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传统养生的五大流派

合集下载

中医七大门派

中医七大门派

中医七大门派中医七大门派一、黄帝内经派黄帝内经派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该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协调。

其中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分别论述了人体的基本构造、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方法。

此门派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等观念,在临床上注重辩证论治。

二、针灸派针灸派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以针灸疗法为特征。

该派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和经络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针灸学派系,如吴式、赵式、马氏等。

针灸派注重辨证施治,通过针刺手法的不同,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

三、草药派草药派是中医学中应用最广泛的门派之一,其特点是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

该派注重研究草药的性能、功效以及配伍禁忌,并通过草药的组方来治疗疾病。

草药派的代表性著作有《本草纲目》等。

此门派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疾病的不同病机,选用相应的草药进行治疗。

四、推拿派推拿派是以推拿手法为主要特点的门派,通过推、拿、揉、按等手法,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推拿派注重手法的准确性和疗效,包括经络推拿、脉络推拿、神经推拿等。

推拿派的代表性著作有《医经推拿》等。

此门派的治疗方法一般适用于一些外伤、骨伤等疾病。

五、外科派外科派主要以手术治疗为特点,治疗各种外伤、疮痈以及一些内部疾病。

外科派的代表性著作有《外科正宗》等。

此门派讲究手术技巧的熟练和操作的精确性,对手术安全和术后恢复也有一定要求。

六、医学派医学派是以现代医学知识为基础,结合中医理论和技术进行诊疗的门派。

此派的医生既掌握了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又熟悉中医理论和技术,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医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有《中西医结合教程》等。

医学派的治疗方法更加综合、灵活,适用范围较广。

七、五行派五行派是以五行学说为特点的门派,通过调节人体的五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该派强调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运动等来平衡人体内外的五行元素。

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流派古代养生

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流派古代养生

国古 代文 养化 生流

(二)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流派
四大中国传统养生流派:








1. 道家养生
老子、庄子 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 自由,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养生观。 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饮食烹调
“凡和,春多酸,夏 多苦,秋多辛,冬多
咸,调以甘滑”
饮食卫生
“八不食” “食不言,寝不语”
谢谢观赏
2020
庄子继承了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养生之道就是顺应自 然。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
“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 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 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 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仁者寿”,“大德者必得其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养生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 之三得。
孟子在养生上强调人的精神情志的主导地位。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认为修养品性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 即“养心莫善于寡欲”。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射、御、书、数“六艺”调养 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孔子还 主张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调节人 的情志,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 乐山”。
饮食保健
饮食制作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家五种养生法

道家五种养生法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刘玉贤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

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

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

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

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

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两大派。

本文总结前贤的创见并结合中医学理沦,将道教养生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浅述之。

一、养神之道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

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自然”。

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

《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n}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中医里的六大流派,包括“黄帝内经”流派、“伤寒杂病论”流派、“温病学派”、“气机派”、“脾胃学派”和“上海学派”。

首先,我们来介绍“黄帝内经”流派。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这一流派注重人体整体的观察与研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的疾病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其中的重要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介绍“伤寒杂病论”流派。

这一流派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作,强调病因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案。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表里辨证论治”的概念,即通过对疾病的内部与外部症状的观察,来判断病情与治疗方案。

第三个流派是“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以温病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学派,它主要研究急性传染病与温邪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

温病学派提出了“辨病辨证”和“辨寒辨温”等概念,指导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接下来是“气机派”。

气机派注重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气分布情况,强调气的运行与调节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气机派的代表作有《太素·中藏论》和《营卫学》等,这些著作对中医学的气机学说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五个流派是“脾胃学派”。

脾胃学派主要研究消化系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其中尤其重视脾胃的功能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脾胃学派提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苗”和“脾胃失调则营卫失调”等理论,为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是“上海学派”。

上海学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派中医学思想流派,以叶天士、吴昆、吴阶平为代表。

上海学派在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使中医学更贴近现代科学。

上海学派提倡以“辩证”为中心,结合西医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全面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养生的流派

中医养生的流派

中医养生的流派中医养生数千年的发展演生了众多的流派,流派之间各有其侧重的学术思想。

各种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中医养生数千年的发展演生了众多的流派,流派之间各有其侧重的学术思想。

各种流派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动形学派动形学派主张用适度的运动来舒展形体,活动筋骨肌肉,从而达到养生、保全生命的目的。

