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百货店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日本商业史

日本商业史

大家好,今天晚上由我来跟大家继续聊聊日本啊,关于这次内容呢,我一直很纠结怎么讲好,因为我的主要内容是根据日本商业四百年12来准备的。

那这书的最大特点就是流水账,所以一直困扰我的一个是题目太大,四百年这个历史跨度太长,发生的事情太多。

再一个就是日本人名字是在太难记了,人物关系有特别的复杂,所以今天晚上只能详一些略讲一些。

好了,让我们现在开始。

日本商业史呢,主要分两个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6世纪末开始的四大财阀崛起及日本的复兴,所谓的四大财团就是三井、住友、三菱、安田/富士。

第二个阶段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及战后崛起,战后崛起呢也不得不提日本近代的经营四圣: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稻盛和夫。

故事要从400年前甚至更久开始,日本人苏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他发现可以从铜矿石提炼出银来,告诉他的人叫做白水先生,是一个明朝的传道者。

从此以后这个苏我,全名叫苏我里右门卫。

通过开始大量购进矿石,开了一间店铺叫做“泉屋”,为了纪念他的师父白水先生,大量生产白银。

从此以后苏我童鞋告别了贫下农生活,正式进入富人阶层。

那他跟四大财阀又有什么渊源呢,因为不久以后他会有个小舅子来投奔他,他小舅子叫住友小次郎政友也就叫住友政友。

当时正值乱世,在日本史上那个叫做安土桃山时代也叫战国时代,大家熟悉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就是在那个时代你方唱罢我登场。

而这位住友先生因为站错队伍的关系被追杀不得不投奔他的亲戚。

然后让我震惊的事,住友在投奔苏我的同时还对苏我说“我想让我的儿子跟你的女儿结婚”等等住友是苏我的小舅子,那苏我就是住友的姐夫,这两个孩子其实是表兄妹的关系,但是苏我居然同意了。

后来我发现其实古代的日本跟以前英国的皇室一样,也很讲究血统纯正,肥水不流外人田,他们觉得这叫亲上加亲。

然后呢苏我觉得这个小舅子精通生意经,还把自己的儿子入赘到住友家里,就是让他跟着住友姓,说道这里肯定有人会想,我只知道日本女人嫁出去之后要跟夫姓,但是居然还有让自己的儿子跟别人姓的,当时我也很困惑,后来特意到网上去查了一查,发现这种事情在古代的日本居然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日本商业地产发展历史轨迹及特征

日本商业地产发展历史轨迹及特征

日本商业地产发展历史轨迹及特征发布日期:08年11月06日来源:原创作者:成都商业地产网访问:752次摘要: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虽然都有着自己厚重的商业传统,但要想成为真正的国际一流的商业发达城市,却依然有着不小的距离。

邻邦日本,商业地产已走向成功和成熟,并以精致商业文明而著称。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虽然都有着自己厚重的商业传统,但要想成为真正的国际一流的商业发达城市,却依然有着不小的距离。

邻邦日本,商业地产已走向成功和成熟,并以精致商业文明而著称。

有的百货店每当下雨时,会专门播放一种音乐,营业员一听就会给顾客递上遮雨包装物,以免商品受损,心细之处,可见一斑。

因此,了解日本商业地产的发展轨迹,应该会给中国日渐蓬勃的商业地产,提供很多借鉴。

进入二十一世纪,日本的商业出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复合型商业出现,并成为商业发展主流。

注重业态细分复合型商业的出现,使得商业中的“业态”开始受到日本商业关注。

实际上,“业态”是一个外来语,它的分类形式涉及到三方面,第一是商品的结构。

不同业态出售的商品,结构是不一样的。

例如,适合超市销售的毛巾、牙刷、肥皂等商品,在百货商店销售就没有了竞争优势。

因为这种日用生活品,消费者的购买特征就是追求低价!而超市的特征正是低成本、低价位;另外一种商品叫做选购品,消费者要比较它们的价格、款式、品牌,把它放在超市销售就不适合了,消费者无法将很多商品聚集在一起进行比较挑选。

