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治疗体会
关节镜监视下治疗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f l we p fo t n h O t e r . er d c in o i ek e ss t f d.Th v le r g e fk e l h l v d ol o d u r m wo mo t s t wo y a s Th e u t fn n n e wa a i i o se ea us d f a m nt n e si t mo e .Al o g y l
[ yw rs F atr Lai Arh o oy; o e rs Ke od ] rcu e r t n; trs p B n e f o c wi
胫 骨 髁 间 嵴 骨 折 临 床 上 较 常 见 , 前 交 叉 韧 带 即
远 侧 止 点 骨 片撕 脱 , 引 起 前 交 叉 韧 带 功 能 受 限 , 易 复 位 不 佳 , 引 起 膝 关 节 髁 间撞 击 征 … 。 因 此 , 主 张 会 多 手 术 治疗 。 传 统 的 治 疗 方 法 是 切 开 复 位 内 固 定 , 由 于 创 伤 大 , 利 于 膝 关 节 功 能 的 恢 复 , 感 染 机 会 增 不 且
维普资讯
宁夏医学杂志 20 02年 i 月第 鲞箜 塑 ! l
型』 : : : !
: ! : : !
文 章 编 号 :0 1 9 9 2 0 ) 1 6 0—0 1 0 —5 4 ( 0 2 1 —0 6 2
关 节 镜 监 视 下 治 疗 胫 骨髁 ・ 著・ 论 间嵴 撕 脱 性 骨 折 的疗 效 观 察
行 部 分 切 除 , 后 , 持 屈膝 4 。 0 , 然 保 5 一9 。 用探 针 复 位 骨 多 。关 节 镜 下 手 术 损 伤 小 , 复 快 , 被 国 内 外 认 折 并 保 持 。 在 韧 带 定 位 器 的 引 导 下 , 别 用 2枚 直 恢 已 分 可 J 1 9 。 9 9年 1 2月 一2 0 0 2年 6月 , 们 对 1 我 0例 径 2 5 . mm 克 氏 针 于 胫 骨 结 节 内 下 经 皮 并 通 过 骨 折
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体会

明显 , 术后耻骨后漏 尿 , 引流较 多 , 出现感染 。经过换药 治疗后
好转 。我们认为 , 如术后 患者在减少气囊液体及尿道牵引后 , 冲 洗液清亮 , 即可早期拔出尿管 , 避免 患者 因膀胱痉 挛加重漏尿 及
切 口感染 。 本 方法 可明显减少术 中 、 后 出血 , 术 缩短手术及住 院时 间, 提高 了手术安全并拓 宽了手术指征 , 减少 了手术风险 , 于患者 对
smpo y tms: rl n r p r _ pei ay r ot o mi e m a c mmu i — b s d n intd o nt y ae lda s y u
显减轻 , 冲洗 引流通畅 。本组大 多数 2 4小时内冲洗液颜色变 清
亮 。从而减少术后失血 。
[ ] B U o It nt nl 0L 1 ( ) 3 J . r r e ao a, O ,8 6 : J ln r i 2 4 0
骨折端 , 镜下撬拨复位 , 使关节面平整 。在胫骨结节 内侧做一纵
行小切 口, 1 2 m长 , 均 ~c 用直径 2 m克 氏针 由胫骨结 节内侧在 m 前交叉韧带定位器的辅助下 向骨折 中心 的后方前交叉 韧带起点
胫 骨 髁 间棘 骨 折 为 前 交 叉 韧 带 附 着 点 的 骨 折 , 临床 上 较 为
点 前唇处 8字横形缝 合 1 2 。本组 5 例患者术 中出血量在 ~ 针 7 10~ 0 m 。术 中未 输 血。而对 于热盐 水 纱布 压迫 后前 列腺 0 30 L 窝局部的活动性 出血 , 应用 电凝 止 血。经 过上述处 理术 中基本
无 活动性出血 。术后常规牵 引尿 管压迫膀 胱颈 , 阻断前 列腺窝 与膀胱 , 随着术后腺 窝收缩腺 窝内渗血会 自行停止 , 但牵拉力量 不易过大 , 免将 气囊 牵入腺 窝 , 避 导致腺窝收缩不全 。本组发生
经关节镜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54生国塞厦医型!Q!Q生!旦箜!!鲞筮!翅£垡翌!矍』塑塑型堕堕些垡!型丛鲤塑堡垒P!:!!!Q:∑尘:!!:堕!:!内囊肿的临床症状是囊肿与周围骨壁挤压周围的骶丛神经引起的,囊内神经仅受囊肿内增高的流体静压影响。
手术中发现,囊肿的外壁与周围神经根粘连严重,常致分离困难,而囊内神经根与内壁无任何粘连。
3.3手术适应证:对有症状的骶管囊肿,多数学者倾向于外科手术治疗。
4J,但仅有影像学表现而无任何临床症状者不考虑手术治疗。
当影像学检查与临床症状相符合时,我们认为下列情况具有手术指征:会阴部疼痛或感觉减退;大小便或性功能障碍;下肢肌力、感觉减退;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者。
3.4术中注意事项:①保护囊内及周围神经组织。
由于囊壁较薄,且与周围骨性组织紧密粘连,分离困难,囊肿内部和囊肿壁上有神经根、马尾神经通过或附着,完整切除容易损伤神经根和马尾神经,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在切除囊肿壁时应注意避开与囊壁粘连的马尾神经,部分压扁的马尾神经仍可能有功能存在。
②防止术后局部积液及脑脊液漏。
由于硬膜内囊肿局部张力高,使硬膜变薄,术后不易缝合以及硬膜外囊肿漏口因神经穿行封闭不严等因素,可致术后局部积液或脑脊液漏,症状不能改善甚至加重,故应严密缝合,如有缺损可用筋膜修补。
对骶部伴有隐性脊柱裂者尤应注意,此部位皮下、肌层及筋膜均较薄,可采用带蒂肌筋膜加固缝合。
