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园林树木的分类
1-1园林树木的分类

2013-7-9
3、系统发育分类时期
(1859年“进化论”后 --- Present ) 自进化论发表后,植物学家提出了系统分 类要考虑植物的亲缘关系,要按性状的演 化趋势来进行分类,使分类系统更接近自 然,即系统发育系统(phylogeny system)。 这个时期的主要人物和著作有: 德国的艾希勒、恩格勒(A.Engler) 和韦特斯坦,美国的柏施和英国的哈钦松 (J.Hutchinsen),但在学术观点上形成 了“假花”学派和“真花”学派两个学派。 2013-7-9 10
—科——目——纲——门——界。 手段: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古生物学、 生物化学、植物生态学、数学、分子生物学 等,不断向微观和定量方向发展,提出了众 多的分类系统。 但由于有关被子植物起源、演化的知识和证 据不足,还没有一个比较完美而被大家公认 的自然分类系统。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有 望获得准确的数据,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植 物分类系统。
2013-7-9 23
(1) 恩格勒系统 这一系统是德国植物学家恩格勒Engler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柏兰特Prantl于1897年在《植物自然分科 志》一书中发表的,是分类学史上第一个比 较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此分类系统较为稳定而实用,世界各 国及我国北方多采用。
2013-7-9 24
恩松勒系统根据假花说的原理,认为: 1、被子植物门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两个纲, 双子叶植物纲在前; 2、双子叶植物纲分为离瓣花和合瓣花两个亚纲,离 瓣花亚纲在前; 3、离瓣花亚纲中柔荑花序类植物是被子植物中最原 始的类型,而把木兰、毛茛等科看作是较为进化 的类型。 4、在各类植物中又按子房上位、子房半下位、子房 下位的次序排列。
13
第一章园林树木的分类(学时

总论第一章园林树木的分类自然界的植物约有50余万种,人们为了研究和应用上的方便,常将其按不同标准分成若干类。
总的来说,这些分类方法可分成两类:自然分类系统:根据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演化关系分类。
多在理论学科中使用。
人为分类系统:根据人为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着眼于人们使用时的方便。
多用于应用学科中。
在园林树木学课程中,这两类分类方法都要用到,下面将分别作一下简要介绍。
第一节植物自然分类法的基本知识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中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不同植物类群的起源、发展和进化的规律。
依据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将植物分门别类,便于研究,也便于识别和应用。
一、植物自然分类的方法自然分类的方法,一般采用如下一系列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
有时也设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和变种等。
其中“种”为基本单位,然后集中相近的种为属,相近的属为科,相近的科为目等等,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自然分类系统。
本课程中经常用到的是其中的“科”、“属”、“种”、“亚种”、“变种”、“变型”等。
下面再明确一下这几个基本概念:“种”(Species):是在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类群,这个类群中的所有个体都有着极其近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性,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的后代而使种族延续,它们在自然界又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客观存在一类群,形态特性极相近。
个体交配延后代,自然地域有区分。
“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长期的种族延续中,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在同种内会发现一些具有相当差异的集团,按照差异的大小,又可分为:亚种(Subspecies):除了在形态构造上与原种有显著不同的特点外,在地理分布上也有一定较大范围的地理性分布区域。
变种(Variety):虽然在形态上有显著变化,但没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区域。
变型(Form):是指在形态特征上变异比较小的类型。
如花色的不同、刺的有无等。