因此,不同的业态所经营商品的结构是不一样的。

业态的划分形式还涉及到目标顾客。

正是基于这点,在超市无限风光的同时,一种日后风靡全球的全新商业形态随后诞生,那就是便利店。

超市和便利店经营的商品差不多,但满足的需求却是不一样的。

便利商店满足的是突然之间产生的及时需求,而超级市场满足的是有计划的需求,无法满足临时的需求。

7-11,这个著名的便利店品牌其实发源于美国。

美国人认为一个人从早上7点钟到晚上11点,甚至24小时都在活动并会产生及时需求,所以便利店取名为7-11,执行24小时营业,这个名字和便利店的特征很吻合。

香港、台湾、日本百货大楼集锦

香港、台湾、日本百货大楼集锦

香港、台湾、日本主要百货大楼集锦香港总表:红色标题是高档黑色标题是中高档1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品牌群集地)铺子简史置地广场座落于香港最繁盛的商业区中环,和尖沙咀半岛酒店并称为香港名店,是全球名牌的群集地。

自2005年9月夏菲尼高(Harvey Nichols)百货进驻并开设了亚洲区首间的旗舰店后,置地广场的知名度在国际上就更为显赫,成为很多国内游客来到香港必到之处。

铺子特色:1中环是香港最顶尖的地段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这个地段的地标性建筑了2 国际金融中心是走高档路线2置地广场(中环最著名的购物场所)铺子简史:置地广场座落于香港最繁盛的商业区中环,和尖沙咀半岛酒店并称为香港名店,是全球名牌的群集地。

自2005年9月夏菲尼高(Harvey Nichols)百货进驻并开设了亚洲区首间的旗舰店后,置地广场的知名度在国际上就更为显赫,成为很多国内游客来到香港必到之处。

铺子特色:1、云集各大奢侈品牌,如LV、Gucci、Prada、Loewe、Tiffany & Co.、Marc Jacob。

2、有很多品牌专卖仅设立在置地广场内,如Goyardw、Tanner Krowe、Matthew Williamson,有些品牌还可以提供预约定制服务。

太古广场(最优越的购物商场之一)铺子简史:太古广场座落于香港商业中枢的金钟,面积超逾五百万平方尺,是香港最优越的购物商场之一。

铺子特色:1、虽然这里的欧洲品牌没有置地广场和半岛酒店名店街那么多,但物品丰富,价格也比较合理,许多香港人喜欢在这里消费。

2、其地下一楼及二楼为香港西武、玛莎与连卡佛三间大型连锁百货公司。

3、更具有香港气息。

铜锣湾篇之崇光百货:(人气百货)铺子简史:SOGO于1985年在香港铜锣湾开设第一家分店,1993年扩建为Jumbo SOGO,成为全港最大的单幢建筑百货公司。

1997年更将占用原地库底层的超市,扩充为金百利商场地库。

现在从地库到顶层,整幢崇光百货共有13楼层可供购物,款式应有尽有。

日本7-11连锁便利店案例

日本7-11连锁便利店案例

7-11当问起很多人7-11起源于哪个国家时,他们100%的回答都认为7-11是纯正的日本便利店。

这一认识上的误区,相信很多人都会存在,这就更加证明了日本人善于经营,善于利用整合传播营销,将起源于美国的7-11,以独特的营销方式迅速在全球占领了市场。

以至于现在,提到7-11的时候,没有人能想到会起源于美国。

事实上,7-11起源于美国,发展成熟于日本,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一连锁便利店巨头。