参考文献[1]L an gdow n A J,G r un dy J R,B i r ch N C.T he cl i ni c a l r el ev ance o f t a rl o vcyst s[J].J Spi n a l D i s o r d Tech,2005,18(1):29-33.[2]陶惠人,王全平,李新奎,等.骶管内囊肿的诊断及其发生机制的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2,9(4):325-328.[3]李锋生,陈瑞光,陈鸿辉.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附7例报告)[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11(1):62-63.[4]陶惠人,王全平,李新奎,等.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外科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1):20-23.(收稿日期:2009—12—21)(本文编辑:常青)经关节镜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刘锐贾思明张益宏郭永传刘亚峰【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撬拨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2024年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范文

《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若不及时治疗,往往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但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较长。
近年来,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
本文旨在探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在治疗此类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近年来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及MRI检查确诊。
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原则,将患者分为实验组(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组)和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组),每组各30例。
2. 方法(1)实验组:采用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进行治疗。
首先在关节镜下对骨折部位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然后通过微创手术方法,使用双滑轮技术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和固定。
术后进行康复训练。
(2)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
术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ysholm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
三、结果经过比较分析,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时间也较对照组缩短。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同时,实验组的Lysholm评分在术后得到显著提高,且术后恢复至正常活动水平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
这表明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四、讨论膝关节镜下复合双滑轮技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以下优点:手术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
此外,该技术通过关节镜对骨折部位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能够更好地了解骨折的移位程度和关节稳定性,从而制定出更合理的手术方案。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附31例报告)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治疗(附31例报告)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手术方式有两大类:一类就是关节镜下治疗,第二是膝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固定。
谈谈经膝后侧入路可吸收钉内固定的康复体会。
1、固定:选择可调支具固定有助于早期膝关节屈伸锻炼,术后可固定于伸直位,防止膝关节后侧挛缩。
也有不少观点主张固定于膝关节屈曲30°位。
2、踝泵练习。
术后当天麻醉苏醒后即可行踝关节、跖趾关节的跖屈和背伸练习。
此练习简单易行,可贯穿整个卧床练习期间。
术后第1天1、股四头肌自主收缩锻炼:若患者因疼痛不能很好收缩,可指导行健侧练习,帮助患侧学习收缩。
收缩5-10秒---放松5秒---收缩5-10秒。
根据患者体质,每天可行200-300次,分4-5组进行。
有报道指出:如果健患侧同时进行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可增加患侧股四头肌收缩力30%。
2、术后第1天可行下肢静脉泵(气压循环)治疗。
术后第3天直腿抬高练习:踝关节背伸,下肢抬高离开床面,足跟约高于床面10cm,坚持5-10秒后放下,每天练习150-200次,一组50次,一天分3-4组完成。
术后2周拆线术后3周开始膝关节活动度的练习术后3周调整支具至屈曲30度,同时行下肢外展练习,或各个方向的直腿抬高练习。
逐渐增加活动度,一般4周60度,6周90度,8周达120度,12周基本同健侧。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及耐受力不同,单纯按照时间表并不能很好遵从,故应定期门诊复查,指导或者帮助患者行屈伸练习。
