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拼命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市场上的商品找不到销路,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衡引发了经济危机。因此,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私人占有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表现为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个别企业的高度组织性、计划性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种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控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的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社会生产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已生产过剩为基础的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最早两次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分别是1825年英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 070万镑降至120万镑。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人员失业。1847年蔓延欧洲的工商业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与1825年的情况一样,也是大量产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这样可以

看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他人生产的商品,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有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其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每一个周期都是如此,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渡过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所以,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48页。

反驳“资本主义化中国难逃经济危机论”

反驳“资本主义中国难逃经济危机论” 摘要:直到今天我们回头看来,西方资本家一直鼓吹的“市场自由化理论”,原来是禁不起历史的检验的,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美国股市首次因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而出现大跌;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受次贷危机影响倒闭……. 但问题出现了,为什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并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为什么也被无情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中呢?一些失意的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理论进行无情的批判,原因在于在此次危急中社会主义国家并未摆脱“经济危机的魔爪”,另一些开始抛出他们预谋已久的“资本主义中国化”“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等谬论,妄图混淆视听转移公众目光,甚至以此为逼迫人名币升值做理论依据。 关键字:资本主义中国化难逃经济危机反驳

正文:直到今天我们回头看来,西方资本家一直鼓吹的“市场自由化理论”,原来是禁不起历史的检验的,2007年3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美国股市首次因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而出现大跌;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受次贷危机影响倒闭。这仅仅是开始,接着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交易;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资金——次贷危机波及其他西方市场;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到今年止世界经济才有所复苏。但问题出现了,为什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并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为什么也被无情的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中呢?一些失意的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理论进行无情的批判,原因在于在此次危急中社会主义国家并未摆脱“经济危机的魔爪”,另一些开始抛出他们预谋已久的“资本主义中国化”“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等谬论,妄图混淆视听转移公众目光,甚至以此为逼迫人名币升值做理论依据。 要知道为什么经济危机会波及我国,中国先哲曾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以我们首先要探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其循环过程可以概括如下: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

马克思: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思考题7】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一、历史上的经济危机 美国1901年的5月,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到了1903年,美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铁矿石开采量下降了22.5%,生铁产量下降了8.4%,钢产量下降了7.3%,失业率高达10.1%。二,一次大战前的经济危机: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元。此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三,一九二九年黑色星期四: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还有战后第一次危机,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八十年代债务危机,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1929年10月29日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等等一直到现在的经济危机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课本P169页)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们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表现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表现形态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观告诉我们历史上依次更替的社会制度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有过的其他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经济制度所替代,都是有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长期辩证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的历史是一部波澜起伏、不断变化的社会运动史,资本主义自诞生起,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等四个发展阶段。所谓当代资本主义,就是以二战结束为起点,处在国家垄断阶段上的资本主义。时下,当代资本主义,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无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其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出现新的变化。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当代表现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在把生产的社会性扩大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使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也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也使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 1、“全球化”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的扩展,使一国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演变为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经济成为一个统一但不公正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发达国家凭借对资本、技术、金融、市场的垄断,通过制定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与掠夺。这使资本剥削的范围由一国扩展到世界,使传统意义上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由过去主要是一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发展为发达国家资产阶级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进而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立和斗争具有了阶级对抗的性质。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转嫁社会矛盾、经济危机和金融风险,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强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扩张和渗透,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从发展中国家攫取巨额利润。形成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向西方的局面,使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2.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正在全球范围内深化为维护人类生存条件的斗争。国际垄断资本对物质财富的无限追求,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垄断资本在依靠科技革命,推进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却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如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国际犯罪、核武器扩散等等。特别是资产阶级追求资本无限增殖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生态掠夺,把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其“生态”城市是建立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被污染的基础之上的。 3.社会的矛盾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已经在把个人的注意力导向物质需要,并通过对个人利益追求而形成的竞争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家庭伦理问题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周建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新的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确实产 生了一些新特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暂时的繁荣和不断深化的危机表明:并不是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所谓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过时了”,而 是资产阶级的“反危机”理论和政策、措施破产了。 一、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现象、新特点是很多的,主要有以下儿方面: 第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参差不等,世界性危机的周期性也不象战 前那样明显,但从七十年代起周期性有加强的趋势。 自从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除了个别例外情况,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一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条件相差很大,发展很不平衡,于是出现了各国危机次数参差不等的新情况。根据一般看法,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已发生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第一次是1948一1952年,第二次是1957一1958年,第三次是1964一1969年,第四次是1973一1975年,第五次就是1979年开 始的、现在还在继续的危机。此外,美国、日本和英国还发生过两次个别危机。美国另两次是1953一1954年危机和1960一1961年危机,日本另两次是1954年和1962年的危机,英国 的另两次危机是1961一1962年的危机和1971一1972年的危机,就是说它们在战后已发生过 七次经济危机。西德和意大利战后各发生过六次经济危机,其中有五次分别发生于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法国战后发生的经济危机次数与世界性经济危机基本一致。即便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其周期性表现得也不象战前那样明显。例如,战后第一次发生在1948一1952年的经济 危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不同,战时美国不仅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在战争中成了暴发户,经济实力大大膨胀起来;日本、西欧各国则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因此,当美国在1948一1949年发生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日本和西欧各国还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破坏中恢复过来,不具备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条件,这些国家的危机推迟到1951一1952年 才发生。又如发生于1964一1969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爆发的时间相差达五年。法国早在1964年5月开始,日本在1965年1月,英国和西德同在1966年4月,美国迟至1969年10 月才爆发 。但是,发生于1973一1975年的第四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各国发生危机时间又比较接近,再度呈现了比较明显的周期性。西德在1973年8月爆发,法国在1974年2月爆发,日、英在1974年3月爆发,美国在1974年9月爆发。 第二,战后危机深度和广度都不如战前严重,但七十年代后皇现出深化的趋势。 从生产下降幅度来看,战后较战前为小。以美国为例,战前的 .1920年危机,工业生产 下降22.了%,1929年危机下降46.1%,1937年危机下降21.了%。战后的危机工业生产下降

