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华东师大二附中

华东师大二附中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研究基地学校,在执行课程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实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本次课改的重大突破。校本课程的建设,成为我们学校包括全体教师十分关注的任务。

在二附中四十多年办学历史中,课程发展是学校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早在80年代语文、英语学科就自主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90年代起构建了必修课、选修课与活动课三类课程板块。在试办全国理科试验班和上海理科试验班的过程中,我校也致力于开发适合智优学生的校本课程,有力地促进了这些理科见长的智优学生的发展。我校培养了一批在国际与国内各种类型比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就是以这样的课程发展为基础的。

我们认识到学校只有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才能保持与强化办学特色及优势,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着力点。

一、构建校本课程的基本认识

我校从2000年开始,启动了建设“百门校本课程”的工程。

首先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与接受培训,提升了教师们的课程改革意识,对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

(一)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改革教育的关键是改革课程,提升中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升中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有效影响,尤其是要让课程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的要求与选择性的要求。

(二)国家课程的标准是面向大多数学校的共同要求。二附中在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将进一步凸现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

(三)国家课程强调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二附中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与需求,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二附中长期依托华东师大的优势办学,现在又地处浦东张江高科园区,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社会资源,而且使学校的课程能更好地沟通社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附中曾有过开发选修课的历史经验,但是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建设校本课程,有着与过去开发选修课不同的出发点,这就是要把过去“以教师能力为本”变成“以学生需求为本”,使校本课程能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上来说,我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成为转变广大教师教学观念的突破口,成为改变传统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试验田”,成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平台,成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舞台。

因此,学校做出规定,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除了胜任一门基础课程的教学以外,必须自行建设一到两门的校本课程,同时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校本培训联系挂钩,从政策上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

二、校本课程发展的总体框架

我们通过征求学生、教师和专家意见,制定了校本课程发展的总体框架,由四个课程平台组成:

(一)STS类课程——这类课程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根据高新科技的发展前沿领域设计STS课程

如“微电子与芯片技术”、“生物科学与现代农业技术”、“航天科学与航天技术”等课程。我们提倡教师利用学校附近的科技单位来丰富课程资源,比如我们与邻近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共建了“组织培养实验室”,开设了“生物科学与现代农业技术”课程。“微电子与芯片技术”课程也把参观考察在张江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与浦东软件园作为实践活动。

2、根据科学发展史的线索来设计STS课程

如“化学诺贝尔奖科学家”、“地理大发现与科学探险”、“极地考察”等课程。这类课程重在学习科学家的科学品质、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我校也重视为学生创设亲身体验与感悟科学精神的条件,如与中国极地研究所加强联系,开展了“追随雪龙号考察北极”的活动,通过海事卫星与北极考察队保持通讯联系,取得良好的效果。

3、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设计STS课程

如“能源危机和新能源技术”、“苏州河的综合治理”、“上海城市灾害与防御” 等课程。这类课程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开展社会考察,如组织学生考察“世界500佳生态村——浙江奉化藤头村”,参观浦东御桥垃圾焚烧场,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人口、资源问题有直接的感受,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与社会责任感。

4、根据科技发展所引发的观念形态、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设计STS课程

如“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文化”、“克隆技术与伦理道德”、“现代通

讯技术”等课程,着眼于让学生增强对科学文化的鉴别与选择能力,使他们对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有科学的价值判断。

(二)大文化类课程——所谓“大文化”,是贯通政治、语文、外语、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领域,是以形成现当代社会所需要的文化素养为指向的课程系统。

这类课程以当代文化发展、社会文化热点、学生文化需要和教师文化关注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使二附中的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认识、健康的文化行为、宽广的文化胸怀和深远的文化视野。它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性。课程反映当代社会的文化热点问题,如中外文化的比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冲突、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渗透、多元文化的欣赏等方面,都可以衍生出很多的课程科目。如“中国建筑文化”、“中华武术文化”、“汉英语言文化对比”“西方名画欣赏”等。

2、思辩性。课程可以只提供文化现象而不规定文化本质,要求学生通过研讨的过程,去获得本质性、规律性认识,因此在教学内涵上应当体现出思辩素养,而不完全是知识性内容。如“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意识”、“港台文学引读”、“先秦儒家文化研究”等。

3、体验性。大文化类课程特别强调学习者亲身参与文化活动,直接感知文化氛围,形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如“英语诗歌欣赏与写作”,不仅引导学生朗读欣赏,而且学习写英语小诗。“金石文化”则指导学生从欣赏到模仿,学习基本的篆刻技术。

