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最新)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流动儿童,是指随着父母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通常是在城市间流动),或在一个地方定居的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儿童。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流动儿童在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以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为例,开展了一系列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来自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
我们共向该社区的400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的32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分析。
2.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问卷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教育水平等基本信息;•因何原因来到深圳以及在深圳的居住时间等信息。
2)生活状况•调查对象父母的职业和收入情况;•家庭成员的医疗、住房及日常生活条件等。
3)教育状况•调查对象的学校类型及就读情况;•对于没有在正规学校就读的儿童,其受教育情况如何。
3. 数据分析1)样本基本情况经过统计分析,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年龄段人数占比0-6岁37 11.56%7-12岁99 30.94%13-18岁184 57.5%性别人数占比男172 53.75%女148 46.25%根据表格数据呈现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13-18岁的儿童,其次是7-12岁的儿童。
在性别上,男女比例大体持平。
2)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父母多数从事于生产性工作,收入相对较低,家庭条件也相对较差。
其中,以服务业和建筑业为主要就业行业。
同时,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的居住环境比较差,缺少基本的医疗、住房和日常生活条件。
以下为详细数据:父母职业人数占比生产性工作282 88.13%服务业54 16.88%建筑业46 14.38%家庭月收入人数占比2000元以下89 27.81%2001-5000元159 49.69%5001-8000元45 14.06%8000元以上27 8.44%3)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并未入学,且未拥有任何学籍。
流动儿童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其中不乏大量的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或其他亲属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生活的儿童。
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教育、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我们组织了一次流动儿童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以下是我们对此次社会实践的总结报告。
二、实践背景近年来,流动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流动儿童已超过2000万。
这些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教育资源匮乏、心理健康问题、家庭关爱不足等。
为了解流动儿童的实际需求,我们决定开展此次社会实践调查。
三、实践目的1. 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状况,关注他们的教育、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2. 通过调查,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促进流动儿童问题的解决。
3. 增强社会对流动儿童的关爱,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实践内容1. 调查对象:某城市流动儿童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
2.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等。
3. 调查内容:(1)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教育情况。
(2)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能力。
(3)流动儿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情况。
(4)流动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爱程度。
五、实践过程1. 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目的、内容、方法等。
2. 招募志愿者:招募具有爱心、责任心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志愿者。
3. 进行培训:对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方面的培训。
4. 开展调查:分组对流动儿童学校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访谈。
5.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六、实践结果1. 家庭背景: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家庭普遍来自农村,父母主要从事建筑、家政等劳动密集型工作。
2. 生活状况:流动儿童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居住环境拥挤,生活费用紧张。
3. 教育情况: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匮乏,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全国妇联课题组( 5月)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她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她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
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
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经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
与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流淌儿童因为户籍咨询题无法享受与都市同龄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本文将介绍流淌儿童事情调研报告。
流淌儿童事情调研报告(1)背景:流淌儿童是流淌人口中特殊群体,有着其独特的成长性,体现着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对流淌儿童全面细致的调研研究,聆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反映他们真实的生存和教育条件,可以引起更多人对流淌儿童咨询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促进流淌儿童的生存、爱护、进展和参与各项权利的平等实现。
为准确了解和掌握我市流淌儿童的生存、教育和进展中所面临的突出咨询题与迫切需求,保障我市流淌儿童的合法权益,**市妇儿工委对全市流淌儿童状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经过基层工作汇报、发放调研咨询卷、与流淌儿童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对全市流淌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探索和探讨流淌儿童生存进展中所面临的咨询题,并提出解决咨询题的建议。
一、全市流淌儿童的基本事情全市户口别在**的0-16周岁在校学生24497人,流淌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为后巷镇,共有流淌儿童4708人,流淌儿童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随家庭流淌,在**多属长期居住,而非短期滞留。