7-11历史1927年,美国南方公司于在美国德州达拉斯成立了贩售冰品、牛奶、鸡蛋为主的图腾商店(Tote'm stores)。

1946年,由于营业时间延长为上午7时至下午11时,图腾商店改名为7-ELEVEn。

1952年,南方公司成立了第100家7-ELEVEn。

1962年,南方公司首次在德州奥斯汀实验24小时经营。

1971年,南方公司于墨西哥开拓7-ELEVEn市场。

1974年,日本伊藤洋华堂公司授权在日本成立7-ELEVEn。

1979年,台湾统一企业公司授权在台湾成立7-ELEVEn。

1981年,香港牛奶公司受权在香港成立7-ELEVEn。

1991年,伊藤洋华堂取得南方公司过半股权,南方公司因此成为日本企业。

1992年,香港牛奶公司授权在深圳成立7-ELEVEn。

1996年,香港牛奶公司授权在广州成立7-ELEVEn。

1999年,美国南方公司名称改为7-ELEVEn公司(7-ELEVEn Inc.)。

2000年7月7日,美国7-ELEVEn从纳斯达克(NASDAQ)交易市场晋升到纽约证券交易所。

2005年,香港牛奶公司授权在澳门成立7-ELEVEn。

2005年9月1日,伊藤洋华堂成立新控股公司“7&I控股”,统一管理伊藤洋华堂、7-ELEVEn INC.及在日本的7-ELEVEn,并于2005年11月9日正式完成收购7-ELEVEn INC.的全部股权[3],正式的将这家美国公司完全的子公司化,同时也正式自证券市场下市。

日资百货业缘何崛起香港市场

日资百货业缘何崛起香港市场

港澳经济日资百货业缘何崛起香港市场韩宇星 近几年来,日本企业开始大面积渗透深入香港各个经济领域,并日益对香港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九七”香港回归祖国的日期越来越近,人们关注的目光投向香港日资百货业的异军突起。

日资百货公司开拓香港市场始自60年代初。

但在当时,限于港人收入少,生活条件较差,消费水平也较低,加上“二战”阴影,港人对日侵港的历史记忆犹新,因此日资百货公司对香港市场一直采取低调经营方针,生意主要面向外地游客。

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由于香港经济起飞和港人生活日渐富裕,港人开始重视中高档消费品的包装与品牌,又受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和香港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使得日货开始走俏港市。

进入80年代后期,日资百货公司在港开业势头日趋活跃,各大公司纷纷抢滩登陆,争相开设分店。

目前,日资在港的百货公司已扩展到11家,有分店22家。

它们在香港的机构虽少,但市场占有率较大。

日资百货公司之所以能在香港市场上迅速崛起,其实得益于它们将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的成功结合,其务实的经营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深远得当的战略决策。

早在80年代初,中国大陆初行改革开放之时,日本百货企业就已敏感地觉察到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日本百货业高层决策人士预测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会移向亚太地区,大陆与香港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日资百货企业决心把握时机,调整战略。

他们精心重绘了未来发展战略蓝图,将重心置于中国及东南亚市场。

作为实施第一步,就是重整旗鼓,短期内重拳出击香港百货市场,初战告捷,站稳了脚跟。

以八百伴这只领头羊为例,自80年代中期第一家店铺开业至今已拥有9家分店,发展速度位列在港十几家日资百货公司之首,其总部也已从日本静冈迁至香港。

而其它公司如三越、崇光、西武等也不甘落后,纷纷跟进,其市场占有率日益提高。

日资百货公司可谓风头正劲,其势难挡。

二、缜密精确的市场定位。

他们非常慎重而仔细地研究了香港百货市场的结构与状况、香港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等资料之后,确定了自己的定位:瞄准市场空隙,走中档中价路线,借以避开强劲对手同时又突出了自己的风格。

百货经营知识点总结

百货经营知识点总结

百货经营知识点总结一、百货店的发展历史百货店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最初是为了方便城市居民购买生活用品和日常用品而设立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百货店逐渐成为了商业中心的标志。

20世纪初期,百货店在美国开始兴起,成为当时城市中最受欢迎的购物场所。

而百货店在亚洲地区的兴起则是在20世纪末期,随着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百货店开始向外扩张。