种虽具有稳定性,种下变异也发生。
树木学课件:第一章 园林树木的分类

第三节 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
1.恩格勒(Adolf 木兰科、毛莨科
原始
木麻黄科、胡椒科、杨柳科等
单子叶植物
原始
双子叶植物
目和科较少
该系统少被接受
第三节 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
2.哈钦松(John Hutchinson)系统
(1)认为单子叶植物比较进化,排在双子叶植物的后面;
属名+种加词 +命名人+sub.+亚种名+命名人
属名+种加词 +命名人+var.+变种名+命名人
属名+种加词 +命名人+f.+变型名+命名人
属名+种加词 +命名人+cv.+品种名
属 或
名+种加词 +命名人+‘品种名’
第二节 植物命名法
• 属名的主要来源 1.来自古拉丁名,如 Rosa 蔷薇属,Olea 木樨榄属; 2.来自神话,如 Nyssa 紫树属,为希腊神话中的水神; Typhonium 犁头草属,神话中的巨人; 3.地名,如 Fokienia 福建柏属; 4.根据习性,如 Eleocharis 荸荠属,喜欢沼泽之意; 5.根据用途,如 Ormosia 红豆属,意为项链,指其鲜红 的种子可作项链;
第一章 园林树木的分类
• 第一节 物种的概念 • 第二节 植物命名法 • 第三节 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
第一节 物种的概念
物种(Species),简称为“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基 本单位。
比较普遍的种的概念是:种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 类群,在这个类群中的所有个体都有着极其相近的形态 特征和生理、生态特性,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 常的后代,某个种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分布区。
园林树木的分类

9)盆栽盆景树: 要求:耐干旱贫瘠、寿命长、耐修剪,枝叶细小, 姿态古朴优美。 如:榔榆、叶子花、榕树、五针松、苏铁。
盆景树
四、其他分类措施
如:依对环境因子旳适应能力进行分类 ❖ 按热量因子:分为热带树种、亚热带树种、
进行旳分类措施。 反应植物旳自然历史发展规律。反应出植
物界旳亲缘关系和由低档到高级旳系统演化 关系。
❖ 人为分类系统( artificial system )
❖ 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记载了1892种植物,将植物分为 木部、果部、草部、谷菽部和蔬菜部 5部共30类; 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专草、水草等11类。 木部分乔、 灌木等6类。
(3)塔赫他间系统(A.Takhtajan)前苏联,1954年 ❖ 在分类等级上增设“超目”一级分类单元; ❖ 将原毛茛科旳芍药属独立成芍药科;
(4)克朗奎斯特系统 (A.Cronquist),美国,1968年 ❖ 把被子植物门提成木兰纲和百合纲; ❖ 取消了“超目”一级分类单元; ❖ 科旳划分少于塔赫他间系统。
五大公园树种:南洋杉、雪松、金钱松、
日本金杉、巨杉(长叶世界爷)。
2)庭荫树 冠大荫浓者,观花观果观姿态者。 如七叶树、悬铃木、榕树、樟树、银杏。
3)行道树:乔木树种为主。
❖ 行道树是城乡绿化旳骨干树,能统一、组合 城市景观,体现城市与道路特色,发明宜人 旳空间。
❖ 行道树要求
❖ 北京:洋、按树木旳欣赏特征分类
1)观花类:花色、花香、花型 2)观叶类: 叶型、叶色 3)观姿类:雪松、老旳白皮松、棕榈类 4)观果类:果色,果型(腊肠树、秤砣树、佛手) 5)观干类:白桦 6)观根类:板根(池杉),气生根(榕树)
第一章园林树木的分类

补充:植物分类学的发展 时期及主要分类系统
(一) 本草时期 (以习性和用途分类) (二) 人为分类系统时期 (以植物形态相 似性分类) (三) 自然分类系统时期(以形态相似性和 亲缘关系分类) (四)系统发育系统时期(以性状演化趋势 分类)
(一) 本草时期 (以习性和用途分类) • 国内: • 公元前2世纪《神农本草经》365种 分上、中 下三品。 明代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植物1195种 分 草木谷果菜五部。 • 国外: • 古希腊 泰奥弗拉斯图斯(Theophrastus)《植 物的历史》 海斯特兰特姆:根据(以植物形态相似 性分类) • 条件 文艺复兴; • 资本主义兴起对植物原料的需求; 远洋交通发达。 • 代表人物 林奈( C.Linnaeus ) 1735年《自然系统》 1753年《植物分科》 1764年《植物分属》
(三) 自然分类系统时期(以形态相似性和亲缘 关系分类) • 1789 裕苏(A.C.de Jussieu) 《植物属志》分 为3类:又根据无花瓣、单花瓣、花瓣分离和 雄蕊上下位等性状,把整个植物界划分为15 纲,100个自然目(相当于科),被称为自然分 类系统的奠基人。 • 瑞士 德坎多 1813年《植物学基本原理》发 表了一个分类系统,这个系统对裕苏系统修改 补充外,增加了维管束排列的内容。此系统在 19世纪曾风行一时。 “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又叫三名法)注意中文名和学名的区别!