流淌儿童中,男女各占58.3%和41.7%。
大多数流淌儿童认为来到**后,日子环境、教学条件比老家要好,与视力故乡学校的老师相比,**的老师教学办法更为恰当,对学生更负责,学校的治理也比较规范。
在调研中我们还发觉流淌儿童在学习、品格、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本地儿童相比存在一定差异。
表现出普遍日子质量低,学习成绩差,存在道德认识含糊,品格偏差、心理异常,学习动力别脚的现象。
但是,并别是所有的流淌儿童基本上咨询题儿童,流淌日子并且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日子的能力,许多流淌儿童表现出果断、顽强、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欢乐而健康地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因此,我们既别能过分渲染,把流淌儿童看成是咨询题儿童、悲伤儿童,造成这部分儿童的心理压力,又别能藐视这一群体中潜在的或已产生的一些咨询题,对他们采取漠别关怀的态度。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迁移到城市中的儿童,他们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在教育、社会融入等方面面临许多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流动儿童教育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参考。
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资源不均衡。
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儿童往往无法享受城市本地儿童的同等教育资源。
许多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较为薄弱,影响了他们的教育质量。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流动儿童的家庭大多来自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难以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
这也使得流动儿童在教育上处于不利地位。
文化差异和心理适应问题。
由于流动儿童来自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和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种文化差异和心理适应问题也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解决策略:推进教育公平。
政府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投入,提高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度,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流动儿童能够平等地享受城市教育资源。
同时,应加强监管力度,打击教育乱收费等现象,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
加强学校建设和管理。
学校应加强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关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如心理咨询、文化交流等,帮助流动儿童解决文化差异和心理适应问题。
社会支持。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和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媒体也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宣传和报道,提高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流动儿童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教育公平、学校建设和管理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更好地保障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和教育权益,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及其与教师互动风格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及其与教师互动风格关系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
这些儿童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亲子关系不良等原因,无法在一个地方定居下来,从而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儿童学校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流动儿童的特殊性质,他们往往具有学习和社交困难,因此需要更为贴近其生活特点的学校和教师,以满足其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
同时,教师在与流动儿童互动时,也需要更为适应他们的风格和需求,以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理解流动儿童学校的适应性以及教师与流动儿童互动的风格关系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学校的适应性和教师与流动儿童互动的风格关系,以探究如何更好地满足流动儿童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提高其学习效果和幸福感。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
问卷调查将主要针对流动儿童的学习需求、适应性和教师的互动风格进行调查,以获取大量的数据,并从中分析教师与流动儿童互动的主要风格和特点。
访谈将主要针对流动儿童学校教师进行,以了解他们在教学中面对的挑战、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如何去适应和满足流动儿童的需求。
四、研究内容和预期结果本研究将重点探讨流动儿童学校的适应性和教师与流动儿童互动的风格关系,包括以下方面:1. 流动儿童的学习需求和适应性,包括其学习和生活特点,适应性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教育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 教师与流动儿童互动的风格和特点,包括教师的态度、技巧和方法,教师与流动儿童的互动效果等。
3. 教师应采用的适应策略和方法,包括如何针对不同的流动儿童需求进行教学和帮助,如何更好地与他们互动等。
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可以深入探讨流动儿童学校的适应性以及教师与流动儿童互动的风格关系,为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流动儿童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提供支持和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幸福感。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社会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关注和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帮扶
机制。
02
社会歧视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家庭背景,可能受到社会歧视,
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03
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不健全,导致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在生活中的困境得不
到有效解决。
政策制度因素
政策法规不完善
教育体制问题
有关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政策法规尚 不完善,缺乏针对性的帮扶政策。
心理健康问题
孤独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 题较为突出,多存在自卑心理
。
教育需求
渴望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 会。
社会化进程的影响
城乡差距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融 入城市生活。