4、个性化。大文化类课程把个性化学习和研究作为重要的学习途径与方式,以体现文化素养的习得的个性化特征,也满足个体不同的文化需要。如“个性化作文”“读书、品书与评书”等。

(三)社团活动类课程——这是由学生兴趣取向而自主形成的、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的课程。

我校的学生社团活动在近几年来有很大发展,每个学生都参加社团活动。学校规定凡6人以上可以组团结社,招兵买马。成立社团必须拟订章程,规定学习和活动的目标、方式、场所和时间,并要在一个学期中要向全校展示活动的成果,在学期末还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指导教师由社团聘请本校教师或校外人士担任。所以,社团活动具有课程的基本特征,我们认为是一种由学生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它给以学生有课程的设计权和自主的活动权。

在我校的课程开发过程中,也发动了学生社团参与“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工作,让参加社团的学生认真地总结自己社团的发展过程,提炼出社团活动的宗旨,编写成“社团活动类课程纲要”,使得我校的学生社团的发展纳入校本课程的管理体系之中。

现在我校的学生的社团活动进行非常热烈,已有六大类(科技类、

体育类、艺术类、学科类、综合类)共40多个社团。

(四)荣誉课程——这是二附中最早的校本课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形成,主要为了满足部分理科见长的智优学生而设计的超越普通程度的理科课程。

其中一类是对中学数理化基础知识的拓宽与加深,增加与大学衔接的相关内容,应用于理科实验班的教学。现已编写并出版了《高中数学》、《高中物理》、《高中化学》(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三门6册教材,既为理科实验班所用,也允许普通班学有余力的同学选用。

另一类是针对高三年级已经获得保送大学资格的优秀学生,开设了“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大学英语四级”、“C++语言设计”和“文献检索”等大学先修荣誉课程,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大教师任教。大学先修课程由大学教授主讲,他们获得的学分为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所承认。2003年试行以来,证明这部分智优学生能胜任大学先修课程的学习。这类课程的设置,也使我们对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以及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提供了探索试验的可能。

经过广大教师近两年的共同努力,至2002年4月,我校86位教师(占全校教师的85%)共开发了125门校本课程,汇编成册,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了《华东师大二附中学校课程》一书。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26个社团的课程纲要,是由学生编写的。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

课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学校的课程管理的过程。尤其是要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涉及到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师,就必须加强有效的课程管理,保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

1、成立课程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课程发展工作,进行有关课程发展问题的决策,由校领导、教务处、德育处的负责人和部分首席教师组成。

2、成立课程发展专家小组,负责课程发展的整体设计,承担教师培训,并对课程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专家组的成员由华东师大的专家教授组成。

3、成立课程实施管理小组,由分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务主任组成,具体负责与保障学校课程的开发、认定、开设以及选课指导的全过程的管理。

4、成立学校课程评价小组,由校领导、教务主任和部分首席教师组成,负责对课程进行全面评价,认定学校课程的星级。

(二)课程管理过程

课程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课程设计阶段——首先,要求教师在学校课程总体框架中确定自己准备开发的课程科目,写成300字的课程开发意向书。经课程

领导小组认可后,确定列入开发的科目。然后,学校向教师下达课程开发任务书,要求教师按统一的体例写成1500字的课程纲要(有五个部分组成:一是课程的背景与目标;二是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三是课程实施方案;四是课程评价方法;五是课程资源的主要来源),经多次修改通过后,该课程进入“准入”状态。

2、课程选择阶段——在开学第一周,通过教师的课程介绍与对学生选课的指导,由学生进行选课。现在学校已建立网络选课平台,实现了网上选课。学生早早就可以在网上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师情况,在每一个学期的第一个周日下午2点,统一在网上选课。我校规定,凡满10人及10人以上开课。学生每学期可选两门课程,可以跨年级听课。目前每学期开课科目达50-60门。

3、课程教学阶段——主要通过巡视、听课进行检查,并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来及时调整教学。

4、课程评价阶段——主要通过学生反馈来鉴定课程质量,每门课程都要求学生在网上完成评价量表。同时也通过汇总各种资料,如教学进度表、教案、教学参考资料和学生作业来反映教学质量。

为了加强课程评价,我校还制定了“校本课程星级标准”来进一步推动课程发展。原则上规定,凡第一轮和第二轮开课的课程为“一星”级和“二星”级课程。“三星”级课程须申报与认定,有五项指标:一是学生评价良好;二是教学进度合理;三是教学内容适切;四是教学资源丰富;五是学生学习成果明显。学校已经评出两批“三星”级课程共二十门,每门课程的资料都汇编成册,在学校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获得“三星”级课程的教师给以奖金和证书,还按规定冲抵校本培训10学分。学校规定的“四星”级课程,是在上述要求的基础上,还要有全面的总结和质量较高的论文。

