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总结大全初三复习用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

初中物理实验考点汇总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以下是初中物理实验的一些常见考点。
一、实验室安全
1.实验室规章制度
2.实验室常见危险品和危险操作的警示符号及其含义
3.实验室安全知识,如防止火灾和意外事故的基本措施
二、实验仪器的使用
1.常见的实验仪器,如万用表、电流表、电压表、螺旋测微器等的使
用方法和读数技巧
2.实验仪器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实验仪器的保管方法和维护注意事项
三、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实验数据的处理,包括测量误差的计算和减小、数据的整理和归纳
2.实验数据的分析,包括曲线的拟合、数据的比较和推论
四、实验设计与测试
1.实验设计,包括问题的提出、实验步骤和方法的设计、实验时的注
意事项等
2.实验测试,包括实验数据的采集、实验过程的观察和记录等
五、物理现象和实验原理
1.各种物理现象的实验表现和实验原理
2.不同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压力和面积的关系、电流和电压的关
系等
六、实验探究与实验报告
1.实验探究,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案
等
2.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的书写规范和要求
七、实验中的物理量测量和计算
1.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技巧,如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测量
2.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如功率的计算、速度的计算等
以上是初中物理实验的主要考点,通过合理安排实验和进行实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和实践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实验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实验知识点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实验仪器的使用及操作:-量杯的使用:用于测量液体的体积,需要注意读数。
-测量器具的使用:如游标卡尺、尺子、卷尺等,需要注意正确的读数方法和操作。
-实验电路仪器的使用:如电流计、电压计、电阻箱等,需要注意正确连接和读数方法。
-实验平衡器材的使用:如天平、弹簧测力计等,需要注意正确放置和读数方法。
2.测量长度、质量、时间及体积:-长度测量:使用尺子、游标卡尺等工具,要注意读数方法和测量精度。
-质量测量:使用天平等工具,要注意称量物品时的净重和读数方法。
-时间测量:使用秒表等工具,要注意开始、结束时间的掌握和读数方法。
-体积测量:使用量杯等工具,要注意读数方法和测量精度。
3.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的细节和规律,并记录下来。
-控制实验变量: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来观察和研究物理现象。
-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如平均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等计算,要规范、准确。
-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来推断规律和结论。
-绘制实验曲线和图表:通过实验数据绘制相应的曲线和图表,展示实验结果。
4.典型物理实验:-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力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受力下的伸长量,得出胡克定律的实验结果。
-小球自由落体:使用计时器测量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落体所用的时间,计算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摩擦力的测量:通过将物体放在斜面上,测量物体沿斜面滑动所用的时间和斜面的角度,计算出摩擦力的大小。
-电路的连接:通过连接不同电阻和电压的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验证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阻的计算公式。
-音叉的共振现象:通过用频率可调的声音器改变音叉的频率,使音叉发出特定频率的声音,并用薄膜面垂直于音叉的方向接收声音,观察并记录到达和离开共振状态的声音强度。
以上是中考物理实验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基本要求和操作方法,并能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来得出结论,将能够顺利完成物理实验的相关考题。
初中物理中考必考实验汇总(共15个)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一、天平测质量【实验目的】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实验器材】天平(托盘天平)。
【实验步骤】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取下两端的橡皮垫圈。
2.游码移到标尺最左端零刻度处(游码归零,游码的最左端与零刻度线对齐)。
3.调节两端的平衡螺母(若左盘较高,平衡螺母向左拧;右盘同理),直至指针指在刻度盘中央,天平水平平衡。
4.左物右码,直至天平重新水平平衡。
(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5.读数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m物=m砝+m游)【实验记录】此物体质量如图:62 g二、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目的】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实验器材】细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实验步骤】测量前:1.完成弹簧测力计的调零。
(沿测量方向水平调零)2.记录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0~5 N,最小分度值是 0.2 N。
测量时:拉力方向沿着弹簧伸长方向。
【实验结论】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8 N。
三、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目的】定量探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量筒、水【实验步骤】1.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记下测力计的示数F1。
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液面示数 V1。
3.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测力计的示数 F2 和此时液面的示数 V2。
4.根据测力计的两次示数差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F1-F2)。
