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二 4直线与方程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直线与方程

高中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第三章直线与方程1. 直线的一般方程直线的一般方程可以表示为:Ax + By + C = 0。

其中A、B、C是常数,A和B 不同时为0。

这个方程可以通过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坐标来确定。

2. 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可以表示为:y = kx + b。

其中k是直线的斜率,b是y轴截距。

通过斜截式方程,我们可以方便地确定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3.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以表示为:y - y1 = k(x - x1)。

其中(x1, y1)是直线上的一个已知点,k是直线的斜率。

根据点斜式方程,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点和斜率来确定直线的方程。

4.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可以表示为:(y - y1)/(x - x1) = (y2 - y1)/(x2 - x1)。

其中(x1, y1)和(x2, y2)是直线上的两个已知点。

通过两点式方程,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已知点的坐标来确定直线的方程。

5. 直线的斜率公式和截距公式直线的斜率可以通过斜率公式来计算:k = (y2 - y1)/(x2 - x1)。

直线的截距可以通过截距公式来计算:b = y1 - kx1。

通过斜率公式和截距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6. 直线的平行和垂直关系如果直线1的斜率等于直线2的斜率,则直线1和直线2平行。

如果直线1的斜率与直线2的斜率的乘积为-1,则直线1和直线2垂直。

7. 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直线与x轴的交点可以通过将y设为0得到,直线与y轴的交点可以通过将x 设为0得到。

8. 直线的倾斜角直线的倾斜角可以通过斜率来计算:θ = arctan(k),其中k是直线的斜率。

9. 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Ax + By + C = 0到点(x0, y0)的距离可以通过公式计算:d = |Ax0 + By0 +C|/√(A²+B²)。

10. 直线与线段的位置关系直线与线段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直线与线段相交•直线与线段不相交•直线与线段重合通过计算直线与线段的交点,可以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

2020高二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

2020高二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

2020高二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一、直线与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

即。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

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③两点式:()直线两点,④截矩式: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⑤一般式:(A,B不全为0)注意:○1各式的适用范围○2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4)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一)平行直线系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二)过定点的直线系(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5)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当,时,;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6)两条直线的交点相交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7)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则(8)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9)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直线方程教学设计(多篇)

直线方程教学设计(多篇)

直线方程教学设计(多篇)单元教学设计是指对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作出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这里的单元可是一章,也可是以某个知识内容为主的知识模块。

单元教学设计要有整体性、相关性、阶梯性和综合性。

本文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方程》一章为例进行了单元教学设计,设计内容包括单元教学目标、要素分析(其中包含数学分析、标准分析、学生分析、重点分析、教材比较分析、教学方式分析等)、教学流程设计、典型案例设计和反思与改进等。

一、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并体会用代数方法研究直线问题的基本思路: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代数方程,再通过方程,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2)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要素分析1.数学分析:直线与方程为人教A版教材必修2第三章内容,必修2包括立体几何初步、解析几何初步,其中立体几何初步分为空间几何体,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方程是继立体几何的学习之后从代数的观点认识、描述、刻画直线,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的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

它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可以说是高中数学体系中的“交通枢纽”。

它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几何中的直线和不等式及线性规划等内容都有关联。

在本章教学中,学生应该经历如下的过程:首先将直线的倾斜角代数化,探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建立直线的方程,把直线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处理代数问题;分析代数结果的几何含义,最终解决几何问题。

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始终,并且在后续课程中不断体现。

2.标准分析:①坐标法的渗透与掌握: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是坐标法,它是解析几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②作为后续学习的基础,要灵活地根据条件确定或者待定直线的方程,如将直线方程预设成点斜式、斜截式或一般式,等等。

③认识到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唯一确定直线的几何特性,可类比学习后续课程椭圆方程中的系数a,b,c,双曲线标准方程的系数,抛物线的系数,也可以延伸至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取决于直线方程中的系数,即取决于两个重要的量――斜率和截距。

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教材梳理素材

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直线的方程直线的两点式方程教材梳理素材

3.2。

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疱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直线的两点式方程1。