5、课程发展阶段——我们把校本课程管理视为“长效”和“动态”过程,是因为校本课程应该不断的发展。几乎每一门课程在每一轮教学过程中,都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需要改进。还有少数课程因学生选课人数不足或学生评价不高被淘汰,但是新的课程又会诞生(每学期有5、6门左右)。此外,学校也要在课程总体框架中作一定的调整,例如引进上海市科协2049课程和JA系列课程,这样使得我校的校本课程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多重效能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其重要成果不仅仅在于出现了百余门课程的本身,更深远的是在学校中推动了课程改革、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学校的课程管理水平

(一)学生选择权得到尊重,为个性发展建立了课程基础

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了课程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在网络选课平台上,面对100多门的

各式课程,学生自主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点菜”,实行“超市式”的课程管理模式,引起了学生包括家长们的热烈反响。我校学生非常重视选课,在网络平台选课的统一时间之前,他们早早在电脑上等候,学校的机房排成长队,一些受欢迎的课程在3、5分钟之内达到满员。一些家长也参与对学生选课的指导,选修型的拓展课程是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二)教师转变了角色,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变化

一是促进教师成为研究者。

根据“让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都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需求。这样,教师可能要在自己并不很熟悉的领域内开发课程,所以教师必须以研究者的角色投入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技术有了提高,课程理论和专业知识也有了发展。

二是促使教师成为服务者。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意识。因为校本课程不具有强制性,允许学生选择,所以课程质量将由学生的反馈来评价。我们通过让学生来评价课程和教师教学的方法,为完善课程和改进教学提供重要依据。教师也非常重视及时吸取学生的意见来调整教学。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而课程是特殊的服务“产品”。

三是促进教师成为指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自己设计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很自然地转变了角色,促进了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得教师从单向传授变为双向互动,营造了师生共同研究的学习氛围。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成果,把它们吸纳为课程资源,在下一轮教学中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本课程是师生共同建设的。

(三)实现了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的整合

我校是最早实践研究性学习的学校之一,专门设置“小课题研究”课程来推动研究性学习。在建立百门校本课程时,我们的初衷是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拓展性课程,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发现,在这种拓展性学习中,学生由于兴趣与特长所趋,必然会更多关注某些问题,产生研究欲望,形成研究性课题。为此,我们进一步把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落实到校本课程实施中,并把学生的研究活动向课外延伸。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对社会文化现象以及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所表现出极大兴趣,从而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性的成果。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中屡屡获奖,都是以校本课程的建设为重要基础的。

(四)提供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舞台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给教师更大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在教育技术、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大胆改

革。校本课程的教学是教师实现自己教学设计的舞台,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应用为相当多数教师所重视。有的教师尝试双语教学,有的采取分组合作学习方式,有的在评价环节尝试研究性作业,有的尝试过程评价等等,使校本课程的教学成为教学改革的实验田。

(五)深化了办学思想,突现了办学特色,提高了管理水平

我们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个理念落实在校本课程上。我们认为,基础课程促使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要求,而校本课程则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基础,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能富有个性地学习,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的追求。

办学特色是因学校(包括生源)的差异而存在的,我校的学生是来自上海市乃至全国的优秀学生群体。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无法兼顾到这种客观的差异性,这一任务只能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来实现。在我们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以后,已经形成了在基础课程中也要进行校本开发的思想,从二附中学生的整体水平出发,来规定校本教学的要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和突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领导、教务处和各教研组都提高了课程管理水平。从过去的常规的教学管理,上升到学校的课程管理,表明我们将在更高的层面上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我校申报的课题——“适应国际化需要的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由教育部立项为重点课题。这一课题将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挑战,从研究发达国家高中课程体系入手,力争把我校办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中学,使我们的学生也具有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陈胜庆执笔)

资料索引:

1、《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2、《华东师大二附中学校课程》何晓文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4月

3、《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小课题研究论文选》,何晓文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

4、《华东师大二附语文拓展性学习研究报告》,何晓文魏国良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4月

5、《小课题研究与研究性教学》,何哓文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3月

附:华东师大二附中学校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一、组织保障:

成立课程发展领导小组、课程发展专家小组、学校课程管理小组、学校课程评价小组,形成完善的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系统。(1)课程发展领导小组:

