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故事
唐诗三百首:背后的历史故事

唐诗三百首:背后的历史故事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被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而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唐诗三百首》。
这部诗集选自唐代600多位诗人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包括爱情、自然、哲理等等。
但是,这些唐诗背后也有许多令人感叹的历史故事。
本文将带您走进《唐诗三百首》,了解这些背后的历史故事。
赋予了“诗仙”的杜甫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杜甫(712年-770年),唐朝时期的伟大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一生经历了动荡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动乱,目睹了社会的不平和苦难,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了政治、社会、自然等多个领域,他以深邃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世人。
《登高》与杜甫的壮志《登高》是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壮美的自然景色,同时传达了杜甫对社会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
杜甫登高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自然的壮丽,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此表达他的政治理想。
杜甫在诗中写道:“拔山岳以为陆,动江海以漕船”,他以登高为象征,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希望能够改变社会,使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平凡的生活中的伟大——王之涣王之涣的生平和作品王之涣(675年-740年)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平易近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他的诗作常常以平凡的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
他的作品包括《登鹳雀楼》、《凉州词》等,被广泛传颂。
《登鹳雀楼》和对生活的感悟《登鹳雀楼》是王之涣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唐诗三百首》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风景和悠久的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过去的思考。
王之涣在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历史悠久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爱情与离别的痛苦——王之涣与杜牧王之涣与杜牧的生平和作品王之涣和杜牧都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们两人都以描写爱情和离别的作品而闻名。
王之涣的作品普遍流露出对生活、对自然、对人情境地的真诚感怀,而杜牧的诗作则以细腻的情感和饱含痛苦的离别感动人心弦。
唐诗中的故事大全

唐诗中的故事大全唐诗中的故事多种多样,有的内容充满了激情和战争,有的则充满着爱情和浪漫。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经典的唐诗故事。
第一,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一首怀古之作,讲述的是李白夜宿牛渚,回想起唐朝大将赵普在此地战斗的场景。
这首诗通过提到赵普、杨玄感、秦琼等名将,让人们回忆起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和怀旧情怀。
李白的这首诗在唐朝时期就广为流传,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佳作。
第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堪称为唐代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期一个被命运所困的爱情故事。
诗中的主人公,一位名叫崔护的将军,因为战争而被迫与他心爱的女子分离。
诗人把这种分离之痛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那种分离之苦、无奈之情。