动形养生的观点最早见于《子华子》、《吕氏春秋》二书,《吕氏春秋?尽数》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指出人体气血津液只有运行通畅,其生理机能才能正常,人类才能健康长寿,尽得天年。

《黄帝内经》很好地汲取了这一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较为全面的阐述,指出了动形养生能疏畅气血、和调五脏、通达六脆、舒缓筋骨、调节精神。

《内经》还提出了;“导引”“按蹻”的具体动形的养生方法。

继之,历代许多医家对此进行了养生方法上的探索,如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姿势创“五禽戏、动形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从古至今被人们广泛重视,如各种健身操等,无疑是人们对这一理论反躬践履的具体体现。

2.静神学派静神学派主张养生以静养精神为主。

最早提出静养精神的是道家始祖老子,如《老子》中提到“至虚极,守静笃”,“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静养“思想,如《庄子》言“夫恬淡寂寞,虚无无力,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人,邪气不能侵袭,故德全而神不匮。

……淡而无为,动而无行,此养生之道也。

”《黄帝内经?素问》则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

”聚精可以全神,静神可以使真气内守,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平。

精神的静躁,与人体气、血、神的盛衰及人寿命长短密切相关。

神静则气、血、神充盛,人体健康长寿;神躁则气、血、神衰败,人体体弱短寿。

另外,佛教坐禅养生方法也是以静神为主。

3.调气学派调气学派主张调养内气,使之聚而不散,以保持人体的健康长寿。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食疗集』中医养生学九大流派
养生导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代养生家和医家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养生之道在顺应、养性、动形、静神、温补、培元、调气、药饵、食养等方面各有所长,从而形成了各有侧重、自成体系的诸多学术流派。

这些养生流派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建起了传统养生学的文化宝库。

一、食养学派:饮食有节药膳调养。

食养学派主张食养、食补、食疗,通过研究食物的性能,以合理饮食来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内经》较早记载了食养的概念:“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并认识到饮食营养的重要性:“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说明饮食为人体必不可缺的营养物质。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饮食保健,孙思邈奠定了我国食养学基础,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药性刚烈,犹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

这一思想对后世食疗学派的医家、养生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食养学派
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堪称世界食疗的鼻祖,其所著《食疗本草》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食疗专著,“药补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

孟诜提倡“祛邪用药,补养用食”。

强调食疗既可避免药物偏性,又可维护身体健康。

南唐陈士良对其继承和发展,写成《食性本草》。

继之,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等食养著作都丰富了食养学派的饮食养生内容,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食养学派的历代医家都主张药疗不如食疗,并强调饮食养生保健应注意谨和五味、按时节量、避免偏嗜、宜清洁忌厚味,才能保证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道家五种养生法

道家五种养生法

道家五种养生法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提倡追求自然之道,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的养生法是一种重视身心平衡的健康理念,试图通过舒缓心灵、修养身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道家五种养生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一、静心养生法静心养生法是道家强调修养心灵的一种养生方式。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所困扰,心灵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平静。

而道家提倡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静心沉思,排除杂念,使心境平静。

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闭目静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和自律能力。

静心养生法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质。

二、养生饮食法道家强调饮食的平衡和养生效果。

在道家的养生观念中,养生饮食应以谷类、蔬菜、水果为主,适量摄取优质蛋白质和脂肪,避免过量的肉类和加工食品。

此外,道家还强调草药和中药的应用,推崇以天然植物为食材的药膳。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减少疾病的发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养生运动法道家养生强调运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道家主张通过适当的运动来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活力。

可以选择柔和而养生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瑜伽等。

这些运动形式既有助于锻炼身体,也可以调和气血、调整呼吸,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养生运动法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

四、自然养生法自然养生法是道家最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享受自然的美好。

可以选择户外活动,如散步、郊游、露营等,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赏花草树木、听泉声鸟鸣等方式,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美好感觉。

