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
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随着世界上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加速,煤炭作为化石能源之首,依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源之一。
在中国,煤炭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露天煤矿占据了大量的煤炭资源储量。
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煤炭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露天煤矿开采的理论及工艺技术发展趋势。
首先,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已经从传统的人工采矿逐渐发展成了机械采矿的时代。
现在的露天矿坑,一般采用大型矿山设备,如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等大型机具,取代了传统的人工采煤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改变了煤矿开采的面貌。
其次,随着高新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广泛应用,如无人机、遥感、三维扫描等,露天煤矿开采技术也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的水平升级。
以无人机为例,它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整个煤矿进行测量和勘探,使得煤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煤矿的开采和生产情况,更好地管理和调度煤矿生产。
第三,环保思想的不断深入,也在推动露天煤矿开采的技术升级。
如近年来,伴随着煤炭开采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我国出台了严格的环保政策。
露天煤矿开采技术在环保方面也做足了文章。
例如,开采过程中能够实现精准矿区控制、节能降耗、废弃物的分类处理等多项环保措施,更好地保护了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减少了煤炭开采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最后,随着煤炭资源的减少和能源结构的调整,露天煤矿开采技术也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未来,随着煤炭行业的行业整合和技术升级,露天煤矿开采将更加注重绿色生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智能化开采的推广应用等方面,以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式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煤炭的需求。
综上所述,露天煤矿开采理论及工艺技术正在不断创新发展,并将在煤炭行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相信露天煤矿开采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煤炭能源的需求,并为我国的煤炭行业注入新的动力。
国内露天矿概况总结—给出国内较好露天矿待遇及发展前景

四、著名露天矿和新建露天矿
宝 日 希 勒 露 天 矿:05 年 被 神 华 收购,
,设计 60 万吨,现在达到
2000 万吨 ,优 质 褐 煤 3700 — 4300 大 卡,22 亿吨储量,平均剥采比 3.87 。
白 音 华 煤 田 : 现在叫 白 音 华 能 源化工园区,在锡林郭勒,西乌旗, 05 年开发,新矿区,
华 能 : 收 购 扎 赉诺 尔 露 天 矿 , 灵 泉露天矿,成立新疆能源公司,07 年九月在乌鲁木齐
成立,
华 能 魏 家 峁 露 天矿 : 神华 , 华 能 ,内蒙古电力 04 年
Hale Waihona Puke ,生产能力600 万吨 , 二期 1200 万 吨 , 可 采 储 量 7.83 亿吨。
东 乌 旗 吉 林 郭 勒二 号 露 天 矿 : 西 乌旗。辽宁阜新春城集团,09 年 10 月成立,储量 24
缺点:1、初期投资大 2、环境污染 3、受气候影响大
露天开采:
。
重要: (
后面以经验及实地考察列举出目前
效益比较好,待遇比较高,发展前景比较好的露天矿, )
二、黑龙江露天煤矿
黑龙江: 岭 北 露 天 矿 : 鹤岗 矿 务 局 , 1/3 焦煤,储量不大,几千万吨,设计能力 60 万吨。 黑 宝 山 露 天 矿 :黑 河 市 , 长焰 煤,发热量 5000 大卡,储量 3 亿吨。 依 兰 露 天 矿 : 中煤 龙 化 哈 尔滨 矿业公司,依兰县达连河露天矿,年产 400 万吨。
4.39 。
胜 利 煤 田 :在 锡 林 浩 特市 北 面 ,煤炭地质储量 224 亿吨,适合露天开采 141 亿吨,平均
发 热 量 3300 大卡 。
39.79 亿吨,07 年成立,平均剥采比 2.93 ,单煤
采煤专业外文翻译----中国煤矿开拓的沿革和成就

附录A中国煤矿开拓的沿革和成就—矿井开拓的沿革和成就中国是世界上开采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据记载在宋、元朝时,开采技术已发展到一定水平,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煤矿开拓系统。
到1876年和1877年相继建设的台湾基隆煤矿和开滦的唐山煤矿及林西煤矿等矿井,以及以后建设的抚顺西露天矿和阜新新邱露天矿等,才开始有了煤矿矿井开拓和露天开拓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共接收了320处矿井,全国产煤3243万t。
其中国有重点2353万t,地方国营890万t,内含集体煤矿145万t。
其中国营煤矿200处,规模均较小。
按矿井生产能力分,其中生产能力小于15万t/a的矿井占75%,大于30万t/a的矿井仅占5%。
多数矿井仍采用穿硐式、残柱式、高落式等采煤方法,采掘不分,许多矿井还是采用自然通风,更没有完善的通风系统和正规的运煤系统,也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
1950年5月初成立的燃料工业部作出了在国营煤矿推行生产方法改革和安全生产的决议,提出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生产改革。
首先改革采煤方法,推行长壁式采煤方法以代替落后的采煤方法,同时逐步改革和建立了相应的运煤、运料、行人、排矸、通风、排水等生产系统,逐步地形成了煤矿的开拓系统。
开始以长壁式开采为主的正规的开拓系统进行改造,使1952年的煤炭产量达到了6350万,超过了旧中国历史最高水平的6190万t。
