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经典名言
法家名言100句

法家名言100句范文一:关于法家名言100句我是一名学生,也是一位关注中国传统哲学的爱好者。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法家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其思想和文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法家名言,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1. 法者,大同之道也。
2. 天下非常之道,概念在我,不在他人。
3. 天生万物,人为万物牵绊。
事而不过,以正治国。
4. 治世之道,必由制法入手,无以为始。
5. 胜人者以智,败人者以勇。
6. 人生在世,有为有不为之分,有无知之落差,有改过之机会。
7.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 越权者必被贬,滥权者必被诛。
10. 孔子曰:多闻则善思,善思则多言。
以上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些法家名言,这些名言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国家治理、领导才能、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
这些名言充分展示了法家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提出的建设性方案。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些法家名言的使用语言深具规律之美。
它们句句都含义深刻,方式简洁明了。
这些名言的语言精炼,意境深刻,不仅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也可以激励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进步。
范文二:法家名言100句的思考法家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法家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张依靠法律和充分的管理手段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今天,我们来看一些法家名言,探讨他们对我们的意义。
1. 饮鸩止渴必死无疑。
2. 刑罚之不加,民之无赖也。
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有勤政治之方可保平安。
4. 法者,车之所以行也。
5. 刑在当罪,不在当人。
6.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怨支怨,以恩报怨,皆非所宜。
7. 取法乎上,不取于下。
8. 人易失谗,非法易失信。
9. 民无罪,不怕有司;有司无罪,不怕君子。
10. 寇胜于人者,因于人之所好,败于人者,因于人之所恶。
以上是我个人喜欢的十句法家名言。
古人法治名言

古人法治名言一、商鞅1.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违背法律来治理国家,就如同走远路却没有马和牛,渡大河却没有船和桨一样,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按照法律治理国家就像是有了前行的助力工具。
2. “法者,国之权衡也。
”商鞅认为法律就像是国家的秤砣和量器,是衡量事物的标准。
这表明在一个国家里,法律应该是公正、客观的准则,用来判定是非对错,规范人们的行为。
二、韩非1.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这句话说的是法律不偏袒权贵,就像墨绳不迁就弯曲之物一样。
法律所制裁的,即使是有才智的人也不能辩解,勇敢的人也不敢抗争。
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善行不遗漏平民百姓。
这充分体现了法治的公平性原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韩非主张君主应该让他的群臣不要在法律之外动心思,也不要在法律之内行私惠,一举一动都要依法行事。
这体现了法治的全面性要求,任何行为都应在法律的框架内。
三、管仲1. “法者,天下之仪也。
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
他说法律是天下的准则,是用来解决疑惑、辨明是非的依据,是百姓命运所系。
这表明法律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根本性的意义,是人们判断对错的依据,关系到百姓的身家性命。
2. “不为重宝亏其命,故曰令贵于宝;不为爱人枉其法,故曰法爱于人。
”管仲认为不能为了珍贵的宝物而损害法令,所以说法令比宝物更珍贵;不能为了自己喜爱的人而歪曲法律,所以说法律比人更值得被尊重。
强调了法律的权威性,不应因私情而破坏法律。
四、狄仁杰1.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
”狄仁杰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
他指出法律可以惩罚人但不能使人廉洁,能判处死刑但不能使人有仁爱之心。
古代法家名言

古代法家名言法家是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子等。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唯有法律制度才能约束人的行为。
以下是几条古代法家的名言。
1. “得法者昌,失法者亡。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说林》。
法家认为,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政治实体只有遵守法律并强制执行法律,才能保持稳定和繁荣。
2. “忌讳不如明经,明经不如经民,经民不如利民。
”这句话是商鞅的名言。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注重实际效果,将治理国家的方法与人民的利益相结合,通过“利民”来实现治理的目的。
3. “法不严,则教不信;教不信,则法不行。
”这句话出自《管子·权修》。
法家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认为只有严格执行才能让人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否则法律就会失去约束力。
4. “行权力者,得民心则可行其权;失民心则权不可行。
”这是《韩非子·说难》中的名言。
法家认为,民心是政治家的根基,只有得到民心,才能顺利行使权力,否则就会遭到反对和阻碍。
5. “法无禁止皆可为,禁止皆不可为。
”这句话是韩非子的名言。
他认为,法律应该以限制为主,只有明确禁止的行为才应该受到惩罚,否则法律将失去公信力,难以维持社会秩序。
6. “法不防民,民必防法。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说难》。
法家认为,法律应该贴近人民生活,避免对人民权益的侵害,否则人民会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破坏社会秩序。
7. “为其不可而可,为其可而弗为。
”这句话是韩非子在《说难》中提出的治国原则。
法家认为,政治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民意来制定政策,只有符合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才能得到支持和认可。
以上是几条古代法家的名言,这些名言强调法律和政治实践的紧密联系,强调治理国家的实效性和民主性。
这种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名言330句