已知直线过两点P 1(x 1,y 1)、P 2(x 2,y 2),则其方程为121121x x x x y y y y --=--(x 1≠x 2且y 1≠y 2)。

2.对于两点式中的两个点,只要是直线上的两个点即可;另外,两点式方程与这两个点的顺序无关.如直线过点P 1(1,1)、P 2(2,3),由两点式可得121131--=--x y ,也可以写成12313--=--x x y ,最后均整理成2x —y-1=0。

误区警示 两点式方程的应用前提是x 1≠x 2且y 1≠y 2,即斜率不存在及斜率为0时不能用两点式方程.当x 1=x 2时,方程为x=x 1;当y 1=y 2时,方程为y=y 1。

但若把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化为(x 2—x 1)(y-y 1)=(y 2-y 1)(x —x 1),则表示过平面内任意已知两点的直线方程。

二、直线的截距式方程若直线过点A (a ,0)、B(0,b),其中a 叫做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也叫横截距),b 叫做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也叫纵截距),则直线的方程为1=+by a x (a≠0,b≠0).其应用前提是a≠0且b≠0,即直线与坐标轴平行时和直线过原点时不能用截距式方程。

误区警示 两点式中的两个点成为与坐标轴的交点时才能应用截距式方程,否则无法应用。

截距式方程的特点有两个,一是中间必须用“+”连接,二是右边为“1”。

如143=-y x ,243=+y x 等都不是直线的截距式方程.但143=-+y x ,143=-+-y x ,186=+y x 等则是直线的截距式方程.直线的截距式方程是两点式方程的一种特殊情况,用它来画直线以及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或周长时较为方便.问题·探究问题1 若将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写成整式方程形式:(x 2-x 1)(y-y 1)=(y 2-y 1)(x —x 1),它能否对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也适用呢?探究:整式方程不但对同时与两坐标轴相交的直线成立,对垂直于x 轴或y 轴的直线也适用。

《直线与方程》复习课件(17张ppt)

《直线与方程》复习课件(17张ppt)

方程组:
A1x+B1y+C1=0
A2x+B2y+C2=0的解
一组 无数解
无解
两条直线L1,L2的公共点 一个 无数个 零个
直线L1,L2间的位置关系 相交 重合
平行
5、3种距离
(1).两点距离公式 | AB | (x1 x2)2 ( y1 y2)2
(2)点线距离公式 设点(x0,y0),直线Ax+By+C=0,
a=1或-3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 (1)经过点P(2,-1)且与直线2x+3y+12=0平行;
2x+3y-1=0
(2)经过点Q(-1,3)且与直线x+2y-1=0垂直; 2x-y+5=0
.
(3)经过点R(-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 x+y-1=0或3x+2y=0
直线的交点个数与直线位置的关系
6
D.
π
6
B
3、直线的5种方程
名 称 已知条件
标准方程 适用范围
点斜式 点P1(x1,y1)和斜率k y y1 k(x x1) 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
斜截式 斜率k和y轴上的截距 y kx b 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
两点式 点P1(x1,y1)和点P2(x2,y2) 截距式 在x轴上的截距a
在y轴上的截距b
d | Ax0 By0 C | A2 B2
(3)两平行线距离:l1:Ax+By+C1=0,l2:Ax+By+C2=0 d | C1 C2 | A2 B2
点(1,3)到直线3x 4 y 4 0的距离为
中点坐标公式
x0
y0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直线与方程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二-直线与方程

倾斜角与斜率类型一:根据定义求倾斜角类型二:根据斜率公式求斜率例2、已知A(3,3),B(-4,2),C(0,-2)(1)求直线AB和AC的斜率;(2)若点D在线段BC上(包括端点),求直线AD斜率的范围练习:已知 ABC三点坐标A(0,0),B(3,--1),C(3,5),求其三边所在直线的斜率;当D点在线段AB (包括端点)上移动时,求CD斜率的变化范围类型三:斜率与倾斜角的综合应用例3、已知三点A(0,a),B(2,3),C(4,5a)在一条直线上,求a的值,并求这条直线的倾斜角练习:求证:A(1,1),B(4,7),C(--1,--3)三点共线。

