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优质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一位台湾记者采访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时,问道:“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你知道余先生的答案是吗?“苏东坡”。

说到苏轼,我想用两个“最”来形容他,他是中国文人中,最有才华的一个人,也是中国文人中最倒霉的一个人,为什么这没说呢?稍后为大家揭秘。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从中寻找到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用词句。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题目文体:记:记录、记叙夜游:夜晚出游地点:承天寺文体:游记,记叙文,也是短小的小品文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写作背景: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被迫离京,调任杭州任通判,之后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元丰二年(1079)因有人故意歪曲他的诗句,以“诽谤朝政”罪名被捕入狱,险些丢了性命,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迫于生计,他到城外的东坡开垦荒地种田,东坡居士的称号由来于此。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黄州之时,文中的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寓居承天寺。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执掌相位,废除新法,生性耿直的苏轼,对旧党执政后的的腐败现象进行抨击,于是又遭陷害。

此时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容于旧党,再次贬官,两个月内连贬三次,最远被贬到海南岛,据说在宋朝,贬官到海南是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后遇大赦北归,卒于常州,他一生历典八州,行程万里,最有才华,也是最倒霉的。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上下文语境理解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3.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突破重难点。

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写景小品文,需要从“言”的角度来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但从文章的中的“文美”“文人”“文化”的角度理解可能还太少。

重点难点: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每个喧嚣的白日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它以如水的清凉洗去了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回归无限的清澈。

面对明月,有人思念故乡,有人感叹人生,有人怀念故国。

今天当《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字慢慢向我们走来时,请同学们用心品味面对明月___抒发的人生感慨,品味他被流放黄洲时精神的高贵,品味他的淡泊镇定、清雅空灵。

活动2【讲授】读美文知文意1.范读:这是一篇描写月夜___的文章,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我想把文章朗读一遍。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揣摩感情。

提示:读音——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柏bǎi节奏(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___也。

2.自由朗读课文。

3.译读(结合注释、工具书、同学合作)重点字词提示: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欣欣然)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___也:原来(盖一癞蛤蟆)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口技)重点语句提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第一部分赏奇景【注:本堂课不要学生预习。

课文如此之短小,文字也浅,无需预习。

】师:先看一个句子。

请自由读几遍。

【投影展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自由读,教师板书“藻荇”的读音,讲解意思。

)师:猜猜,写的是什么?生:水草?生:竹柏?生:不是。

文中有一个“如”字,好像。

师:你很仔细。

赞一个!再猜。

【投影展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天空?生:镜子?生:哦哦,月光!月光!(一生激动。

)师:确实是月光。

【投影展示】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再读,马上背诵下来。

(生背。

现场抽背。

)师:背熟了,谁来试着讲讲?(两生尝试翻译,基本正确,但是没有讲出“盖”字的意思。

)师:“盖”没有讲出来。

你们会的。

比如“一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生:哦哦,我明白了,应该讲成“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师:好。

你喜欢这幅画儿吗?生:挺神奇的。

把月光比喻成空明的积水,特别干净明亮,还特别宁静。

生:很像中国古典的水墨画啊。

师:是!是!比喻月光如水,这并不新奇,新奇的是“空明之水”。

这个句子,描绘的可是一幅“名画”,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大大的有名。

作者苏轼,出自他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请翻书,这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投影展示】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请学生批注和大声朗读。

)第二部分论奇人师:千百年来,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月亮不同,事实上是因为看月亮的这个人不同。

学习这个名篇啊,今天我们讨论一个话题——【投影展示】月是空明之月人是之人师:请大家先朗读全文,弄清楚《记承天寺夜游》写了件什么事儿。

(组织学生朗读。

群体读。

男生读。

女生读。

配乐个人读。

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读得要慢,音调要稍低,读出宁静和安详。

)师:请一个同学来讲故事。

(生讲。

其他学生补充。

老师联系“当户理红妆”,突破对“户”的理解有。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月色入户就是“閒”,“空明”一词品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月色入户就是“閒”,“空明”一词品东坡——《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课前交流: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苏轼少年科举成名的故事,苏轼与佛印参禅悟性的故事。

(上课前了解到,这篇课文学生比较熟悉。

)一、积累实词,提炼方法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先请同学们说说看这些重要词语的意思。

出示PPT: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生:这个“户”,我认为是“门”的意思。

师: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但我想深入地问一下,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月色照入到门里。