【知识学习】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历史下册《经济大危机》知识点 整理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何影响?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造成的。 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大批失业,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2、罗斯福新政有何作用?如何正确评价美国罗斯福新政? 作用: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评价:肯定方面:“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局限方面:但是“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

经济危机。 3、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借鉴作用:面对社会危机,决策者既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走极端,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工业方面加强国企改革,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农业方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提高农产品价格等,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保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新建许多社会公共工程,解决好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减少失业队伍。改革也是生产力,任何国家和制度要向前发展,必须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只有改革才有生命力。等等。 4、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中国有何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日本为了转嫁经危机的严重后果,1931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军部法西斯势力上台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给中国人民带了深重的灾难。 5、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①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②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③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④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内容摘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拼命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市场上的商品找不到销路,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衡引发了经济危机。因此,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私人占有资本主义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其表现为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个别企业的高度组织性、计划性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种矛盾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控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的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社会生产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是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已生产过剩为基础的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最早两次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危机分别是1825年英国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 070万镑降至120万镑。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人员失业。1847年蔓延欧洲的工商业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与1825年的情况一样,也是大量产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这样可以

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阐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关系中,社会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的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共同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地利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的需求,却被少数资本家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越高,不断发展的社

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资本家的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是不可避免的。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一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者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市场营销152 8号刘运良1620153968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这样,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本应该由劳动者公共所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已经在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本应由社会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却分别由少数资本家按照各自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私人利益进行管理;共同劳动生产的社会化产品,本应由劳动者共同占有,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私人支配,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如果有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了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方式的情况下,如果有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破坏。但是,这仅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或决定阶段。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一定都经过四个阶段,但是危机阶段则是必经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教案

第十七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并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3、通过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同学们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政策的严重性; 4、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会从根本上分析问题所在。 二、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特征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三、教学构思 第六单元主要介绍《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是本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对策之一和影响结果。该课是理解这一单元的基础。 课文分三个部分,首先讲述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即贫富差距过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膨胀,从而推导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接着概括叙述这次危机的特点:即波及范围广泛、持续时间长、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破坏巨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然后叙述美国胡佛政府对待危机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得局势进一步恶化。由其“失败”导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使两课紧密结合。 四、过程设计 A、【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法:1929年的冬天,在美国,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屋外,寒冷的北风呼啸着。“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她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而且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这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一个煤矿工人家的场景。同学们根据这个故事并结合我展示的两张图片(图片:1929年农场主销毁“过剩”的牛奶以及图片等待领取救济食品的人群),思考一下,当时的美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B、【讲授新课】: (一)、经济危机的爆发:虚假“繁荣”的幻灭 1、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的表现:一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 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危机为什么会爆发呢?爆发危机前的美国到底怎样呢? (1)危机前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持续繁荣(P98) 师:那么,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技术革命是繁荣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师:20年代美国经济虽出现繁荣景象,但经济繁荣的背后又潜伏着严重的危机,最终引发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纽约证券市场在经历了几次小小的预震后出现了坍塌,几十种主要股票价格狂跌,绝望的人们疯狂地抛售,当天就有1 289万股易手。崩溃的高潮终于在10月29日来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场上来,不计价格地抛售,这一天疯狂交易以1 641万股的最高纪录收盘。从美国纽约

