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学
3.第三章形象学

20
形象特征之三:套话
套话(“老毛子”、“纸老虎”)。 这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又大量存在的形式。 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 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是这种文化的浓缩; 其在社会、道德规范和话语间进行了有效的 概括。
21
套话(形成的逻辑)的存在方式
6
基亚:形象学研究的推动者
基亚《比较文学》有一章,专门研究“人们 所看到的外国”,进一步说明卡雷的理论。 形象学“不再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 影响,而是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无 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 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人们由此开始关注:文学怎样以变化多端的 形式,在表现异国和传播异国文化时,实际 也也充当了异国形象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16
如何、为何研究形象?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异国(他者)形象,并 非现实的复制品。 它是按照注视者文化中的模式、程序而重 组、重写的,这些模式和程序均先存于形 象。 研究其形成的内在逻辑,了解想象在多大 程度上、出于何种原因而产生出了什么样 的偏离。
郑晓龙 冯小刚 发行单位: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出版社 主 演: 姜 文 王 姬 严晓频 戴 博 马晓晴
12
形象特征之一
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与思想的混 合物。 它以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 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 制作或宣传了某一形象的个人或群体,通过对异国 的描述,显示或表达了他们自己所向往的一个虚构 的空间; 他们在这个空间里以(他者)形象的方式,表达各 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在审视和想 象着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
比较文学:形象学

第一节
形象学概念阐释
三、形象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法国当代哲学家保罗· 利科分析的 休漠“再现式想象” 萨特“创造式想象” (一)主体与他者的关系 狂热 巴桑 主体(态度) 憎恶 他者 亲善 (二)作家与文本的关系: 作家与文本存在三种关系: 1、用旧文本创造新文本。《李有才板话》 2、作家有意无意的模仿 3、崭新的创造
第二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 ——集体无意识确指全社会对异国社会文化的 总体看法。
1、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
(2)乌托邦 该词的能指与所指意义不一致。 托马斯· 摩托之所以被砍头,是因为他的书具有“社会颠覆的功能” 乌托邦是对现实不满,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的。 (3)两极性的相互包容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关系 ——整合功能、颠覆功能 —— 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辨证包含。 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描写的地狱中科举制度。
第二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 ——集体无意识确指全社会对异国社会文化的 总体看法。
2、作家与社会总体想象物之间的关系:
(1)认同——体现自我价值
(2)强化——夸张、渲染 (3)反抗——个性化特征独特的政治观点。 三、套话 套话——“Stereotype”——原(铅板)原陈规旧套——程式、规范
第一节
形象学概念阐释
一、形象学与形象之比较 1、研究范围:形象学研究的是“异国形象”,形象则无此区别。 2、研究对象:形象学中形象具有多文化、多样化等特点。 3、研究重点:形象——思想内容,审美价值。形象学——形象后 的社会关系。 二、形象学的内涵与特征: 法国学者莫哈的观点: 1、被动性特征 2、程式化特征 3、偏离性特征
(1)平等:地位平等。 (2)彼此认可的文化选择 (3)相对认同 (4)合理的误读
比较文学-形象学

“我”与“他者”的互动关系
注视 我———————————他者 注视者——————————被注视者 被注视者的形象也传递了“我”的某些形象
自我在言说他者的同时也在言说自己,他 者成了自我的延长和补充。
《外国洋人叹十声》
洋鬼子进了中国叹了头一声, 看了看中国人目秀眉清, …… 洋鬼子照镜子叹了二声, 瞧了瞧自己样好不伤情, 黄发卷毛眼珠儿绿, 手拿个哭丧棒好似个猴精。 …… ——《鸦片战争文学集》阿英编选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对形象学研究应给予全景式的关照 形象是对异国某种形式的误读,那么,既要分析清 楚“为什么”,同时首先要搞清楚“怎么样”。 描写异国和异国人的作品在中国纯文学中并不多见, 但大量存在于游记与札记中。如钟叔河主编的《走 向世界丛书》有关清末民初的作品。 形象学研究,北大孟华教授有著述,如《比较文学 形象学》,北大版,《中国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 安徽教育出版社。
1、注重“相异性”,注重“我”与“他者”的互动 性。 2、注重对“主体”的研究 从原来注重被注视者一 方,转而研究注视者一方,接受美学的利用。同样 也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发展的继承。 3、注重总体分析 当代学者认为,形象研究不仅重 视文学作品,而且重视作品的生产、传播、接受的 条件。同时也注重一切用来写作、生活、思维的文 化材料。
