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五脏的作用
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位置

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位置人体的五脏六腑是指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分布在胸腹腔内,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相互协调运作,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1.心脏: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略偏左侧,被肋骨保护。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收缩和舒张来泵血,以保证血液在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循环,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2.肺脏:肺脏位于胸腔内,为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左右两侧的肺脏分别位于胸腔的左右侧,并由膈肌分隔。
肺脏的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出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并与血液进行氧合作用。
3.肝脏: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腹部,主要由右左两叶组成。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多种功能,包括:分解代谢有毒物质、合成胆汁、转化营养物质等;此外,还可以储存和释放血糖、合成和降解血浆蛋白,以及参与维持水、盐平衡等。
4.胃:胃位于腹腔的左上腹部,连接食管和小肠,呈鸡脯肌状。
胃的主要功能是充当消化容器,储存和分解食物,并将其转化为小肠可以吸收的形式。
5.胰脏:胰脏位于腹腔的中部,靠近胃的后方。
胰脏是一个位于胃后面的长形腺体,对内有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
它的内分泌组织,胰岛素可以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而外分泌组织则分泌胰液,帮助消化吸收。
6.小肠:小肠位于腹腔的中下部,是人体最长的消化道部分。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主要负责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运到全身。
7.大肠:大肠位于腹腔的下部,它是从小肠尾部开始,一直延伸到肛门。
大肠的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固体的粪便,排泄体内的废物。
8.脾脏:脾脏位于胸腹腔的左上腹部,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之一、脾脏的主要功能包括:调节和控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清除老化和异常细胞、参与红细胞的代谢和储存等。
9.肾脏:肾脏位于腹腔内,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排出体内废物、调节酸碱平衡、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产生激素参与红细胞生成等。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人体的五脏六腑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它们相互协调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些器官的功能。
首先要介绍的是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心是人体的“君主”,主管血液的循环,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全身,同时将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肝是人体的化工厂,主要负责分解和吸收物质,帮助排泄体内的毒素和废物。
脾脏是我们身体的“粮仓”,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肺主宰人体的呼吸,吸入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同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肾是人体的“过滤器”,负责清除体内的废物和多余的液体,同时还能调节血压、维持酸碱平衡。
接下来是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胆是人体的“火车头”,主要分泌胆汁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胃是消化器官的“大门”,主要负责储存和分解食物,使其变得容易消化和吸收。
大肠是我们消化系统中的“最终站”,将食物消化不了的残渣转化为粪便,并排泄出体外。
小肠是消化吸收的“工厂”,将胃中的食物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并吸收其营养成分,输送到血液中。
膀胱是体内储存尿液的器官,当尿液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小便的欲望。
三焦是人体的“管理者”,负责调节体内温度、协调各器官之间的功能。
以上就是五脏六腑各自的主要功能。
然而,我们要明白的是,五脏六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其中的一个器官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器官的功能,从而导致全身的不适甚至疾病。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保护五脏六腑的健康,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来保持它们的正常功能。
此外,定期体检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问题。
只有保持五脏六腑的健康,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身体状况和充满活力的生活。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五脏六腑的作用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
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