分析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

分析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 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以及周期性特点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定义: 经济危机通常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 经济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被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混乱。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的社会化,即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生产社会化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第一,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即生产资料从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生产过程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为一系列的社会行动。第三,产品的社会化,即生产出的产品通过交换供应整个社会。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当这些矛盾尖锐激化时,必然造成普遍的买卖脱节,即生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脱节,致使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和经济危机的爆发。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典型的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要经过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生产周期的结束,又是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开始。在萧条阶段,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同时为复苏阶段做准备。在复苏阶段,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进一步缓和,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进一步发展,使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形成高涨。高涨又使资本主义经济各种矛盾加以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又爆发新一轮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会扩张生产能力,引起生产高涨,为下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奠定物质基础。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危机的巨大动荡和起伏中艰难地颠簸行进。 生产资料归社会的少数人(资本家)私人占有,资本家雇佣社会的大多数人(工人)进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自由竞争,盲目生产,资本家以最大程度赚取利润为目标,一方面要生产更多的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又要以最低的工资给工人,便会使生产与销售出现矛盾,大量产品卖不出去,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产生。所以说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经济危机。

近代几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工业从1825年英国爆发普遍生产过剩危机后,开始了其现代生活的周期循环。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而美国产业革命的起点始于19世纪20年代,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废除了奴隶制,扫除了阻碍其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障碍,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于19世纪70年代赶上了英国。因此,若从历史的角度对美国经济周期发展的进程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考察,不仅能揭示出美国经济周期本身的特点,也能展现出美国经济周期运动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发展的总进程中所占的地位。 美国自1783年取得了对英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先后分别于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发生过经济危机。通过对上述历次美国经济周期以及世界经济周期进行研究,我们发现,1857年和1929-33年美国也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世界上历次经济危机中最重要的,它们对分析和预测未来的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帮助很大 1、1857年经济危机 1857年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于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着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破产。粮食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857年经济危机波及面很广,之后,爆发了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后,奴隶制的消灭、宅地法的实施、重工业的发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浩劫。欧洲是这次战争的主战场,英、德、法、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案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 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XX年高中历史3-1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同步精品教案新人教版选修 3 ★课程标准:熟知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识记: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大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大危机分别对德国和日本造成的重要影响:欧亚战争策源地最终形成。 2、理解:30年代大危机爆发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原因以及德日法西斯势力兴起的原因和特点。 3、了解:通过对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分析,认识它是资本主义由社会经济危机进而演变到政治危机,是其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 (二)过程与方法:、比较归纳:通过德日法西斯专政形成的过程,比较两国法西斯势力上台的不同特点。 2、问题探究:通过对德日法西斯势力建立过程,探究其各自形成的历史根源以及各自走上法西斯道路的不同特

