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读写结合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
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是实现学以致用的一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在语文教学中,虽然二者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各有侧重,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
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一、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较多学生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
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
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自然写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
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多扎扎实实的积累。
“少做题,多读书”这也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新课标更是强调了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注重课内范文教学、忽视课外阅读、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弊端。
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基本规律,为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读写能力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多读书、多积累来开阔眼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佳词名句、精思妙理等写作素材,帮助学生广积写作的“粮草”,这也是解决学生作文“有米可炊”,不为作文而愁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叶圣陶)”。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融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能够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则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语感,培养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整合所学知识,提升表达能力,梳理思维,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水平。
只有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受益匪浅。
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提高语文素养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写作、融合、语文素养、提高、促进、理解、途径、环节、学生、水平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学习的基础学科之一,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更好地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
语文教学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己。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教师们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成为思维敏捷、表达流畅的优秀学子。
1.2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环节。
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互动,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构建起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
阅读是获取知识、丰富词汇、培养思维的重要途径,而写作则是综合运用语言知识、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
小学语文论文:挖掘文本之“点”,整合“阅读”与“作文”教学

挖掘文本之“点”,整合“阅读”与“作文”教学语文的两大能力最重要,一是理解语言的能力;二是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落实在考卷上就是“阅读”与“作文”。
由于教材的编排体例基本上都是读写分开的,再加上许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喜欢或习惯性的把“阅读”与“作文”分割开来,上课归上课,作文归作文,所以,往往导致读与写无法同步进行、相互促进,读写整合被忽视。
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
如果能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特点,细心捕捉读写的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范本,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训练跟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性地进行作文,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练笔,让作文训练无痕地融合在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教学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
一、读懂文本的“亮点”,仿写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文本构成中的“亮点”,即文本构成的某一个方面有特别的精彩之处,可以让学生作为仿写的“凭借”,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进行小练笔的训练。
这样学生在这个阅读的载体(文本)中有意识地想着怎样学习和借鉴所读文本的技法,读有范例,写有章法,彼此交融,有机整合,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1、读好“课题”,学会取题、审题。
课题是文章构成的重要一部分,引导读好题目是提升写作能力的一条途径。
课文题目一般都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有密切的关系,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是文章的眼睛。
引导学生读懂作者这样取题目的用意,即同样的材料因为表达的中心不同,那么题目的用词就有所不同。
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文章的“文眼”所在,研究关键词在文章中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做写文章的题目也有个评判的依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整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近年来,我国的作文教学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这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来说颇有帮助。
但限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作文教学还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学生习作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把生活的真实性以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最朴素、最真实的话语表达出来。
然而,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么一个弊病:当学生提起笔来写文章的时候不知该写什么。
脑子里没有任何材料,也没有任何言词,怎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呢?所以作文便成了教师和学生的一大心病,也是学语文的一大难关。
因此,我觉得应该把平时的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教学整合起来,让学生从阅读中提炼出生活的道理,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样对作文教学一定会有更大的帮助。
一、多读模仿,行之有效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的教材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语文素材,同时也是学生起步作文的最好借鉴。
为了让学生多读多写,我们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做到课课练、天天练仿写,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提高的。
如精读课文《桂林山水》,这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它抓住了桂林山和水的特点来写,写出了山的“奇、秀、险”和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中有一些精美的语句非常适合学生积累和模仿。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排比的句式和分号的用法是学生仿写的重点,学生仿写的积极性很高。
有的学生用这种句式写雪花:“校园里的雪真白啊,白得让你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校园里的雪真大啊,大得像柳絮一般轻轻飘落;校园里的雪真厚啊,厚得可以盖住一切。
”还有的学生用这种句式写妈妈的手,既写出了妈妈手的特点,又表达了对妈妈的赞美之情。