第三节 形象学的主要理论及方法论
等级关系 我—叙述者—本土文化;他者-人 物-被描述文化。 故事情节,形象是一个“故事”,它从两种 文化、两个文本间的的对话开始,用记载、 沉淀在注视者文化中、积存在其想象物中的 各种关键词、幻觉词,各种符号化或程序化 了的情境、段落、和主题而写出。
第四节 当代形象学及其前景
其混淆的方式有: 第一、表语与主要部分相混淆,如“波尔 (某一法国人)爱喝葡萄酒” 第二、本质和两分法。 第三、自然属性和文化间的混淆。 由上可见,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点,已从过 去的对形象与原型真伪程度的讨论转向了对 形象制作者一方的探究。
形象学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形象学认为隐藏在异国异族形象背后的是创造者 自我民族的形象,它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塑造起决 定作用,形象映照的是形象创造者的自我形象。 因此,形象创造作为作家的个体行为处于次要地 位,更强调的是作为中介的形象,研究的目的也 并不在于求证这些形象于现实符合与否(异国异 族形象往往与事实不符),而是形象形成背后的 文化差异。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描绘出 来。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 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 介。
“社会总体想象物”
社会集体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 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 莫哈:形象学对“他者”的研究不能只局 限在作家作品,而必须伸展到历史、社会、文 化等诸多方面。它不仅是跨语言的,跨文化的, 也是跨学科的。形象学研究的目的更在于揭示 一种文化在言说“他者”时所特有的规律、原 则和惯例。 莫哈:“分析形象采用的方法依托 于形象与集体想象物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主张平行研究的 美国学派异军突起,他们对法国学者倡 导的形象研究颇有微辞,认为“卡雷和 基亚最近突然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以 包括对民族幻像、国与国之间互相固有 的看法的研究。但这种做法也很难使人 信服”。学派之争让美国学者看不到形 象学与影响研究的实质性差别,看不到 形象学的创新意义。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从研究重点看,一般文学形象往往被 看成是作家个人艺术独创的结晶,对 其研究的重点是它的独创性和逼真性, 探讨某一形象是否具体、生动、饱含 感情,是否给人以实感,使人身临其 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否反映 了现实(真实性、典型性)以及能否 体现作家的创新。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 象的异同 法国学者把这种在“他者”形象创造中 起支配作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响 源称为“社会整体想象物”。 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作家笔 下的“他者”形象,都受制于各自的 “社会整体想象物”。研究吉卜林笔下 的印度,康拉德笔下的刚果,罗伯·格 里耶和加缪笔下的非洲,都不能忽视当 时殖民主义侵略、发现新大陆、探险这 样的文化语境。
第一编第四章 形象学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二、“形象”的类型与功能 • 第一,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是指在描述异国 形象时意识形态起潜在的评判作用、隐形的导向 作用,对自我社会群体具有“整合功能”。 • 如巴柔认为,18世纪法国人“所看到的”西班牙 多为意识形态化的异国形象,法国人用自己倡导 的启蒙思想、开创的“光明世纪”去观照西班牙 社会现实,西班牙遂被看成一个停滞、落后的民 族:经济凋敝,好冲动,对教权及俗世权力缺乏 批判、崇尚封建式的高贵气质等负面因素。这个 西班牙恰成法国这个启蒙民族的对立面。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关于“形象”的理解,法国学派的定义各有 不同,侧重不一。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第一,形象是“真相”和“幻象”的混合物, 具有言说自我和言说他者的双重意义。狄泽 林克说:“每一种他者形象的形成同时伴随 着自我形象的形成。” • 第二,形象是制作者关于社会想象和社会实 践的象征性言说,确指性、实在性成分少, 反思性、理想性成分多。
5、形象学在国际学界的扩展
• 形象学从后现代理论中获益。 • 美国巴勒斯坦裔著名学者赛义德在《东方 主义》中解剖了西方人眼中作为“他者” 的东方形象,指出其虚构性和背后隐藏的 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意识。 • 后殖民主义理论催生了族群研究,重视主 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关系、多数民族与少 数民族关系在各种文本中的复杂表现,这 些和形象学在精神上是相通的。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的基础理论
• 一、“形象”的性质与特征
• 第三,形象有作为社会集体想象物和作为个人意 识想象物两种生成途径,二者关系错综复杂。 • 形象学基础理论较多涉及的是作为社会集体想象 物的形象,但在实际研究中,也经常遇到作为个 人意识想象物、与社会集体想象物对立或相异的 异国形象。莫哈说:“一个形象最大的创新力, 即它的文学性,存在于使其脱离集体描述总和的 距离中。”研究者应特别注意巴柔所说的“双极 性(认同性/差异性)阐释”中的“相异性”问题。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一般意义上的“形象”
在《尚书》、《周礼》中, “形象”一词的基 本意思是人之相貌、 物之形状。
