,前后桌讨论,确定立意。
(2)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一名同学将本组所有立意写于黑板上,并由本组成员解释其思考过程。
(3)教师明确思考过程:①2+2=?本是小学生就能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难住了一些专家?②思想根源罗素大哲学家,所提问题定含奥秘,慑于权威威名,置客观事实不顾,不敢应声。
可见盲目崇拜权威,迷信权威才是此场面出现症结。
中心:不可迷信权威,要尊重事实。
材料二:1987年,75位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位学者出人意料地说:“是在幼儿园。
”“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
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
”(1)学生分组讨论。
(2)组长将本组立意写于黑板上。
(3)各组间互评。
(4)教师明确思考过程:在分析材料时,就要抓住学者话的本质。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品质。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
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
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5篇模版]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5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bf68d6e0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dc.png)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5篇模版]第一篇: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材料作文就是给了考生一个背景材料,不限定话题,但考生要做的是从所给的材料中准确地概括出一个话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
快速正确审题、立意是在写作材料作文中至关重要。
稍有不慎,就会全盘皆输、前功尽弃。
如何审题?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一、通读材料,全面理解材料,抓中心话题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但作为考场作文,不是写什么都可以,按出题者的意图,作文范围会有一定的指向性。
所以考生一定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抓中心话题去写作。
举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五岁的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间下起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汉克。
汉克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来,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从材料来看,审题的突破点在于爸爸回答汉克“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关键词:“保护弱小”。
所以,本篇文章最佳的立意是以“保护弱小”这中心话题展开。
在此基础上可以有以下的立意: 1.保护弱势群体,对贫弱同情悲悯;2、矜悯孤弱,3、心怀的人是幸福的4、能力有多大,护弱的责任有多大5、你、我、他,人人都可以成为护弱的天使一些学生过于关注汉克最后的举动,或者关注汉克保护的对象,没全面理解材料,抓住中心话题,将材料理解为是保护大自然,保护植被,热爱生命(这种立意仅仅体现了材料最后一句话,不能体现父、母、哥和汉克之间的爱护)等,甚至有学生为了让立意出新,反弹琵琶,剑走偏锋,将立意确定为“弱者”不“弱”,“弱者”也可以强大等。
材料作文审题指导(整理精校版)

材料作文审题指导作文辅导0517 0814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喜爱并走进阳光的人/阴影会更引人注目/但他朝阳的一面/总在反射着亮光/害怕并躲避阳光的人/阴影会躲过人的眼睛/但他本人的整个存在/也裹在一片灰黑色之中这些诗行引发了你哪些遐想?请你体会其中的意义,以“走进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
〖提示〗世上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但既然选择了走进阳光,就无法拒绝阴影。
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有快乐,也有痛苦;有幸福,也有不幸;有喜剧,也有悲剧;有成功,也有失败……面对痛苦和不幸,我们有时真的无法逃避;面对注定的悲剧和失败,我们有时无法选择。
但我们仍要去寻求欢乐和幸福,去创造喜剧和成功,仍要“走进阳光”,去寻求明媚与灿烂的生活。
这样立意,才不会偏题,才会有一定深度。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锁”需要我们去打开。
请以“开‘锁’”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对于一般的事物、问题而言,这里的“心”是指事物的关键之处、问题的症结所在;对于人的思想、情感而言,“心”是指思想的实质和情感的隐秘之处。
“铁杆”天生不是开锁的料,只会砸“锁”、撬“锁”——这样一来,锁就变形了,“心”就受到伤害了。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没有抓住事物的关键或问题的症结,不讲科学、不讲技巧的粗暴蛮干的工作手段或工作方法。
可以论述解决问题要看实质,抓关键;顺应规律,就会得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否则只能是蛮干。
可以从思想和情感的角度切入:只有把握他人内心情感的脉络,才能打开对方封闭的心灵之窗。
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整理精校版)

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作文辅导0528 07:30::给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最近,中国发布了首部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年度报告——《社会心态蓝皮书》,蓝皮书认为,当代中国人主要有九个生活动力,依强度渐次排序为:一是子女发展期望,二是个人利益追求,三是追求家庭幸福,四是追求人际优势,五是追求一生平安,六是尽力做好本分,七是实现自我价值,八是为社会作贡献,九是追求生活情趣。
蓝皮书真实反映了社会心态,“为了子女”“为了利益”“为了家庭幸福”分别居前三,说明这个社会的开明程度,体现了一种自主的意识。
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地来讨论作为一个“人”的真正需求,承认一个人的发展,不是为了什么“伟大意义”,而是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利益追求。
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且文体特征明显。
作文评分标准① 没有抓住材料关键,不明议论的对象,只是看到选择一个角度,就写了追求(成功后不止步)、主宰自己(不让别人的看法左右自己)、什么是幸福、敬畏生命、诗意地栖居、淡泊等。
——完全跑题,37分以下.② 否定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或主要论述个人发展为“伟大意义”,为他人社会奉献等,属偏离题意,得分38——42分。
