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马克思课论文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U fucking assholes!!
其所以说这次危机是好事,就是因为它揭穿了一些人 宣扬的“人民资本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的鬼话。 资本主义的目的只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从来没有把 人民的福利作为目的来追求。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 中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和有识之士,如凯恩斯等早就承 认资本主义本身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并不 能够解决充分就业和财富及收入的公平分配问题。因 此,凯恩斯要采取一些办法来补救,当然他是在资本 主义允许的范围之内采取一些措施。企图靠“看不见 的手”创造人民的福利,达到共同富裕,完全是幻想, 是不可能的。应该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对刺激经济、 提高生产力、配置资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东 西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利用。但是,对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我们应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 而决不可盲目崇拜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之美国
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工业公司,由1955年的22家 发展到1992年的316家;拥有10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特大公司, 由1970年的2家发展到1992年的49家,分别增长了13.4倍和 23.5倍。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拥有的资本在整个工业资产 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23%增加到1990年的71.2%。30 %的公司占据了制造业全部增加值的80%。由于资产增加,利 润大幅度增长。美国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本的大公司所获净利 润在所有公司利润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38%上升到1990 年的73.2%。100家公司的利润,超过了37万家公司净利润 的总和。英国、德国和日本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大工业公司, 由1965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191家;拥有100亿美元的 特大工业公司,由1970年的1家发展为1991年的56家,分别增 长了190倍和55倍。日本占0.9%的公司控制了86%的资本, 德国109家大公司控制了64.7%的资本,英国42家公司中的3 家最大公司控制了42.2%的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经济学原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经济学原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涉及多个经济学原理。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具体来说,经济危机使企业倒闭,生产下降,供求矛盾得到缓解。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高涨,矛盾又重新激化,这必然再一次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从产品结构角度看,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是围绕资本的增值而进行的。
资本家生产大量商品,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从产品工作原理角度看,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生产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企业家为了追求市场份额和销售量,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技术,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劳动力被替代,工资下降,造成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加大,中产阶级萎缩,最终导致社会购买力下降,引发经济危机。
从产品优势角度看,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和质量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价格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资本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引起消费者的不满,从而导致销售下降,引发经济危机。
从使用场景角度看,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
然而,由于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综上所述,马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原理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结构、市场导向、价格竞争和使用场景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为了防止经济危机的发生,必须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产阶级,提高社会购买力,实现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市场营销152 8号刘运良1620153968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
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
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公共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少数资本家按照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有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周期性现象,确实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以下是一些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来说明这一点:1.经济周期中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其中包括经济繁荣和经济衰退的交替。
经济危机往往是在经济繁荣阶段过度投资、过度扩张和泡沫化之后的必然结果,这种危机频繁发生并严重影响实体经济。
2.资本积累和利润率下降: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动力是追逐利润和资本积累,然而,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扩大,资本利润率逐渐下降。
资本家为了维持利润率,不断压低工资、削减成本,但这又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的放缓,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3.金融化和投机泡沫: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泛滥,往往导致过度的投机和金融泡沫。
这些投机行为和金融泡沫最终破灭,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由于投机行为和金融泡沫的破灭而引发的。
4.货币供给和通胀压力: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货币供给的周期性波动,造成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波动。
通胀带来价格上涨,削减了人民的购买力和实际收入,进而导致消费需求减少,产能过剩,最终引发经济危机。
5.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之一是不平等的财富分配。
财富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大多数人面临贫困和剥夺。
这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社会不满情绪高涨,使得社会稳定受到威胁,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危机。
总的来说,历史和现实中多次发生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资本的积累和利润率下降、金融化和投机泡沫、货币供给与通胀压力、社会不平等和矛盾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引发经济衰退和危机。
这些事实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是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内容摘要: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故称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后来,还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关键词:垄断经济实质三大矛盾由于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的存在,特别是基本矛盾的存在,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和波动,使得基本连续和高速运动的条件经常遭到破坏。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又称“经济恐慌”。
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生产相对过剩是这种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
就生活资料来说,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的。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里,由于各种原因,也曾出现过社会经济的极大恐慌和混乱,但那是一种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而不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了。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