法家名言330句法家名言330句1、君无见其所欲。
2、陈轻货于幽隐,虽曾史可疑也。
悬百金于市,虽大盗不取也。
(将便宜的东西放在幽静偏僻的地方,及时是曾参史猷那样的高洁之士也有盗取的嫌疑,将百金悬挂在闹市,即使大盗也不会去抢夺。
)(说明∶依重法严保,引导人民的行为)3、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
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
(治理国家就好像洗头发一样,即使是洗掉了一些头发,也必须要洗干净。
因脱落的头发而惋惜,却忘了新发会所以而生长,这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
4、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5、威不贰错,制不共门。
(权威与法令不能由君臣双方共享)6、一听则愚智不分,责下则人臣不参。
(一一倾听意见,愚蠢和智慧就不会混乱而辩识不清,善于督促臣下,臣下的优劣就不会混杂而确定不明)7、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
(千里马只是偶尔会出现,所以获利很慢;二劣马很常见,所以获利快。
)8、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9、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10、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进言者自然会证明他的主张,行事者自然会产生必须的效果,将效果和主张相比较,君主就不必亲自处理事务,而实情自然会显现出来。
)11、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在小事上耍小聪明的人不能让其谋划大事,在小事情上忠心的人不能命其主管法律。
)(说明∶这样的人缺乏全局观)12、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13、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14、恃人不如自恃也。
(求人不如求己)15、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不知实情而进言,是不明智的;深知情形而不进言,是不忠诚的。
)16、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
(群臣之间相互争权夺利而致使国家灭亡的,都和虺是一类的)(说明∶虺hui∶一蛇二头)17、凡说之难∶在之所说之心,能够吾说当之。
(大凡进言的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心理,并能够用我的观点来适应他。
法家名言-专业文档

法家名言法家名言精选60句1. 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贵鬼。
(当人患病的时候就会尊敬医生,遭遇灾难的时候就会敬畏鬼神)(说明∶欲在法律控制、引导之下,则民将少欲)2. 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
(所以虽然有嘴却不私下发表议论,虽然有眼睛却不私下窥探,而只有君主掌控着一切。
)3. 不劲直,不能矫奸。
(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4. 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治国之术大到不可估量,深到难以测量,考核臣下的言语与行为是否一致,检验他们的言行是否合乎法度,恣意妄为的立即诛杀,这样国中才不会出现祸患。
)5. 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
(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6. 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刑罚轻并非是仁慈,诛罚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适合现实情况而已。
)7.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现在想要用先王的法度来这里当今的臣民,和守株待兔是一样的)8. 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
(如果冬天封冻得不够彻底,那么春夏的草木也不会茂盛生长。
)(说明∶事先将危害国家的一切不良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9. 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
(所以治理的最好的国家,赏罚分明而民众没有怨恨)10. 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
(赏罚没有法度,国家虽大而士兵疲弱,那么其土地和人民迟早会被其它国家所占有。
)11.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12.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13.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
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14.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
精选的法家名言大全

精选的法家名言大全1、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2、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3、自胜谓之强。
4、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5、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6、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7、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
8、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9、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10、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11、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2、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13、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14、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15、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16、以智说愚必不听。
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17、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18、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9、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20、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21、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22、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23、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24、小利为大利之残。
25、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26、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27、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28、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29、君无见其所欲。
30、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朝纲)之外矣!31、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32、小忠乃大忠之贼。
33、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34、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35、自见之谓明。
36、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3————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经典语录]法家名言
![[经典语录]法家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47815d7633687e21ae45a905.png)
[经典语录]法家名言法家名言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2、自胜谓之强。
3、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4、小利为大利之残5、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6、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7、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8、小忠乃大忠之贼。
9、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10、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11、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12、虚静无事,以暗见疵13、小忠乃大忠之贼14、奸臣蕃息,主道衰亡15、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1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18、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摘自:短美文1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20、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21、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22、非圣贤莫能听至言23、君无见其所欲。
24、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26、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27、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28、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法家名言。
29、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30、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31、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32、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33、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3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5、末大必折,尾大不掉3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37、小利为大利之残。
38、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39、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40、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41、自见之谓明。
42、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43、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44、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45、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46、以智说愚必不听。
47、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法制名言警句及出处