又如,选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是一篇典型的状物文章。
作者抓住了杨梅的颜色、形状和味道来写杨梅的特点,再写自己爱吃杨梅,体现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读和写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独立性。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以阅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文章和书籍等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老师还通过精心设计的读书任务,使学生通过阅读得到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并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阅读的基础上,老师通过开展各种写作活动,如写作练习、作文训练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
老师还通过审阅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课外阅读、读书分享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通过读和写的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读取文本材料,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通过写作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通过读和写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和指导,学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独立性。
通过读和写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可以发现乐趣所在,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教师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时,应注重设计精心的阅读任务和写作训练,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条件,建立合作性的学习氛围。
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不仅反映了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也体现了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发展。
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阅读与写作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两大基本技能。
阅读能力强,意味着学生能够理解文本的意义,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观点,从而吸收知识、扩大视野。
写作能力强,则意味着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用文字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阅读与写作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阅读能力是写作能力的基础。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积累词汇、学习语法、理解语言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从而为自己的写作提供语言和思维的素材。
另一方面,写作能力也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学生通过写作,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观点和技巧进行运用和转化,从而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掌握。
阅读与写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阅读是吸收文字信息并理解文本的过程,而写作则是将自己的思想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阅读与写作相互融合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性写作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现状、教学方法策略和实证研究三个维度,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相互融合进行详细探讨。
二、阅读与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阅读量不足,阅读材料单一,学生往往只阅读课本,而缺乏课外的阅读积累,导致视野狭窄,思维受限;阅读质量不高,阅读方法不当,学生阅读时往往只注重故事情节,只注重获取表面的信息,而忽略文本的深层含义和语言表达,忽视了深入理解和分析,导致阅读质量低下,很多学生在阅读时;阅读兴趣不浓,由于阅读材料可能不符合他们的兴趣,或者教学方法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往往不高。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许多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他们对于写作感到恐惧和抵触,缺乏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例谈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例谈小学语文读写融合教学摘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分别教授阅读和写作。
每个学期还多次组织作文训练。
但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没有提高,他们仍然对写作感到困惑。
这对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造力产生了影响。
针对生活中缺乏实用性的问题,我强调了教学中学阅读的重要性,并创造了一个互动的场景和方式,让学生阅读和评估写作技巧,分析和处理各种可用的语言信息以及阅读感受和体验。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培训讨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发现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喜欢读书的学生和积极回答语文课问题的学生都具有很好的语文表达能力,并且他们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课堂上最好的。
这说明了语文阅读在辅助语文写作中的辅助作用。
虽然,阅读和写作属于不同的课程。
但实际上,教学经常遇到“强调阅读而忽略写作”的教学。
显然,这不能满足当前塑造学科素养的需求。
本文以高年级语文教学为例。
在教学中,我们提倡“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鼓励阅读及写作”,以便阅读和写作齐头并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发展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现状1.对阅读缺乏兴趣读写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阅读需要冷静的心态和一段时间,但是小学生的天性似乎与此矛盾。
小学生年级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抗干扰能力也不是很强,这会阻碍他们提高阅读能力。
在小学生中,有许多背景较差的“落后学生”。
因此,在许多小学生看来,读书是一件无聊且枯燥的事情。
因此,他们的阅读效果不是很好。
在这种情况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已成为当务之急。
2.缺乏必要的阅读能力小学生的社交经验太少,思维方式相对简单,导致阅读质量低下。
特别是当面对具有扎实的知识和逻辑的文章时,经常会发生误解的情况,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极大的不便,并且阅读的效果也到不到预期效果。
3.书写材料堆积不足写作是表达他们内心思考和理解的过程。
但是,小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思维简单,写作材料不足。
因此,他们觉得没有可以写的内容或他们写的内容是“假、大、空”的。
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有效整合策略李志朋

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有效整合策略李志朋发布时间:2023-06-19T09:35:32.625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7期作者:李志朋[导读] 小学读写融合研究以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立足师生生活体验,寻求解决办法的实践研究。
本文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展开,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真实问题,试图找到一条切实提高学生读写技能,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第二实验小学 471700摘要:小学读写融合研究以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立足师生生活体验,寻求解决办法的实践研究。
本文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展开,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真实问题,试图找到一条切实提高学生读写技能,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教学;作文训练;读写融合;策略引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余映潮为代表的一批教学一线的名师相继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明显。