师:对,“户”可以解释为“门”,我们还可以怎么知道呢?我们要注意积累的方法,其实我们七年级学过《木兰诗》,其中有一句叫生:木兰当户织。

师:这个“户”就是“门”的意思,当然讲得再精准一点,古代一般“单扇的门”叫“户”。

第二个,你来。

生:“欣然”是高兴的样子。

师:“然”是“……的样子”,这个我们也学过,在朱自清的《春》一课中,有一句话叫生:欣欣然张开了眼。

师:是的,我们既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知道积累词语的方法。

下一个?生:“念”是“想到”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根据后面的意思,想到没有人和他一起游玩取乐。

师:“想念”“想念”,“念”就是“想到”的意思。

再比如“自从”“自从”,“自”就是“从”的意思,这也是积累词义的一种方法。

生:我认为“相与”是“一起”的意思,根据前后文“苏轼和张怀民一起在院子里散步”师:根据前后文语境来猜测词语的意思,这是一种方法,不过注解已经写明了“相与”的意思。

所以学会看注解也是一种方法。

生:我觉得“空明”是“澄澈”的意思,注解已经注明。

生:我认为“交横”是交错在一起的意思。

师:这里,我们可以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的方法来积累词语的意思,“交”是“交错”的意思,“横”是“纵横”的意思。

古文中有很多是单音节词,我们可以把它拆成双音节词。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篇一: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三、教师说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屏显)有味地分析有味地朗读有味地欣赏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气氛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生齐读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

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

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

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

同学们再试试。

生齐读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

(生齐读)喜欢一个人怎么会是这样,前一秒钟你恨不得撕碎了他,下一秒却蹲在地上边哭边捡,不知道该怎么拼起来。

——八月长安五、有味的分析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无措)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

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

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1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础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来阅读并理解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同时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分析文本的能力,但是,对于感情的把握能力不足,尤其是本文写于苏轼在经历多次浮沉之后,因此体现出来的复杂心境更难理解,这也是本节课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中,有不扫兴的朋友是一种什么体验?(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是啊,正如大家所说,支持你的奇思妙想,理解你的情绪起伏,志趣相投、习惯一致!何其有幸,我们可以遇到不扫兴的朋友。

其实,苏轼也有一位不扫兴的朋友,他是谁呢?二、整体感知(1)不扫兴的他①知他们事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PPT出示遂、寝、荇的读音),结合课下注释,思考:这对不扫兴的朋友做了什么?(8分钟)(要想解决本题,就需要对文本大意进行理解,教师在巡班过程中及时解决难点字词、明确字音、大意)生①:他们一起去赏月师:概括得很简练,但是不够具体,可以再具体一点吗?生②:他们一起在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突然兴起去赏月师:稍微具体了点,有了时间,还提到了赏月的一时兴起,很棒,但是,还不够,想想怀民怎么不扫兴了?生③:苏轼在晚上准备睡觉时,看到月亮便高兴地起身去赏月,但是想到没有人一起,所以去承天寺找张怀民,正好怀民没有睡觉,于是二人一起去赏月。

师:太完美了,有时间、地点、人物,更重要的是听完你的叙述,我都不得不感叹一句:有怀民这样的朋友真好呀!②品他们事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现“不扫兴”?生①:从时间上可以体现,已经是晚上了,但是苏轼去找怀民,怀民并没有拒绝;生②:从“亦”字体现,因为怀民也没有睡觉,说明二人心情相同师:厉害了,找到了一个极为关键的词,我们一起反复读读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包含了什么感情?生突然喊道:惊喜师:对喽,还有吗?是意料之外的惊喜,还有生:意料之中的情感。

师:恰恰体现二人的知音关系。

还有一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短文,意蕴丰厚,字字有玄机。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5则范文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师:皎皎明月,撩拨着文人墨客的思绪,也因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月的佳句。

你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师:而今,苏轼望月,又会作何感想呢?让我们先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苏轼。

师投影:苏轼,字“子瞻”,号,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

生:东坡居士,宋朝。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师:请胡杨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有错音,若有,纠错。

(胡杨读课文)师:哪个字的音读得有误呢?生:吾应读(wú)。

师:藻荇交横的“横”读(héng),是纵横错杂的意思,不是蛮横残暴,所以读二声。

总体胡杨读得不错,现在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很好,读音准确,要把课文读得再有感情,还需要理解课文。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有问题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写黑板上,标上组号,其他小组若能解决,将释义写在对应的位置并标明组号;共同明确。

(生互译课文,教师巡视,有学生板书问题“庭下如积水空明”并给庭下加着重号,希望别的小组能帮解答词语翻译。

第四组到黑板上写了“庭院中”,第二组写“月光洒在庭院中”;有学生板书“盖竹柏影也”,给“盖”加着重号,第七组解释为“原来是”)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同学提到的问题,“庭下’第二组这样解释就可以了,“盖”在文章中表现的是不是猜测而是事实,第七组解释正确。