同时,在描写草原和天空时,白居易运用了婉约的手法,让诗歌的气氛更加唯美、感人。
这首诗被誉为唐代最浪漫的爱情诗之一。
第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以“登高远望”为题材,功用了艺术性的手法展示了崇山峻岭,广阔天地的景象,间接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王之涣运用了古代诗歌中的典型写照手法,画出山川的雄姿,以及苍天广阔,洋溢的永远与美好,使人们领略到了登临高楼的感觉,感受到了登楼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心灵震撼。
第四,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诗描写的是一场春雨过后,大地洗涤的景象。
在描写春雨时,诗人不仅反映了大自然的变幻无常,也表现出他对人生的一种感慨和思考。
这首诗不仅具有内容上的丰富性,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它不仅是唐代的经典名作,也是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唐诗中的故事不仅以内容丰富、意境深刻而闻名,还积极地传承着古代历史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多了解唐诗,感受到它们传承的古代文化和思想精华,从而更好地在生活中体现这些精华和思想。
唐诗中的故事大全

唐诗中的故事大全介绍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许多脍炙人口的唐诗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内容,这些故事不仅描绘了当时的风土人情,更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
本文将通过罗列多个唐诗中的故事,带您进入那个充满传奇和色彩的唐朝世界。
二级标题1:永乐夜行船 - 卢仝诗句:永乐开南浦,皇家大道通福都。
飞霞扬晓槛云端,金鸟啄晚山头。
美人冠轻纱玉楼,青袖拂银炉。
铅华扇遮五侯楼,人弹银箭胡儿舞罗幕,美人拾半钗风流。
故事背景:这首诗描绘了唐玄宗时期的宫廷生活。
永乐是唐玄宗时期开迎宾楼时的名字,夜行船则是泛指宫廷的夜间交通工具,载着美人和各种珍宝。
福都是贵妃所在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热闹和欢乐。
故事发展:诗中描绘了宫廷里的瑰丽壮观景色,有美人拂银炉、扇遮五侯楼,还有胡儿舞罗幕和美人拾半钗风流。
这些都是贵妃们或妃子们的日常生活场景。
唐代的宫廷生活因为文化的繁荣而格外富丽堂皇。
二级标题2:望江南 - 白居易诗句:唐府十陵宫树暗,垂帘听唤晓妆残。
槐朝烟里帘卷起,楚向钟山水远连。
早行无意看回顾,去车纷纷带晓雨。
感激贾生能到此,不知身死已一年。
故事背景: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对逝去的贾岛的怀念之情。
逝去的贾岛是唐代一位著名的文人和诗人。
故事发展:诗中提到了唐府十陵宫和钟山水,分别代表了富贵和美景。
而诗人感激贾生(指贾岛)来到了这里,但他却不知道贾岛已经去世一年。
这种对已逝之人的思念和怀念的情感在唐代的诗歌中是非常常见的。
二级标题3:将遇良才 - 颜真卿诗句: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终日危而不机。
故事背景:这首诗表达了颜真卿对人才的重视和期望。
颜真卿是唐代的一位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事发展:诗中将人才比喻为隐者,隐者可以是朝廷里的大臣,也可以是市井之中的商贾,甚至可以是深山野外的隐士。
无论是哪种隐者,只要有才能就值得被重视和珍惜。
这种对人才的推崇在唐代是非常普遍的。
唐诗中的故事大全

唐诗中的故事大全1.《登高》--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高》通过描绘登高的过程,表现出作者的壮志凌云的主题。
据传,这首诗是王之涣上京赴考时的所感所得,当时正值天气晴朗,可以远远望见长安城。
他的飞扬心境,气吞山河的形态都融入了诗中。
2.《静夜思》--李白《静夜思》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简洁优美、语言流畅的五绝古体诗。
据说李白曾在一次游历时,在一座山中寺庙里留宿过夜,在深夜时因感而中,于是用笔写下这首诗。
3.《春望》--杜甫杜甫的《春望》经营了一个人对历史的感叹和对世事的思考。
诗中描述了作者在春天旅游途中看到的民间景象,叹诉当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衰落和劫难。
这首诗中的故事发生于唐代安禄山之乱后,揭示了当时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磨难。
4.《登岳阳楼》--范仲淹《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诗人范仲淹所作。
他在游登岳阳楼时,因临江阔而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竹木寒秋声震天的诗篇。
5.《悯农》--李绅《悯农》是唐代的诗人李绅创作的。