命名的方法
亚种(Subspecies):属名+种加词+命名人
(缩写)+ssp.亚种名+亚种命名人 变种(Varietas):属名+种加词+命名人(缩 写)+var.变种名+变种命名人 变型(Forma)等:属名+种加词+命名人(缩 写)+f.变型名+变型命名人 品种:属名+种加词+命名人(缩写)+cv.栽 培品种名
第章园林树木的分类-V1

第章园林树木的分类-V1
章园林树木的分类
1.按生长习性分类
(1)乔木:高大树种,生长迅速,如国槐、梧桐等。
(2)灌木:低矮树种,生长较缓慢,如紫叶李、紫薇等。
(3)攀援植物:爬墙、攀附物体生长的植物,如早春藤、常春藤等。
2.按落叶性分类
(1)常绿树:全年叶绿,如松、柏、杉等。
(2)落叶树:在秋季或冬季落叶枯萎,如榆、枫、梧桐等。
3.按叶子形态分类
(1)针叶树:叶子形态呈针状,如松、柏等。
(2)阔叶树:叶子宽阔带柄,如榆、枫、梧桐等。
4.按树皮特征分类
(1)裸露树皮:树干裸露,如枫、榆等。
(2)纹理树皮:树皮上有纹理,如银杏、榉树等。
(3)裂片树皮:树皮有裂片,如槭树、梧桐等。
5.按花与果实分类
(1)落叶果树:果实在秋季与树叶一同落下,如杏、桃、梨等。
(2)常绿果树:果实常年挂在树上,如柑、橘、李等。
6.按原产地分类
(1)本地树种:指产自本地的树种,如黄花梨、南洋杉等。
(2)外来树种:指从外地引进的树种,如银杏、杏、桃等。
以上是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了解了这些分类,才能更好地进行植物配置,打造出更美丽的园林景观。
第一章 园林树木的分类

第二节
园林应用中的分类法
膝状根:
第二节
园林应用中的分类法
(三)依光照因子分类
1.阳生树种 2.阴生树种 3.中性树种
(四)依土壤因子分类
1. 喜酸性树种 2. 耐碱性树种
第二节
园林应用中的分类法
或者树干低矮 2.抗污染类树种
3.防尘类 一般叶面粗糙,多毛,分泌油脂,总叶面积大 4.卫生保健类 能分泌杀菌素
只凭植物的个别习性、特点、效用来分 类,没有考虑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把关系很远的植物排在一起。主观因素较 大
第一节 按植物进化系统分类
最早的:古希腊时(公元前381年)亚里 斯多德对480种植物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乔木、 灌木、亚灌木、草 本4大类; 每一类下又分 为野生的、栽培的、 水生的、陆生的。
第一节 按植物进化系统分类
三、植物分类检索表
检索表是用来鉴别植物种类的工具。
常用的检索表有定距检索表和平行检索表两种。
第一节 按植物进化系统分类
(一)定距检索表-----编写方法:
1. 把相对的两个形状编为同样的号码,并从左边同 一距离处开始 2. 下一级两个相对性状向右退一定距离开始(依旧 编为同样的号码) 3. 以此类推,逐级下去,直到最终
第一节 按植物进化系统分类
(三)检索表编写原则
在植物分类学书籍中,通常主要根据花果的构 造形态来进行编制检索表。 但是为了生产实际上使用方便,尤其是在不 开花的季节使用方便起见,也有仅用枝、叶、芽 等形态编制检索表的,如枝叶检索表或树木冬态 检索表
第二节
园林应用中的分类法
一、依树木的生长习性分类
第一节 按植物进化系统分类
★(三)检索表编写原则 1.在检索表中只能有两种性状状态相对应,不能有三种或 者更多。 2.每一组性状必须真正对立。相对性状最好有较大区别, 不选择模棱两可的特征。 3.最好选择那些本身比较稳定的性状作为检索性状(避免 使用诸如叶的大小这类不很稳定的性状)。 4.对性状进行描述时,要把器官名放在前面,把表示性状 的形容词或数词放在器官名的后面。(如:描写花的颜色 要写成”花白色“。而不能写”白花“,描写雄蕊的数目 要写成”雄蕊5“,而不是“5个雄蕊”)尽可能使用专业 术语 5.应把某性状可能出现的情况均考虑进去。
园林树木的分类5

用于防风固沙要求植物抗风力强,生长快,
寿命长,树冠最好呈尖塔形或柱形且叶片较小的
树种 如:杨、柳、桑、白蜡、紫穗槐、柽柳、马 尾松、黑松、乌桕、木麻黄、假槟榔等。
第四节 按园林树木的园林用途分类
4、防护树
用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则要求树冠厚大,
郁闭性强,截流雨量能力强,根系深广,耐荫性
强,生长稳定,能形成富于吸水性落叶层的树种
第五节 按园林树木的生长类型分类
3、藤木
第五节 按园林树木的生长类型分类
4、匐地类
园景树(独赏树)
庭荫树