组成人员:校长、书记、分管教学副校长、部分首席教师。

职责:审定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协调与学校课程相关的各部门工作。(2)课程发展专家小组:

组成人员:校专家顾问团成员、部分首席教师。

职责:研究制定学校课程总体规划,提供培训与技术指导。

(3)学校课程管理小组:

组成人员: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

职责:具体组织并保障实施学校课程的开发、认定、开设以及过程管理。

(4)学校课程评价小组:

组成人员:部分校领导、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务主任

职责:审定课程纲要、评定星级课程、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

二、制度保障

(一)学校课程的开发程序

1、开发(教师自主开发形成初步意向)

2、申报(填写学校课程意向表,完成课程纲要及教学进度计划表)

3、评估(课程发展专家小组讨论分析,做出评估报告)

4、认定(课程发展领导小组认定该课程是否列为二附中学校课程)(二)学校课程的开设流程

1、申报(学期末各教研组填写本组室下学期拟开设学校课程科目)

2、汇总(教务处制作下学期拟开设学校课程目录)

3、审核(学校课程管理小组确定各门课的学时与学分、规定人数和上课地点、下达教学任务书)

4、公布(网上选课系统及其它公告形式)

5、指导(由教务处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

6、选课(统一选课时间,实行网上选课)

7、确认(达到规定开课人数,确认开课)

(三)星级课程的评价体系

每学期末,学校课程评价小组将对本学期开设的课程进行星级评定。

1、星级课程评定标准

一星级课程:课程评价合格(60-74)课务评价合格(60-74)成果评价合格(60-74)

二星级课程:课程评价良好(75-84)课务评价良好(75-84)成果评价合格(60-74)

三星级课程:课程评价良好(75-84)课务评价良好(75-84)成果评价良好(75-84)

四星级课程:课程评价优秀(85-94)课务评价良好(85-94)成果评价优秀(85-94)

(备注:具体评分方法见相应量表。)

2、课程星级的评定流程

(1)申报(每学期末填报申报表并整理好材料)

(2)评分(由教务处按照评价方法,评定得分)

(3)初评(由学校课程管理小组初定课程星级)

(4)认定(由学校课程评价小组研究后认定)

(5)展示(星级课程的资料公开展示)

3.星级课程奖惩规定

学校对认定为三星级或四星级课程的任课教师颁发证书,并冲抵5或10个校本培训的学分,给予一次性奖金1000元或1500元。

对已认定的三星级课程,在下次评审时可免除其课程评价,只需进行课务评价与成果评价。若课务评价与成果评价达不到相应级别,则课程津贴按降一级计。对已认定的三星级课程,如果下次评审时申报更高的星级,评审达标后补发一次性奖励差额,课程津贴相应升级。

四、经费保障

学校划出专项经费,保障校本课程的课时津贴不低于基础课程的课时津贴,保障每学期的星级课程奖励到位。专项经费还用于每一位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前期的资料费200元。随着学校财政情况的好转,将继续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

华东师大二附中

学校简介

华东师大二附中是上海市教委首批命名的“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位于浦东张江高科园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达53000平方米,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良好的住宿条件。

学校坚持以德育为先,形成“追求卓越、理科见长”的办学特色,同时也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110名学生入党。在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荣获16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中中获8个奖项,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有上千人次获得国家级的奖项。

学校营造良好的师生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宽松的自主发展环境,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允许学生有个性有差异地发展。对全体学生都有适宜他们发展的百余门学校课程可供选择,还有学生自主参与的几十个社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有大学先修课程,以适应学生特长的培养。学校大力推进研究型学习和小课题研究,并在课外与校外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科技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古筝校本课程评价方案新

古筝校本课程评价方案满洲里市第五小学

古筝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满洲里市第五小学教师:刘春艳 古筝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古筝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成功进行古筝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教师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课程评价标准。学习过程评价: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以鼓励性评价、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等定性评价为主,评价标准注重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意识。 三、课程评价的内容。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发展。以促进实现自身评价为最终目标。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及活动进程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等级。分别是A、B、C。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古筝校本课程评价表 班级:一、二、三年级任课教师:刘春艳时间: 姓名乐理知识视唱谱例指法练习小乐曲总评