在1950~1952年全国煤矿恢复生产阶段,通过改革采煤方法,推行长壁式开采,建立正规的开拓系统和生产系统。
除了对旧矿进行技术改造外,并在东北老矿区开始了新井建设,开工建设了鹤岗矿物局东山立井、鸡西矿物局小恒山立井等17处,设计生产能力为1251万t开工新建井平均井型为73.58万t/a。
在恢复的三年中,包括改扩建和新建矿井,共投产60处。
生产能力为1564万t/a,平均井型为26.07万t/a,这种井型符合当时以炮采工作面为主的生产技术水平。
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恢复和改建矿井的同时,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新矿井建设,开工建设的新矿井194处,设计年生产能力7537万t/a,建成投产矿井205处,设计生产能力6376万t/a。
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中国露天煤矿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1 1 起 步期 .
以阜新海州露天煤 矿及 稍后 的抚顺 西露 天煤 矿改 扩建
这一 时期 建 成 投 产 的 露 天 煤 7座 ,合 计 生产 能 力 约
1 M a 7 。
为显著标志 ,开启 了新 中 国露 天煤 矿建设 的起 步期 ,这一 时期划定在建 国后到 2 世纪 8 年 代末 ,时间近二十年 。 0 0
随着改革 开放 ,2 0世纪 8 0年代初 中国社会 和经济步入 了一个新 的历史 发展 阶段 。我 国的露 天煤 矿建设 事业 也进 入了加速发展期 ,迎 来 了以 “ 五大露天 建设 ”为标 志 的大 型现代化 露天煤矿建设 高潮 。 随着 大型露 天开采设 备 的引进 、美 国西 方石油 公 司进 入平朔安太堡露 天煤矿 的建设 和运 营 、五 大露天煤 矿建 设
一
中国露天煤矿事 业伴 随着共 和 国建设 与发展 的脚 步走 到 了今天 。进入 2 世纪 ,中国露 天煤炭事业 形成 了蓬 勃发 1 展的局面 ,这种 局面 的形 成 ,不 仅仅 是 中国能源 经济 政策 变化对行 业 发 展 的影 响,更 多 的是 半 个 多世 纪 中 国几 代 “ 露天人 ”不懈努力 的结果 。回顾 中国露 天煤 矿的建设与发 展历程 ,有所感 、也有所悟 。
的井 田划分 为原 则 。这 一点在 以往 的一些 工 程咨 询工作 中 做 的也 是不够 的。例如 ,西 部地 区的 一个特 大 型矿 区 ,矿 权设 置了几十处 ,大块套 小块 ,犬牙 交错 ,矿权 主多 的数
3 几点 建 议
1 )应进一 步加 强对煤 炭产业 政策和法规 的学 习 ,加深 理解并认真贯彻执行 。 2 )进一步 深入 调查 国 内外煤炭建设和生产 的技术 现状
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

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煤炭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与民生所关注的能源产业,也是中国长久以来最主要的能源产业。
中国的煤炭生产一直处于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强人力强劳动力的粗放生产到现在的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高效生产,中国的煤炭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就现在而言,根据煤炭埋藏深浅与开采价值,全世界的煤炭开采方式分为井工与露天两种。
而中国一直是地采为主,露采为辅。
但是中国的露天采矿技术及露天煤矿的发展一直是煤炭行业的一个重大挑战。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且咨询我校有关专家,对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有了初步了解与浅显的认识,并对此做了简单总结如下。
一.发展历程中国露天煤矿的建设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起步期由于地理条件与开采工艺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露天矿的开采一直为极少数。
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及稍后的抚顺西露天煤矿改扩建为显著标志, 开启了新中国露天煤矿建设的起步期, 这一时期划定在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 时间近二十年。
由于历史原因, 这一时期的技术体系全部为前苏联技术。
这一时期的开采工艺几乎全部为单斗- 铁道工艺。
除蒸汽机车与一部分电铲外,露天开采设备大多为引进前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的设备。
管理模式为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计划管理。
露天开采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对经济与社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的因素, 还没有为人们所顾及。
2.加速发展期五大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伊敏露天矿,准格尔露天矿,霍林河露天矿,元宝山露天矿)建设成为该时期的主要标志, 时间集中在1980~ 1995年的十五年间。
我国的露天煤矿建设事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迎来了以五大露天建设为标志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建设高潮。
随着大型露天开采设备的引进、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设与运营、五大露天煤矿建设过程中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设计, 使得我们原有技术储备与西方技术与建设理念得到了有机融合, 并从此开启了我国露天煤矿建设与设计的现代技术之门。
中国煤炭发展历程

中国煤炭发展历程中国煤炭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煤被用作燃料和熔剂,并在冶炼、冶金和制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古代,煤矿开采技术尚不发达,主要以露天开采为主。