行道树 防护树 藤木类 植篱 桩景类
第四节 按园林树木的园林用途分类
1、园景树;独赏树、孤植树、标本树、赏形
树
特点:单体形体优美,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寿命长。
树种:雪松、合欢、银杏、玉兰、槐树、云杉、石楠、 绣线菊 世界五大公园树:日本金松、金钱松、雪松、南洋杉、 巨杉等。
第五节 按园林树木的生长类型分类
2、灌木(6米以下) 大灌木(大于2米):榆叶梅、丁香、金银木 中灌木(1~2米):贴梗海棠、绣线菊、火棘 小灌木(小于1米):紫叶小檗、雀舌黄杨
第五节 按园林树木的生长类型分类
2、灌木(6米以下)
第五节 按园林树木的生长类型分类
3、藤木 绞杀类:紫藤 吸附类:地锦、凌霄 卷须类:葡萄 蔓条类:蔓性蔷薇
第四节 按园林树木的园林用途分类
5、藤木类
特点:占地少,绿化面积大,在增加环境
绿量,提高绿化指数,改善生态方面具有
积极的作用。
如紫藤、凌霄、地锦、常春藤、金银花、扶 芳藤等。
第四节 按园林树木的园林用途分类
6、植篱:绿篱,树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园林树木的分类地球上现存的植物种类还没有完全一致与确切的数字,根据J.Tivy(1982)的资料’,现知世界种子植物大约286720 种(其中被子植物约286000 种,裸子植物约720 种)。
在这些植物中,大多数种类尚不知其用途。
应用于园林的种类仅为其中一小部分,如何去调查发掘新的园林植物并服务于园林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对已栽培的植物种类,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植物。
发挥它们最大的综合效益,在生产中也显得非常重要。
而对植物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则是应用植物的基础或前提。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科学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它的内容包括植物的调查采集、鉴定、分类、命名以及对植物进行科学的描述,探究植物的起源与进化规律等。
这是各门应用植物学科的基础学科,也是园林植物应用所必备的基础。
而在园林绿化中应用的分类方法则是按生产及应用的目的进行的,更方便园林生产与建设。
第一节植物学分类方法一、植物分类的等级等级又名阶层,植物分类的等级主要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有时在各阶层之下分别加入亚门、亚纲、亚目、亚科、族、亚属等。
每一阶层都具有拉丁名,现以玉兰为例说明植物分类的主要等级(表1—1)。
表1-1 植物分类的主要等级植物的种或物种是植物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种的概念及定种的标准一直是令科学家困惑的难题,关于种的概念大致有两种观念:一是形态学种,强调物种间形态方面的差别;二是生物学种,强调的是物种间的生殖隔离。
这两种观念均有其合理之处,从目前来看,还难以统一,但作为植物分类学习者来说,应掌握以下几种观念:一是物种是客观存在的。
二是物种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种可代代遗传,也正因为某些形态特征相对稳定,才可区分不同的物种,决定其分类归属;但物种的变异是绝对的,没有变异,就不会有进化,新种也不会产生。
三是物种是由很多形态类似的群体所组成,来源于共同的祖先并能正常地繁育后代,不同的种具明显的形态上的间断或生殖上的隔离(杂交不育或能育性降低)。
种内群体往往具不同的分布区,由于分布区生境条件的差异会导致种群分化为不同的生态型、生物型及地理宗,分类学家根据其表型差异划分出种下的等级。
亚种(subspecies)是那些在形态上已有比较大的变异且具不同分布区的变异类型。
如四蕊朴(Celtis tetranda subsp.sinensis)。
变种(varietas)为使用最广泛的种下等级,一般是指具不同形态特征的变异居群,常用于已分化的不同的生态型。
变型(forma)多是在群体内形态上发生较小变异的一类个体。