5.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2-V1),再通过 G水=ρ(V2-V1)g 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6.比较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之间的关系。
(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实验结论】液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四、测定物质的密度(1)测定固体的密度【实验目的】测固体密度【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烧杯、细线、石块等。
【实验原理】ρ=m/v【实验步骤】1.用天平测量出石块的质量为 48.0 g。
物理初三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

物理初三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三物理实验知识点归纳总结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下面是初三物理实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力的实验知识点1. 弹力实验:弹簧的特性可以通过加载不同的质量块,在弹簧的伸缩过程中观察质量块的位移和弹簧的变形情况,了解弹力与伸缩量的关系。
2. 摩擦力实验:滑动摩擦力和静止摩擦力在倾斜平面上放置物体,在不同的角度和摩擦系数的情况下,测量物体的加速度,通过比较重力和滑动摩擦力或静止摩擦力的大小,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摩擦系数的关系。
3. 浮力实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条件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记录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体积,通过分析比较,了解物体浸没的条件和浮力的原理。
二、光的实验知识点1. 光线的传播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在黑暗的环境中,利用点光源发射光线,观察光的传播路径,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定律。
2. 运用反射定律实验:光的反射定律利用反射仪或反射板,照射入射光线,观察反射光线,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并比较分析,验证光的反射定律。
3. 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定律在实验中将光线从空气射入介质中,观察光线的折射方向,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三、电的实验知识点1. 电池组成实验:电池的极性通过连接电池和灯泡,观察灯泡的亮暗情况,确定电池的极性并区分正负极。
2. 串、并联电路实验:电流的分布利用电池、导线和灯泡构成串联和并联电路,测量电流和电压,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了解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情况。
3. 电阻的测量实验:电阻的大小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阻的电流和电压,通过计算得到电阻的大小。
四、声的实验知识点1. 声音的传播实验:声音的传播路径利用声源和麦克风,观察声音的传播路径和传播特性,例如声音的直线传播、反射和衍射等。
2. 音叉的共振实验:共振现象利用音叉和共鸣管进行实验,通过调整共鸣管的长度,观察共振现象,了解音叉的共振频率和共鸣管的共振条件。
初中物理必背的20个实验汇总(含解析考点)

初中物理中考必须掌握的20个实验(详解附考点方向)实验一、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①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②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察;③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并观察水的沸腾现象。
④完成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
【实验现象】水沸腾时的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
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4.液体沸腾的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收热量。
更多资料及电子版在公众号:学习笔记君【实验补充】(1)液体沸腾需要一定的温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3)液体的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高压锅就是利用了这一原理。
【考点方向】:1、水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2、由图像描点,水沸腾时特点: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3、开始加热到沸腾时间过长,改进:①用温水;②减少水的质量;4、石棉网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5、酒精灯拿开后,沸腾继续,原因:石棉网有余热,水断续吸热;6、水沸点98度,原因: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7、沸水降温至室温,温度变化特点:先快后慢。
8、若无论加热多长时间,水都不能沸腾,原因:火力太小,吸收热量小于热损失。
9、安装装置时顺序:自下而上。
10、水沸腾前,烧杯内上升的气泡是由大变小的;水沸腾时,烧杯内上升的气泡由小变大,因为上升过程中,水对气泡压强变小。
11、烧杯的纸盖上留有两个小孔,穿过温度计的那个孔作用:固定温度计。
另外一个孔的作用是使水面上方大气压强与外界相同,使水的沸点测量值更准确;若不留小孔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是如果没有小孔,会使里面气压增大,测出的水的沸点偏高。
实验二、探究不同物体吸热能力的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器材】:相同的酒精灯2个、烧杯(80ml、分别盛60g的水和食用油)2个、温度计2支、铁架台2个、石棉网2个、火柴、机械停表【实验装置】:【实验步骤】:1、在两个铁架台的底座上各放一个规格相同的酒精灯,调好铁圈的高度,将石棉网放在铁圈上。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必考实验知识点归纳(共九个70条)

中考物理实验必考知识点一、探究二力平衡实验1.在探究二力平衡问题时,什么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答:摩擦力2.你认为右图哪个实验更合理?答:甲,因为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对实验效果影响大。
3、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答:当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都可以判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4、实验中如何改变拉力的大小?答:通过改变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对小车的拉力大小.5、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答:改变拉力的方向。