二、百货店的经营特点1. 货品的多样性:百货店的经营范围广泛,涵盖了各种日用品、服装、鞋帽、家居用品等。

这为顾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其能够在一家店内购买到所需的各种商品。

2. 营销举措多样性:百货店通常会采取各种各样的营销举措,如定期举办促销活动、推出会员制度、联合银行推出信用卡优惠等,以吸引更多的顾客进店购物。

3. 商店环境的优雅性:百货店通常会花费大量的资金来打造店内的装修和陈列,力求营造出一种高端时尚、优雅舒适的购物环境。

这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加强他们对品牌的认同感。

三、百货店的管理模式1. 人员管理:百货店通常会有各级别的管理人员,例如店长、副店长、部门经理等,他们负责领导和管理店内的所有事务。

此外,百货店还会有一定规模的员工队伍,他们负责前台服务、销售、收银等工作。

2. 库存管理:百货店会根据商品的销售情况和季节性特点,合理安排库存,并定期进行盘点和调整,以确保库存充足且新鲜。

3. 财务管理:百货店的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对各项成本和收入进行严格的管控和核算,确保店铺的经营效益。

4. 市场营销:百货店通常会有市场营销部门,负责制定并执行各种营销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店购物。

四、百货店的经营策略1. 商品战略:百货店通常会根据季节、节假日等因素,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和上新布局,引导消费者关注新品,提高客流量和销售额。

2. 价格战略:百货店会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采取不同的价格策略,如定期举办促销活动、会员专享价、跨店满减等,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八佰伴

八佰伴

案例:八佰伴集团基本介绍八佰伴曾经是日本最为成功的超级市场,其发展历史曲折艰辛,充满传奇,它的创始人阿信之子——和田一夫,将八佰伴从一个乡村菜店开始,一步步发展为日本零售业的巨头。

日本电视剧《阿信》曾风靡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

八佰伴集团的前身,正是“阿信”开创的小蔬菜店。

几十年后传言中的“阿信”的长子和田一夫凭借着百折不挠的“阿信”精神成了闻名亚洲的百货业骄子,八佰伴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在20世纪80年代时,八佰伴先后在巴西、新加坡、中国香港、洛杉矶、纽约、马来西亚、文莱、泰国、中国台湾、哥斯达黎加等地开设了连锁店,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流通集团。

然而在1997年9月18日,和田一夫领导的八佰伴再一次震惊世界——日本的八佰伴集团破产了。

接踵而至的是香港百货公司被清盘,整个八佰伴集团全线崩溃。

发展历程1930年和田一夫的祖父和田伴一郎和母亲加津在日本静冈县热海市创建了一个小蔬果杂货店,取名八佰伴。

1950年4月13日,对和田家,对热海市,都是个灾难性的日子,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一幢存有化学物品的仓库发生爆炸,火光冲天而起。

和田家合力惨淡经营了20年的蔬菜水果杂货店八佰伴,这一天从热海彻底消失,成了一片废墟。

1955年11月1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八佰伴重新开张。

新店比旧店的面积大了5倍,八佰伴商店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八佰伴食品百货店股份有限公司。

八佰伴正式实行现款交易和低价出位的新举措,事先已作了宣传。

还没开门,八佰伴门前就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一开门,顾客蜂拥而至,一边啧啧惊叹售价便宜,一边不亦乐乎抢购商品。

店员忙得满头大汗,也应接不暇,两部收银机叮哨作响,没有一刻停歇。

1958年,八佰伴的取消赊账和廉价销售的经营方法在市场完全站住脚了,赢利情况良好。

八佰伴经营进入佳境。

和田一夫逐步担当起主要责任,里外的不少大事,均由和田一夫出头。

二弟、三弟也先后加入八佰伴的经营。

到了1962年新春,八佰伴正式进入和田一夫时代,作为家庭事业的掌门人,年仅33的一夫决定将超级市场作为八佰伴的主营方向。

Seven-Eleven背景资料

Seven-Eleven背景资料

闻名世界的日本7-11,隶属于日本南陆公司,原先最早起源于美国,由于营业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所以称为“Seven-Eleven”或“7-11”。

30多年前,日本7-11(7-11Japan)的前身约克七公司与美国的南方公司,也就是现在的美国7-11公司,缔结了地区服务以及授权合同,几个月后,第一家店开张,从此开始了日本便利连锁店的历史。

30年后,它在日本的店铺数已经发展到9600多家,每年有31亿人次光顾,日本7-11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壮大,先是以高达2.2万亿日元的年销售额终于超过大荣公司,荣登日本零售业榜首;截至目前,已经在全球19个国家和地区有大约24000家店铺,成为全球最大的便利店连锁系统。