征。 3、问题评价:评价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兴起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面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其中的德国和日本等走上了扩军备战、对外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两个策源地由此形成。 2、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树立忧患思想与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德国、日本法西斯势力掌握政权的原因。 难点:大危机爆发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主要介绍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下简称“大危机”)的爆发及其对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德日法西斯乘机掌握了政权。由于本课的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开启学生思维之门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指出本课探究的主要内容有两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怎样爆发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从1825年英国爆发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时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就会再次发生。特别是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它使全世界经济陷入萧条,给世界经济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因而,全世界都在迫切地寻找一种合适的理论来指导,希望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论界把目光再次投向了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希望在马克思那里找到解决危机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希望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读,引发我们思考,加深我们对当今世界经济的了解和认识。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我们共同梳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解读(板书)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过剩。(板书) 煤版:一个小女孩瑟瑟发抖地问她的妈妈:“妈妈,天气这么冷,咱们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 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家没有钱买煤。” 小女孩又问:“那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妈妈无奈地说:“因为煤太多了。” 可能同学们在中学时初读这段对话,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煤太多了,而普通劳动者买不起煤呢?在这里提到的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呢? 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交换活动是从物物交换开始的,在这种情况下,买与卖是同时发生的,因此不存在产生危机的因素,但当货币出现后,在货币执行购买职能的过程中,有的人只卖不买,这样便潜伏了危机的可能。而随着货币支付手段的出现,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导致一大批人无法支付,这样就扩大了危机发生的可能,但是这仅是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引发资本主义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板书)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当这些矛盾不断激化和尖锐时,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板书) 危机发生后,由于商品大量过剩,商品价格就会暴跌,促使大批企业倒闭,社会生产规模急剧缩小。经过一段时间,随着过剩商品的破坏、浪费和减价卖出,再加之企业的大量倒闭,生产大大下降,商品的供应量大幅减少,从而使供求矛盾得到缓解,逐步渡过经济危机。但是,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样,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必然导致再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因此说,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周期性存在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周期性特点,因而,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了周期性的特点。 4、社会资本再生产具有周期性(板书) 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组成。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又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精)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命运,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就已做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经济方面,这一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在政治方面,则集中体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政治、社会危机。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列宁认为,垄断资产阶级通过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生产过剩危机向外输出以缓和国内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却激化了受帝国主义统治和剥削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发生战争的时候,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无产阶级革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列宁得出结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是社会主义的入口。《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2、686页。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的总危机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危机,是既包括经济,也包括政治的全面危机。”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页。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根源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演绎出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矛盾,即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殖民地附属国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必然使资本主义总危机不断加深,导致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崩溃。一百多年过去了,随着资本主义新科技革命浪潮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高涨,这些分析和结论是否仍然有效?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进程和现实状况发生了什么新变化?推动其演进发展的动因何在? 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垄断资本的全球大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强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后盾,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军,以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为主要调节机构,以追求全球超额垄断利润为目标,向全球渗透和扩张的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作为二战后新科技革命使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地向前运动和发展。 1.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商品经济本身就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当货币出现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经济危机的产生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性。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后,这种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了,但这只是形式上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还不会爆发。经济危机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才有了爆发的现实性。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已经社会化的,由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应该由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已经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实行严密分工、协作而社会化了的生产过程,应该按照社会需要进行管理。但由于资本主义是资本家私人占有制,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产品和生产过程,却被少数各自追求最限度利润和私人利益的少数资本家进行占有和管理,这就形成了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资本主义这种矛盾就越尖锐和突出。当这种矛盾尖锐到不可调和时,必然会引发经济危机。 表面上看,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征,但是

这种过剩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 其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其二,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没有危机阶段,就不存在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经济危机虽然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但决不会从根本上消灭经济危机。要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就必须从根源上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收集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经济危机历程 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生茶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英国黄金储备迅速下降,到1826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90年。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的爆发了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伴随着人类走进了20世纪。1901年的5月,美国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到了1903年,美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铁矿石开采量下降了22.5%,生铁产量下降了8.1%,钢产量下降了7.3%,失业率高达10.1%。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年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300个,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此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像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1914年、1921年,资本主义国家再次爆发经济危机,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并最终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深的的一次危机,它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44%,国际贸易额减少了2/3,大批的工厂、银行倒闭。英国工业公司的利润降低了28.6%;1932年,美国钢铁、机器制造、汽车、建材和采矿的202家公司共亏损2.7亿美元。美国破产的企业超过14万家,德国约6万家,法国5.7万家,英国达3.2万家。随着生产的停顿和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人数曾高达3000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者共计4000万—4500万人。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及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以后,尽管各国政府加强了对外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一度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在60年代和90年代也创造了经济连续106和114个月的记录。但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的纸币流通取代了金本位制,以及各国经济政策等原因,经济危机虽持续时间相对缩短,破坏力有所下降,但并没有被消除,反而在世界范围内周期性爆发。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明显地表明了危机的国际周期性。除了同期性以外,最终的经济危机爆发的频率明显加快,以美国为例,二战后从1945年到1970年的31年中就发生了6次经济危机,平均约6年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