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
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
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
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
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
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
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
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
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作用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是指脾、心、肝、肺、肾、胃以及小肠、大肠、胆囊、胰腺、膀胱等器官。
这些器官在人体内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一、脾的功能与作用脾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起着血液滤清、储存和生成免疫细胞的功能。
脾脏能够清理血液中的废物和细胞垃圾,并且在其中储存着大量的白血球、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等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兵器库”。
二、心的功能与作用心是人体的泵,它不仅仅是负责将血液送出体外的器官,还担负着维持身体内稳定的电生理平衡的重要任务。
心脏的源源不断的跳动驱动着血液在全身畅通无阻地流动,保证了身体各个器官及系统的正常功能和代谢。
三、肝的功能与作用肝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担负着人体代谢、解毒和储存能量的重要任务。
肝脏能够合成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并将其储存在体内,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
此外,肝还能够分解体内的废物和有害物质,并将其代谢和排出体外,保护身体健康。
四、肺的功能与作用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氧气的进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肺脏中的肺泡可以吸收氧气,并将其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中,同时将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保证人体的氧气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保障了身体各处系统的正常运转。
五、肾的功能与作用肾是排泄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器官之一,它承担了排除体内废物、调节水盐平衡以及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等重要任务。
肾脏能够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离子,将其转化为尿液排出体外,同时还可以重新吸收有益的物质和水分,为身体维持水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六、胃的功能与作用胃是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能够将食物消化为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和营养。
胃包含有酸性的胃液,可以将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分解为小分子,使其易于吸收和利用。
此外,胃还能够对微生物进行杀菌,保护身体免遭细菌感染。
七、小肠的功能与作用小肠是消化系统中吸收营养的主要器官之一,它能够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按照一定的顺序吸收,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和能量。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

中医五脏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主治一、五脏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它们在人体中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1.心:人体的“君主”,主宰血脉循环和情绪活动,心主神志,主治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2.肝: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保证气血的顺畅流动,调节情绪和平衡体内阴阳,主治肝脏疾病、情绪失调等。
3.脾:人体的“中土”,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养分,调理水液代谢,主治脾胃疾病、消化不良等。
4.肺:人体的“官窍”,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体代谢,调节水液代谢,主治呼吸系统疾病、水液代谢疾病等。
5.肾:人体的“主源”,主要功能是储存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主治肾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二、六腑的关系及功能中医学中,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它们与五脏密切相关,负责消化、排泄、储存等功能。
1.胆:贮藏、浓缩和排泄胆汁,主要功能是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主治胆道疾病、消化不良等。
2.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主治胃炎、胃溃疡等。
3.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盐类,排泄余下的废物,主治大肠炎、便秘等。
4.小肠: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吸收,主治小肠疾病、肠胃不适等。
5.膀胱:负责储存和排放尿液,主治膀胱炎、尿频尿急等。
6.三焦: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主要功能是调理水液代谢、排泄废物,主治尿路感染、水肿等。