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差不多每隔10年左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就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故称作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后来,还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中,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一切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有两种表现形式直接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各企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空前地加强了,整个社会生产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具有周期性地发生危机的趋势,这种危机不仅仅是经济波动或周期性衰退,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必然结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必然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下降的问题,从而引发经济周期性的危机。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资本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扩大生产规模,不断积累更多的资本。
然而,市场并非是无限的,当市场需求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时,就会出现生产过剩、商品无人购买的问题,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此外,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资本集中和垄断的趋势。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生产要素的集中,少数大资本家通过兼并和垄断形成了垄断地位,控制了生产和市场,加剧了经济的不平等现象。
这种垄断地位使得大资本家倾向于压低劳动力成本,导致工人的收入下降,市场需求减少,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暴发。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突出显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固有的矛盾和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是偶发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必然结果。
要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消除资本主义的利润追求和无限扩张的内在动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公正。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刍议.doc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刍议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当中,当科学技术不断地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使社会生活资料得到不断的丰富。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的不断剥削导致劳动者的消费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导致社会出现高度的相对剩余即产生积压。
当社会出现相对剩余时,资本家可能会减少商品的生产,从而导致工人失业。
这样劳动者的消费水平进一步的下降,使社会相对过剩更加明显,社会矛盾进一步的激化,从而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家为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一般会采取倾销和战争的手段来暂时缓和矛盾。
倾销使自己本国相对过剩的商品向他国销售,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减少的同时也使大量的外汇流入。
战争的爆发加快了社会生活资料的消耗,也可从中牟取利益。
这样的做法是及其不道德的,不但扰乱了他国的商品市场,更给广大的人民带来了深深的苦难。
并且这样只是暂时的缓解了社会矛盾,但由于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本特性没有改变,使社会矛盾得不到根本化解。
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时,社会结构严重失调,引发经济危机。
此时大量的企业倒闭,大量的工人失业,使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条件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随着企业的倒闭商品的生产大大的降低,社会的供需逐渐趋向平衡,社会的供求矛盾得到缓解,从而渡过经济危机。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这样的危机只能缓解而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只能从经济恢复到经济的高涨,从经济的高涨到矛盾的激化,最终再次爆发经济危机,如此循环。
在这样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每次都是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受到剥削。
而且还可能导致其他国家民众受到损失,甚至危害世界的和平。
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首先发发展生产力,丰富社会生产、生活资料。
其次,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如何分配这些社会生产、生活资料。
即能让广大的民众接受,又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从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从资本积累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所导致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为了追求利润而进行的生产和交易,而资本家为了增加利润,往往要削减成本,包括压低工资、加速生产速度、压缩销售成本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压抑工人阶级的收入,导致民众购买力下降,最终导致经济衰退。
因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在于产出增加、利润增加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消费不足、危机和经济衰退。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家通过生产和销售商品换取利润,然后将利润再投入生产,从而实现资本不断积累的目标。
但是,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必然会受到一些限制。
首先是市场需求的限制。
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厂家就会面临销售困难,进而引起生产过剩和库存压力。
其次是资本有限的投资场所。
资本家的投资有限,他们必须寻找投资高收益的领域,但这个领域的数量和规模也没有无限的扩大空间。
最后是生产技术和资本组织的限制。
资本家追求利润,但同样也需要投入资本来推动生产技术和资本组织的发展,从而增加产出。
但技术和资本组织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限制性的,资本主义无法逃脱这些规律和限制。
资本主义的糟糕结果就是过剩和生产停滞,这会导致利润率下降,并进一步引起经济危机。
利润率低会导致资本家减少投资,推迟扩张计划,进而导致雇佣工人减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最终造成经济衰退。
此外,由于资本家压缩成本,压低工资,民众购买力下降,消费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经济衰退。
发生经济危机后,政府往往会采取干预措施来缓解危机,例如投资和刺激消费等。
然而,这些措施只是暂时性的,无法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就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
只有摆脱这些矛盾,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避免经济危机这个根本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拼命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市场上的商品找不到销路,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衡引发了经济危机。
因此,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私人占有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其表现为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个别企业的高度组织性、计划性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这种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
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
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控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的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
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社会生产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已生产过剩为基础的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最早两次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分别是1825年英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
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
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
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
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 070万镑降至120万镑。
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人员失业。
1847年蔓延欧洲的工商业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与1825年的情况一样,也是大量产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这样可以
看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他人生产的商品,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有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
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正如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
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
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
其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
每一个周期都是如此,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渡过经济危机。
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
所以,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