代际分化
新旧观念冲突,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面临代际分化 问题。
社会支持体系
缺乏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教育、心理、福 利等方面。
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标准单一、 应试教育盛行等,影响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 儿童的全面发展。
医疗卫生保障不足
社会福利机构缺乏
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医疗卫生保障不 足,缺乏及时有效的健康关爱与保障。
针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社会福利机 构缺乏,难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05
针对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对策 建议
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现状进行全面 调查和分析。
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 童的差异和特点。
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0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数量及分布情况
流动儿童调研报告

20xx流动儿童调研报告流淌儿童被排斥于乡村正式的教育体系之外的边缘儿童。
本文将介绍20xx流淌儿童调研报告。
20xx流淌儿童调研报告(1)流淌儿童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浮现的一具特殊的社会群体。
近年来,那个特殊群体的咨询题别断凸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加强对流淌儿童的教育和治理,促进他们的进展,不管关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下面对我镇流淌儿童的总体状况汇报如下:一、我镇流淌儿童的基本事情我镇共有流淌儿童***名,流淌儿童基本上随着父母流淌,与父母居住在一起。
流淌儿童父母以经商和打工居多,日子条件都中等偏上,流淌儿童日子学习环境都较好,孩子能较好的融入当地日子。
二、我镇流淌儿童的新特点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进展,企业的别断扩大和增加,就业机会大大提升,外出务工人员逐渐挑选回乡创业或工作,大量的流淌儿童也随着父母返回了视力故乡。
部格外地人到我镇创业开店,也将子女带到我地,使我镇成为了流淌儿童的流入地。
随着我镇经济的进展,流入儿童将别断增加。
三、存在的咨询题(一)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别可少的补充和完善。
而流淌儿童尽管和父母在一起日子,但部分父母忙于生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因而导致流淌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二)意外损害咨询题严峻。
流淌儿童因为父母别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爱护能力差,很容易浮现意外损害事件。
(三)容易浮现心理咨询题。
现时期尽管融入了当地日子,但始终与当地儿童别同,心里存在异乡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
并且在升学中会遇到一些政策限制,心理容易受到妨碍。
四、意见和建议一是将流淌儿童工作纳入民生工程,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二是积极妥善解决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咨询题。
保障农村流淌儿童平等同意义务教育、保障农村流淌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和保障农村流淌儿童享受基本医疗服务,深入开展关爱农村流淌儿童工作;三是实施流淌儿童关爱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工作报告
孩子与父母。
农村流动人口是介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是“户籍”农民,却又是“编外”市民。
他们的孩子也是不同于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的一群,虽然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村人口,但他们比纯粹的农村儿童更多的经历了“城市生活”,而他们的城市生活又绝不相同于纯粹的城市孩子。
由于这种特殊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他们比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经历得更多,也更早熟。
通过他们笔下的家庭生活,可以更近距离地看流动农民这一群体的生活原貌。
ゼ彝ピ谡庑┖⒆拥男哪恐校最普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贫穷和父母的辛劳。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
……爸爸妈妈都是农民,每天早出晚归,累得他们还没40岁,就满脸皱纹,皮肤黑黝黝的,看着像50多岁。
我们生活得虽然是苦了点,但是生活得特别幸福。
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没有多余的钱买肉包水饺,妈妈就买了点油条包水饺,没有钱买月饼,爸爸就用给他买鞋的.钱买了点苹果给我们吃。
虽然我们没有吃到肉水饺,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们心里都特别高兴。
也许越是在这样的家庭,孩子越认识到生活的不易,因而也越能够培养起对父母的感激家庭的责任感。
在孩子的作文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话,“我知道爸爸妈妈对我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我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报答他们”,“我想,我长大了,要赚很多钱养爸爸和妈妈”,“我家是卖菜的,虽然很贫穷,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一定要出人头地”。
一个孩子在作文中写道:
爸爸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去送烧饼,送完了烧饼就要做,手不停脚不住。
每当我爸爸妈妈做得满头大汗的时候,我真想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真是太辛苦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又不想说了,我想把这句话一直留在心里。
爸爸妈妈,你们一天做的事太多了,我长大了一定要把你们的养育之恩一点不漏地报答你们。
相对于其它社会群体,流动农民的最大特点就是流动,流动生活便也反映在孩子的思想中,孩子们在作文中写道:“我的爸爸为了赚钱才来北京的”,“由于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收入太低,总共不到200元,便来到北京打工,我也被迫转学,来到了这个特殊的学校。
”ゼ彝牧鞫使这些孩子的教育过程也具有了流动性,而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在教育上做更多的选择,许多孩子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缀学经历,而至今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徘徊在城市的校门之外,从下面这篇作文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孩子曲折的就学过程:
“……我姑姑在北京,后来我家就到北京打工。
北京找工作很难,后来就卖盒饭、卖水果、烙大饼。
父母整完了他们的事,又为我的事操心,因为我在北京不上学,找不着学校,北京的学校学费太贵了,差不多得二、三万。
后来我们听人说有一个打工子弟小学,我们就到学校去跟校长说,校长不同意,我妈把我送到了老家上学。
……过了一个学期,该上六年级了,我又来了北京,到打工子弟
小学跟校长说,后来校长说考试能考上就能念,最后我考上了就在这念书了。
我妈妈和爸爸为我操了很多心,我一定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好好学习。
”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学习的机会是得来不易的,他们的天然受教育权利取决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取决于社会能不能允许和提供给他们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