三、五脏六腑的功能主治五脏和六腑的功能主治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互相配合,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1.心与脾:心藏神,脾主运化。
心血虚弱可导致脾失运化功能,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
2.肝与胃:肝主疏泄,胃主受纳。
肝气郁结可导致胃气不舒,出现胃胀、胃痛等症状。
3.肺与大肠:肺主气机,大肠主排泄。
肺疾病常伴有大肠问题,如咳嗽伴便秘。
4.肾与小肠:肾主水液代谢,小肠主吸收。
肾虚可导致小肠不吸收水分,出现尿频尿急、干燥等情况。
5.脾与胆:脾主升清,胆主降浊。
脾胃不和可导致胆汁排放不畅,出现胆囊病变、黄疸等症状。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由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五脏六腑分别负责人体的生理功能。
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和六腑的作用。
一、五脏:1.心:中医学将心视为人体的主宰,主要功能是统治血脉循环、调节气血运行和主持神志活动。
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神志不清、心悸、失眠等症状。
2.肝:中医学将肝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的储藏和血液的通畅、濡养筋脉以及协调情绪。
肝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胸闷、胁痛、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3.脾:中医学将脾视为人体的后勤,主要功能是化生水谷精微、提炼气血津液以及运化水湿。
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消化不良、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4.肺:中医学将肺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功能是呼吸、气化和宣发的过程,调节气血运行和呼吸系统的正常功能。
肺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呼吸困难、咳嗽、气短等症状。
5.肾:中医学将肾视为人体的根本,主要功能是储存先天之精、调节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能力、控制水液代谢。
肾的功能失调会导致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尿频等症状。
二、六腑:1.胆:中医学认为胆和肝是密切相关的,胆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胆汁,助消化和排泄,还参与情绪调节。
胆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胆汁分泌异常、消化不良、情绪波动等症状。
2.胃: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是接受、储存和分解食物,还参与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化。
胃的功能失调会导致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3.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并将未消化的食物排出。
小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4.大肠:大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转化为粪便,并排出体外。
大肠的功能失调会导致便秘、腹胀、肠道炎症等症状。
5.膀胱:膀胱是排尿的主要器官,主要功能是存储和排泄尿液。
膀胱的功能失调会导致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6.三焦:三焦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指人体内部充满气机运行的空间。
五脏的概念及其内容

五脏的概念及其内容五脏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之一。
五脏分别指肝、心、脾、肺、肾五个器官,每个器官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五脏的概念及其内容。
首先是肝脏。
中医认为肝脏是人体的主要储藏和调节器官,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液的储藏和供应、维持气血畅通、主持疏泄、保持情绪稳定等。
肝脏还与肝系经络密切相关,包括肝经、胆经和冲脉,通过调节这些经络的流动,维持全身的协调运行。
其次是心脏。
中医将心脏看作是人体的“君主”,其主要功能是主持循环系统,控制血液的运行和供应,维持温煦生命。
心脏还与心系经络相关,包括心经和小肠经,通过调节这些经络的活动,保持心血运行的平衡和稳定。
再次是脾脏。
中医认为脾脏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转化水谷精微、运输营养、升清降浊、控制肌肉四肢。
脾脏还与脾胃系经络相关,包括脾经和胃经,通过调节这些经络的运行,维持消化和吸收功能的正常进行。
然后是肺脏。
中医将肺脏视为呼吸系统的核心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宣发清气、控制呼吸、调节水液代谢和皮毛功能等。
肺脏还与肺胃系经络相关,包括肺经和大肠经,通过调节这些经络的运行,维持肺脏正常的气息和泌尿功能。
最后是肾脏。
中医认为肾脏是人体的根本之脏,主要功能是储藏先天之精、主持生殖发育、调节水液代谢和肾气的运行等。
肾脏还与肾经相关,通过调节肾经的运行,维持生命的力量、成长发育和繁衍后代。
此外,五脏之间还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中医将肝、心、脾、肺、肾五脏视为人体功能系统的核心,认为它们相互协调和制约,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和心身健康。
若五脏中的某一个脏器功能失调或病变,则会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医生常常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五脏进行判断和分析,以找出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例如,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和厚薄,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的变化;通过观察面色和眼底,可以判断肝脏功能的强弱;通过望诊脉搏的特点,可以判断心脏的状况等。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