6、如何探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答:将纸板从中间剪开,观察纸板是否还处于平衡状态。
7、如何探究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答:把纸板转动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8、实验结论: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大、方向、共线。
9、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10、选择静止状态的原因:匀速运动状态不好控制11、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二、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测量原理:二力平衡(2)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4)转换法应用:通过拉力的大小来反映摩擦力的大小(5)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拉力大小等无关。
三、探究力与运动关系实验:(牛顿第一定律)1、此实验让应让下车怎么滑下来?目的是什么?答: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来;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通过什么知道阻力越小,物体运动减小地越慢?答:小车运动的距离,阻力越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减小地越慢。
3、这个实验斜面有何作用?答:使小车滑下的速度相同。
4、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物体不受阻力,他将保持运动直线运动,并一直运动下去。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实验大全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实验大全在九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动手操作,观察物理现象,从而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的实验,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物理。
一、传热实验1. 金属导热性实验材料:铝、铁、铜、纸张步骤:将铝、铁、铜三种金属块放在同一温度下,用纸张分别包裹住它们的一端,另一端暴露在空气中。
然后用手触摸包裹纸的另一端,观察手感。
解释:铜和铝导热性能较好,所以用手触摸这一端时,感觉会比较热。
铁的导热性能相对较差,所以用手触摸时感觉会比较冷。
2. 热胀冷缩实验材料:铁制实验管、水、塞子步骤:在铁制实验管中注入适量的水,然后用塞子封住。
放到加热器上加热,观察实验管内的水是否溢出。
解释:当水加热时,由于热胀冷缩的原理,水的体积会膨胀,导致实验管内的水溢出。
二、电学实验1. 串联和并联的明暗实验材料:电池、灯泡、导线步骤:将电池和灯泡用导线串联或并联,观察灯泡的明暗情况。
解释: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个通道,所以灯泡会比较亮;并联电路中,电流有多个通道,所以每个通道的电流变小,灯泡会比较暗。
2. 电流的磁效应实验材料:电磁铁、导线、电池、铁钉步骤:将铁钉放在电磁铁的磁场中,接通电源,观察铁钉上是否有吸力。
解释:电磁铁中通过电流流过导线,会产生磁场。
铁钉受到磁场的作用而产生吸力。
三、光学实验1. 凸透镜成像实验材料:凸透镜步骤:把凸透镜放在光源前方,用一块白纸固定在凸透镜的后方,观察纸上的图像。
解释: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发生折射,从而产生图像。
可以观察到不同位置的纸上会出现放大、缩小或倒立的图像。
2. 棱镜折射实验材料:棱镜、光源步骤:将光源的光线照射到棱镜上,观察光线经过棱镜后的折射情况。
解释:棱镜的形状使得经过它的光线发生折射,从而形成一连串彩色的光束,显示出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以上实验的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总结归纳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总结归纳中考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归纳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和理解这些实验内容。
1. 焦距的测量实验焦距的测量是物理实验中的经典实验之一。
通过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我们可以测量出它们的焦距,从而了解光的折射原理和透镜成像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凸透镜、凹透镜、光屏等设备,并利用准直尺、白炽灯等光源进行实验。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准确的测量数据和仔细的观察,最终得出准确的焦距数值。
2.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之一。
通过搭建电路,改变电阻和电压,我们可以研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探究欧姆定律。
实验中常用的设备包括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等。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准备不同电阻的电阻器,分别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电流,从而得出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图像。
3. 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是研究物体受力情况的经典实验之一。
通过利用力传感器和物体质量的变化,我们可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F=ma。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利用力传感器测量物体受到的力的大小,并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或施加不同的力,观察加速度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空气阻力的影响,并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4. 波的反射实验波的反射是波动性质的重要实验现象之一。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波在垂直边界上的反射规律,并研究入射角、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常用的设备有波浪罐、隔板、振子等。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波的方向和角度,并通过实验数据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