练习:1、直线l 与y 轴垂直,则直线l 的倾斜角为( )4、已知直线l 的斜率k=--1,则其倾斜角为( )5、已知A (x ,0)和B (2,3),且直线AB 的倾斜角为060,求直线AB 的斜率和x 的值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判定类型一:两直线平行的问题例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 (0,1),B (1,0),C (4,3),求顶点D 的坐标练习:1、已知A (0,1),B (2,3),C (--1,--2),点D 在x 轴上移动,若AB//CD ,则点D 的坐标为( )类型二:两直线垂直的问题例2、已知直线1l 经过点A (3,a ),B(a —2,3),直线2l 经过点C (2,3),D (--1,a —2),若1l ⊥2l ,求a 的值练习:已知点A (2,3),B (--1,1),在y 轴上求一点C ,使 ABC 为直角三角形,且∠A 为直角类型三: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例3、已知A(--4,3),B(2,5),C(6,3),D(--3,0)四点,若顺次连接A、B、C、D四点,试判断图形ABCD 的形状练习:已知四边形ABCD的顶点为A(m,--2),B(6,1),C(3,3),D(1,n),求m和n的值,使四边形ABCD为矩形。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总结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知识点 总结代县中学高二数学组一、概念理解:1、倾斜角:①找α:直线向上方向、x 轴正方向;②平行:α=0°;③范围:0°≤α<180° 。

2、斜率:①找k :k=tan α (α≠90°);②垂直:斜率k 不存在;③范围: 斜率 k ∈ R 。

当 α=0°时,k=0当0<α<90°时,k.>0当α=90°时,k 不存在当90°<α<180°,k<03、斜率与坐标:12122121tan x x y y x x y y k --=--==α ①构造直角三角形(数形结合);②斜率k 值于两点先后顺序无关;③注意下标的位置对应。

4、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一:222111:,:b x k y l b x k y l +=+=①平行:<1> 斜率都存在时:2121,b b k k ≠=;<2> 斜率都不存在时:两直线都与x 轴垂直②垂直:<1> 0211=⊥k k x l 不存在,则轴,即;<2> 斜率都存在时:121-=•k k 。

③重合: 斜率都存在时:2121,b b k k ==;④相交:斜率21k k ≠(前提是斜率都存在)判断方法二:11112222:0,:0l A x B y C l A x B y C ++=++=,①1l ∥2l ⇔ 122112211221A B A B B C B C =≠≠且或A C A C ,当(A ,B ,C 不为0时)212121C C B B A A ≠= ②1l ⊥2l ⇔12120A A B B +=③重合:A 1B 2=A 2B 1且B 1C 2=B 2C 1或A 1C 2=A 2C 1,212121C C B B A A == ④相交:A 1B 2≠A 2B 1 ,2121B B A A ≠ 二、方程与公式:1、直线的五个方程:①点斜式:)(00x x k y y -=- 将已知点k y x 与斜率),(00直接带入即可; ②斜截式:b kx y += 将已知截距k b 与斜率),0(直接带入即可; ③两点式:),(2121121121y y x x x x x x y y y y ≠≠--=--其中, 将已知两点),(),,(2211y x y x 直接带入即可; ④截距式:1=+by a x 将已知截距坐标),0(),0,(b a 直接带入即可; ⑤一般式: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在距离公式当中会经常用到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的点斜式方程》PPT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的点斜式方程》PPT
二、思想方法
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方程思想
复习回顾: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
(2)直线的斜率; k tan ( 90 ) 倾斜角为 90 时,斜率不存在
(3)两点间斜率公式.
k
y2 x2
y1 x1
( x1
x2 )
二、直线的关系
(1)直线的倾斜角;l1 // l2 k1 k2 或斜率都不存在
(2)直线的斜率;l1 l2 k1 k2 1
与直线l1:y=kx+b1平行的所有直线的方程为:y=kx+b
练习2.
1、写出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1)斜率是
3 ,在 y 轴上的截距是 2; y
2
3 x2 2
(2)斜率是 2,在 y轴上的截距是 4 ; y 2x 4
2、判断下列各对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1)
l1
:
y
1 2
x
3
,
l2
:
y
1 2
y-b=k(x-0), 即y=kx+b。(2)
(0,b)
O
x
直线l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 方程(2)是由直线的斜率k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 所以方程(2)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称斜截式。
注意:斜截式方程的形式特点并对比一次函数形式
例2.斜率是5,在y轴上的截距是4的直线方程。
3.指出直线y-4= 3 (x+3)的倾斜角和所经过的定点。
【解析】由点斜式方程的特点,直线过定点(-3,4),
斜率 k= 3 ,设倾斜角为 α, 则 tanα= 3 ,∴α=1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必修二 4、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复习: 一、直线与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