术后8周应加强肌力练习包括直腿抬高练习,抗阻力伸膝练习,抗阻力屈膝练习关于下地负重后叉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是负重区,原则上不影响下地,有主张术后1周即可下地部分负重。
个人体会在骨折愈合前不着急早期负重,足部着地时难以控制肌肉力量的旋转活动,不利于骨折愈合,可在双拐辅助下术肢不负重行走。
根据复查情况,术后8周开始部分负重,不超过体重的1/3,术后12周开始完全负重。
关于支具石膏固定至少应在术后6周前时拆除。
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分析

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介绍采用不同方法在关节镜下复位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过程及临床体会。
方法:2010年3月始,共治疗38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
手术全部应用关节镜技术,首先清除关节腔内积血和凝血块,然后清理骨折端,骨折复位后螺钉或缝线内固定。
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无骨折移位,关节功能不良等并发症。
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88.5~97.1分(平均94.5分),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关节镜下手术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有效微创方法。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关节镜;内固定【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351-02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完善,镜下手术解决了传统手术术后易粘连,关节功能不良的缺点,效果满意。
我们自2010年3月始,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38例均采用关节镜下复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应用螺钉或缝线进行固定治疗,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38例,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35岁。
左膝20例,右膝18例。
损伤原因:运动伤21例,交通伤12例,其它伤5例。
根据x线片按meyers&mckeever和zaricznyj分型标准[1,2]:ⅱ型3例,ⅲa型17例,ⅲb型12例,iv型6例。
手术时间为伤后3-14天,平均6天。
患者均有膝关节肿胀表现,合并伤内侧半月板损伤8例,外侧半月板损4例,侧副韧带损伤8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采用腰麻,麻醉成功后,取常规膝前am,pm入口行关节镜检查,探查膝关节内各结构,确认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后,应用刨削系统清除骨折处的瘀血,滑膜组织,将膝屈曲60°。
用钝头于镜下试行复位,若复位良好,行内固定,按内固定方式不同,分组如下:①螺钉组:取髌腱正中切口,屈曲膝关节置入导针固定骨折块,导针应选择在骨折块的中央偏前方,根据骨折块大小,取空心钻头沿导针方向钻孔,顺导针方向拧入合适长度的空心螺钉,固定完毕后,关节镜下观察膝关节屈伸活动时骨块是否稳定,髁间窝是否有撞击。
关节镜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护理

关 节不 稳 、 痛 、 节 功 能 障碍 。根 据 Mees和 疼 关 yr
Mc evr 型将 A L撕 脱性 骨折 分 为 3型 , 中 kee 分 C 其 I型多 采用保 守治 疗 , Ⅱ型 和 Ⅲ型多 采 用 关 节镜 下手术 治疗 , 以避免 可能 出现 的关节 不稳 、 间撞 髁
点 撕 脱 骨 折 的患 者 采 取 术 前 心 理 护理 、 前 准 备 、 前适 应 性 训 练 , 后 一 般 护 理 、 肢 与 疼 痛 的观 察 护 理 和 康 复 护 理 相 结 术 术 术 患
合, 并在T作中不断总结护理经验 , 提高护理水平 结果 佗等并发症。结论
本组 1 2例患者平 均随访 1 6个月, 所有骨折均获愈合 , 未出现骨折移
关 节 镜 下 治 疗 前 交 叉韧 带胫 骨 止 点 撕 脱 性 骨 折 的 护 理
孙 文 萍 ,林 芄 ,陈传 霞
( 苏 省 南 京 市 六 合 区人 民 厌 院 护理 部 ,江 苏 南京 , 15 0 江 2 10 )
摘 要 :目的 探 讨关 节 镜 下 治 疗 前 交 叉 韧带 ( C 胫 骨 止 点 撕脱 性 骨 折 的Ii 护 理 。方 法 AI ) I床 吉 通过对 l 2例 A L胫 骨 止 C
i o d cv o t e r c v r fp t n swih tb a v lin fa t r fa tro r ca elg me ta d t e s c n u iet h e o e y o a i t t i ila u so cu eo ne i rc u it i a n n h e r
平 均 6 i。 5m n
13 结果 .
给予 局部 冷 敷 , 以减 少 局部 渗 血 、 液 , 渗 防止 膝关 节 肿胀 ; 加强 对患肢 伤 口敷料 的观察 , 如切 口渗血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效果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效果谭国兵(兴义市人民医院,贵州兴义 562400)【摘要】目的 探析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8例。