五、调养精神法道家养生法注重内心的调养,修身养性。

人们应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绘画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充实内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修德养心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仁者无忧
”。道家倡导的道德与儒家有什么不同? 2、标举“中庸”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言行上注重控制自己 的情绪。
4、儒家的养生方法
1、格物外求法
(1)闻见 (2)思虑 (3)学习 (4)解蔽 (5)虚一而静
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3)儒家养生的内向发展 代表人物:孟子。 (4)儒家养生的向外发展 代表人物:荀子。
2、儒家的养生观
1、身心共养的养生观。
“心理”和“饮食” 2、动静结合的养生观 提倡“动静以义”的养生之道。强调“仁者
静”的同时,重视“动”的作用。
3、儒家的养生原则
第三节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的元典:《黄帝内经》
(1)中医养生观 (2)中医养生原则 (3)中医养生方法
1、中医养生观
(1)以情制情
人的情志与脏腑相联系,根据五行相克理论
,《内经》认为人的情志活动存在相生相克 的关系。 (2)形神兼顾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养神要靠清净来 完成,而养形怡神要靠适度运动。
(3)顺时养生
《内经》以天人感应观的哲学理论体系为基
石,认为人与自然相互关联、息息相关。四 时节气变化是自然界的规律,那么提出了“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 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 至,长生久视”。
2、中医养生原则
(1)治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4、道家的养生原则
(1)物极必反,贵和有度
“和”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不
能过。 (2)唯神是守,爱惜精神 “重神轻形”
5、道家的养生方法
(1)少私寡欲,抱朴守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
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 人行防。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 (2)修养自然性道德法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老子 “德全者神全”“德全神不亏”——庄子
3、养生方法
1、四时养生法
2、节情制欲养生法 3、气功养生法 “正气寸内,邪不可干”。
第四节 释家养生
三乘(大乘、小乘、密乘),二门(显门、
密门)。 “解脱主义” 怎么才能达到精神的解脱呢? 信仰和智慧 智慧获得的前提是什么?
1、五戒十善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
1、儒家养生思想
(1)儒家养生的创立
儒家养生的开创者孔子。儒家以前修养的目
的多数为政治性修德,其目标是成为更好的 统治者。“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 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儒家养生的诀 要。 “仁者无忧,智者无虑,勇者不惧。”
(2)儒家养生的拓展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
(3)“心斋”与“坐忘”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
“心斋”与“坐忘”,养心的两种具体方法 (4)吐纳与导引 吐纳以调节呼吸为主的养生方法;导引是“
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道家以此为 养形的手段。
第二节、儒家养生
1、儒家养生思想
2、儒家的养生观 3、儒家的养生原则 4、儒家的养生方法
不饮酒。加上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装饰 打扮与观听歌舞、不食非时食(正午过后不 吃饭)三戒即为八戒。 “戒不杀则长寿,不盗则常泰,不淫则清净 ,不欺则人常敬信,不醉则神理明治。已行 五戒,便修岁。”
2、止观法——佛教万法之本 止:止息一切后天的世俗的妄念,使心高度
集中在某一处,专注于某一境(守心,住缘 ),达到湛湛寂寂,一念不生,为的是更好 的清净本元心。 观:通过观想来破除烦恼妄见,通过修炼使 心灵离开后天的烦扰,进入先天的定静后, 再对宇宙万事万物(生理和心理)进行推求 、观想,从中获得种种真谛,产生种种智慧 。
2、反省内求的方法
(1)寡欲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
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合理的欲望
(2)求放心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放
心指用意识把遮蔽在潜意识层面的本心显现 出来。 (3)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 也。”“天下至诚”,“才能与天地参矣” 。
禅宗的思想与养生
1、人性本清净
2、定慧一体 3、“祖师禅” 4、少林功夫
第五节 武术养生
1、武术的健身功能
2、颜李学派“文武兼修”的思想 3、“体育救国思潮”下的武术强种运动 4、新中国武术健身功能的强化(太极拳)

谢谢你的聆听!
(价值取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然无为”(行为原则) 、“崇俭抑奢”(生活信条)、“柔弱不争 ”(处世之道)、“重生养生”(终极目标 ——得道)。
2、道家的养生思想
养生思想的总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特点是“身国同构”“人 法自然”。
3、道家的养生观
(1)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2)形神并养,侧重于神 (3)动静结合,以静为主 (4)内外兼顾,鞭后而寿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不亦 晚乎! “平素养生,防病于先”“防微杜渐,欲病 救萌”“已病早治,防其传变”。
(2)得神者生
《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 (3)平和适中 (4)全德养生 “上古圣人所以能年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以其德全不危也。”
第三章 中国传统养生的五大流派
1、道家养生 2、儒家养生
3、中医养生
4、释家养生
5、武术养生
第一节、道家养生
1、道家的基本思想
2、道家的养生思想 3、道家的养生观 4、道家的养生原则 5、道家的养生方法
1、道家的基本思想
“道统万物”(思维方式)、“抱朴守真”
(4)慎独
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
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 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 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 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5)养气 “浩然之气”。具备了这种“气”,能够在 生活中保持生活的自尊。 现代人应当争气,而不是赌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