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1有幸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一书。
看完之后,有很多感触。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的日常教学中真正落实教学的有效性还真是不容易啊!而余教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余教授在书中写到:“对一个老师来说,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解放儿童’!”,“我们的学校课程学习时间已经挤占了学生的所有课外学习的时间,学生几乎没有个性化的学习!如果所有的孩子掌握的知识都是一摸一样的,这绝对是国家的灾难!”所以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努力告别无效、低效的课堂,不能以抢占学生的时间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构建有效的课堂。
在教学中,该怎样做到有效呢?在书中,余教授将我们指出了方向。
首先,要将课堂活起来。
我们学校践行的生本课堂,其思路和余教授的不谋而合。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
课堂上,小老师精彩的展示吸引全部学生注意力,在生生互动、教师参与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
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来,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这样的课堂也许就是孩子们向往的课堂,也是向我们心中的有效课堂迈进一步。
当然,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使用,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
因此,我将不断地去探索,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
使每一位学生有所收获;使每一节课都能给人美的享受!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2暑假时,读了许多遍的《有效教学十讲》,对有效教学的概念和手段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把平时看到听到的各种相关理论联系起来,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
结合自身多年教学实践,谈点体会:一、好处:这个书内容直观,语言直白,实例较丰富,易懂,对有效教学从概念到具体操作方法都有叙述,比较全面,作为教师平时没多少时间查这些新概念新说法,可以作为工具书,操作上有疑惑的时候可查阅。
方便。
但是书本作者总是在回避一个很直观的问题,即分数和作者观点相背时的对策,常用妥善处理,协调,逐步改进,摸索等模糊字眼带过,所以虽然讲得天花乱坠,读完多次也是心中无底。
个人成长:《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桥边小学黄建华2013年秋季寒假期间我有幸读到余文森的教育专著《有效教学十法》深受启发。
作者作品简介:作者余文森,教育学教授,1963年7月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1985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
现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专家工作组核心成员,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实验研究分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培训专家组成员。
本书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几年来对课堂教学观察、思考所积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作者以“对人的成全”为内在尺度,通过对课堂教学耐心、细致的省察,见微知著,道出许多启人心智的关于有效教学的独特见解。
作者的睿智与幽默,读者在本书中随处都可感受到。
作品的主要内容:本书共十讲,其中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包括:1、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2、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3、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4、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包括:1、新课程为什么凸显教学的生成性2、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3、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4、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第三讲三维目标,包括1、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2、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3、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4、怎样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四讲教学情境包括:1、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有什么意义2、教学情境有哪些主要类型3、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哪些误区4、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第五讲教学关系包括:1、学生究竟具有哪些特性2、教师的态度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4、为什么要提倡和强调对话;第六讲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包括:1、第一条铁律:“先学后教”——以学定教2、第二条铁律:“先教后学”——以教导学3、第三条铁律:“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第七讲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与问题反思包括:1、第一方面: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2、第二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3、第三方面: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第四方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第八讲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包括: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意义性、交往性、体验性、问题性、创新性;第九讲校本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第十讲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包括:1、第一种类型:教学型教研,2、第二种类型:研究型教研,3、第三种类型:学习型教研。
《有效教学十讲》

《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著作者灵心慧眼所观察到的课堂种种,让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风景。
第一讲:教学的有效性追求幸福是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幸福指标,有效性也是一样的。
什么东西是有效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主要表现在哪里?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穿越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比什么?第一,比谁穿得快。
第二,比穿越玉米地的过程当中,谁掰的玉米多。
考量学习的有效性的指标有: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儿童的学习不是他的全部。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高明的校领导、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解放儿童”!教育家陶行知就一直强调“解放儿童”!如果一个孩子的头脑里面,学校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只占他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这个比例越小,那么这孩子将来肯定越了不起。
素质教育最核心的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体验:只有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的有效性最核心最本质的定位是:发展发展的内涵,层次,机制,时间,主体教师就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错教学最根本的吸引力:教师不断从教学中获得教育智慧,获得专业成长。
有效教学:既促进学生的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
缺乏教师引导的自主,是一种肤浅的自主,甚至是一种虚假的自主。
教学及其改革的三个层次:1、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2、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3、优质教学五个维度考查和分析是否在进行优质教学:(学生)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教师)有思想,有智慧,有激情,有个性,有文化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清晰地意识到学生综合素质对他们的重要性,在尽量不影响学生分数的前提下,多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手,做好这个事情。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二讲教学的生成性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结合新课程为什么凸显教学的生成性?渔夫的故事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讲解的,思考的,预设的主动权。
读于文森老师《有效教学十讲》有感