1、评价内容 1)乐理知识: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所学每课出现的乐理知识及节奏。2)视唱谱例:在老师教弹奏之前,自己应试着会唱谱例。 3)指法练习:能当堂课上掌握好每单元所学的指法。 4)小乐曲:能看着乐谱完整流畅准确的演奏所学每一首小乐曲。2、评价方式 1)即时评价:教学活动中,每完成一条练习曲就给予即时评价及奖励。 2)阶段评价:每单元学习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奖励。3)综合评价:学期结束,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奖励。 3、评价标准 1)优:带有感情色彩,能看着乐谱完整的演奏所学每一单元每一条练习曲,包括附加的乐曲。 2)良:能看着乐谱完整的演奏每一单元一条到两条练习曲。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名称: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二、课题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先决条件。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原理对学校教育机制运行过程进行整体改革,以便实现有层次的设计和进行综合性改革的过程。其主要内涵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研究重视学校特色建设,即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创办学校教育特色;学校现代化建设重视学校科学发展,即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学校改革的最佳方案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产生尽可能大的效果;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办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人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学校的发展而言,教师队伍素质化,课程体系校本化无疑是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两大抓手。而教师是所有教育因素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必须努力做到国家课程素质化、地方课程精品化、学校课程特色化。而构建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常以开发

校本课程为突破口。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础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真实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国家课程因其基础性和统一性,难以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又因其规定性,使这种课程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接受性”课程,教师变成了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倡导民主原则。以此积聚各方意见和力量,形成开发合力与和谐气氛,激发开发潜力。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属“解决问题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珠江路小学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不能局限在科学类的国家课程和科学类课外活动的范围,它应该是一个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学校将科技教育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拓宽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华东师大二附中 华东师大二附中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的研究基地学校,在执行课程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实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是本次课改的重大突破。校本课程的建设,成为我们学校包括全体教师十分关注的任务。 在二附中四十多年办学历史中,课程发展是学校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早在80年代语文、英语学科就自主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90年代起构建了必修课、选修课与活动课三类课程板块。在试办全国理科试验班和上海理科试验班的过程中,我校也致力于开发适合智优学生的校本课程,有力地促进了这些理科见长的智优学生的发展。我校培养了一批在国际与国内各种类型比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就是以这样的课程发展为基础的。 我们认识到学校只有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才能保持与强化办学特色及优势,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着力点。 一、构建校本课程的基本认识 我校从2000年开始,启动了建设“百门校本课程”的工程。 首先通过组织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与接受培训,提升了教师们的课程改革意识,对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大家认识到: (一)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改革教育的关键是改革课程,提升中学生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升中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有效影响,尤其是要让课程满足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的要求与选择性的要求。 (二)国家课程的标准是面向大多数学校的共同要求。二附中在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学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将进一步凸现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 (三)国家课程强调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二附中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与需求,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和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 (四)二附中长期依托华东师大的优势办学,现在又地处浦东张江高科园区,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社会资源,而且使学校的课程能更好地沟通社会与学生的现实生活。

小学校本课程研发

小学校本课程研发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我校根据实际需要提出了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为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英才奠定坚定宽厚的基础。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行政研究决定编制本方案。开展“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课题研究。本方案试行一年(20xx年9月——20xx年8月),可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进行修改。 一、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我校为农村小学,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学校硬件建设、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兄弟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如何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在分析了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学校的校园环境、师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后(学校的优势和条件见课题研究方案)发现,我校拥有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校园山丘、较强活动能力的农村教师和学生。这是我们的优势。在我校“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一课题的启发下,我们找到了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校本课程开发。我们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 因此,我们认为我校依托本地区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这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效的。 二、总体目标 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办学

创新教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初探论文

创新教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初探论文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学校通过兴趣活动阶段、能力培养阶段和深化完善阶段的实践研究历程,逐步构建以创新教育为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运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校本化地实施国家课程;基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自主开发“三位一体”的学校课程;校本化地融合课程内容,构建跨学科“全课程”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校本课程;创新教育;实践研究 创新教育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这里的创新素养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实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中由于课程体系在学生培养中具有直接性和全面性,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应以课程建设为主线,逐步探索和建构基于创新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一、“问题导学式”: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指学校对国家课程“因地(学校)制宜”“因人(学生)制宜”创造性地改编和再开发。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要求学生要形成完整的问题解决思维。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具有积极的心理倾向,包括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的精神等。 (一)“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引领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师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索的课堂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为了让学生拥有问题意识,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教师就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活动中,问题是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主线,也是“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将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和精神培育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是“学—问—探—结—习”:“学”指独立自学,“问”指提出问题,“探”指相互探索,“结”指总结概括,“习”指运用知识,这五种活动构成了相互联结的程序。 (二)“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在“问题导学式”教学过程中,我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与研发出适合我校自身特点的教学环节和结构,即学习—设计—践行—反思—提炼。 2.以点带面原则