5. 电磁感应实验电磁感应实验可以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研究磁场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线圈和磁铁等设备,并改变磁场的强度和线圈的位置变化,观察电流的变化。
实验中要注意保持磁场和线圈的相对位置稳定,并且在记录数据时要准确记录电流强度和磁场的变化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重要实验总结初二物理实验一、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入射角(反射角)是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如果想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如何操作?将纸板沿中轴ON 向后折,观察在纸板B 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3)如果让光线逆着OF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 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理想模型法: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5)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6)从纸板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原因是: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7)多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二、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1.实验器材:薄玻璃板,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一张白纸 笔2.操作步骤:实验时,将白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将玻璃板竖直放在白纸上,点燃蜡烛法现玻璃板的后面有蜡烛的像,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具体做法是移动另一侧未点燃的蜡烛,直至与像完全重合,用笔在白纸上做出标记。
3.如何确定像的虚实?将未点燃的蜡烛拿走,拿一个光屏放在该处不透过平面镜看光屏上是否有像。
5.得出结论: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成正立、等大、左右相反的虚像,物与像对应点的连线垂直平面镜,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6.如果在实验中发现两个像,是由于玻璃板太厚导致的。
两个像之间的距离由玻璃板的厚度决定7.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需要点燃?若点燃后方蜡烛,使像的背景变亮,使像变淡,不便于观察像。
8.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与像之间的大小关系。
9.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因为?用平面镜不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 玻璃板为什么需要竖直放置?蜡烛能够与像重合,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11、实验方法:等效替代12、多次测量的目的: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11.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方的蜡烛,都无法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竖直放置。
12.刻度尺的作用?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距离。
13.为什么要多次测量?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三.凸透镜成像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的中心(即焰心、光心、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实验时发现蜡烛的像呈在光屏的上半部分,要想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心,该如何操作: ①向上移动光屏②向上移动蜡烛③向下移动凸透镜。
2、 如果用手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光屏上依然是一个完整的像,但亮度较暗。
3、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u<f )②烛焰在焦点上(u=f)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4、眼睛矫正:近前凹,远后凸5、照相机成像:近近大 远远小6、燃烧的蜡烛不断变短,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或蜡烛向上移动或凸透镜向下移动。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 分虚实,2f 大小,实倒虚正,具体体见右表: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
像跟着物体跑 (谁远谁大)四、测物体的密度1、原理:ρ=m/v2、用天平测质量,用量筒测物体体积。
3、①使用天平时,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估测物体质量;再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为什么?因为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只有天平处于水平平衡是,两边受到的力才相等,物体和砝码的质量才相等。
②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到称量标尺左端零刻度处,在调节平衡螺母,时指针指在分度标尺中央红线处。
或指针在中央红线左右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左偏右调) ③ 称量过程中要用镊子夹取砝码,左物右码,先大后小,最后移到游码,直至天平水平平衡。
④读数=砝码+游码 ⑤如果砝码缺了一块,所测物体质量比实际质量偏大 。
⑥使用量筒时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⑦注意量筒的量程没有0 刻度线 。
⑧观察时视线要与凹面底部或凸面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五、探究二力平衡实验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v<2f 照相机 f<u<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幻灯机 u<f 正立 放大 虚象 不考虑 放大镜1、在探究究二力平衡问题时,什么因素影响实验结果?答:摩擦力2、你认为右图哪个实验更合理?答:甲,应为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对实验效果影响大。
3、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答:当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都可以判定物体处于平衡状态.4、实验中如何改变拉力的大小?答:通过改变砝码的个数,来改变对小车的拉力大小.5、定滑轮有什么作用:答:改变拉力的方向6、如何探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答:将纸板从中间剪开,观察纸板是否还处于平衡状态。