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煤炭需求大幅增加,煤炭成为工业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炭,并建立了一些煤炭企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煤炭产量急剧下降。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煤炭产业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0年代,中国开始加大煤炭开采力度,并建立了一些大型煤矿。
在经济建设的需要下,中国进一步推进了煤炭工业现代化的步伐。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煤炭资源调查和开发工作,并实施了一系列煤矿建设工程。
煤炭产能逐渐增加,并开始逐步实现国内煤炭自给自足。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煤炭产业的发展力度。
煤炭开采技术得到了改进,煤矿生产效率逐步提高。
中国积极引进国外煤炭开采技术和设备,推动了煤炭行业的现代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煤炭产业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
煤矿安全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挑战,煤矿事故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
同时,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的日益突出。
为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煤矿安全监管、推行煤炭资源整合和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等。
此外,中国也加大了对煤炭行业的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中国煤炭产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过程。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成为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中国正努力实现煤炭消费、产量和污染排放的双控制度,并逐渐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总体而言,中国煤炭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改革,中国煤炭产业正逐渐向着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记煤矿发展创新历程

记煤矿发展创新历程煤矿是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的基础,是我国能源工业的重要支柱。
煤炭在我国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煤炭开采和利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我国煤矿发展的创新历程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煤矿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五世纪,当时是利用地下隧道直接取煤。
但是,现代煤矿开采则是从19世纪末开始的。
在这个时期,由于煤矿需求增大,为了提高煤炭的产量和质量,人们开始尝试新的煤矿开采技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之间,我国的煤矿开采技术有了重大突破。
1917年,陕西矿务局实行露天矿采矿,标志着我国煤炭生产迈向现代化。
1920年代至1940年代,煤炭工业开始工业化生产,出现了煤矿机械化开采、选煤煤炭洗选等新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煤矿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5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煤炭工业体系,大规模发展煤矿。
当时主要采用的是露天矿开采和手工采掘技术。
然而,这种传统的煤矿开采方式存在安全隐患,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1957年进行了“煤矿现代化建设运动”,开始进行煤矿机械化掘进和机械化运输设备的引进和研制工作。
20世纪60年代,我国煤矿开采技术以及煤炭生产能力得到了飞跃式的增长。
1965年,我国首次使用了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代表了我国煤矿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
继续推广和应用这一技术,我国的煤炭产量和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开放的推进行业的发展,我国煤矿工业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
1980年代末与19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煤矿技术,推广煤矿科学管理。
同时,为提高煤炭开采效率和安全性,我国开始研制和应用液压采煤机、连续输送机、短镜桩和支架自动化控制等新设备和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煤矿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
进入21世纪后,为了应对环保压力,我国煤矿工业开始致力于清洁和高效利用煤炭。
煤矿能源利用的创新包括煤炭洁净化技术、煤矿废弃物回收利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等。
煤炭开采行业分析报告

煤炭开采行业分析报告煤炭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广泛用于工业、建筑、交通、民生等各个领域。
煤炭开采是煤炭产业的核心环节,是能源行业的关键产业,其发展水平和生产能力不仅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也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对煤炭开采行业进行分析报告。
一、定义和分类特点煤炭开采是从地下采取煤炭矿石的工业活动。
根据开采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两大类。
地下开采是指在地下开掘出煤炭,包括深井开采和斜井开采两种方式。
露天开采是指在地表将煤炭露出开采的方式,包括露天采矿和露天掘进两种方式。
煤炭采矿的特点是投入大、周期长、安全环保要求高。
二、产业链煤炭开采行业的产业链涉及到采掘技术、设备制造、采煤工具、煤炭选煤、煤炭加工等多个环节。