师:让我们一起来比比刚才翻译过程中哪个组掌握的准确而且记得熟。

师投影(13个小组,每组一句,有加黑字的还要解释词义再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2009 年重庆市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初中组一等奖王亚利执教(课件播放钢琴曲《Kisstherain 》,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以此作为背景音乐引入新课。

)一、引入新课师: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师以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中的一段话导入。

随着教师的深情导入,这段话在舒缓的背景音乐中,以画轴徐徐展开的形式在屏幕上慢慢展示。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苏轼,感悟苏轼1. 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朗读一遍课文?(生读。

)师:文中有一个生字“荇”,还有一个多音字“柏”,他都念准了,非常不错!请注意“水中藻、荇交横”这个句子,“藻、荇”之间是一个顿号,停顿时间应该短一些。

来,我们一起朗读课文!(生齐读。

)师:同学们,要把课文读得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的含义。

请大家认真看大屏幕,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准确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然后进行抢答。

(课件展示。

)(1 )欣然()起行《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咏雪》: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孙权劝学》: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 )盖()竹柏影也《童趣》:盖一癞蛤蟆。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孙权劝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5 )水中藻、荇交横()(提示: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

)(师组织学生抢答。

)师: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见到了哪些景物?生1:月光,还有竹柏的影子。

生2:还有水中的藻和荇。

师:请你说说“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生2: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什么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生2:水中交错纵横的藻、荇。

师:现在你认为苏轼和张怀民见到了哪些景物呢?生2:月光和竹柏的影子。

师:同学们,竹叶和柏枝为什么会投影到地上,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生3:月光的照射。

(师板书:月。

)师: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进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那个夜晚,细看苏轼、怀民夜游承天寺!2. 寻友赏月。

(课件展示。

)寻友赏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那样一个初冬之夜,苏轼本来是脱了衣服打算睡觉的,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夜游的兴致呢?生(众):“月色入户”。

师:十月十二日夜,离一个月圆的日子已经不远了,想来那晚的月色一定——生(众):优美!师:如此优美的月色激起了苏轼夜游的兴致。

你发现哪一个词语能够表现苏轼当时夜游的兴致很高?师:你能读出这种喜悦、兴奋的感觉吗?(师指导生反复朗读,生再齐读,感受这种愉悦的氛围。

)师:除了“欣然”一词外,这段话里,还有一些字词也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大家能找出来吗?生2:“ 念”。

师:你觉得苏轼当时考虑的是什么?生2(看课文注释):找一个能够一起交谈取乐的人。

师:这里的“乐”,你认为主要是指什么?生2:赏月。

师:如果当时没有人能够和他一起分享这种赏月之乐,那岂不是——生(杂):遗憾!可惜!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句话读一读?(一生很有感情地朗读,且有意识地在“念”字后稍微延长了停顿,读出了心理活动的过程。

)师:读得好!读出了知音稀少的憾意,读出了淡微低沉的喟叹!生3:我觉得“遂”字也表现了苏轼当时的急切。

师:好一个“急切”!不假思索啊!还有一个字也能传达出这种急切的心理,是哪一个字?生4:“ 寻”。

师:我们在寻找东西的时候,除了急切,还可能有一丝担忧,此时的苏轼,可能会担忧什么呢?生(众):担心张怀民睡觉了!师:那么怀民睡了么?生(众):没有。

师:张怀民当时不仅没有睡觉,而且还在承天寺,甚至还有可能——生5:也想找一个人共赏月色!生6:也被月色吸引。

师:看来他们两人真是心有灵犀啊!来,大家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苏轼的大喜过望!(生齐读,在“亦”字上读出了感觉。

)师:孩子们,好茶要慢慢地品,好景要慢慢地赏,苏轼和张怀民是怎样赏月的?生1:“ 相与步于中庭”。

师:从这句话里你能发现一点什么?生2:他们两人很亲密。

生3(迫不及待地):他们很悠闲!师:哪一个字能表现出来?生4:“ 步”字说明他们的动作很慢,就是那种信步漫游的感觉。

师:好一个信步漫游!好一对悠闲的友人!师:不过大家好像忽略掉了四个字:“解衣欲睡”。

我来现场采访一下在座的同学们,如果是我们,是不是一到晚上就准备脱衣睡觉?我们在晚上可能会做什么?生1:看书。

/ r - c 日.生3:回忆当天的事情,周末晚上,我会看喜欢的电影。

生4:我喜欢雨,下雨的晚上,我会赏雨景。

生5:作业少的时候,我还会看电视、上网,和朋友聊天。

师:同学们,和那晚的苏轼相比,我们的生活真是丰富多了!现在,从苏轼的“解衣欲睡”,你能发现一点什么呢?来,让我们作一些大胆的猜测!生1: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烦恼的,因为他被贬官了。