他感叹天灾和人祸带给农民的苦难,呼吁当政者能够关注人民疾苦。
这种背景下的故事在唐代属于普遍,也可以看作是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6.《别董大》--高适唐代诗人高适在一次宴会上,与好友董大互致款词,但互送诗礼的行动却有所滞留。
此次宴会后,高适立即赶到董大住处,以自己的诗句与董大道别。
此行动和此诗后来成为《别董大》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首著名诗作。
7.《行路难》--李白《行路难》是李白在逃亡途中创作的一首诗,它记录了诗人经历的险象环生的漫长旅途,表现了作者充满力量的精神风貌和信心。
8.《将进酒》--李白《将进酒》是李白创作的一首向酒作诗的诗篇,向茶文化和宴会传统挑战。
故事情节设置了战争背景的灵感,妙趣横生。
9.《问刘十九》--白居易《问刘十九》来自白居易,在等待朋友的过程中,《问刘十九》是对过去老友不归的感叹,也是对于世事无常的思考。
诗句enthusiast对唐代的诗歌文化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关于唐诗背后的小故事精选

关于唐诗背后的⼩故事精选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个最灿烂最响亮的⾳符,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座空前绝后的⾼峰。
⼀⾸⾸唐诗汇集成了⼀条壮观的河流,千百年来,滋润着中国的诗歌曲赋、⼩说散⽂,也渗进了中华民族审美的⾎脉之中……以下是⼩编为⼤家准备的唐诗故事,希望⼤家喜欢。
哀情唐婉 唐婉,字蕙仙,陆游的表妹,陆游母舅唐诚之⼥,⾃幼⽂静灵秀,善解⼈意,才华横溢。
据说,两⼈青梅⽵马,情投意合,两家⼈看在眼⾥,有⼼成全这门婚事。
两⼈成年后,陆家曾以⼀只精美⽆⽐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定亲。
陆游20岁娶了⼼爱的表妹唐婉,了却了年少时的⼀段⼼事。
婚后,两⼈如戏⽔的鸳鸯,相爱相守,诗词唱答,过了⼀段神仙眷侣般的快乐⽇⼦。
他们如流连花间的戏蝶,在欢爱的花海⾥⾃由翩跹,每天双飞双栖。
陆母是个专横⽽有威严的⼥⼈,她看在眼⾥,怨在⼼上。
婚后陆游和唐婉整⽇沉浸在温柔乡⾥,忘了富贵功名,忘了科举进官,这引起了陆母的强烈不满。
陆母想让⼉⼦发愤读书,光宗耀祖,哪能让⼉⼦因贪欢⽽忘了功名?⼉⼦是⾃⼰的,陆母⼼痛⼉⼦,却把主要责任归咎于唐婉,她认为妻⼦就应该帮助⿎励丈夫多读诗书,不能只沉醉在夫妻情⾥。
陆母认为唐婉把⼉⼦的前程耽误了,再加上唐婉没给陆家⽣个⼀男半⼥,⼏重的不满累积起来,陆母遂命⼉⼦休妻。
陆游和唐婉恩爱有加,哪肯休弃才情俱佳的妻⼦?可是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可他怎忍与妻分⼿?于是悄悄另筑爱巢安置唐婉,⼀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温、燕好如初。
⽆奈纸总包不住⽕,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
严令⼆⼈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位温顺本分的王⽒⼥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就这样,⼀双情爱悠悠的鸳鸯,被⽆由的孝道、世俗功利活活拆散。
唐婉被休后,由家⼈做主嫁给了皇家后裔同郡⼠⼈赵⼠程,这真是唐婉不幸中的幸运。
从沈园之遇,赵⼠程的⼤度,到唐婉逝去后,赵⼠程的未娶,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爱恋唐婉。
⼀个被休的再嫁之⼥,能遇到这样的男⼈,真是她的福分。
古诗词中的故事有哪些

古诗词中的故事有哪些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融汇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故事情节。
本文将介绍几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故事。
1.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事:据传,此诗写于唐代大诗人李白遭流放之际,当时他身在长安,长夜无眠,思念家乡。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家的思念之情。
2.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故事: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站在鹳雀楼上远眺的壮丽景色,寓意着努力追求卓越和超越的人生态度。
3. 《渔家傲》 - 于谦黄金洗尽,不尽相思,不道离情正苦。
一双白鸳鸯,会教两处同难舍。
故事:此词讲述了渔家傲的故事,描述了他与妻子相互深爱却又因种种原因分离的悲情,以及他们共同面对离别之苦的坚强态度。
4. 《江雪》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故事: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冬日的江边景象。
