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_氧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2.2氧气的性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
-结合教材,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的性质。
2.教学内容: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助燃性、氧化反应等。
-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讲授语:
“同学们,氧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助燃性,它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促进燃烧等过程。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观察氧气的这些性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特别是氧化性和助燃性的理解。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领。
-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2.教学难点:
-氧气性质的理解与运用,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分析。
1.学生对氧气的基本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制备方法掌握不深,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2.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不足,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考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结合所学生态学知识,探讨氧气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分析氧气在工业生产中的使用,讨论如何提高氧气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
5.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氧气的知识海报,内容包括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应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要求图文并茂,美观大方。
作业评价:
-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

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三化学氧气教学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导管(带胶塞)、集气瓶、水槽、棉花、高锰酸钾、火柴、药匙、纸槽、小木条五、教学过程一、实验室制法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KMnO4 K2MnO4 MnO2 O2b.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c. 实验步骤: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
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d.注意事项: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氧气化学性质教案(7篇)

初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学设计氧气化学性质教案(7篇)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再到观察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情感目标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2024年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9篇)1

2024年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精选9篇)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
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
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
初中化学氧气优秀课程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优秀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
1. 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氧气的实验室制备方法。
2. 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教学资源:
1. 教材《化学》(初中版)。
2. 实验设备和化学药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引入问题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二、知识点讲解(15分钟)
1. 氧气的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能够支持燃烧并维持生物呼吸。
2. 氧气的制备方法:通过加热氧化铁(II)氢氧化钠或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
3. 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氧气广泛用于钢铁冶炼、医疗、潜水、飞行等领域。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准备氧气生成装置,进行氧气制备实验。
2. 展示氧气的性质和实验操作技巧。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分享实验操作技巧。
五、课堂小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课后作业(10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包括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等内容。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氧气的性质和制备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巧,提高化学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初中化学氧气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氧气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氧气制备方法和性质。
3. 了解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氧气的性质和特点(5分钟)- 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无臭、无毒,支持燃烧。
- 氧气的化学性质:与大多数元素发生氧化反应。
2. 氧气的制备方法(10分钟)- 实验:过氧化氢分解制备氧气。
- 实验步骤:a. 取少量过氧化氢溶液倒入试管中。
b. 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可观察到氧气气泡产生。
c. 使用火柴点燃氧气气泡,观察燃烧现象。
3. 氧气的性质和应用(10分钟)- 在空气中的含量:21%。
- 生物呼吸作用中的重要性:用于细胞呼吸产生能量。
- 工业上的应用:氧气气化、氧气焊接等。
4. 小结与课堂互动(5分钟)- 对氧气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综合回顾。
- 学生可以就氧气的其他问题提出疑问或进行讨论。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1. 利用实验展示氧气的制备和性质。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3. 利用课堂提问、讨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2. 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检查学生对氧气性质和应用的理解。
六、课后作业:1. 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分析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情况。
教案设计完毕,祝教学顺利!。
初三的化学氧气教学教案(精选5篇)

初三的化学氧气教学教案(精选5篇)初三的化学氧气教学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初三的化学氧气教学教案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初三的化学氧气教学教案(精选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的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了解空气中的主要成份氧气引入新课。
【引言】化学上学习和研究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个方面着手。
【板书】一、氧气的化学性质:【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学生回答】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
【引导学生看书】根据化学性质的要求引导学生看书P11【归纳板书】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克/升,(空气密度1.293克/升)。
3、加压.降温条件下:淡蓝色液体、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投影】课堂练习1、液态氧为__色,由气态氧变为液态氧属于___变化。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学生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1、碳的燃烧【实验】【实验1-2】【引导学生观察】【归纳板书】现象:①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点燃化学方程式:C + O2 === CO2【板书】2. 硫的燃烧【实验】【实验1-3】【归纳板书】现象: ①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②放出热量;点燃③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2氧气 教案