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
五脏是中国学者临床诊断的重要因素,它代表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五脏分别为肺、心、肝、脾、肾。
肺,是人体内重要的呼吸器官,其功能是将空气压缩吸入体内,清除呼出体内多余或需离开体内的废气,同时还能吸收体内所需的氧。
心,又称心脏,是人体内支配全身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是从肺中吸收新鲜的氧气,将其传递至全身,并用血液带走体内多余二氧化碳和废物,支撑着人体机能的正常运作。
肝,是人体内解毒、脂肪代谢、葡萄糖代谢等多种调节功能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是将血液循环中进入体内的毒素过滤,以及将各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等物质转化成生理活性物质供给机体内部各细胞。
脾,是人体血液生成的真正中枢,其功能是通过酸碱平衡、血液循环、糖、水分充足等多种途径帮助保持机体健康,当机体受到外来刺激的时候,也可以给予调节作用,使机体能够迅速恢复。
肾,是机体内负责代谢建设和活性物质清除的关键器官,其功能是负责清除体内废物,调节水盐代谢,并保持血液血清的平衡,以及促进新陈代谢。
总之,五脏的生理功能是支撑着人类健康的重要支柱,它的正常运作可以为人类带来更强健的体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
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
成年人的心脏重约300克,它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则每分钟约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肝脏人体的化工厂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它在人的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体内的一个巨大的“化工厂”。
一﹑代谢功能:①糖代谢:饮食中的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将它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
②蛋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
③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
④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如A B C 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
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
⑤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
二﹑胆汁生成和排泄: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胆汁酸的生成和排泄都由肝脏承担。
肝细胞制造﹑分泌的胆汁,经胆管输送到胆囊,胆囊浓缩后排放入小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三﹑解毒作用:人体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有害废物及外来的毒物﹑毒素、药物的代谢和分解产物,均在肝脏解毒。
四﹑免疫功能:肝脏是最大的网状内皮细胞吞噬系统,它能通过吞噬﹑隔离和消除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
五﹑凝血功能: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都由肝脏制造,肝脏在人体凝血和抗凝两个系统的动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肝功破坏的严重程度常与凝血障碍的程度相平行,临床上常见有些肝硬化患者因肝功衰竭而致出血甚至死亡。
六﹑其它:肝脏参与人体血容量的调节﹑热量的产生和水、电解质的调节。
如肝脏损害时对钠﹑钾﹑铁﹑磷﹑等电解质调节失衡,常见的是水钠在体内潴留,引起水肿、腹水等。
脾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内,深居于肋弓之后,是一个颜色暗红、质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成年人的脾脏约有巴掌那么大,重200克左右,由几条韧带“悬挂”在上腹部。
一般来讲,脾脏有三大功能。
1、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2、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3、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肺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肺上端钝圆叫肺尖,向上经胸廓上口突入颈根部,底位于膈上面,对向肋和肋间隙的面叫肋面,朝向纵隔的面叫内侧面,该面中央的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处叫肺门,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叫肺根。
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二个肺叶,右肺除斜裂外,还有一水平裂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
肺是以支气管反复分支形成的支气管树为基础构成的。
左、右支气管在肺门分成第二级支气管,第二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叶,每支第二级支气管又分出第三级支气管,每支第三级支气管及其分支所辖的范围构成一个肺段,支气管在肺内反复分支可达23-25级,最后形成肺泡。
支气管各级分支之间以及肺泡之间都由结缔组织性的间质所填充,血管、淋巴管、神经等随支气管的分支分布在结缔组织内。
肺泡之间的间质内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是血液和肺泡内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表面覆被一层光滑的浆膜,即胸膜脏层。
胎儿降生前,肺无呼吸功能,构造致密,比重大于1(1.045-1.056),入水则下沉。
降生后开始呼吸,肺泡内充满空气,呈海绵状,比重小于1(0.345-0.746),故可浮于水中。
法医常利用这一点,鉴定胎儿死亡的时间。
肺有二套血管系统:一套是循环于心和肺之间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属肺的机能性血管。