据说,柳宗元是在他的家乡遭遇政治事变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寒冷。
5. 《水调歌头》 -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故事:苏轼在这首词中情景交融地抒发了自己对往事的怀念。
他通过描绘月亮和酒的意象,表达了对官场失意和过往岁月的痛惜之情。
这些古诗词取材丰富,诗人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表达,将故事情节融入其中,赋予了诗词更深层次的内涵。
这些作品通过笔墨将各种故事情节展现出来,以此引起读者共鸣,并传达了作者们的情感和心境。
古诗词中的故事丰富多样,每一首作品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和情感。
这些故事可以启发我们思考,反映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词句和出色的艺术表达,还可以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的底蕴,感受诗人们的智慧和情感。
总之,古诗词中的故事丰富多彩,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故事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故事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收录了许多优美动人的唐代诗歌。
这些诗歌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而且通过故事情节和形象描写,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对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下面将以一些代表性的唐诗为例,给大家讲述一些幼儿园唐诗三百首的故事。
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讲故事:一个晚上,小明躺在床上,突然看到了窗外明亮的月光。
他以为地上洒了一层霜,但仔细一看才发现是明亮的月光。
他抬起头望着明亮的月亮,脑海中浮现出远方的故乡,让他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故事寓意:这首诗通过对静谧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教育幼儿要珍惜家庭和亲人,尊重并思念故乡的好乡土。
同时,也能启发幼儿发散思维,通过景物触发记忆和情感。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讲故事:故事发生在古代,有一个叫小明的男孩,他身世贫寒,但是他有一颗追求进步的心。
一天,他看到了一座高楼——鹳雀楼,他立志要登上这座楼。
于是,他努力往前走,一步步攀登。
虽然途中困难重重,但他毫不气馁,坚持不懈,终于成功登上了鹳雀楼。
站在楼顶,他可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感受到更深远的视野。
故事寓意:这首诗鼓励人们要有追求进步的勇气和毅力,不断超越自我。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幼儿,人生就像攀登高楼,虽然困难重重,但只要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3.《咏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欢乐时光少,离别日子多。
讲故事:这是一首描写小鹅的诗歌。
小明养了一只可爱的小鹅,每天都陪伴着它游泳戏水。
小鹅毛色洁白,浮在清澈的绿水中。
小明喜欢用手拨动水面,让小鹅在水中尽情嬉戏。
但是,小鹅长大了,渐渐地和小明离得远了。
小鹅飞去别的地方,小明感到很伤感。
他意识到,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而离别的时刻却常常出现。
故事寓意:这首诗表达了种种离别和不舍之情。
给幼儿讲这个故事可以教育他们珍惜快乐的时光,同时也要面对离别的现实。
关于唐诗宋词的100个故事

关于唐诗宋词的100个故事1.唐诗宋词的故事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2.唐诗宋词的故事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
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说明崔护提督城南庄诗本事,并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本事: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于桃花树下,向一女子讨水,双方一见钟情。
第二年清明日,崔故地重游,但见门院如故,院中桃花盛开,却未有人应。
睹物思人,崔感慨万千,题诗于院门之上。
”正伤心时,有老人告知,他怀念的女子因思念崔护不见,已于前日故去。
崔抚尸而哭,女子竟然苏醒过来,有情人终成眷属。
