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法家名言

合集下载

法家名言100句

法家名言100句

法家名言100句范文一:关于法家名言100句我是一名学生,也是一位关注中国传统哲学的爱好者。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法家是一个重要的流派,其思想和文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些法家名言,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

1. 法者,大同之道也。

2. 天下非常之道,概念在我,不在他人。

3. 天生万物,人为万物牵绊。

事而不过,以正治国。

4. 治世之道,必由制法入手,无以为始。

5. 胜人者以智,败人者以勇。

6. 人生在世,有为有不为之分,有无知之落差,有改过之机会。

7.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8.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 越权者必被贬,滥权者必被诛。

10. 孔子曰:多闻则善思,善思则多言。

以上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些法家名言,这些名言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国家治理、领导才能、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

这些名言充分展示了法家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提出的建设性方案。

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我发现这些法家名言的使用语言深具规律之美。

它们句句都含义深刻,方式简洁明了。

这些名言的语言精炼,意境深刻,不仅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也可以激励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进步。

范文二:法家名言100句的思考法家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法家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张依靠法律和充分的管理手段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

今天,我们来看一些法家名言,探讨他们对我们的意义。

1. 饮鸩止渴必死无疑。

2. 刑罚之不加,民之无赖也。

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有勤政治之方可保平安。

4. 法者,车之所以行也。

5. 刑在当罪,不在当人。

6. 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怨支怨,以恩报怨,皆非所宜。

7. 取法乎上,不取于下。

8. 人易失谗,非法易失信。

9. 民无罪,不怕有司;有司无罪,不怕君子。

10. 寇胜于人者,因于人之所好,败于人者,因于人之所恶。

以上是我个人喜欢的十句法家名言。

古代法家名言

古代法家名言

古代法家名言法家是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子等。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唯有法律制度才能约束人的行为。

以下是几条古代法家的名言。

1. “得法者昌,失法者亡。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说林》。

法家认为,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一个政治实体只有遵守法律并强制执行法律,才能保持稳定和繁荣。

2. “忌讳不如明经,明经不如经民,经民不如利民。

”这句话是商鞅的名言。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注重实际效果,将治理国家的方法与人民的利益相结合,通过“利民”来实现治理的目的。

3. “法不严,则教不信;教不信,则法不行。

”这句话出自《管子·权修》。

法家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认为只有严格执行才能让人民信仰法律、遵守法律,否则法律就会失去约束力。

4. “行权力者,得民心则可行其权;失民心则权不可行。

”这是《韩非子·说难》中的名言。

法家认为,民心是政治家的根基,只有得到民心,才能顺利行使权力,否则就会遭到反对和阻碍。

5. “法无禁止皆可为,禁止皆不可为。

”这句话是韩非子的名言。

他认为,法律应该以限制为主,只有明确禁止的行为才应该受到惩罚,否则法律将失去公信力,难以维持社会秩序。

6. “法不防民,民必防法。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说难》。

法家认为,法律应该贴近人民生活,避免对人民权益的侵害,否则人民会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破坏社会秩序。

7. “为其不可而可,为其可而弗为。

”这句话是韩非子在《说难》中提出的治国原则。

法家认为,政治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民意来制定政策,只有符合人民的需要和利益,才能得到支持和认可。

以上是几条古代法家的名言,这些名言强调法律和政治实践的紧密联系,强调治理国家的实效性和民主性。

这种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名言名句

法家名言名句

法家名言名句法家名言名句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或是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具有概括自然有力,言简意赅的特点。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名言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法家名言名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法家名言名句11.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3.圣人之道,去智去巧。

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4.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6.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7.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8.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9.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10.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1.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12.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13.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

14.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15.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

16.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

17.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18.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1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0.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21.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22.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23.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24.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25.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26.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

故君子慎所树。

27.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28.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检审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29.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30.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31.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法家的名言警句有哲理的法家名言(法家典籍中100句经典名言名句)

法家的名言警句有哲理的法家名言(法家典籍中100句经典名言名句)