此外,在园林、园艺及农业生产实践中,还存在着一类由人工培育而成的栽培植物,它们在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具相异的特征,这些特征可通过有性和无性繁殖得以保持,当这类植物达到一定数量而成为生产资料时,则可称为该种植物的“品种”(cultivar)。
如圆柏的栽培品种‘龙柏’[Sabina chinensis(L.)Ant.cv.Kaizuka]由于品种是人工培育出来的,植物分类学家均不把它作为自然分类系统的对象。
在植物分类等级系统上,种为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由许多形态相似、亲缘关系较近的种集合为属,一个属的不同种有的可进行杂交,这也是育种上培育新品种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具许多共同特征、亲缘关系相近的若干属归属为一个科。
对于初学分类的人来说,掌握属和科的形态特征是很重要的,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在野外的实践中逐步积累。
依上述类推,相近的科归属为“目”,若干相近的目集合为高一级的“纲”,相近的纲归属为“门”。
二、植物的命名每一种植物,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往往具不同的名称;不同的国家由于语言文字上的差异,一种植物的名称更是多种多样。
这就造成了“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混乱,不利于学术交流及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早在1867 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植物学会即颁布了简要法规,规定以双名法作为植物学名的命名法。
这个双名法,就是1753 年林奈在其《植物种志》中首创并倡用的。
根据林奈的双名法,植物的种名由两个拉丁化的词组成。
第一个词为所在属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用名词单数第一格;第二个词为种加词,多为形容词,与属名名词性、数、格一致,也可采用名词单数第二格,书写时均为小写。
此外还要求在种加词之后加上该植物命名人姓氏的缩写。
若命名人为两人,则在两人名间用“et”相连,如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若由一人命名,另一人发表,则前一人为命名人,后一人为发表该种的作者,中间用“ex”相连,如白皮松(Pinusbungeana Zucc.ex Endl.)。
杂交种命名,将“X”加在种加词前面,或在属名后,在母本与父本的两个种加词用“X”相连,作为杂种名:如二乔玉兰[Magnolia X soulangeana(Lindl.)Soul.-Bod.)。
种下级单位中,亚种名是在种名之后加亚种拉丁词subspecies的缩写“subsp.”或“ssp.”,再加上亚种加词,最后写亚种命名人缩写-如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ssp.biloba(Rehd.et Wils)Law)。
变种名是在种名后加变种的拉丁词varietas 的缩写“var.”,再加变种加词,最后写变种命名人缩写,如红檀木[Loropetalum chinense(R.Br.)0liv.var.rubrum Yieh.)。
变型名则在种名后再加上变型拉丁词forma 的缩写“f.”,再加上变型加词,最后写变型命名人缩写,如苍叶红豆(Ormosia semicastrata Hance.f.paUida How)。
关于栽培变种,有两种写法:一是在种名后加拉丁词cultivar 的缩写“cv.”,再加上栽培变种名,首字母需大写;二是种名后直接写品种名称,需加上单弓1 号。
这两种写法均不附命名人的姓名。
如垂枝雪松[Cedrus deodara(Roxb.)G.Don cv.Pendula。
或Cedrus deodara(Roxb.)G.Don‘Pendula’]。
三、植物分类的依据1.植物形态学(plant morphology)利用植物器官的外部形态特征,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在科的分类中,花及果的特征最被分类学家看重。
如唇形科的唇形花冠,十字花科的十字花冠,蝶形花科的蝶形花等;豆科的荚果,壳斗科的坚果及果苞等。