校本课程建设探索

校本课程建设探索 学校课程集中体现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面对时代发展和未来挑战,为了使学校教育真正做到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负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适应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我校开设了“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意义。 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基于当地和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我校校本课程能够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它贴近实践,有很-强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实现学校课程创新。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教育发展规定了方向,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实施课程改革,合理配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是教育的需要,是当前课改形势的要求,也是校本建设的需要。 二、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在对学生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其他力量合作而编制出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起补充作用。其特点是:“以校为本,以学生需求、兴趣为出发点,以教师为主力军,以学校和社区资源为载体”。“大文化校本课程”是学校发展与办学理念在以学校为本体课程的体现,它是学校办学思想得以具体化、操作化、度量化的重要依据。是基于学校的大文化素养培养而设计、编制的,充分而鲜明的显示出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素养的价值取向。 三、校本课程的目标。 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三年左右的实践,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出一套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协调发展的校本教材。总结提炼出校本课程开发、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结合自身特长开发校本课程,朝研究型教师方向迈进。使尽可能多的教师成为学者型、科研型教师。以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着力点,立足于面向知识经济、现代信息技术、

校本课程简笔画评价标准

校本课程简笔画评价标准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着力开发校本课程(选修Ⅱ)。校本课程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质量,特制订校本课程评价标准。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方法要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 3、素质培养的原则。对课程的评价要注重考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参与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注重校本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学生学分考核的依据。 5、全面性原则。对教师的评价既要考虑到教师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学生能力的提高水平,又要考虑到教材的编写质量。 二、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课程设置评价标准、课程方案评价标准、课程实施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标准。 (1)课程设置评价标准 l、满足社会、地方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到社会、地方经济发展对学生学识和能力的需求。 2、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校本课程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体现教师特长和学校特色:应根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和条件,努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课程要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应体现课任教师的个性、才华,弘扬学校特色。 (2)课程方案评价标准。 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或者说学校教育哲学,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整个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等等。 (3)课程实施方案评价标准。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修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在教学上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炼、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它的教育方式势必要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主要应采用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 四、课时安排 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安排在下午。 五、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目前安排如下教学内容:《民俗》、《农历》 六、教学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

《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设计论证方案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界定 在国内外正确的校本课程教材开发理念指导下,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探索出校本教材开发设计、应用、管理、评价机制,开发出与国家和地方规定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我校“合作与发展”的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并应用于教学中去。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起步较晚的现状,开展的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活动主要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本课题研究力求探索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模式。 2、核心概念 校本是一个外来词,英文是“School-based”,意思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 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但校本并不是完全由学校自身对所有事情进行裁决、实施,应该聘请外来的专家和学者为学校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建设进行指导和评价,才能使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更加科学合理。校本的出发点是学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校本教材开发的目的是改进学校的工作,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

校本课程评价参考

1.过程性评价: 《我学礼仪》校本课程评价表 “档案袋”即以学生自我积累、自我整理、自我评价为主。如小实验、小观察、照片、信息卡、画册、网站交流等活动成果的积累与自我评定。 我们把“档案袋”中学生的作品和材料分为必选作品和自主作品两种。 必选作品:必选作品是指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协商,“档案袋”中必须放入的学生作品。在放入权利方面,相对而言,教师的权力相对大一些;在数量上,一般没有限制;在放入理由方面,一般不要求写出放入的理由和作品产生的过程。 自主作品:自主作品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放入的作品。在放入权利方面,学生具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数量上,一般有数量上的限制;在放入理由方面,一般要求写出放入的理由和作品产生的过程。 “档案袋”最后放入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收获以及教师对学生一期学习结束的评语。 成长记录表 “成长记录表”即用表格的形式,每学习一课填写一张“成长记录表”,跟踪记录一个学生从开始学习到结束的过程,从而看到一个学生由初学到结业的学习进步,每节课由学生、教师、家长(或社区)、同学四方面分别予以评价。这样学生学习结业时既可以看到学习内容的递进记录,又可以看到学习成果的成长记录。 例如:《3x-1科学实验站》的评价表 《3x-1科学实验站》校本课程学生成长记录表

一、主题实验活动基本情况: 1、实验活动名称: 2、实验活动时间: 3、指导教师: 4.、小组的主题: 5、小组的人员与分工: 6、小组活动的简单过程: 活动中我的表现:(根据每项表现画“★”。做得非常好:“★★★”;做得比 活动中我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请在后面画“★”) 四、我觉得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进步最显著:(请在后面画“★”)