主要环节包括采煤机、煤仓、输送机、煤炭洗选、煤炭破碎、煤制气、煤制油等。
三、发展历程中国煤炭开采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发展阶段、计划经济阶段和市场化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是指1949年至1957年间,中国政府开始对煤炭采矿行业进行统一管理和国有化改造,基本完成了国内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计划经济阶段是指1958年至1978年间,中国政府实施计划经济体制,以国有企业为主要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煤炭采矿和加工业。
市场化阶段是指1978年至今,中国政府逐步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采煤生产企业实现市场化运营,促进行业稳步提升。
四、行业政策文件及其主要内容中国煤炭开采行业的主要政策文件包括《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炭安全监察条例》、《煤炭资源战略规划纲要》等。
其中,煤炭资源战略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包括:加强煤炭资源调查和评价、统筹规划煤炭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煤炭生产与环境保护并重、鼓励技术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煤炭市场体系、加强煤炭行业法制建设等。
五、经济环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煤炭开采行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2019年,中国煤炭开采行业完成产值3.43万亿元,利润总额约为1128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
煤炭行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和民生所关注的能源产业,也是中国长久以来最主要的能源产业。
中国的煤炭生产一直处于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强人力强劳动力的粗放生产到现在的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高效生产,中国的煤炭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就现在而言,根据煤炭埋藏深浅和开采价值,全世界的煤炭开采方式分为井工和露天两种。
而中国一直是地采为主,露采为辅。
但是中国的露天采矿技术及露天煤矿的发展一直是煤炭行业的一个重大挑战。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并且咨询我校有关专家,对中国露天煤矿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有了初步了解和浅显的认识,并对此做了简单总结如下。
一.发展历程
中国露天煤矿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期
由于地理条件和开采工艺的限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露天矿的开采一直为极少数。
以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及稍后的抚顺西露天煤矿改扩建为显著标志, 开启了新中国露天煤矿建设的起步期, 这一时期划定在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末, 时间近二十年。
由于历史原因, 这一时期的技术体系全部为前苏联技术。
这一时期的开采工艺几乎全部为单斗- 铁道工艺。
除蒸汽机车和一部分电铲外, 露天开采设备大多为引进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设备。
管理模式为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一计划管理。
露天开采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对经济与社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的因素, 还没有为人们所顾及。
2.加速发展期
五大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露天矿,伊敏露天矿,准格尔露天矿,霍林河露天矿,元宝山露天矿)建设成为该时期的主要标志, 时间集中在1980~ 1995年的十五年间。
我国的露天煤矿建设事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期, 迎来了以五大露天建设为标志的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建设高潮。
随着大型露天开采设备的引进、美国西方石油公司入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建设和运营、五大露天煤矿建设过程中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设计, 使得我们原有技术储备与西方技术与建设理念得到了有机融合, 并从此开启了我国露天煤矿建设和设计的现代技术之门。
这一时期在广泛吸收各国先进技术的同时, 形成了适合我国露天矿山建设条件特点的, 较为完善的现代露天煤矿设计和建设技术体系。
这一时期的核心开采工艺为单斗) 卡车工艺。
并出现了轮斗、半连续与综合开采工艺。
这一时期的露天装备多为引进的大型化开采设
备, 国产设备仅仅起到补充作用。
建设和管理模式逐渐地显现出市场经济的特点, 并开始对环境保护、排土场土地复垦及资源有效利用等要素加以关注。
3.创新发展阶段
2003年以来,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激增,使得煤炭行业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
在注重安全及保护煤炭资源、加大煤炭资源回采率、注重环境效应的政策背景下, 露天煤矿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随之而来的是露天生产矿山的扩能改造和新露天煤矿开工建设。
这一时期的技术思想比较活跃, 在适用的矿山采用了一系列国际上先进的技术与装备。
这个时期的建设特点体现为加快技术提升速度、注重环境影响、充分利用资源, 不断地延伸产业链条,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建设新型的现代化露天矿山企业。