随着放大镜及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很多表皮附属物等的微小形态也成了分类的重要依据,如茸毛、星状毛等。
以植物外部形态特征分类最直观,也最易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所以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多以此为依据。
2.植物解剖学(plant anatomy)利用显微镜可对植物体内部组织结构进行观察比较,多用于较高等级分类单元的鉴别。
如松属树木针叶的维管束数、树脂道位置及数目为重要的分种特征,木质部中导管的有无可区别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等。
3.孢粉学(palynology)研究植物的孢子和花粉。
由于孢子和花粉不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而发生变异,所以孢粉形态是很好的分类证据。
由于扫描电镜的应用,可对花粉壁饰纹形态、沟孔、极性、对称性等进行观察。
4.细胞分类学(cytotaxonomy)主要对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结构、形态及行为进行研究,即染色体组型和核型分析。
染色体为遗传物质的载体,性状稳定,因而受到分类学家的重视:染色体资料对于验证形态分类结果、分析亲缘关系、识别杂种等具有重要意义。
牡丹属(Paeonia)为毛茛科植物,但其形态与其他种的一般特征有较大区别,后发现其染色体基数x=5,而该科其他属x=6~10,13,据此,有的学者将其从毛茛科中分出成立了牡丹科。
5.植物化学分类学(plant chemotaxonomy)以植物化学成分为依据来解决分类学问题:由于亲缘关系近的植物类群会有类似的化学成分和产物,故可根据植物化学成分研究植物类群分类的合理性,分析其亲缘关系等。
如红豆杉科植物含紫杉类生物碱而三尖杉属植物含租榧碱和刺桐类生物碱,二者化学成分不同,产生途径各异,因而将该属与红豆杉科分开独立成科。
6.植物分子分类学(molecular taxonomy of plant)广义的分子分类包括同工酶分析与蛋白质分析,狭义的分子分类是以DNA 多态性为基础的分类方法,目前用于揭示DNA 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简单重复序列(single sequence repeat,SSR)等。
从理论上讲,直接测定植物DNA 序列并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分类及进化生物学研究是最彻底、最直接的手段,但高等植物DNA极为庞大,难以进行全序列测定,目前某些基因已广泛应用,如叶绿体基因组cpDNA、核基因组nrDNA、线粒体基因组mtDNA 等。
四、植物分类检索表检索表是用来鉴别植物种类的工具。
鉴别植物时,利用检索表从两个相互对立的性状中选择一个相符的,放弃一个不符的,依序逐条查索,直到查出植物所属科、属、种。
常用的检索表有两种。
(一)定距检索表把相对的两个性状编为同样的号码,并且从左边同一距离处开始,下一级两个相对性状向右退一定距离开始,逐级下去,直到最终。
如对木兰科某几个属编制定距检索表如下:1.叶不分裂;聚合瞢荚果2.花顶生3.每心皮具4—14 胚珠,聚合果常球形……………1.木莲属Manglietia3.每心皮具2 胚珠,聚合果常为长圆柱形……………2.木兰属Magnolia 2.花腋生…………………………………………………3.含笑属Michelia 1.叶常4~6 裂,聚合小坚果具翅……………………4.鹅掌楸属Liriodendron (二)平行检索表主要特点是左边的数字及每一对性状的描写均平头排列。
如上述检索表可编制如下:1.叶不分裂;聚合瞢荚果 (2)1.叶常4~6 裂;聚合小坚果具翅...........................鹅掌楸属Liriodendron 2.花顶生 (3)2.花腋生………………………………………………………含笑属Michelia 3.每心皮具4~14 胚珠,聚合果常球形……………………木莲属Manglietia 3.每心皮具2 胚珠,聚合果常长圆柱形………………………木兰属Magnolia 编制检索表过程中,选用区别性状时,应选择那些容易观察的表型性状,最好是仅用肉眼及手持放大镜就能看到的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