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同学们,请看屏幕上的一则材料。

(课件展示。

)公元1079 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师: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此时此地的苏轼,可能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2:郁闷、悲凉。

生3:寂寞。

生4:半悲半喜。

师:喜从何来?生4:美好的月色。

师:同学们,此时的苏轼或许怀着你们所猜测的种种情感,但是,在月光入户的那一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正是这一现象激起了苏轼的情趣:欣然起行,夜游承天寺!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辜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有此雅兴呀!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对友人相携而游时,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3. 庭中月色。

(课件展示。

)庭中月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生齐读。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句话的大意。

生1:月光照在庭院中,整个庭院像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很好,不仅准确,而且流畅。

有人对这个句子作了这样的评价: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大家仔仔细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看看月亮都藏在哪些字词里。

生1:我觉得是“积水空明”,因为有了月光的照射,那个夜晚就因此而清澈明亮了起来。

生2: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也是在写月亮,没有了月光,就不会有竹柏的影子。

生3:还有“水中藻、荇交横”也是在写月,影子看得清清楚楚,说明月光一定很清朗!师:品得好!全句没有一字写月,可又是字字得月!这句话先写“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师: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这个月的境界。

(生齐读。

)师:去掉“盖”字,再读。

(生去掉“盖”字,齐读。

)师:再加上“盖”字,把“盖”字读得夸张一些。

(生齐读。

)师: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觉?生1:去掉后没有朦胧美,加上“盖”字,苏轼有恍然大悟之感。

生2:如梦初醒。

师: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它居然让苏轼忘了是在赏月,达到了一种忘我境界!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想象这幅画面。

(课件展示。

)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吗?(在宁静清新的钢琴曲《Kisstherain 》中,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那或许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许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一分钟后。

)师:同学们,睁开眼睛,把你刚才想到的画面写下来。

(三分钟后。

)生1:一轮明月挂在树梢,将她最温柔的月色流泻,水中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横,飘落的树叶悠悠飞舞,好像鱼儿在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

师:你感受到了一种灵动之美。

生2(有感情地):天空像一匹细腻光滑的蓝色缎带,映着月儿皎洁的光辉,更加温柔亲切。

月光透过斑斑驳驳的树隙丝丝缕缕地洒下来,就像漫天飞舞的萤火虫。

在温柔的清风里,每一片绿叶都像披着如水的薄纱一般轻盈,每一朵小花都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这是一个多么静谧、多么令人神往的月夜啊!(掌声。

)师:你走进了这个诗意的夜晚!生3:寂静的庭院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中,竹柏的影子就像青绿的藻、荇在清澈的水中浮游,当清风拂过的时候,整个庭院就像铺满了碎银一般,好一个晶亮的世界!师: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晶亮的世界,也是一个彩色的世界。

生4:美丽的月亮挂在夜空中,她是那样温柔、恬静,似乎比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还要纯洁。

此时的庭院犹如一面银镜,倒映出皎洁的月亮,倒映出竹柏秀美的影子,倒映出悠闲赏月的这两个亲密友人。

师:你理解了苏轼和张怀民!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苏轼眼中的美景又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呢?生1:宁静。

生2:轻松、愉悦。

生3: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生4:摆脱被贬的烦恼,回归大自然。

师: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个层次,读出月色的空明澄澈,读出竹柏的清丽淡雅,读出苏轼的宁静喜悦。

(生读。

)4. 月下抒怀。

(课件展示。

)月下抒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走进这个冰清玉洁的诗意般的境界,此时的苏轼、张怀民,他们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呢?生1:谈他们赏月时的感受。

生2:谈他们的诗文创作,也许还谈论一些关于朝廷的事情。

生3:他们也许会互相诉苦,但是,这一切苦恼都在美丽的月色中释怀了。

生4:他们可能在吟一些关于月亮的诗。

生5: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们可能在静静的夜里静静地欣赏,让这一轮明月在他们的心底静静地流淌。

(掌声。

)师:好一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在那样一个寒冷的冬夜,是不是任何人都像苏轼和张怀民一样有此雅兴从容赏月?(生摇头。

)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拥有一颗闲心,带着一种闲情,时时刻刻都能在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生摇头。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这样一句话: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诗意,享受生活之甘美?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像苏轼一样,让自己的品味情趣高雅一些,做一个闲雅之人。

(课件展示。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板书:闲雅之人。

)师:除了闲雅之人,这里的“闲人”还可能是怎样的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生1:我觉得还是清闲的人,因为苏轼当时被贬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