肺动脉从右心室发出伴支气管入肺,随支气管反复分支,最后形成毛细血管网包绕在肺泡周围,之后逐渐汇集成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另一套是营养性血管叫支气管动、静脉,发自胸主动脉,攀附于支气管壁,随支气管分支而分布,营养肺内支气管的壁、肺血管壁和脏胸膜。
肾脏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左右各一,在腰椎骨的两边。
(1)肾脏的排尿功能用显微镜看肾小球,由很多很细的毛细血管组成的,用电镜看这些毛细血管,上面有许多孔洞,就象筛网一样。
当血流经过肾动脉,进入肾小球时,体积大的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蛋白质(分子量比血红蛋白大的蛋白质)等,因不能通过这些筛孔,仍留在血管内,重新返回体内;而体积小的成分,如钠、钾、氯、尿素、糖等,随水分通过这些筛孔滤出,滤至肾小囊腔内,此时滤出的液体称作原尿。
原尿中含有许多营养成分,当流经肾小管时,这些营养成分被重新吸收入体内,如葡萄糖全部重吸收,水(99%)、钠、钾、氯、碳酸氢盐等大部分重吸收,对机体无用或有害的物质,如尿素、尿酸、磷酸根等只少量重吸收,肌酐全部不吸收;除重吸收外,肾小管和集合管还有分泌与排泄的功能,如尿中的氨,绝大部分由肾小管和集合管所分泌,分泌及排泄钾、氢离子,此时只剩余机体的代谢废物和很少的水分,形成了尿液。
尿液进入肾盂后,再经过输尿管流入膀胱,当潴留到一定量时,就被排出体外。
人体每个肾脏约有120万个肾小球,每天滤出原尿约180升,但每天形成尿液只有1.8升,其成分与血浆有很大差别。
肾脏的基本生理功能就是形成尿液,排泄各种水溶性物质。
其泌尿活动的生理意义,一是调控体液的容量及成份的排出,维持水(渗透压)和电解质平衡;二是排出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酸性物质,维持酸碱平衡;三是排泄体内的废物、毒物和药物。
而且可随着机体的不同情况而改变尿量和尿中物质的排出量。
因此,肾脏已不再被认为是单纯的排泄器官,而是机体内环境调节系统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①肾脏排泄代谢废物为维持正常的排泄功能,肾血流量一般保持在恒定范围内,肾血流量约占全身血流量的1/4~1/5左右,肾小球滤过率约125mL/min。
肾脏有自身调节功能,通过管球反馈、肾神经及血管活性物质等环节调节肾血浆流量,使肾小球滤过率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肾小球滤过率受毛细血管内压、肾血浆流量、动脉血白蛋白浓度及滤过膜的通透系数的影响,当血压过低,肾血浆流量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或通透系数下降时,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或停止。
肾小球滤过膜对大分子物质具有屏障作用,滤过膜的屏障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机械性屏障,与滤过膜上的孔径大小及构型有关;二是电荷屏障,肾小球滤过膜带负电荷,可以阻止带负电荷的白蛋白滤出。
在某些病理状态下,滤过膜上的负电荷消失,使大量白蛋白经滤过膜滤出,形成蛋白尿。
②肾脏调节体内水和渗透压平衡肾脏具有强大的根据机体需要调节水排泄的能力,以维持体液渗透浓度的稳定。
从肾小球滤出的水分近80%在近端小管及髓袢降支被重吸收。
这部分水的重吸收与溶质的重吸收有关,钠自小管腔面的吸收为被动的,它伴随与氢离子交换,葡萄糖、氨基酸及磷酸盐的吸收则以弥散形式进入细胞,而在细胞基侧膜有Na+、K+-ATP酶,主动将钠泵入细胞间液,以保持细胞内钠平衡。
肾对尿液的稀释浓缩主要发生在集合管。
滤液进入髓袢后,通过逆流倍增机制而被浓缩。
肾脏自皮质到髓质,组织间液的渗透浓度逐渐升高,到肾乳突处最高。
髓袢各段通透性不同,髓袢降支对水容易透过,尿素较难,而氯化钠则极少能渗透,故水分不断向组织间透出,管腔内氯化钠浓度不断升高;而髓袢升支细段则对钠离子有高度通透性,对尿素有中度通透性,但水则不易透过。
因此在升支管腔中,钠浓度逐渐降低,而尿素浓度则有升高。
总之,调节人体水及渗透压平衡的部位主要在肾小管,只有在肾功能严重衰退,滤过率极度减少时,肾小球也可影响水的排泄。
影响肾稀释浓缩机能的因素很多,如抗利尿激素、慢性肾功能不全、利尿剂等。
③肾脏对钠、钾、氯的排泄及调节肾脏是钠、钾、氯的主要排泄场所。
在体液中,钠离子是细胞外液中最主要的电解质,钾离子是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电解质。
钠、钾、氯的排泄直接关系到体内这些离子的相对平衡,对维持正常体液的体液量、渗透压以及酸碱平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④肾脏在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人的体液有一定的酸碱度,这种酸碱平衡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人体在正常膳食情况下,体内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和少量的碱性物质。
酸性物质主要有两大类:碳酸(挥发性酸)和固定酸(非挥发性酸)。
糖、脂类、蛋白质氧化分解产生的硫酸、磷酸、乳酸、丙酮酸等酸性物质,主要由肾脏排出体外,称为固定酸。
固定酸主要由蛋白质生成,体内生成固定酸的数量和食物蛋白质含量成正比。
固定酸必须被中和并由肾脏排出,否则,会对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正常情况下,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不会引起血液pH值的显著变化,主要是由于体内有一系列的调节机制,即:①体液中的缓冲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肾脏。
肾脏的调节作用缓慢,但能完整地调节血液pH值。
这是肾脏的重要功能之一。
(2)肾脏的内分泌功能肾脏还有另一种重要功能,肾脏能产生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即兼有一些内分泌功能,这些物质对机体生理活动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对维持机体正常血压及离子交换有重要调节作用。
肾皮质内的肾小管上皮可产生激肽释放酶,集合小管上皮能产生激肽。
激肽释放酶能促使激肽的形成,激肽有利尿、利钾作用,并能使小动脉舒张,增加肾血流量。
肾内的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与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及肾间质细胞分泌的前列腺素,三者生理作用有相互关联的复杂关系。
肾内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因子,能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生成素原转变为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加速红细胞生成。
肾还有活化维生素D3,调节钙磷代谢、促进成骨。
此外,肾脏也是多种内分泌物质的分解灭活场所,如灭活甲状旁腺素、胃泌素和胰岛素等作用。
在肾功能衰竭时,胰岛素在血中停留的时间会显著延长,糖尿病病人在肾功能衰竭时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