即tan k α=。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 90,0∈α时,0≥k ; 当()180,90∈α时,0<k ; 当90=α时,k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11212x x x x y y k ≠--=注意下面四点:(1)当21x x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 与P 1、P 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①点斜式:)(11x x k y y -=-直线斜率k ,且过点()11,y x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 =y 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 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 1,所以它的方程是x =x 1。

②斜截式:b kx y +=,直线斜率为k ,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112121y y x x y y x x --=--(1212,x x y y ≠≠)直线两点()11,y x ,()22,y x④截矩式:1x yab+=其中直线l 与x 轴交于点(,0)a ,与y 轴交于点(0,)b ,即l 与x 轴、y 轴的截距分别为,a b 。

⑤一般式:0=++C By Ax (A ,B 不全为0)注意:○1各式的适用范围 ○2特殊的方程如: 平行于x 轴的直线:b y =(b 为常数); 平行于y 轴的直线:a x =(a 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平行于已知直线0000=++C y B x A (00,B A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000=++C y B x A (C 为常数)(二)过定点的直线系(ⅰ)斜率为k 的直线系:()00x x k y y -=-,直线过定点()00,y x ;(ⅱ)过两条直线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λ为参数),其中直线2l 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当111:b x k y l +=,222:b x k y l +=时, 212121,//b b k k l l ≠=⇔;12121-=⇔⊥k k l l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21//l l ⇔ ; 方程组有无数解⇔1l 与2l 重合(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1122(,),A x y B x y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则||AB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00,y x P 到直线0:1=++C By Ax l 的距离220BA CByAx d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典型例题例1. 已知直线过点P (-5,-4),且与两坐标轴围成三角形面积为5,求直线l 的方程。

解:设直线的截距式方程为:x a y b +=1则有-+-==⎧⎨⎪⎪⎩⎪⎪541125a b ab ⇒==-a b 52,或,a b =-=524∴-+=--=直线方程为或852*******x y x y例2 已知两点A (-3,4),B (3,2),过点P (2,-1)的直线l 与线段AB 有公共点. (1)求直线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2)求直线l 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分析:如图1,为使直线l 与线段AB 有公共点,则直线l 的倾斜角应介于直线PB 的倾斜角与直线PA 的倾斜角之间,所以,当l 的倾斜角小于90°时,有PB k k ≥;当l 的倾斜角大于90°时,则有PA k k ≤. 解:如图1,有分析知=PA k 23)1(4----=-1, =PB k 23)1(2---=3.∴ (1)1-≤k 或3≤k .(2)arctan3≤α≤43π.说明:容易错误地写成-1≤k ≤3,原因是或误以为正切函数在[)π,0上单调递增.图1x例3 若三点A )3,2(-,B )2,3(-,C ),21(m 共线,求m 的值.分析:若三点共线,则由任两点所确定的直线斜率相等或都不存在. 解答:由A 、B 、C 三点共线,则AC AB k k =. ∴22132332+-=+--m ,解得21=m .说明:由三点共线求其中参数m 的方法很多,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定比分点坐标公式,面积公式等,但用斜率公式求m 的方法最简便.例4. 在直线上求一点,使点到两点(,),(,)的3101120x y P P -+=- 距离相等。