《氧气》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规范描述的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反应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物质进行研究的一般方法。
增加实验的可视性。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第二节氧气的第一课时,涉及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内容。
教材将其安排在空气的成分之后,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性。
本节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闻气味,结合上节课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实验总结了氧气的物理性质;通过木炭、铁丝和硫在空气和氧气中反应现象的对比,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材知识层层深入,符合初中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与动脑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分析:氧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气体,但对它的性质并未做过系统的研究。
化学性质定义尽管学生已经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中初步了解,但具体到某一物质的化学性质学生并不明白如何判断和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需要深入地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这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于理解。
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实物观察和实验演示,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推理与归纳的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教学难点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学策略1.教法本课题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提出问题法来掌握有关氧气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讲的是氧气的性质。
教材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掌握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硫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学生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让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模式是老师引导之一。
其二,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第三,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第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明白学是为了用,而不是为考,这是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在本节的教学中,突出了实验,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为增强效果,并对实验作了一定的改进;教学中,多采用了多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图片、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
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信息的分析,认识化学变化及其基本特征,同时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会观察实验和实验探索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并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讲述:这些都是不经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
现在你们一起先来描述氧气的色、态、味。
[电子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态下)
颜色(无色) 状态(气体)气味(无味)密度(1.429克/升)熔点(-218℃)沸点(-183℃)溶水性(?)
[多媒体]展示氧气的三态图及氧气瓶
提问:氧气能不能溶于水呢?
肯定:能,并加以分析,然后设问:这样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范围太大,不太确切?
我们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来描述它?
从学生中选择一个设计方案(前次探究活动已布置了的探究题)
[电子板书]探究程序1、氧气是否易溶于水?……提出问题
2、氧气不易溶于水?
氧气易溶于水?……作出假设
3、将大量水倒入氧气瓶中并振荡,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看是否复燃。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4、复燃——不易溶
不复燃——易溶……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以得出结论
[电子板书]氧气不易溶于水
补充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在室温下,1升水中只能溶解30毫升氧气,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研究物质从物理性质入手,从简单开始,让学生逐步形成认识物质的模式;另外培养学生对物质研究的严谨态度。
使学生加深对实验探究的意识,熟悉探究程序,使学生养成实验——分析——结论
的习惯。
活动三实验探究一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活动四实验探究二
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它物质燃烧? [电子板书]实验:硫加热后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电子板书]观察程序:反应物质的色、态、味,反应条件和操作,反应生成的物质的色、态、味及伴随出现的现象,特殊生成物质的检验。
使用视频展示台(请一位学生上台与老师一起配合演示实验以作对比)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电子板书]打出实验的具体内容及步骤,并激励学生,看谁收集的实验信息多?
肯定并讲解:硫燃烧生成的气作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它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请同学们最好不要燃放它。
[电子板书]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兰色火焰,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放出热量。
讲述:面我们学了文字表达式表达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我们同样可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电子板书]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中间用箭头连接,并注意条件是点燃。
[电子板书]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它说明了什么?(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
肯定,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
[电子板书]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实际上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由
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所以在空气
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1、它说明了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
烈。
2、也说明了氮气不支持燃烧。
活动五铁加热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这是金属铁丝,然后设问:你见过铁
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在氧气中
也能燃烧吗?
[电子板书]铁加热后在空气中、氧
气中现象
[电子板书]实验具体内容及步骤
(使用视频展示台)演示实验:铁加热
后在空气中、氧气中现象
补充说明:铁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
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电子板书]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生成一种黑色固
体物质。
问: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
的文字表达式?
问: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
肯定并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
落下来的溶渣把集气瓶炸裂。
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
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
中反应,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
质呢?
总结并打出电子板书[电子板书]氧
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它
可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
剧烈。
【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气体无味 1.429g/L -218℃ -183℃不易溶于水
>空气1.293g/L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课题2·氧气的第一部分。
本课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是以氧气的性质为核心,通过氧气所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该课对教材进行了很好地分析,在设计上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且在教学过程及方法上,情感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体现。
本节课突出了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在对学生正确进行分析后,能较好的把握教学难点,并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解决。
本节课的特点是能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充分利用实验、投影等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象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上,也多用实验、讨论等方法加以落实,在练习、复习上也采用了投影并结合实验及生活例子来加以巩固提高。
作业
1、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氧气具有可燃性
B. 氧气能提供动植物呼吸
C. 氧气能支持燃烧
D. 某些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能燃烧
2、下列关于氧气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氧气可供登山运动员呼吸
B、液氧用于宇航飞行器发动机的燃料
C、氧气用于气焊、气割时气体燃料的助燃剂
D、氧气可用于炼钢工业
3对氧气物理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
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略大
C、在-183℃时变成无色液体
D、在-218℃时变成白色固体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 )
A.磷
B.硫粉
C.铁
D.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有关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铁——火星四射
B. 硫——黄色火焰
C. 磷——黑色固体
D. 镁——蓝色火焰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闻到刺激性气味
7、下列各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前者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后者有白烟生成的是
A.硫粉、红磷 B.镁带、红磷 C.蜡烛、木炭 D.纸张、铁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