现在“形象”已被理解为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 人或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 体印象和评价, 如警察形象、学生形象、教师 形象、干部形象以及无所不在的各种社会角色 形象; 从注重产品形象、企业形象到强调城市 形象、区域形象、政府形象、国家形象、政党 形象, 以及无所不及的各种社会组织的形象。 如果不加限制, “形象学”指的是对从个人到 群体到组织的形象的塑造、策划、评估及其价 值的研究。
姜智芹《马克·吐温的华工苦行记》
马克吐温对华人的观察和描写带有主流文化的偏 见。
如《苦行记》中记录唐人街的中国人抽鸦片:
在每一座低矮窄小肮脏的棚屋里,飘散着淡淡的 佛灯燃烧的气味,那微弱、摇曳不定的牛脂烛光 照出一些黑影,两三个皮肤姜黄、拖着长辫子的 流浪汉,蜷缩在一张短短的小床上,一动不动地 抽着大烟。……那烟丸的煎烤焖炸,以及烟管里汁 水的吱吱响声,几乎会使泥塑木雕的塑像翻肠倒 胃,不过,约翰(指中国人)喜欢它。
世界文学关系的模式
本民族文化异文化
(抗衡以及融合)
产物:变异体文学
例: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佛典使文学语言更丰富: 如:世界、究竟、因果、单刀直入、一
丝不挂、聚沙成塔、作茧自缚等。 2.对文学形式、题材的影响: 唐代・变文体文学 目连救母—《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
文》
3.意境上的融合:
形象学研究的两种途径
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可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内 部研究两部分。
一、外部研究: 外部研究主要是研究文学形象如何社会化,即
研究在作家创作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 看法,勾勒出一个“社会集体想象物”,以此 为背景来分析和研究文学形象,看它在多大程 度上符合或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
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形象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意义的学科,属于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
它主要关注某一历史时期对异国的特定描述,以及这些形象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
作品中对异国的描述,包括对异国人物、风土人情、文化等方面的描绘。
2.形象的文化意义:探讨形象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揭示
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差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3.形象与民族认同:研究形象在民族认同中的作用,探
讨民族形象如何影响人们对自身民族的认知和评价。
4.跨文化形象: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塑造的形象,分
析这些形象如何影响人们对其他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5.形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探讨形象学与其他学科如
文学理论、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学等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点。
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的深入剖析,探究这些形象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被不同文化所解读和接受。
此外,形象学还关注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形象来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总体而言,形象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
通过对形象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形象学名词解释

形象学名词解释
形象学名词解释
形象学:形象学是一种视觉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如何利用丰富多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特别是人们信仰的精神内涵。
它着重于探讨形象如何影响他们的观念,情绪,行为,文化和信仰等。
图像学:图像学是一种研究图像的学科,主要关注表面形状,颜色,纹理和空间结构等如何运用来表达思想,情绪和故事。
它强调了结合艺术原理和空间设计原则来描绘和理解图像的重要性,以及以可视化方式记录和传达信息的策略。
像:像是由一系列形状,纹理和颜色构成的,用以表达某一情景或者思想的形象,也可以被认为是创造出一个可视图像的过程。
它们可以用来表达艺术性情感,也可以用来解释和描述任何事物或概念,例如技术思想,实验结果等。
象征:象征是表达抽象概念的形象或象征,它们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表达出事物的某些特性,例如它们的深层含义和心理价值。
象征是表达情感,概念和观念的有力工具,它可以用于绘画,雕刻,写作和其他艺术形式中。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形象学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20世纪60、70年代,比较 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应运而生,它 就是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 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形象研究,它研究的是异国的形象。 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想象 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族的想 象。