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及评价机制

西王家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及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 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只有 采取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才能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 验和教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真正使校本课程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评价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发生的作用。这就要求,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一、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这里所说的校本课程内容,是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个过程的内容。可以表述为:校情——主题——方案——实施——效果。 1、校情。也就是学校的实际情况。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也是校本课程评价的起点。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时,就要对学校的校情加以重新审视。对学校的外部、内部环境,课程资源、学校的物资装备技术条件,学校的传统和办学特色;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等,进行分析和定位。将对校情的分析

和评估,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目标主题的依据 2、主题。指校本课程开发所选用的题目。校本课程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利用哪种内容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就需要选择校本课程的主题。例如,我们可以将当地的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农业领域、经济领域以及民族风俗等作为校本课程的主题等等。校本课程的主题规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是需要重点评价的。只有明确了校本课程的目标主题,才能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设计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方案。 3、方案。即预设的校本课程“蓝图”。主要包括《课题研究方案》,以及围绕《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值得指出的是,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是整个评价过程的关键性环节。因为《课题研究方案》具体地指向了教学活动,指向了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和目的。评价课程方案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三个维度进行整合性评价。既要分析课程方案中的知识和能力,又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还要评价课程方案是如何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总之,只有能够促进本校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方案,才能有效地实施。 4、实施。是指校本课程的执行和落实,也就是教学活动情况。这一环节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将校本课程设计的“蓝图” 运用于现实教学行为的过程。只有课程方案得到实施,才能实现学生发展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的转化。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对照课程方案,评价落实的程度。也就是说,校本课程方案是否落在了实处,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哪些地方落实的好,哪些地方落实的不好,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样改进。二是关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尤其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

前张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前张小学校本课程体系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有勤劳、勇敢、诚实、谦逊的美德所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您好”、“再见”、“请”、“谢谢”、“对不起”、“不客气”这些谦逊礼让的文明语一直是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语言是心灵的一扇窗户,一面镜子,能映出你的修养与文明程度,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让我们学会用一声礼貌用语,温暖周围的每一个人。 在我们的身边,你也总会看见那些谈吐文雅,举止谦和,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人。而对于校园文明建设,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并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是令人惋惜的是,有个别同学不注意个人修养,出现了一些不礼貌现象。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我们该怎样去做,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 校本课程《文明礼仪伴我行》与同学们见面了,请各位同学自觉学习养成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礼仪的好学生,让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美到处传播!让我们的语言更美心灵更纯洁让我们人人都成为“礼仪文明之星”。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 升国旗要敬礼唱国歌要肃立 尊长辈爱幼小孝父母遵教导 会使用文明语遇外宾要知礼 帮残疾乐助人不打架不骂人 要诚实不说谎损公物要赔偿 捡东西要上交借东西要归还 不挑吃不挑穿惜粮食节水电 爱整洁常洗澡勤刷牙习惯好 不旷课不迟到对老师有礼貌 上课时用品齐敢发言多动脑 做作业写工整按时完卷面净 广播操要做好炼身体争达标

校本课程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

校本课程建设之路——任重而道远 (2019年xx校园长培训总结) xxXX小学xx 2019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xx教育和体育局举办的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会,包括集中培训5天,跟岗培训7天,在这些天的培训学习中,聆听了几位教授和几位校(园)长的讲解,受益非浅。最深的体会便是我校现有的校本课程建设模式必须有所改变,且任务艰巨,但是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校本课程建设也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现在我将从我校校本课程建设、校本研究形式和成效等几个方面进行简单阐释。 一、校本课程建设评价及保障机制 学校必须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建立了由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导处、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中心组,构建起“校本课程建设研究中心组—教研组—教师”的三级校本课程建设管理体系。 1、建立机制,保障校本课程建设质量。 一是建立层级落实机制。每学期初,教务处、教研组、教师分别制订计划,在层层计划中将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细化,落到实处。教务处及时检查监督教研组,教研组长则检查督促教师落实好计划。 二是建立反思提升机制。实行教学反思制度是学校必须坚持的一项优良传统。学校教务处要求教师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以反