③ 立意准确,但论述过程中过于绝对,时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之词,45分左右。
④ 一直强调追求自己利益的合理性,只是不够辩证,48分左右;若能辩证论述,则在50分以上学生习作片段古人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起身”意思是你想要统治国家就要先使国和睦,使家和睦要先提高个人修养,只有你自己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因此首先要从个人开始,发展你的人生,增强你的知识,追求你的利益。
(孙小凤)1、追求,人之常理郑晓娜一个普通人,为家为自己。
这是理所当然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但最根本的都是让自己与身边的人过得更好。
想要活的更好,都会为自己的利益为之奋斗,为之追求。
材料作文“莫言获奖各界人士表现。。。。。。”作文题审题立意(整理精校版)

材料作文“莫言获奖各界人士表现。
”作文题审题立意作文辅导0530 08:4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莫言荣获2015届高考模拟诺贝尔文学奖。
各界人士都在热议高论,采访的记者多如过江之鲫,文学爱好者也突然暴涨,书店里莫言的著作一抢而空,相干不相干的大学则在竞相邀请莫言当名誉教授。
面对此情此景,莫言淡淡的说了一句:只希望尽快从喧嚣中摆脱出来,大家该干嘛干嘛去。
”思路点拨:(1)从莫言的话立意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在荣誉面前保持平常心;摆脱喧嚣,坚守本心等。
(2)从莫言获奖后各界人士的表现,立意有:国人需自信而不是他信;不盲从;不追捧;批判盲目跟风行为等。
脱离材料本意的立意有:成功背后辛酸;偶然;名人不是万能;说“忍”等。
范文:一蓑烟雨任江平常有人言,红尘滚滚,喧嚣不止。
那些生于斯长于斯,在浊世中沉浮着的人,惟有秉持一颗平常心,一如蓑衣老翁,独钓江畔,任他潮涨潮落,固守那灵台三寸清净地,淡泊如故,清白如故。
莫言的前半生正如其名,在悄无声息的寂静中度过,在这数十载春秋岁月中,他读书,也写书。
在这厚积薄发的过程中,他从未因自己文章的不为人知而懊恼过。
正是这般十年如一日的苦修,才为他带来因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而蜚声海内的辉煌。
莫言的后半生在获奖后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尘世的喧嚣似乎藉此涌入了他的世界,面对各种溢美之词的环绕,他淡然处之,仅仅一句“只希望尽快从喧嚣中摆脱出来,大家该干嘛干嘛去”映射出这位诺奖得主的内心依旧是向往宁静和淡泊。
在历年诺奖得主中,大多人获奖后忙于出席各种会议,游走于酒店与宾馆之间。
而对于他们的本业,他们的研究与课题却不在费心,以致终生难有建树。
为什么会这样?无非是这些诺奖得主们被世间的繁华所俘获,再也回不到那冷清枯燥的学术生活了。
孔明在诫子书中道:“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反观时下众人,或是流连于灯红酒绿,或是陶醉在功名利禄之中而不自知。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及范文

材料作文(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人在飞机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同样是30岁到45岁年纪的旅客,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
在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们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要求:①根据所提供的材料,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1.立意解读:这是材料作文,格式是材料+要求。
材料从飞机及机场的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问题具有思辨性。
“行为”词典解释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写作时,“行为”可以引申,可以具体化,如“勤奋苦读”是行为,“踏实苦干”是行为,“执着追求”是行为,“在困难面前毫不屈服”是行为,;反之,“懈怠懒散”是行为,“萎靡不振”“自暴自弃”亦是行为,“位置”词典解释为:“(1)所在或所占的地方;(2)地位。
”从材料中看,正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所以他们分别处于“头等舱”“经济舱”,由此,写作时,“位置”可以理解为人的社会地位、人的生命价值以及社会评价等。
就这道作文题的“立意”看,主要有三种情况:(一)行为影响了位置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改变甚至决定他的位置、成就、社会评价等等。
(二)位置影响了行为意思是当一个人身处其位、身处其境时,会影响他做事的方式及行动,正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三)从辩证的角度考虑,位置与行为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所选立意属于以上三种情况之一的都是切合题意的较佳立意;如果所写内容只涉及“行为”或“位置”的一个方面,却没有涉及“行为”“位置”的关系的,属于基本合题,如果所写内容与材料毫无关系另起炉灶的,则属于跑题。
具体要求:关于议论类文章1. 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凡说理表达基本过关、观点基本突出,材料基本充实的议论类文章,可以按45-47分档次赋分。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审题分析:
老木匠建房子→目瞪 口呆、无地自容(压缩)
→给别人建房粗制滥
造→经营人生生活
(推因)
(联想)
认真对待人生、生活 积极主动对待人生 生活是自己创造 做事善始善终 (立论)
审题过后,你剩下来的 时间就是要选择一个最 为恰当、贴切的立论观 点。
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 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 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为题让考生作画。请同学们思考下 面哪种构思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
审题立意需要训练、需要技巧。[准---深---新]
31
▪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60分)
▪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 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 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 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 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 是风险太大。
五、寻找材料的异同点(一般为多 则材料)
[1 ]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 哲学家。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 家谢林。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 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岁留法, 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17