尤其是许多露天煤矿企业从发展战略高度,走以资源为链接的、上下游产业间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重组,实现了管理与效益的跨越式发展, 走出了一条产品、产业和企业组织创新的发展之路。
到目前为止, 这一时期开工新建或改扩建的大型露天煤矿7个, 合计生产能力911 3Mt/ a; 正在进行前期核准工作的大型露天煤矿有12座, 合计设计生产能力170M t/a。
如果这些项目全部建成, 我国露天煤炭总的生产能力将达到300M t/a, 占全国煤炭总生产能力的比重将超出10%。
露天开采在保障安全和有效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基础上, 将为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二.发展历程中的经验
世界露天开采技术及露天煤矿的建设正在高速发展,中国在紧跟世界领先水平的同时,总结除了自己的一套发展经验和模式。
1,关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采煤的同时往往会伴有其他大量的矿物产生。
多年来, 在露天矿山的建设与生产当中, 由于观念、意识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
这些有益矿物随着露天剥离物大多排弃或随煤炭燃烧掉了, 只有少量的矿物得到了并不充分的利用, 象高岭土、油母页岩、稀有金属等等。
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对环境产生了污染。
在现在,企业才开始思考、重视并有效实施资源综合利用。
各煤炭生产企业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源条件, 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稀有金属等以煤炭及其共、伴生有益矿物为原料的多产业链条。
2,关于技术进步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 新中国露天煤矿技术起步于前苏联的技术模式, 其理念和思想一直延续到20 世纪70 年代末。
五大露天煤矿建设时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在设计、技术和装备上与西方设计咨询公司、设备制造企业的广泛合作与技术交流, 在设计理念和实践意识
上使我们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冲击并取得了一次历史性地飞跃。
这一时期的技术提升在20 世纪90年代建成的五大露天煤矿的开采工艺与技术装备上得以验证。
客观地讲, 中国露天煤炭资源赋存的复杂程度居世界之首, 这为我们独创并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专有技术体系, 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需要突破的是我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关于技术与管理人才
纵观中国露天煤矿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可以发现技术,与管理人才队伍有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是大专院校在适度培养, 大量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沉淀在生产企业, 少量工作在科研院所二是大专院校在大量培养, 相当数量的技术与管理人才沉淀在科研院所, 工作在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人才相对较少; 三是大专院校基本停止培养, 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数量相当, 但都呈现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状况; 四是由于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需求旺盛, 部份大专院校恢复招生, 但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急需的露天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短时间内难以缓解。
4,可持续发展问题
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并存的另外一个问题, 是矿区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20世纪70 年代以前建设的露天煤矿。
由于计划经济观念, 矿山只从事单一的煤炭生产, 人、财、物等资源配置完全从属于单一的生产经营方向。
如此带来的问题是, 当煤炭资源枯竭时, 这些企业将无以为继。
近几年来, 随着矿山煤炭资源枯竭问题的出现, 以及在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指引下, 许多生产企业开始关注和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 他们关注煤炭资源的接续问题, 重视对矿区相关资源综合利用, 注重相关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重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但是, 我们还有相的生_产企业对此问题重视不够, 办法不多。
如此, 势必给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三.未来露天煤矿的前景
中国的露天煤矿到底有多大的发展前景及走如何的发展路线是如今煤炭行业的一大问题。
承担着社会与企业双重发展责任的露天煤炭生产企业, 应当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 关注企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几项问题: 第一、注重实施,绿色管理。
第二、建立资源节约型企业管理模式。
第三、走人才强企之路。
第四、追求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的生命力来源于不断的技术进步, 而技术的不断进步是以创新为动力的。
煤炭工业承载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特殊地位, 决定了未来煤炭的巨大发展空间。
对于露天煤矿开采来说, 因其开采的安全性和较高的回采率, 必将在注重开采安全和资源有效利用的政策背景下获得长足地发展。
中国露天煤矿开采事业背负着国家经济和能源的
进步道路,所以,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培养人才,追求创新,使露天煤矿事业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