举例一: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
比较文学的早期学者巴尔登斯贝格、梵〃第根在 定义国际文学的交流时,用“影响”、“机运”、 “模仿”来说明社会与文学的关系,虽然没有提 及形象学,但在法国学派的传统研究中也已经包 含了一些形象学的因素。例如,在“媒介学”中, 旅游者、传教士、流亡者都是“媒介者”之一种, 他们写下的游记、札记、报告中普遍存在着异国 异族的形象,研究者有意无意地会把这些形象与 现实中的形象进行对比,看其偏离的程度,论及 导致这些偏离的原因,这其实是形象研究初期必 须做的工作。
形象研究要从影响研究中脱离、存活,必须 摆脱实证主义的拘囿,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不 同文学、文化的冲突和交流(这其实也是比 较文学的核心问题)上来。这一新的方向体 现在20世纪初法国学者巴尔登斯贝格的《法 国文学中的英国和英国人》、《文学:创作、 成就、期限》等著述中。综观这一时期的形 象学研究,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异国异族形 象的存在,但对形象没有明确的界定,其研 究方法也主要借鉴影响研究的方法,所以, 形象学还没有成为比较文学中的一门专门的 分支学科。
3.付满楚(Fu Manchu) 最充分体现“黄祸”论调的文学人物是 “付满楚”(也有人译为“付满州”),他几 乎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西方关于中国的套话, 最初出自英国作家萨克斯〃罗默(Sax Rohmer)之手,成书之前首先在英国杂志上 连载,受到关注。1913年,罗默发表了小说 《付满楚博士的秘密》(The Mystery ofDr.FuManchu),付满楚成为英国人耳熟能 详的角色。罗默一生写了很多关于付满楚 的小说,包括13部长篇、3部短篇和1部中篇。 付满楚邪恶、凶残,令人恐惧而又充满诱惑。
2.中国佬约翰(John Chinaman) 西方人对中国的美好印象到了19世纪来了 一个大逆转,中国由开明、富饶、发展、繁 荣一变而为专制、贫困、停滞、腐朽,中国 人由聪明、勤奋、坚强、质朴变成愚昧、 奸诈、怯懦、保守,西方的中国观由钦佩、 狂热、仰视转为批判、憎恶、蔑视。
在美国,“中国佬约翰”是一个对华人劳工 的蔑称,最早出自美国作家布勒特〃哈特 (Bret Harte)的笔端。华人劳工在19世纪 50、60年代为美国的西部开发做出过贡献, 曾一度受到美国人的亲善,被称为模范移民。 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部经济前景的 暗淡,华人的勤劳、节俭变成威胁美国白人 生存的“邪恶”力量,美国公众开始对他们 表现出极大的敌意,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便是 布勒特〃哈特发表于19世纪70年代的一系 列短篇故事。
卡雷的学生基亚对形象学做了进一步的阐发, 在其所著的《比较文学》一书中为形象学单 辟一章《人们所看到的外国》。书中认为形 象研究“不再追求抽象的总结性影响”,而 是“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 在个人或群体的意识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 形象研究的基本原则正式被提了出来。
20世纪60年代,主张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异军突 起,他们对法国学者倡导的形象研究颇有微辞, 认为“卡雷和基亚最近突然扩大比较文学的范围, 以包括对民族幻像、国与国之间互相固有的看法 的研究。但这种做法也很难使人信服”。学派之 争让美国学者看不到形象学与影响研究的实质性 差别,看不到形象学的创新意义。
1、西方眼中的明媚中国形象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 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 白晋 ——《康熙帝传》 门多萨神父 ——《大中华帝国志》 伏尔泰——《孔夫子:中国哲学家》 詹姆斯· 希尔顿 ——《消失的地平线》 斯诺 ——《西行漫记》 西蒙· 波伏瓦——《长征》
2、国是一个神权专制政治的帝国……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 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是 一个停滞的帝国。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黑格尔 “从各方面看,中国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一种奴隶的思想 统治着亚洲”。——孟德斯鸠 “如果承认中国的历史很悠久,那么愈悠久愈应该向他们提出批 评,因为他们的语言文字是不完善的:一群如此富有才智的人,不 是增加自己语言中的词量,而是无限地增多口音;不是把方块字中 的一小部分组合起来,而是无限地增多方块字的数量;这令人不可 思议。”——狄德罗
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
《山海经》 《西游记》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孽海花》
其次,从存在方式看,文艺理论的形象通常局限于人物形 象,人物形象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只作为刻画人物的手 段去研究。而形象学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还可以是器 物(如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塔)、风俗(如浪漫主义作 家笔下的阿拉伯婚礼)、景物(如18世纪在西方的中国园 林),甚至是观点(如认为中国哲学是原始哲学的观点)、 言词(如鸦片战争以来称西方人为“洋鬼子”),也即是 “存在于作品中的相关的主观情感、思想、意识和客观想 象的总和”。仅仅把形象学的对象局限在人物形象上,显 然是不够的。
三、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
(一)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象的异同 首先,从范围来看,形象学的形象只限于异国异族 形象,而文艺理论所讨论的形象却可以是异国异族 形象,更多的是集中在本民族文学中的自我形象或 外国文学中刻画的本民族人物文学形象。所以文艺 理论的形象研究范围比形象学的范围要广泛。