研究组采用关节镜下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比较治疗效果。
结果 术后,研究组膝关节评分(Lysholm)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 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可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关节镜;手术;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3.50.02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作为临床较为常见的膝关节损伤,指自胫骨上端非关节面髁间前区内侧及内侧半月板前角至股骨外侧髁内面后部的骨折,患者多有明显外伤史,以活动受限和膝关节肿胀疼痛为典型症状,需及时给予医疗,以矫正患肢,恢复正常关节功能。
临床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案,若MRI检查见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则需实施手术,传统手术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因手术创伤大且术后并发症多影响疗效。
关节镜手术即将照明装置经小切口插入关节腔,借助设备局部放大功能,直视病变,可减少对周边组织及神经系统的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
本文旨在分析关节镜下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我院骨科接诊的7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8)。
所有参选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遵医性差及无法自行完成调查问卷者。
研究组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5.6±1.3)岁。
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4±1.5)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节镜下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治疗体会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erueiatliga-ment,ACL)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是四肢骨折中较为少见的关节内骨折,是ACL损伤类型中的一种,如果处理不当可导致关节不稳、疼痛、肢体功能障碍。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迅猛发展,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ACL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不但为解剖复位提供了极好的条件而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为了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ACL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笔者于2007年4月~2011年4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ACL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69例,均为闭合的ACL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其中男31例,女38例;年龄19~68岁,平均31.7岁。
致伤原因:交通伤37例,运动伤19例,摔伤13例。
依据正、侧位X线片及患膝关节螺旋CT、MRI扫描明确骨折类型。
骨折采用Meyem和Mckeever分型:I型骨折,撕脱的骨块未脱落,即只有前缘轻微翘起;Ⅱ型骨折,撕脱的骨块前部较多翘起,前部的1/3~1/2自平台分离并伴抬起,在侧位X线片可见典型的”鸟嘴”畸形;Ill型骨折,撕脱的骨块完全从平台上分离,呈游离状态。
本组Ⅱ型骨折33例,Ⅲ型骨折36例。
所有患者均在伤后6d内进行
手术。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患者术前常规检查生命体征、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四项、心电图。
术前1~2d行常规X线片,三维CT重建及MRI检查,充分重视软组织情况、ACL损伤情况,并按照软组织损伤情况来确定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等情况。
1.2.2手术方法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膝前内、外侧标准入路,镜头进入关节内,等渗盐水冲洗。
观察有无半月板损伤,如果半月板损伤均予I期修复。
调整关节镜视野,找到ACL胫骨髁间棘撕脱处,观察骨折碎片大小和韧带损伤情况,将关节内积血及可能产生的骨折碎屑清理。
暴露骨折断端,器械撬拨并复位,修复关节面使关节面平整。
在胫骨结节内侧做一纵行小切口,约1~2cm长,用直径2mm克氏针由胫骨结节内侧在ACL定位器的辅助下向骨折块中心的后方ACL起点左右各钻一骨道,人口处两孔间距约1cm,任选一骨道为引入骨道,将2.0不可吸收缝线引入,将引出的缝线拉直并打结,再送人关节腔,注意打结尽量光滑,以利于缝线在骨道中穿行。
缓慢将缝线引出后,于屈膝30°位,分别拉紧缝线两端,在探钩的协助下将骨折块复位,固定。
所有操作均在关节镜监视下完成。