分析:(1)设P (x ,y ),则有y =3x +1,故点P 的坐标为(x ,3x +1),由距离公式得x 的方程,解得x =0。

(2)设P (x ,y ),求出两点(1,-1),(2,0)的中垂线方程为x +y -1=0,再解方程组得P (0,1)。

解法1:设P (x ,y ),则有y =3x +1 故点P 的坐标为(x ,3x +1)()()()()由距离公式得:x x x x -++=-++1322312222解之得:x =0∴所求的点为P (0,1) 解法2:设P (x ,y ),两点(1,-1),(2,0)所连线段的中垂线方程为: x y +-=<>101又3102x y -+=<>解由<1>、<2>组成的方程组得:P (0,1)练习:1. 直线ax by ab +=≠10()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A. 12abB. 12abC. 12a bD. 12ab2. 过点A (4,1)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的直线的方程是( ) A. x y +=5 B. x y -=5C. x y +=5或x y -=40D. x y -=5或x y +=403. 已知直线Ax By C ++=0的横截距大于纵截距,则A 、B 、C 应满足的条件是( )A. A >BB. A <BC. CAC B+>0D. CAC B-<04. 直线l ax y b l bx y a ab 12000:,:-+=+-=≠()的图象只可能是下图中的( )5. 直线270x y ++=在x 轴上的截距为a ,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则a 、b 的值是( )A. a b =-=-77,B.a b =-=-772,C. a b =-=727, D. a b =-=-727,6. 若直线l 的倾斜角为π+-⎛⎝ ⎫⎭⎪arctan 12且过点(1,0),则直线l 的方程为________。

7. 由已知条件求下列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1)直线经过点()()P P 122103,、,;(2)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为2,在y 轴上的截距为-3。

8. 设直线l 的方程为()()mm x m m y m 222321620--++-+-=,根据下列条件分别确定实数m 的值。

(1)l 在x 轴上的截距是-3; (2)斜率是1。

9. 过点P (2,1)作直线l 交x 轴、y 轴的正半轴于A 、B 两点,当PA PB ·取最小值时,求直线l 的方程。

10. 已知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3,且在x 轴和y 轴上的截距之和为5,求这样的直线的条数。

11. 已知点P (-1,1)、Q (2,2),直线l y kx :=-1与线段PQ 相交,求实数k 的范围。

12.已知∆A B C 中,A (1, 3),AB 、AC 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方程分别为x y -+=210 和y -=10,求∆A B C 各边所在直线方程.参考解题格式:9. 解:设直线l 的方程为()y k x k =-+<210()分别令x y ==00,得: ()B k A k 012120,,,--+⎛⎝ ⎫⎭⎪()()∴=-+-⎛⎝ ⎫⎭⎪+-+=+⎛⎝ ⎫⎭⎪+≥P A P B k k k k ··12201224184222222∵k <0,∴当且仅当k =-1时,PA PB·取得最小值4故所求直线的方程为x y +-=3011. 解:∵直线l 的纵截距为-1 ∴直线过点M (0,-1) ∵l 与线段PQ 相交∴≥≤k k k k M Q PM或()() k k M Q PM =---==----=-21203211102∴≥≤-k k 322或12.分析:B 点应满足的两个条件是:①B 在直线01=-y 上;②BA 的中点D 在直线12=+-y x 上。

由①可设()1,B x B ,进而由②确定B x 值. 解:设()1,B x B 则AB 的中点⎪⎭⎫⎝⎛+221,B x D ∵D 在中线CD :012=+-y x 上∴12221=+⋅-+B x ,解得5=B x ,故B (5, 1).同样,因点C 在直线012=+-y x 上,可以设C 为()C C y y ,12-,求出()131---=,,C y C .根据两点式,得ABC ∆中AB :072=-+y x , BC :014=--y x ,AC :02=+-y x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