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是一位美丽、深情的女子。
崔护酒渴求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殷勤周到,有村女特有的淳朴、好客。
这是一位美丽的女子,“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这又是一位怀春的女子,面对崔护的挑逗,虽默然“不对”,有“知书”女子的含蓄自持,但“目注者久之”,“如不胜情而入”,见出女子对属意男子的爱慕与眷恋之情。
美丽多情,淳朴善良,心性贞静而不乏风情,正是男子理想中的女子形象。
故事中的崔护则是一个风流倜傥、有情有义的才子。
他不仅“姿质甚美”,而且善为诗歌,从题都城南庄诗不难看出其风流才子的心性与风采。
他对女子的挑逗,近而不狎,并无轻佻之嫌,正是其风流本色。
2、说明李适之《罢相》故事,并说明诗意故事:李适之从天宝元年至五载担任左相。
为相五年中,与奸臣李林甫争权相斗,但是每次都斗不过李林甫的口蜜腹剑。
与清流名臣韩朝宗、韦坚等交好,在当时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当他的友好韦坚等先后被李林甫诬陷构罪,贬官流放。
李适之害怕自己与他们的结局一样,所以就辞去宰相一职,避免灾祸。
当他获准免去左相职务,改任清要的太子少保时,感到异常高兴而庆幸,设宴请亲友,并写了这首诗。
诗意:这是一首充满反语、俚语和双关语的讽刺诗。
前两句说明设宴庆贺罢相的理由,自己的相职一罢免,皇帝乐意我给贤者让了路,我也乐意自己尽可喝酒了,公私两便,君臣皆乐,值得庆贺,那就举杯吧。
把惧奸说成“避贤”,误国说成“乐圣”,反话正说,曲折双关,虽然知情者、明眼人一读便知。
后两句是关心亲故来赴宴的情况。
宴请的是亲故宾客,大多是知情者,懂得这次赴宴可能得罪李林甫,惹来祸害。
敢来赴宴,便见出胆识,不怕风险。
这对亲故是考验,于作者为慰勉,向权奸则为示威,甚至还意味着嘲弄至尊。
尾句一问暗示了宴庆罢相的真实原因和性质,使上两句闪烁不定的遁辞反语变得倾向明显,令有心人一读便知。
作者以俚语直白写这一问,不止故作滑稽,更有加强讥刺的用意。
3、说明宋之问题寺诗故事,说明“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的好处故事:曾在武后朝中得宠的诗人宋之问遭到贬谪,后来被放还,经过江南,游灵隐寺散心。
宋之问长廊漫步,望着夜色笼罩的西湖和灵隐寺对面的飞来峰,吟出两句诗道:“鹫岭郁岹峣,龙宫锁寂寥。
”可是后面的怎么也想不出来。
这时有个老和尚走来点佛前长明灯,见状问什么事。
宋之问如实回答。
老和尚微微一笑,立即接口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得了这个提示,很快就把整篇诗做成了。
第二天天亮之后,宋之问迫不及待想再向老和尚请教,找来找去,整个寺院里却再看不见老和尚的身影。
询问其他寺僧,都推说不知。
被他逼问急了,才有一个人悄悄对他说:“这位师傅云游四方,在家时的俗名好像是骆宾王好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灵隐寺的楼上纵目远眺,可见海上日出,而寺院的大门又正对钱塘江,可以观赏著名的钱塘大潮,足见灵隐地势之高峻,视野之开阔。
这里的写寺已明显超出了灵隐本身的范围,将飞来峰、钱塘江乃至东海都聚纳过来,在描绘实景的同时又增加了景物的层次,深拓宽了画面的深度和广度,给人带来雄壮的感受。
形成壮阔的诗境。
对仗工稳,气势雄伟,“气韵生动,境界幽远”。
这两句和前两句相配合, 一为清嘉, 一为壮观, 从而更显示了灵隐风光的非凡。
4、说明杜牧《叹花》的本义,以及在《杜舍人牧湖州》故事中的附会之意本义:杜牧游湖州,识一民女,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
后十四年,杜牧始为湖州刺史,该女已嫁三年,生二子。
杜牧有感而作此诗叹之。
事虽不可信,但诗人借惜春咏花感慨人生情缘容易失之交臂则是无疑的。
"自恨"是主题词。
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附会之意:“寻春去较迟”包含了深深的对现实社会的沉痛失望和对自身的遭遇的无限辛酸。
是对怀才不遇自身遭遇的何等的遗憾,对大中朝何等的失望,同时也暗含了对李党在会昌年间不能缓引自己的的愤懑。
“不须惆怅怨芳时”表面上是说自己没什么可惆怅的,但其实惆怅更深,不但为自身的不遇惆怅,更为晚唐政治飘摇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而惆怅。
“狂风落尽深红色”表现了晚唐社会那种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绿叶成阴子满枝”还包含了杜牧对不思安危、醉生梦死、竟相豪奢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的无奈喟叹和强烈不满。
由此知叹花不是一首风情诗,而是一首感伤实事很强的政治诗。
5、说明崔铉咏鹰诗本事,并说明诗意本诗:魏公宰相崔铉是崔元略的儿子,他小时候跟他父亲去拜访韩滉,韩滉见了很喜欢他。
他父亲说:"这个孩子近来作诗能力有很大进步。
"韩滉便指着架上的鹰叫他歌咏。
崔铉接过纸笔,不假思索,很快就写完了。
韩滉十分惊奇,感叹着说:"这个孩子可以说是有万里前程啊!"诗意:鹰本是天上飞的,有凌云之志。
但是现在却被拴在架子上,想要腾飞却没有机会和条件。
最终总会翱翔在万里碧空之中,只是不知道谁是解开绳子的人。