术中行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确定固定牢固后,关闭切口。
1.2.3术后护理患者手术前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前2h及术后即刻各1次,术后保护性支具固定,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1d,玻璃酸钠注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术区无异常情况后,即可在他人保护下坐起或拄拐进行下床无负重活动锻炼。
术后3d内对患膝行常规X线片检查,2w可拄拐行不负重锻炼关节活动。
出院后复查X线片,根据x线片检查情况决定负重时间。
术后4~6w拆除石膏外固定,行膝关节屈伸锻炼,逐渐加大屈曲角度,带保护性支具活动至术后3个月。
1.3疗效评价项目术后定期随访,对患者行X线片检查,对比术前X线片评定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
对患者治疗前、随访后膝关节功能按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m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Committee,IKDC)膝关节功能分级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估,判断患肢整体功能恢复情况。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随访最长25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伤口、关节感染,无皮肤坏死或创口延期愈合,x线复查显示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
IKDC评级:术前C级3l例,D级38
例;术后A级67例,B级2例。
Lysholm评分:术前39~61分[(48.12 4-11.51)分],术后89~95分[(92.91 4-1.74)分](t=1.35,P<0.05),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3 讨论
膝关节ACL可以限制胫骨向前移动,胫骨髁间棘撕脱性骨折后,由于撕脱的解剖部位位于膝关节内多种结构的止点区,骨折后如果对位不佳,将引发较多的并发症[1]。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切开关节囊,在直视下观察关节面的复位程度,因而损伤大,影响关节功能恢复[2]。
且广泛的剥离软组织使软组织肿胀,造成切口难以缝合。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手术后的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IKDC膝关节功能评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术前,提示关节镜辅助下治疗ACL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具有明显优势[3,4]。
与常规开放内固定手术相比,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ACL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手术具有以下优势:①创伤小为其最为突出的优势,降低关节的感染风险,术后恢复快、疼痛轻,可以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最大限度保留了关节功能。
②关节镜比X线透视更能直观了解关节软骨的复位情况,使关节面复位更加准确。
同时,可打磨阶梯状关节软骨面,使关节面更加平整,降低手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③关节镜检查时大量无菌等渗盐水冲洗,可充分清除关节内积血、破碎游离骨片,减少炎症反应培养基,减少感染发生。
关节镜辅助下微
创手术应用于ACL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的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本组患者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提示关节镜辅助下微创ACL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手术技术操作相对简便,具有手术效果好、手术损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好等近期优点。
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ACL胫骨髁间嵴撕脱性骨折是较好选择。
参考文献:
[1]Di Caprio F,Buda R,Ghermandi R,et bined arthmscopic treatment of tibial plateau and intercondylar eminence avulsion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Am),2010,92 Suppl 2:161-169.
[2]Su WR,Wang PH,Wang HN,eta1.Ational ,modified arthroscopic suture fixation of the tibial intercondylar eminence in children[J].J Pediatr Orthop B,2011,20(1):17-21.
[3]Kieser DC,Gwynne-Jones D,Dreyer S.Displaced tibial intercondylar eminence fractures[J].J Orthop Surg(Hong Kong),2011,19(3):292-296.
编辑/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