法家的名言警句有哲理的法家名言(法家典籍中100句经典名言名句)标题:法家典籍中100句经典名言名句,每一句都充满智慧【韩非子】——《韩非子》解释:因为他人的话才对我友好,也一定会因为他人的话来怪罪我。

——《韩非子》解释:不要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

——《韩非子》解释:一个人立志的境界,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胜过自己。

——《韩非子》解释:文人们总是靠笔杆子扰乱法制,侠客们总是用暴力触犯律例。

——《韩非子》解释:祸难的产生是由于心生邪念,而所以产生邪念是受了欲望的诱惑。

——《韩非子》解释: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韩非子》解释:兔子没了,抓兔子的狗就没用了,可以杀了吃肉,敌国被灭后,谋士也就没用了可以杀了。

——《韩非子》解释:江海对细流不加拒绝,所以能够形成他的浩瀚。

——《韩非子》解释:宰相都是从基层州部中锻炼上来的,而猛将都是从军队卒伍中摔打出来的。

——《韩非子》解释: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韩非子》解释:个人右手画圆形,左手又要画方形,那么一定不能同时画好两种形状。

——《韩非子》解释: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解释:用肉来驱赶蚂蚁,蚂蚁只会越来越多;用鱼来驱赶苍蝇,苍蝇只会越来越多。

——《韩非子》解释:有小聪明的人不可让他参与谋划大事,只忠主子不忠国家的人不可让他掌管法制。

——《韩非子》解释:人有病就尊重医生,有祸患时就害怕鬼怪。

——《韩非子》解释:惩罚有罪行的人,不能因是高官显宦而回避;奖赏有功劳的人,不能因是小民百姓而遗忘,主张以法治国曲韩非。

——《韩非子》解释:国家的生存和灭亡,在于国力的强与弱,而不在于人员的多与少。

——《韩非子》解释:道是看不见的,在运用道的时候,不能被觉察出来。

——《韩非子》解释:不要吹开皮上的毛发去寻找其间的小疤痕,不要洗掉污垢去细察难以知晓的毛病。

——《韩非子》解释:没有什么利益比简朴来得更长久,没有什么福分比安心更久长。

法家经典名言

法家经典名言

法家经典名言[标签:栏目] ,法家经典名言1、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

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2、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起不前,虽臧获不托足其轸也。

(现在有一匹马在这里,外表看上去像一匹良马,但是用鞭子赶它不走,用缰绳拉它不动,即使是卑贱的奴婢也不会将其当成骑乘的工具。

)3、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4、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5、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

(所以臣下提出主张,君主根据主张命其行事,再依据结果来考核他们的功效)6、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8、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那么过重民众就会敬畏掌权的大臣二轻视君王,于是也就会归附大臣而与君离心离德了。

)9、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君主隐藏自我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我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10、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

(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一样的才能有不一样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因此君主就能够无为而治。

)1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12、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

(所以明君依据法令来任用臣下,而非随意任用;依据法令评定功绩,而非随意评定。

)13、摇木者一一摄其叶,则劳而不遍;左右拊其本,而叶遍摇矣。

(摇动树木的人如果一一拨动树上的叶子,即使劳累也不能全部让叶子动起来;而左右摇晃树干,那么所有的叶子都会摇动起来。

)(说明∶应以法律作为主杆)14、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

法家名言330句

法家名言330句

法家名言330句法家名言330句1、君无见其所欲。

2、陈轻货于幽隐,虽曾史可疑也。

悬百金于市,虽大盗不取也。

(将便宜的东西放在幽静偏僻的地方,及时是曾参史猷那样的高洁之士也有盗取的嫌疑,将百金悬挂在闹市,即使大盗也不会去抢夺。

)(说明∶依重法严保,引导人民的行为)3、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

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不知权者也。

(治理国家就好像洗头发一样,即使是洗掉了一些头发,也必须要洗干净。

因脱落的头发而惋惜,却忘了新发会所以而生长,这就是不懂得权衡利弊。

4、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5、威不贰错,制不共门。

(权威与法令不能由君臣双方共享)6、一听则愚智不分,责下则人臣不参。

(一一倾听意见,愚蠢和智慧就不会混乱而辩识不清,善于督促臣下,臣下的优劣就不会混杂而确定不明)7、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