思为基础,思考教学得失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建立奖惩促进机制。有奖有惩,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将教师参加校本课程建设活动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制定考核方案,把考核结果与教师评优等挂钩,督促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推动了良好教研风气的形成。 2、加强学习,完善培训体系 一是师德培训。学校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通过开展“我为xx小学做什么”师德演讲、“学身边先进,做师德标兵”师德报告会、撰写学习体会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二是加强理论学习。全校性的理论学习每学期不少于1次,年级组(教研组)的团队理论学习每月不少于1次,教师个人每周2学时以上。 三是专家引领。主要是聘请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讲授或素质教育等典型经验介绍。 校本课程建设形式多元化 学校本着自主、灵活、开放、多元原则,在注重立足校本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可走出去、请进来,注重吸纳校外资源并加以研究利用。 1、观摩研讨:主要是基于课堂教学的校本课程建设方式。学校通过集体备课;示范观摩;听课评课;同课异教;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在镇内或是联谊校开展同伴交流,通过参加听课、观课及其他教研活动, 搭建交流平台,学习借鉴,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四)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教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

浅谈校本课程的评价

浅谈校本课程的评价 对校本课程的有效性评价,应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对学生素质的评价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尊重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以促进实现其自身价值。我们把对学生的评价原则定为:鼓励、鼓励、再鼓励! 注重“三维”评价(即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形成性、发展性评价,除关注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二、评价过程动态化,给予多次评价机会。评价主体互动化,家长、同伴、社会、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上注重多元化,即教师评、同学互评、自评、家长评、社区人员评等。在实践中主要采用学生自我报告(问卷调查、考核、同学评鉴)、行动观察(记录、角色扮演、档案袋或成长日记)等定性评价方法。 具体做法: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记录打分,记录力求及时公正;根据评价指标的内容,设计针对性强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运用传统的答卷形式分级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等等。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诸如形象类:如红花、大拇指、笑脸……评语类:通过作业本、试卷、家长联系卡等形式,用生动形象、适合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评价学生;园地类:以班级为单位设计各种鼓励性、展示个性的“园地”,如:苹果乐园、智慧园……资料搜集类:如利用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等形式进行评价,把学生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集中起来,展示自己的成绩、教训、失败等。

校本课程评价方案

~ 大封镇初级中学 校本课程评价办法 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一、评价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它明确了学生、教师和课程自身是课程评价的价值主体。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 二、校本课程评价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各应占多大的权重,最后把几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形成对课程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给定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

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但最终的学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 3、对课程评价体系的评价 1、学校校本课程评价任务由课程实验研究小组具体承担。校长担任课程改革组长,全面负责制定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2、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精心设计符合李家小学实际的评价标准,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水平。 3、对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4、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5、校本课程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研究校本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6、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注重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机制。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江山市江东小学课题组* [摘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容,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正成为学校现在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教师工作中的重要部分。本课题研究以美术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和具体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效果及注意的几个问题等几方面阐述了基层美术教师依托当地的社会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和个性差异、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等因素,通过搜集素材来新编或改编教材,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美术修养,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校本课程社会资源整合学生发展 第一部分背景及意义 课题组负责人:何耀胜报告执笔者:何耀胜其他成员:姜建忠、陈军、林敬华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点转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取向。标志着“校本课程”真正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建设的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使课程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从而提高课程的实效,它是国家和地方课程有利的补充。 《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在《美术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重。《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的最主要的突破点在于”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美术,引导他们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结合。在《美术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要真正体现上述突破,作为美术老师在利用好原有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还必须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 美术教育现状也要求美术教师根据实际开发校本课程,现今的小学美术课本一般只有20课。而课程设置要求小学阶段每星期要上2节课,所以美术课本往往半个学期就上完了。而另外半个学期就要教师自己找教材上课。利用各种资源开发符合实际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学的快乐,在培养美术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他的综合能力,教师教的也轻松。所以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 第二部分实践与探索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我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建交〔2018〕12号 关于下发《我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 构建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系部处室: 根据党和国家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报告)的育人总目标,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我校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校本化,研究制定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体系。 现将《我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下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我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 二O一八年五月二日 主题词:下发学生核心素养课程体系方案通知 抄送:苏州市教育局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办公室2018年5月2日印发

附件:《我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体系构建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根据党和国家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八大报告)的育人总目标,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我校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校本化,研究制定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现启动我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建设,具体方案如下: 第一阶段:项目研发 (2018年3月——2018年6月) 一、成立学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建设组织机构(3月) (一)领导小组 组长:郝云亮 副组长:潘建中、占百春、戎成 (二)工作小组 1.研发工作小组 丛俊华、徐展、濮筠、许小荣、薛洋洋 2.落实推进工作小组 杜利军、刘庆根、李文阳、陈晖、徐伟、刘咏梅、高乃强、庄璐、胡骏、马恩来、汪丽丽、黄建国、冯均州、陈鑫、谢永东、徐新玉、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