(1)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 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 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 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 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 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 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 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 韧不拔的毅力。
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自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作文辅导
0218 09:52
::
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审题立意要求“意在笔先,立在思后”。
意在笔先,就是动笔之前,根据材料指向,来确定自己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立在思后,就是结合材料所承载的内容对题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材料式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一、审准词语含义
示例: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
正如性格决定命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
请以“生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文章。
“生命的格调”,从词语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它是文章的立足点;“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
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格调”有两种义项:①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②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判断,此题中的“格调”应取第二种义项,“生命的格调”即相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
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确邪恶之别。
在写作时可以涉及这样一些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
应该说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写作时极易犯两种错误:一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把“生命的格调”扔在一边。
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之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
二、善于化大为小
示例: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
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
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提供的材料共两句话。
第一句是解释“见证”这个词的含义。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明确指出“见证”既可指个人的经历,也可是社会、人生、历史的经历,这个“凝聚”一般指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
第二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的范围,“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有成为历史的见证”,我们即可写现实人生,也可追溯历史人物或事件。
可大可小,可远可近,可古可今,可实可虚。
也就是说,这个题目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作文的开口越小越好写,内容越具体越感人。
比如可以写姓名的变化见证国家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
例如爷爷叫赵发财,父亲叫赵爱国,我叫赵改革,联系时代背景,应该能写出好文章;再比如身上的穿着、家里的电器,村里的小河、树林、老碾、道路等等都能见证家乡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等等。
三、注重虚实结合
示例: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从命题思想看,作文题直面考生即将到来的人与路的选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路”可以坐实理解,也可以拟虚想象。
坐实理解,即从路的本意探讨人与路的关系。
如有鉴于行人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可以谈“人应该怎样走路”;有感于先进国家或城市井然有序的道路交通,可以谈“人应该如何管路”;还可以就一条路的变迁谈社会的发展变化等等。
拟虚想象是抓住“路”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
可以写路上的风景、故事、得与失,还可以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人可以开辟自己的事业路”、“人改变自己的成功路”;或者写“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不忘给自己留退路,失意时不忘给自己找出路”等等。
四、理清材料关系
示例:有人说,生命仿佛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和社会的既定的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
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发出召唤!请以“做自己”为题写文章。
材料共两段文字,第一段表现出“大部分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第二段强调“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其实”两字构成转折,突出强调后者。
前者是“做自己”的必要性,后者提示“做自己”的内涵。
在写作时应先阐述“做自己”的必要性、重要性,然后再谈如何“做自己”或“做怎样的自己”,这样的立意就是最佳立意。
如果只谈“如何做自己”或“做怎样的自己”视为符合题意;只谈“做自己”的必要性(材料的第一段)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很明确,这要求考生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角度立意,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勤奋工作……都是精神文明的具体内容,只有人们都注重自己的心灵美,才会变得美丽无比,整个社才会遍开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