读于文森老师《有效教学十讲》有感读于文森老师《有效教学十讲》有感范文寒假来临,闲来无事,茶余饭后我再次捧起余文森老师的《有效教学十讲》用心品读着,觉得获益匪浅。
窗外凛冽的寒风呼呼的吹着,而捧着这本书坐在灯下,似一股暖流传遍全身,带给了我温暖、宁静与快乐,更重要的是,这部凝聚着余教授二十多年的教育智慧与心得的教育专著,无论是他机智幽默的语言,还是精辟入里的教育哲思,都为广大教师尤其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奉上了一顿受益终生的精神大餐。
它还督促我去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透彻地理解“高效课堂”的真谛。
合上书,万千感慨充满心间,下面便是我读完书后的点滴体会:一、丰富课堂教学,寓教于乐也许,对小学于低年级的学生们来说,玩是他们的天性,而学习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它占用了无邪好动的孩子们大量的娱乐时间;对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来说,一个知识点一年又一年,一个班又一个班的重复讲授,也会让教学活动变得机械、乏味,犹如喝白开水一般。
但是,正如余老师在书中所说:“学生不是作家笔下的小说,我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也不是画家笔下的图画,我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更不是电视机前无奈的观众,你演什么我就看什么……所有的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带着自己的经验、带着各种各样的情绪来到课堂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这一神圣的`工作中去,寓教于乐,真正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快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够快乐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提高自己的智慧含金量,并借助文本充分挖掘课堂乐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但活跃的课堂他必须是实在的,有实效的,能让学生学有所获的,而不单纯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摆的花架子,纯属形式,走过场。
这一点,于教授在听过许多名师的讲课后,也谈到了这一点,如果只注重形式,必然会实效性不高,所以丰富课堂教学,不代表不要实效,而是要寓教于乐。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重于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这为我们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提供了依据。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心得精选

《有效教学十讲》学习心得篇1我终于把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啃完,掩书思考,心中感慨良多,从教学的有效性到生成性,最后到校本研究的三种基本类型,每一讲都是娓娓而谈,如清泉流入我的心田。
余教授运用生动的案例把有效教学深奥理论化解成让教师能接受的十讲内容,引导教师如何从目前的无效、低效课堂到有效、高效课堂的发展,确实值得大家思考。
现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和余文森教授《有效教学十讲》,写下几点体会,起抛砖引玉,供老师们参考。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有效教学的前提。
要努力让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促进合作、激励创新的催化剂,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产搞好有效教学的前提。
作为一名教师,要尽量接近学生,要让学生成为你的朋友而不是对手。
教师不要感觉自己高高在上,把自己当成一个看管犯人的警察或专逮老鼠的猫,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要用同理心和学生进行交谈(《师生间的沟通艺术》),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包容学生的缺点,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2.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
由于不同学科在构建有效课堂模式的时候会因为学科特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因此,针对不同学科要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
比如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问题导引三段论”课堂教学模式来引导来开展课堂教学,首先是运用各种媒介与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运用时政评论问题方式导入,提出与课堂教学相关问题。
其次是学生根据课堂教学问题,开展自学生疑、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最后是教师解疑答疑,学生精练巩固阶段。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教是为了不教。
“洋思模式”、“杜朗口模式”就是“先学后教”的典型课改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讲,讲就有针对性,学生多练习,练就要有效性。
练习一定要经过教师的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准备,单一追求多讲与题海式的多练都不是完美的,要把时间适当的还给学生,要想使学生有收获,就必须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
读《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8篇