比喻作者胸怀远大理想,并渴望能有伯乐助他大展宏图,实现理想。
6、说明刘禹锡《赠看花诸君子诗》的诗意,并说明因此得罪的原因诗意:第一、二句写人们去玄都观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欢马叫、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看花回来的人们“无人不道”花的艳丽,呈现出心满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写玄都观里如此众多艳丽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还根本没有,离别长安十年后新栽的桃树长大开花了。
原因: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讽刺当时权贵的。
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
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
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7、试述《北梦琐言》记载的李茵与云芳子的爱情故事,并分析云芳子这一形象故事:进士李茵一次他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
后来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
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侍书宫女,名叫云芳子。
她很有才学,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说是她所写。
于是同行到蜀地去。
到了绵州时,一个宦官认出了云芳子,并强行带走了她,李茵难过,但无可奈何。
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忽然进来了,说自己贿赂了中官,可以跟李茵走了。
于是两人回了襄阳。
几年后,李茵身体消瘦,道士说他面有邪气。
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绵竹相遇的时候自己已经死了,但知道李茵情深意重,就跟随了他。
但人鬼殊途,不敢再连累李茵。
说完置酒与李茵对饮,酒后飘然而去,遂不知所终。
形象:云芳子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绝世女子,她有才华而且忠贞不渝,痴情专一,不计回报的付出,她还是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子,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和反对束缚的自由精神。
8、试述《河岳英灵集》记载的王弯诗句的故事,并说明王弯诗句的艺术成就故事: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艺术成就:王湾'词翰早著'。
现存诗10首。
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已被选入多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倍受读者喜爱。
这首诗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
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
9、试述宜春王李从谦《观棋》本事,并说明诗意本事:宜春王从谦,嗣主第九子,李煜的同母胞弟。
幼年时就聪明颖悟,好学有文采,未成年就以会写诗而出名。
继主曾经在花园里和宰相下棋,李从谦站在一旁服侍。
李煜命他写观棋感想,李从谦立刻作出《观棋诗》来。
李煜看了惊叹,把此诗颁布给百官以作规诫。
士子名流争相传写,使建康的纸价都上涨了。
诗意:竹林中有两位君子,整日意念沉浸在其中.相对而作始终没有什么对话,然而争先的心思却各自都有.认为自己强的人终究会有失败,安守本分的人也没用受到什么侵吞.倘若要算计谋,沧澜溟海都比之不及.这首诗明写下棋,语中都为对弈.也只治国,恃强者终会失败,固守的也不会受到什么伤害,朝堂之上无语,但是尔虞我诈争先有心,机谋算尽,城府深沉.也有点明和劝诫的意味。
10、试述郑谷改齐己《早梅》诗故事,并分析改动的好处故事: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
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
”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
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好处:“在积雪皑皑的大背景下,独放的这一枝梅花尤其引人注目。
“一枝”,既言梅花比别的花开得早,又言比别的梅开得早。
如果用“数枝”,反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凸显不出“早梅”那“一枝独秀”“早”的意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