(千里马只是偶尔会出现,所以获利很慢;二劣马很常见,所以获利快。

)8、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9、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10、有言者自为名,有事者自为形,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归之其情。

(进言者自然会证明他的主张,行事者自然会产生必须的效果,将效果和主张相比较,君主就不必亲自处理事务,而实情自然会显现出来。

)11、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在小事上耍小聪明的人不能让其谋划大事,在小事情上忠心的人不能命其主管法律。

)(说明∶这样的人缺乏全局观)12、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13、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14、恃人不如自恃也。

(求人不如求己)15、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不知实情而进言,是不明智的;深知情形而不进言,是不忠诚的。

)16、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

(群臣之间相互争权夺利而致使国家灭亡的,都和虺是一类的)(说明∶虺hui∶一蛇二头)17、凡说之难∶在之所说之心,能够吾说当之。

(大凡进言的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心理,并能够用我的观点来适应他。

法家经典名言

法家经典名言

法家经典名言导读:1、君无见其所欲。

(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2、恩怨不入公门。

(不因私人之间仇隙而影响公务)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4、君子去泰去甚。

(君子行为处事要适可而止,不应过度)5、不劲直,不能矫奸。

(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6、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8、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9、因可势,求易道。

(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10、故势不便,非因此逞能也。

(因此,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就应逞强的)1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12、私行胜,则少公功。

(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13、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14、刑当无多,不当无少。

(刑罚恰当就不会嫌多,刑罚不当就不会嫌少。

)15、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

(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16、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17、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律不能逢迎权贵,就像墨绳不能迁就弯曲一样。

)18、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

(所以弃用自己的才干而依据法令来才定赏罚)19、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20、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

(宫室结果粉刷,器皿经过洗涤,就都会干净了。

)21、无偸赏,无赦罚。

(英明的君主不会随意施以赏赐,也不会赦免本应处罚之人。

22、有贤不肖而无爱恶。

(君主应当明辨贤愚,但不应该因其贤愚而喜爱或厌恶。

)23、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可能两者都成功)2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

(施加刑罚不回护大臣,施以奖励不忽略平民)25、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关于法家思想的名言

关于法家思想的名言

关于法家思想的名言1.法家名人名言韩非子法家的代表人物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蠹》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韩非子·说林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韩非子·说难》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行成于思,毁于隋。

业精于勤,荒于嬉。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韩非子》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商君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初见秦第一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

"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回答者: chiukaijung - 秀才三级 3-30 15:48自胜谓之强。

(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自见之谓明。

(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既要算计得道的,也要算计失去的)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事情有时候要做成他却往往要先败坏它)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除了君主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2.韩非子名言名句有哪些1、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译:用肉去赶蚂蚁,蚂蚁反而愈多;用鱼去驱逐苍蝇,苍蝇愈要飞起来。

2、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译:千里长的大堤,因为蚂蚁窝而溃败;百尺大的房屋,因为一点的烟火而焚毁。

3、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

故曰:自胜之谓强。

——战国末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译:因此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

所以《老子》说:“能够战胜自我,就叫做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语录]法家名言
法家名言
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2、自胜谓之强。

3、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4、小利为大利之残
5、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6、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7、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8、小忠乃大忠之贼。

9、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10、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11、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
12、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3、小忠乃大忠之贼
14、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15、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1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17、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18、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摘自:短美文
1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20、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21、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22、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23、君无见其所欲。

24、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26、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27、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28、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法家名言。

29、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30、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31、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32、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33、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3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5、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3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37、小利为大利之残。

38、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39、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40、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41、自见之谓明。

42、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43、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44、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45、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

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46、以智说愚必不听。

47、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法家名言。

48、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49、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50、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51、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
52、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53、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54、自胜谓之强。

55、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56、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57、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58、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
59、智术之士明察,听用,则烛重人之阴情。

60、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61、君无见其所欲。

62、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63、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64、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65、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66、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67、以智说愚必不听
68、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69、自见之谓明。

70、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71、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

72、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73、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74、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