自从1973年公司成立以来,日本7-11总销售额快速增长,到2002年2月,综合净利润达到832.09亿日元。

在日本零售企业中,7-11的综合经营收益和综合净收益连续几年独占鳌头。

在“无网不胜”的今天,再次聚焦和透视7-11独特的经营秘笈和“点金戏法”,无疑将对中国美妆和个人护理用品业的发展起到了醍醐灌顶的警醒作用。

【品牌特许VS渠道分销在零售业态中,便利店是最接近居民的一种小型商店。

由于经营面积小,注定了便利店采取的竞争战略是目标聚集战略。

日本7-1l连锁便利店把自己定位于为居民提供方便的便民店;它的商品都是一些畅销的名牌日常用品,价格也高于一般的平价商店,但它最大的服务特色就是24小时营业,它的服务对象是那些早出晚归、图方便、收入较高的职业人士。

7-11便利店通过在这一细分目标市场创立自己的服务差异化,以取得与其他零售业态显著不同的竞争优势。

7-11便利店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规模经营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7-11便利店开展特许经营的一个重要策略是集中开店。

集中开店是指在某个重点区域内以密集开店的方式,迅速达到规模效益的目的。

零售业是一种以规模出效益的行业,小型便利店要取得一定的规模,必须走连锁经营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百货店的发展史百货店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象征之一,在完善城市功能,营造良好商务环境,促进综合消费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日本是亚洲现代意义上百货店的发祥地和成熟地。

深入了解和分析日本百货店走过的历程和新的趋势,无疑对我国百货店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日本百货店的由来日本百货店起源可以追溯至1904年三越吴服店发表的“百货店宣言”。

1914年,三越百货店正式在东京都内开张,标志着作为实体形态百货店的诞生。

三越百货店坐落于一幢颇具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内,配备了自动扶梯等当时最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并设置了“音乐堂”等文化和娱乐设施。

三越吴服店转向现代意义上百货店的直接背景是,明治维新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富裕阶层需求不断上升,商业设施供给却明显滞后;原有销售方式落后,店员与顾客席地而坐交易谈判的“座卖型”销售方式已经过时,从巴黎传入的可挑选商品的“陈列式”销售方式方兴未艾;当时众多吴服店由于主要顾主高级武士阶层的衰落而陷入经营困难。

三越百货店当时主要向欧洲百货店特别是英国哈罗兹(Harrods)百货店学习经营经验,以此为基础结合日本传统文化和民众的消费习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特色。

近一个世纪以来,日本百货店基本保持着这些经典百货店的核心元素:重视店铺豪华风格。

三越百货店最早的经营者从伦敦哈罗兹那里了解到店铺豪华是“为了给顾客以充实感”,归国后便开始着手创造走在时代前沿和亚洲领先的豪华型百货店。

尽管“豪华”和“引领时尚”的概念因时代而异,但豪华店铺体现出时尚至今仍是日本百货店经营的必备元素。

重视诚信和服务。

三越百货店经营之初,就确立了“士魂商才”的经营理念,根据这一理念,要求员工以“十二分热忱接待顾客”。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货店重诚信的准则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日本百货店赢得顾客信赖度普遍高于其他零售店。

重视文化事业。

三越百货店发展初期就十分重视文化,将文化事业确立为新的事业内容。

1909年三越利用店铺旁的空地举办了“儿童博览会”,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接着三越又开展了“百货店为培育儿童做贡献”活动,对后来的日本儿童文化、家庭文化以及企业回报社会的方式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这一活动也促使百货店确立了以家庭单位为主要目标顾客群的定位。

重视广告宣传。

三越百货店在创业之初就在报纸等媒体上刊载“百货店宣言”,此后还积极引入了欧美百货店目录销售的方式,以积极的广告宣传扩大销售规模。

重视激励员工。

三越百货店管理层认为公司员工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那么他们在接待客人时就没有动力去提升服务质量。