但另一方面,形象学的形象除了来源于虚构的文 学作品外,还可以来自游记、历史文献、报刊杂 志上的文章等,即“一切精神产品”,而文艺理 论的形象只能来自虚构的文学作品,从这一点看 来,它的研究范围又要比形象学窄得多。
法国学者把这种在“他者”形象创造中起支配作 用的,来自其所属社会的影响源称为“社会整体 想象物”。 古代和现代,东方和西方,不同作家笔下的“他 者”形象,都受制于各自的“社会整体想象物”。 研究吉卜林笔下的印度,康拉德笔下的刚果,罗 伯〃格里耶和加缪笔下的非洲,都不能忽视当时 殖民主义侵略、发现新大陆、探险这样的文化语 境。
早期的形象学注重有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史的研 究,当代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象制作主体或 注视者一方,它重视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 对他者的创造式阅读和接受。在创造式想象和变 异理论观照下,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 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物,生产或制作这 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制 作方或注视方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 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
4.查理〃陈(Charlie Chan) 查理〃陈是一位著名的华人侦探。1925年, 由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比格斯(Earl Derr Biggers) 创造。查理〃陈则是正义 和法律的象征,他具有处理复杂案件的非凡 能力,在探测作案动机和与恶人周旋方面表 现出老谋深算的智慧。但美国人并不是丝 毫不带种族偏见地塑造这一形象的,查 理〃陈谦卑、温和,对美国人恭敬顺从。尤 其是其神秘的行踪,满口的“子曰”,使他 更像一个马戏团的小丑,成为美国读者和观 众的笑料。
巴柔的《从文化形象到总体想象物》一文系统的 论述了形象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了在文学和关 于异国的集体神话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的问题,他 把“他者”形象的定义作为当代形象学的核心, 使之与传统形象学区别开来。
第三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各种后现代理论的借用更 使形象学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多样化的图景:利用 后殖民主义理论分析异国形象背后的民族主义和 帝国主义意识;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挖掘形象的性 别隐喻和想象等;新的研究方法如符号学、接受 美学对形象学在方法上进行了扩充。形象学终于 以“学”存在,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举例二:西方眼中的中国人形象
1.哲人王(philosopher king) 通过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政治 制度的研究,西方人发现中国有一位伟大的 哲人———孔子,是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创立 了一个开明的君主政体。四书五经赋予中 国皇帝以贤明、旷达,使他们用知识、用爱 而不是用暴力来治理国家和人民,于是一个 西方关于中国的正面套话“哲人王”便诞 生了,并成为西方“中国热”的一个重要方 面。
5.功夫(Kung Fu) 李小龙在银幕上是正义的化身,从道理上讲 这应该是西方塑造的一个积极的、正面的 中国男子形象,但事实并不如此。李小龙虽 然武艺高强,但不近女色,缺少人情味,只知 蛮打蛮拼,毫无对女性的温情和绅士风度, 这是西方在塑造中国形象时剥夺东方男子 的性象征,把东方男子刻画成性冷淡、性无 能的后殖民心理在作祟。
中国人“虚有其表,思想极为贫乏”。— —卢梭
“荒凉的夜幕笼罩着遍布水田和沼泽的中 国……恐惧、荒凉、残酷、迷雾、狂乱, 在那个永远黑暗的国度里,重重叠叠挣扎 着的人都陷入同样的绝望中,饥饿、贫穷、 虚弱、愚昧无知,萎靡不振,混浊的河流 像地狱中的血,从那里流向生活。 ”—— 马尔罗 《人的状况》
3、漂浮不定的中国形象坐标
现代形象学的关键是“他者”观念的确 立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 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在比较文学 形象学研究中,他者形象与注视者总是处于一种 互动的关系之中。
1、注视者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 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 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 先见、身份、时间 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 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 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二、形象学发展史
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阶段: 早在比较文学争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候, 当时的研究者就已经注意到了异族异国形象的研 究。法国是形象学的诞生地,路易—保尔〃贝茨 于1896年在《关于比较文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的批判研究》中指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学科 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索民族和民族是怎样互 相观察的:赞赏和指责,接受或抵制,模仿和歪 曲,理解或不理解,口陈肝胆或虚与委蛇。”形 象研究在比较文学发展初期就被列为其学科任务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