法制名言警句及出处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明法解》
2、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
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管子•明法解》
3、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韩非子.守道》
4、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韩非子》
5、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孟子》
6、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沈家本
7、有法而不能实行,不被人所遵守,则离法治更远,不如无法——钱端升
8、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价值的尊重。
——陈弘毅
9、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包括一切社会思想和道德。
——古希腊.柏拉图
10、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1、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古罗马.西塞罗
12、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
——法.孟德斯鸠
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
——英.洛克
法律应当与正义保持一致。
——美.罗尔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家经典名言[标签:栏目] ,法家经典名言1、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
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2、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起不前,虽臧获不托足其轸也。
(现在有一匹马在这里,外表看上去像一匹良马,但是用鞭子赶它不走,用缰绳拉它不动,即使是卑贱的奴婢也不会将其当成骑乘的工具。
)3、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4、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5、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
(所以臣下提出主张,君主根据主张命其行事,再依据结果来考核他们的功效)6、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8、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那么过重民众就会敬畏掌权的大臣二轻视君王,于是也就会归附大臣而与君离心离德了。
)9、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君主隐藏自我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我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10、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样的才能有不一样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够无为而治。
)1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12、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所以明君依据法令来任用臣下,而非随意任用;依据法令评定功绩,而非随意评定。
)13、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
(摇动树木的人如果一一拨动树上的叶子,即使劳累也不能全部让叶子动起来;而左右摇晃树干,那么所有的叶子都会摇动起来。
)(说明∶应以法律作为主杆)14、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
(不亲自处理事务而明察臣下干练与否,不亲自谋划而能够知道臣下行事的祸与福。
)15、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
(所以治理的最好的国家,赏罚分明而民众没有怨恨)16、一听则愚智不分,责下则人臣不参。
(一一倾听意见,愚蠢和智慧就不会混乱而辩识不清,善于督促臣下,臣下的优劣就不会混杂而判断不明)17、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
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
(治理国家就好像洗头发一样,即使是洗掉了一些头发,也一定要洗干净。
因脱落的头发而惋惜,却忘了新发会因此而生长,这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
18、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19、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可能两者都成功)20、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2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22、私行胜,则少公功。
(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23、无偸赏,无赦罚。
(英明的君主不会随意施以赏赐,也不会赦免本应处罚之人。
24、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
(因为事先说的目标太低,这种危害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功绩,所以应该处罚。
)25、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26、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27、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28、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29、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
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30、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
故曰∶上法而不上贤。
(废弃常理而尊崇贤者就会导致国家混乱,舍弃法律而任用智者就会导致国家危亡。
所以说∶要依法而行而不能听信贤能之士。
)31、故势不便,非因此逞能也。
(因此,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就应逞强的)32、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33、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34、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35、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律不能逢迎权贵,就像墨绳不能迁就弯曲一样。
)36、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
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谿(xi1),材非长也,位高也。
(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
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
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37、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
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褔成。
(道就像水一样,落水者喝多了就会死,干渴的人喝得适量就会生存;又像兵器一样,愚笨之人用阿里泄愤会招致祸端,圣人用来诛伐暴徒机会为民造福。
)38、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
(宫室结果粉刷,器皿经过洗涤,就都会干净了。
)39、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眼睛失去了镜子,就无法端正面目;人失去了大道,就无法解开自己的迷惑。
)40、君子去泰去甚。
(君子行为处事要适可而止,不应过度)41、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42、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43、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举荐外人不排除自己的仇人,举荐亲近的人不排除自己的儿子。
)44、有贤不肖而无爱恶。
(君主应当明辨贤愚,但不应该因其贤愚而喜爱或厌恶。
)45、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
(赏罚没有法度,国家虽大而士兵疲弱,那么其土地和人民迟早会被其它国家所占有。
)46、今欲以先王之**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现在想要用先王的法度来这里当今的臣民,和守株待兔是一样的)47、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48、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4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50、固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
(所以虽然有嘴却不私下发表议论,虽然有眼睛却不私下窥探,而只有君主掌控着一切。
)51、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进言者自然会表明他的主张,行事者自然会产生一定的效果,将效果和主张相比较,君主就不必亲自处理事务,而实情自然会显现出来。
)52、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53、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贵鬼。
(当人患病的时候就会尊敬医生,遭遇灾难的时候就会敬畏鬼神)(说明∶欲在法律控制、引导之下,则民将少欲)54、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不被小事妨害自我的长处,因此能取得大名;但是早显示自我的才能,因此能成就大业)55、赏誉薄而谩者下不用也,赏誉厚而信者下轻死。
(君主的奖励与赞誉微薄,而出言有难以兑现,臣下就不会为其效力,君主的奖励与赞誉丰厚而且很少食言,臣下就会拼死效力)56、禁,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有所禁止,是君主之道,必须公私分明,严明法纪,不徇私情。
)57、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刑罚轻并非是仁慈,诛罚重也并非暴戾,只是适合现实情况而已。
)58、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因此就应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59、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在小事上耍小聪明的人不能让其谋划大事,在小事情上忠心的人不能命其主管法律。
)(说明∶这样的人缺乏全局观)60、君无见其所欲。
(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61、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62、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
(不吹开皮上的毛来寻找细小的疤痕,不洗净器物上的污垢来查看微末的缺陷)63、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64、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65、不劲直,不能矫奸。
(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6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
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67、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
(施加刑罚不回护大臣,施以奖励不忽略平民)68、恩怨不入公门。
(不因私人之间仇隙而影响公务)69、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
(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来处理,那么就不必劳累身心也会有所成就。
)70、刑当无多,不当无少。
(刑罚恰当就不会嫌多,刑罚不当就不会嫌少。
)71、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下等的君主尽自己的才能,中等的君主能够竭尽他人的力量,上等的君主能够竭尽他人的智慧)72、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
(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73、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
故君子慎所树。
(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
)(说明∶栽培人时应格外谨慎)74、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
(明镜清净而无为,好与坏因此而明辨出来;秤杆端正而无所作为,轻与重会因此而称量出来。
)75、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76、因可势,求易道。
(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77、圣人之道,去智去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