因此,三越百货店从创业开始即建立了在当时极为罕见的人事管理制度:员工持股制度;按能力定薪制度;净收益30%的奖金制度。

这些制度一直沿用至今,日本百货店的员工普遍享受良好待遇,这也是日本百货店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较高的关键因素。

|||二、日本百货店的发展(一)成长初期1910-1920年这段时期,由于明治维新实行开国政策,工业化和自由贸易带来经济繁荣,城市化推进增加了城市人口,具有较强购买力的富裕阶层不断增加,推动了日本百货店快速成长,此外电车和铁路等交通工具快速发展以及建筑技术的进步也为日本百货店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三越吴服店创办百货店之后,立足于大城市的吴服商大丸、白木屋、松坂屋、高岛屋等也纷纷开始了百货店事业。

地方城市内的吴服店也相继演变发展成为地方百货店,如1916年在北海道开张的丸井今井百货店、鹿儿岛的山形屋、1925年冈山县的天满屋等。

另外,在连接市区和郊区之间的私营铁路附近,由铁路运营商开出了百货店。

1929年诞生了世界上首家“车站百货店”--阪神特快电铁的阪神百货店,1934年作为东京横滨电铁(现在的东急)的百货店部成立了东横百货店,1936年大阪电气轨道(现在的近铁)成立了大轨百货店等。

(二)发展抑制期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远在大洋彼岸的日本也未能幸免,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冲击。

加上关东大地震等原因,日本经济陷入低迷。

大城市的中小型零售业者将严峻的经营环境归咎于百货店的发展,结成商业行会团体,联合展开反对百货店运动,迫使百货店成立行业协会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日本政府出台了管制百货店的《百货店法(1937年)》,旨在制约百货店的扩张,确保中小零售业者利益。

之后随着战争的爆发,日本百货店的发展抑制期一直持续到二战后才结束。

(三)高速成长期二战以后,在美国占领军主导的新宪法体制下,《百货店法》被《禁止垄断法》所取代,百货店继续受到管制。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开始复苏,生产和消费开始回升,日本各大百货店一方面进一步扩充商店面积,另一方面将服务对象从战前的高收入阶层扩大到了一般平民。

20世纪60年代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国民收入迅速增加、大众消费社会开始起步的时期。

消费迅速增长为日本包括百货店在内的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百货店开始进入高速成长期。

到了20世纪70年代,伴随经济的腾飞,日本的百货店继续维持高速发展成长,主要特征是百货店销售额的增长率高于零售业整体的增长率,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1998年才结束。

同时日本综合超市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调整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日本六大城市的地价指数上涨了约5倍,土地单价为美国的100倍,地产泡沫膨胀,但是1991年后经济泡沫破灭,各类资产价格暴跌,经济进入长期萧条。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货店业销售额从1991年达到顶峰的9.7兆日元以后,2004年降到7.8兆日元。

减幅最大的是百货店内服装类商品,约占45%。

在泡沫经济扩张时期,日本百货店企业除了经营主业外,还纷纷投资零售业以外的其它领域,如投资房地产业。

泡沫经济破灭后很多百货店因资产缩水而陷入了经营困境。

典型案例是东急百货店日本桥店的关闭。

1999年该店被控股股东东急百货店卖给了外国投资基金。

此外,大荣也由于巨额负债在2004年陷入经营困境。

地方知名百货店也未能幸免,2001-2005年间,和歌山的丸正、九州的岩田屋和北海道的今井大丸等也相继因经营困难而不得不关门。

根据各方面分析,导致部分日本百货店经营大幅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百货店消极的经营策略以及高层经理人的独断专权。

百货店长期笼罩在零售业之王的光环下,缺乏积极的经营策略,高层管理人员的意见比消费者的需求更受到重视,针对高层管理者决策的评估机制又不完善,这些弊端导致了百货店决策者对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敏感;二是日本百货店过分依赖供货商,主营商品缺乏个性;三是泡沫经济时期的过度投资积累风险。