本文在此理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读写融合”的教学理念。
如果说“结合”侧重于形式上的有效衔接,那么“融合”更侧重于内容上的“深度融合”。
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小学教学中的读写问题日益突出:语文教学中如何融“读”、“写”这两部分为一体,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生成性,一直是小学老师们困扰的问题。
本选题旨在结合相关权威理论,通过对语文教学中读写融合现状的区域问卷调查和访谈,搜集整理一线教师关于语文教学中读写融合的相关情况的资料,列举出了语文教学中的读写融合的写作案例,进一步提出统编版小学教学中的读写相融合的策略,并且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策略的操作性和有效性。
小学读写融合研究以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小学多文本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立足师生生活体验,寻求解决办法的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的整合
发表时间:2019-03-18T15:52:30.36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1期作者:马榛[导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与习作两方面同样重要。
为了保持语文教学的平衡,以及适应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马榛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宝轮第四小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与习作两方面同样重要。
为了保持语文教学的平衡,以及适应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将阅读与习作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使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的阅读,提高其语文素养,通过积累大量的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整合教学;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
中图分类号:G66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7)09-0001-01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则是启发学生兴趣,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
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通过对课文以及其他阅读材料内容进行挖掘,找到其中有效的习作因素,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并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两者整合起来,使学生对阅读内容深入理解,对写作方法充分掌握。
1 整合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提升,读中积累;又在习作中内化,习作中运用。
(1)确立主体地位。
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要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习作的初始阶级应淡化形式,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享受想象与表达的自由。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学生没有束缚羁绊,没有禁锢,主体精神得以焕发,作文信心得以培养,写作兴趣得以激发,表达空间得以舒展。
让学生切实感受习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是一种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的需要",进而舒畅表达,乐此不疲。
(2)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语言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仅依靠语文课本,依靠课堂的40分钟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我们要将视线投向课外,大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师要根据可能的条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主人,留心周围各样的事情,多观察体验、多认真思考、勤于记录,不断地积累语言材料。
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多观察、多感悟、多学习、多记录、不断地积累、方能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及水平。
(3)重视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形成结论或获得结果而必须经历的程序、步骤。
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之后实现的,没有过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结果。
因此,要重视学生在经历读、写时的过程,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
2 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整合
(1)阅读。
积极探究科学的阅读方法,能很好地提高阅读效果。
一是创读。
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材料进行理解,在掌握原意基础上,把作者想说的话说出来,把作者应该想到却没有想到的想出来。
这是一种发散式思维方式,强调对课文多元化理解。
它主要有外延式阅读和内涵式阅读两种形式。
外延式阅读,即在学生阅读文本时,努力拓展课文的外延,把作者没有说出的东西理解出来,进行合理演绎,扩展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内涵式阅读,即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理解,将文章中高度概括的内容细化,并进行转化,合理推出对文章新的理解,赋予文章新的意义。
二是美读。
美读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增添阅读的神韵。
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
美读通过吟、咏、唱、诵等形式可以强化语感,美读可以通过心灵的对话和交融增强理解,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揣摩每一篇的读感:有的要读得深沉凝重,有的凄婉悲凉,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生动活泼,有的周密严谨等,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
(2)习作。
习作训练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仿写。
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段落、篇章很有特点。
对于这些句子或语段,引导学生体会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谴词造句的,并积累这些语言形式,作为例子,进行模仿描写,迁移运用,形成语言能力。
二是补写。
要引领学生多元解读、深层感悟文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空白处,给学生一扇探索文章的内心世界的"窗口"。
文章的空白处很多,这种寻觅空白,增补练笔式训练,需教师独具慧眼,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地挖掘课文的未定点。
这种练习应或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或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或有利于彰显学生个性的亮点。
三是多练笔。
语文综合学习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要重视利用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的写作。
各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中,都有动笔写作的机会,教师应该让学生有练习写作的意识。
(3)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种实用性的习作训练方法,只要阅读能引起学生共鸣,能触发学生的灵感,就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一练。
从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中可见,每组课文的精心安排是与本组习作紧密联系的,可以说每一篇课文就是单元习作的参考范文。
所以,引导学习课内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手法,是为后面的习作指导作铺设的一个有效策略。
教师在指导本单元的课文学习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为后面的习作指导做好铺设。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把阅读与习作教学整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指导,起穿针引线作用。
3 结束语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围绕考试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高。
当学生的阅读有了自由,他们就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田本娜.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学术月刊
[2]汪卫.小学自主性习作教学改革实验研究[J]池州师专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