读《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8篇通过分享心得体会,个体可以与他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传递自己的人生智慧,启发他人的思考,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篇1说来惭愧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真的不知道余文森教授是谁,也不知道他在教育界的成就,《有效教学十讲》这本书是我在昆明云师大培训时,学校帮我买的,说实话我没有想认真去思考的学习这本书过,就是那么一瞬间同事跟我说,你读读这本书,要写反思的哦!我带着“任务”去看了这本书,但是后来我发现我“喜欢”上这本书了,也深深的对余文森教授产生了倾慕之情,他是伟大的教育者,他的思想是那么的精辟,给了我心灵很大的震撼!说着说着,我发现我偏离了主题,我今天要总结的是《有效教学十讲》的内容,可是我觉得,要想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前提是你对这个人要有兴趣,有想去了解他的欲望。
好吧,那我说说读了这本具有教育指导意义的书后的心得,我将会以余教授的思路为主线分成10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教学的有效性。
每一个敬业的教育者首先考虑的就是:我的教学有效吗?可以说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
要想知道是否有效,你得有一个标准,那么标准是什么呢?余教授提出有3个指标,分别是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和学习体验。
(1)学习速度就是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
学生的时间分为学习时间和非学习时间,其中学习时间又分为课程学习时间和课外个人学习时间。
一个高明的校领导、一个了不起的老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你不能占据学生学习的全部时间,一定要“解放儿童”!确立节约时间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儿童。
(2)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学业成绩上,还应该考虑成绩具有的智慧含金量,成绩它本身是否含有智慧的价值很重要,如果没有智慧的价值再高的成绩也不能说明你学习到什么。
(3)学习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的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

《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有效教学十讲》读后感1空闲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十讲》。
书中关于课堂有效教学,余教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为老师们进行剖析和策略指导,感受颇多。
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悟: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每一堂教学效果良好的课都来缘教师的认真备课。
从《有效教学十讲》中我明白了学生获得知识,主要在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备课。
要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进现行备课形式,着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首先是紧抓落实课前预习。
它可以迫使学生去静心读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预习。
这样学生学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就是准确和明确。
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
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要想使课堂真正有效,设计精益求精的课堂练习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就必须要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而且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设计。
通常第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都要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然后再进行整体感知。
那么,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就可以将以上两项内容布置下去。
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利用课件来进行独立作业。
以这样的方式来落实生字词,不仅节省时间,而且效率很高。
另外,由于我们已经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作为预习作业布置下去了,那么我们在课堂上讲课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
另外,就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还可以把它们设计成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巩固。
对此,我觉得在第二课时前,还是要采取独立作业的方式去进行必要的检查。
这样,我们可以让学生预习有目标,复习有目标。
第七讲道客巴巴有效教学的三大策略-资料

《所见》 博士是什么
8
3. 动作的形象化
动作直观:
表演直观 演示直观 操作直观 案例: “数学归纳法” 表演:守株待兔
9
二、化理论为实践
1. 生活性 生活性——学科性
(生活数学——学科数学) 语文的外延: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
邱学华
回归生活的政治
2. 活动性(做中学)
教学:行程问题
34
一会儿就买来了本子和铅笔,还找回了4分 钱。谁知,邱老师说少了一分钱,孩子着急地申 辩说,“本子—本5分,二五得十;铅笔一支3分, 二三得六;两角减去一角6分,还剩4分,怎么不 对呢?”不料,他刚说完,邱老师却高兴地笑了。
35
学生走后,邱老师对那位教师说:“你看他 多聪明呀,在实际生活中能解答复杂的多步计算 应用题,而且还带着小括号呢!”这个“笨”学 生之所以能解答这种复杂的多步计算应用题,正 是因为他有“实际生活”作为认知基础。
安全感——缺乏害怕 自由——权力 尊重——无条件 宽容——学会等待
提倡七个允许 教会学生讲五句话
31
思考与作业:
1. 如何理解“化难为易”与“化浅为深(化易为难 )”的关系?
2. 本讲所介绍的教学策略哪几种对你 启发最大?
3. 介绍你常用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 做法和经验。
32
“除法竖式”的两道例题:
思考步骤
24÷2
72÷3
第1步 分整捆
把7捆小棒平均分给3个
把2捆小棒平 人,无法分
均分给2个 人,每人得到
把7捆小棒拆分成6捆和1捆
1捆
把6捆小棒平均分给3个
人,每人得到2捆
第2步 分零根
把4根小棒平 均分给2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盘点了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及对问题反思,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三维目标确定与教学目标虚化分析上,在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
因此,为了让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可是因为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使教学目标虚化,表现在:1、知识和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2、过程和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的分析上,说到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课程意识的确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突出表现为:1、教材受到了冷落(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教材);2、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3、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
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的分析上,虽然新课程改革下使教学进步很大,但也有些问题不容忽视,表现在:1、强调了学
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2、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即自主建构,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即价值引领。
3、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的分析上,提到学习方式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教学方式上面出现形式化,盲目化,具体表现在:1、“对话”变成“问答”;2、有活动却没有体验;3、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4、课堂有温度却没有深度;5、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