由于当时融资环境宽松,日本百货店行业扩张投资过度;四是综合超市发展带来的冲击。

《大店法》实行时期,综合超市等大型零售店激剧增加,激化了与地方百货店间的竞争;五是地方百货店的衰退。

随着汽车的普及,综合超市不断在城市近郊高速公路旁开设新店,在郊区城镇中心商业街新开购物中心,严重影响了地方百货店的生存;六是消费长期处于低迷。

泡沫经济后严重的通货紧缩引发了长期的消费需求不足,地方城市的消费低迷程度比大城市更明显,因此地方百货店受到的影响更大。

|||三、日本百货店的发展趋势(一)大型化竞争激烈从目前日本国内情况看,国内消费市场仍处在复苏阶段,整个日本百货店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营业绩波动较大。

据统计,2006年日本百货店年销售额约78万亿日元,比最高峰时的1991年减少了2万亿日元。

目前,年销售额在1万亿日元以上的大型百货店集团还有4家,对市场和顾客的争夺将日趋激烈。

日本百货店近年来出现了新一轮大型化扩张的趋势。

除了开分店,同时加大了对大城市重点店铺改扩建工程,经营面积不断增加,大型化竞争加剧。

2004年日本平均每个百货店的卖场面积约54000平方米,1994年时只有约28000平方米。

但是,面积扩张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坪效,总经营业绩也没有随着面积的扩张而快速增长。

尽管如此,各大百货店扩张开店的步伐还在继续。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城市间百货业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百货店越来越集中到大型城市。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百货企业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大对大城市内重点店铺的投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大型店铺在客流、进货渠道、销售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二)行业整合加速日本百货店经过长达10多年的萧条低迷,目前已开始探索通过并购重组来加快行业整合,以大型集团化企业来应对市场竞争。

2007年5月起,日本废除了对三角合并的限制,即允许外国资本通过它的日本子公司,以“换股”方式来收购日本企业。

日本百货店积极寻求合并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整合效应,因此合并和重组活动日趋活跃。

2007年9月排行第三的大丸百与排行第八的松坂屋两家百货公司合并成立“J.零售阵线(JFR)”集团,取代高岛屋成为日本百货业龙头。

同时,营业额在日本百货行业排名第4位的三越百货与排名第5位的伊势丹百货也已宣布将于2008年4月1日正式合并,届时,有121年历史的伊势丹与历史达334年的三越百货联姻,将成为日本最大型的零售百货集团,预计每年营业额可达140亿日圆。

(三)积极进行经营革新近年来,日本的购物中心已逐渐成为百货店强劲对手。

随着购物中心的发展,百货店在日本零售业总销售额中的比重正在下滑,而购物中心的比重却稳步增加。

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力店的购物中心,既对城市商店街发展冲击较大,同时也动摇了城市商业街百货店经营的根基。

为此日本百货店积极应对以综合超市为主力店铺的购物中心的挑战,调整发展战略,谋求自身的发展,积极进行经营革新。

这些经营革新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编制长期经营战略和投资计划。

百货店既要考虑眼前利益,更要有长期经营战略。

近年来,部分日本百货店开始注重制定长期经营战略和投资计划。

例如,在经济低迷期仍顺利实现销售额增长的松板屋制定并实施了平衡型长短期战略,一方面基于长期投资战略,对化妆品专柜进行装修,以招揽新顾客为目的提升百货店形象,同时,作为短期战略,强化提升面向50岁以上顾客群的生鲜卖场。

形成反映顾客需求的机制。

成功的百货店需要形成一个能够及时有效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机制,从顾客需求出发布局卖场和提供服务。

因良好业绩广受好评的伊势丹,为了及时将顾客的声音反映在商品和服务上,专门有员工常常带着“顾客意见表”穿梭于卖场里,以根据顾客的需求来改进卖场。

同时将顾客投诉理解为顾客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经营革新的重要信息反馈来源。

着力提高谈判能力。

无论是出租的个性化品牌专柜,还是自营的一般专柜,百货店都必须具备较强的谈判能力。

强大的销售规模是谈判的基础,但是百货店经营的是个性化、小批量商品。

因此,一些大城市内大型百货店以大商圈和多店铺为条件来提高谈判地位。

而地方中小型百货店则通过多个中小型百货店组成联合采购,以联合共同采购模式来提高谈判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