7、如何探究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答:把纸板转动一个角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8、实验结论: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大、方向、共线。
9、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10、选择静止状态的原因:匀速运动状态不好控制11、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得出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六、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4)转换法应用:通过拉力的大小来反映摩擦力的大小(5)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拉力大小等无关。
七、探究力与运动关系实验:(牛顿第一定律)1、此实验让应让下车怎么滑下来?目的是什么?答: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来;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通过什么知道阻力越小,物体运动减小的越慢?答:小车运动的距离,阻力越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说明物体运动减小的越慢。
3、这个实验斜面有何作用?答:使小车滑下的速度相同。
4、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阻力越小,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远,如果物体不受阻力,他将保持运动直线运动,并一直运动下去。
5、此实验采用的方法是?答:控制变量法转换法6、牛顿第一定律能否通过实验探究出来?答:不能,只能在实验基础上推理出来,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7、将此实验略加修改还能做哪个实验?答:(1)将斜面长一些,增加刻度尺和秒表可以探究速度变化的实验(2)保证平面的材料相同,增加一个木块可以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D、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八、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此实验采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2、此实验使用海绵而不用木板为什么?答:木板不容易产生形变,而海绵容易产生形变,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4、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不能说压强越明显,因为探究这个实验时还没有提出压强的概念)5、比较图乙和图丙可以得到实验结论是: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用海绵形变的大小来衡量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是转换法;而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具体受哪个因素影响时,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6、如果将图乙中的海绵换成木板,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放海绵的作用效果相同吗?答:相同,因为压力的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有其他因素无关,改成木板后只是我们观察不到效果而已。
7、小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所示.他发现它们对海绵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原因是:她没有控制压力大小相同。
九、探究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
1、由图1、图2可以知道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受到重力作用;液体有流动性。
(因此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液体不会产生压强)2、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方法?答:控制变量法、转换法3、通过观察什么开知道液体压强大小的?答“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高度差也大说明液体产生的压强也大”4、实验前的两个操作:(1)先检查U型管左右两边的液面是否相平。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型管中液面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明显,则气密性良好)5、实验时发现U型管内高度差没变化原因是什么?怎么解决?答:气密性不好,拆下来重新安装。
6、使用的U型管是不是连通器?答:不是7、此实验U型管内液体为什么要染成红色?答:使实验效果明显,便于观察。
8、比较甲乙实验结论是:液体密度一定时,深度越深,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比较乙丙实验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
8、如图甲乙,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相等,因为两侧产生的压强相等,液体密度相等,所以深度也相等。
如图丙,左侧金属盒的深度和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大小有何关系?为什么?答: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
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两边压强相等,所以U型管内高度差比金属盒的深度大9、测量出U型管内页面的高度差,能否算出金属盒在左侧液体中的压强?答:能,因为两侧压强相等。
十、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1、实验更合适的操作顺序是:b a c d2、实验中溢水杯倒水必须有水溢出后才能做实验,否则会出现什么结果:答:会出现浮力大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3、此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关系是:Fa-Fc=Fd-Fb4、实验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十一、探究杠杆平衡条件:1、实验前杠杆的调节:左高右调,右高左调。
平衡后实验过程中不能在调节平衡螺母。
2、将杠杆调成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3、选择杠杆终点作为支点的好处: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4、将砝码换成测力计的好处是:能直接测出拉力的大小,实验操作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