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

合集下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一、置管前预防措施:(一)对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的相关人员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二、置管时预防措施:(一)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

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二)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三)宜采用2%氯己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患者年龄2个月以下的以酒精消毒为宜)。

(四)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五)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三、插管后预防措施:(一)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针对性控制措施:一、人员要求1.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医师应具备一定的资质,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低年资的住院医生等应在上级医生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操作。

2.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无菌观念。

3.插管时须严格进行手卫生,并戴帽子、口罩,穿戴手套和无菌衣。

4.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

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循手卫生原则,同时也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及使用、修理导管、更换敷料时遵守。

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除非会再次消毒。

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2.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坚持无菌技术。

3.置管时使用帽子、口罩、无菌衣、无菌手套,选用大的无菌巾,以保证最大的无菌防护屏障。

4.置管或更换敷料时首选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消毒2次。

三、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栓和感染的发生。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6. 禁止使用导管静脉输液,输血和留取标本。

7. 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以管腔内未见血液为佳。

用肝素原液封管。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9.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预防中心静脉导管(CVC)常规用于ICU中各种监测、治疗,在ICU的救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但由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是有创操作,导管作为血管内异物与外界相通,且留置时间较长,必然增加人体感染的机会,随之而来的相关并发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也逐年增加。

因此,针对我科今年50例中心静脉导管预防感染的发生做出总结,综述如下。

1 危险因素分析1.1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1.1.1置管部位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主要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菌群的密度有关。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与穿刺部位有关,其中以股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高,以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发生率最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居中[1]。

1.1.2导管留置时间理论上置管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多[2]。

1.2病人因素机体免疫力—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也与患者自身抵抗力密切相关,如果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抑制疾病或病人自身情况差如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会使CVCRI明显增加。

1.3 医护人员相关因素1.3.1无菌操作不规范。

医护人员在穿刺操作或置管护理过程中无菌观念欠缺、操作欠规范,以及对手卫生重视不够,都可使病原菌通过接触传播而致感染。

1.3.2治疗操作过程中受到污染。

1.3.3忽视对导管的护理。

通过导管接口给药不按规范操作,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

2 预防2.1 无菌技术操作操作前及每次更换敷料前应认真洗手;穿刺成功后,CVC的维持主要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

目前认为病人皮肤和医务人员手是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对操作者手和病人皮肤广泛严格消毒。

插管时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局部使用无菌巾,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

插管部位用安尔碘严格清洗及消毒,消毒皮肤范围直径不少于20cm,每次消毒二遍,待消毒剂完全晾干后再进行穿刺。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发生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插管部位炎症:红肿硬结、脓液渗出。 ➢ 临床感染症状:发热≥38℃、寒战、低血压≤90mmHg、少尿<20ml/h。 ➢ 相关并发症: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血栓静脉炎、骨髓炎、其他迁徙性病
灶。
诊断方法与影响因素
临床诊断
符合以下标准之一 ➢穿刺部位有脓液、渗出物排出或出现弥漫性红斑。 ➢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 ➢置管后无其他原因发热>38℃、感到局部压痛。 ➢置管后发生感染,并无其他明确感染源。
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特征
病原学特征
➢ CRBSI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占21.32%;鲍氏不动杆菌次之,占 12.18%。
➢ G+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细菌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 ➢ 表皮葡萄球菌是皮肤正常定植菌群,可沿中心静脉导管移行人血致导管感染 。 ➢ 目前已有鲍氏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甚至全部耐药的报道。
最大无菌屏障
最大消毒屏障
置管后预防
➢ 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 专业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 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 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 ( 无菌纱布为2 d,专用贴膜可至7 d,但敷料出现潮
湿或松脱、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置管后预防
➢ 更换敷料前认真洗手。 ➢ 使用无针连接装置时,注意无菌原则并保证输注无菌液体。 ➢ 经导管输液后应及时冲管,并使用肝素封管液脉冲式封管。 ➢ 一旦怀疑发生CRBSI,应及时拔管并做细菌培养。
预防CRBSI,从手卫生开始!
聚氯乙烯材质导管的感染率高于硅胶类;双腔导管的感染率高于单腔导管。
置管时预防
➢ 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消毒屏障。 ➢ 动作熟练,避免多次无效穿刺(可使用超声引导避免反复穿刺)。 ➢ 严格无菌操作,减少穿刺过程中带来的原发感染。 ➢ 当穿刺条件不能满足无菌要求时,应尽快更换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安尔碘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每日更换,无菌透明敷料为3天/次,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ppt课件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ppt课件
2.在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时须无菌操作。(ⅠB) 3.进行动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及中线导管置管时,必须
佩戴无菌手套。(ⅠA) 4.更换导丝操作时,在接触新的导管前,应更换无菌手套。
(Ⅱ) 5.更换敷料时,佩戴清洁或无菌手套。(ⅠC)
六、插管部位敷料应用
1.使用无菌纱布或无菌的透明、半透明敷料覆盖插管部位。 (ⅠA) 2.若患者易出汗或插管部位有血液或组织液渗出,应选用纱布 覆盖,直至本问题解决。(Ⅱ) 3.当敷料潮湿、松弛或明显弄脏时,应更换。(ⅠA) 4.除透析导管外,不要在插管部位使用抗菌膏或油脂,因其易 导致真菌生长及抗菌药耐药。 5.不要使导管及插管部位浸入水中。在做好防护措施后(例如 导管与接口用防透水覆盖),可进行淋浴。(ⅠB) 6.对于短期CVC置管部位,每2天更换纱布敷料。(ⅠB) 7.对于使用透明敷料的短期CVC置管,至少应每7天更换敷料。 除非在儿科患者导管被掉出的风险超过敷料更换的益处(ⅠB) 8.覆盖于隧道或植入式CVC部位的透明敷料更换不应频于每周1 次(除非敷料变脏或松弛),直至插入部位愈合。(Ⅱ)
六、插管部位敷料应用
9.保证插管部位护理与插管材料相匹配。(ⅠB) 10.对于>2个月的患者使用暂时性短期导管,在采用基础
预防措施后,若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率仍较 高,则可使用浸有氯己定的海绵敷料。(ⅠB) 11.尚无其他类型氯己定相关敷料推荐意见。(未明确) 12.更换敷料时,肉眼观察插管部位或在敷料外进行触诊。 若患者有压痛感、不明原因发热或其他表现提示局部或 血流感染,应立即揭开敷料检查插管部位。(ⅠB) 13.鼓励患者及时报告插管部位任何变化或任何新的不适。 (Ⅱ)
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多学科、多途径地对专业人员进行导管操作和 预防的相关性教育,包括自我教育和强化被动式教育、演示与示范性教 育、实践指导与考核等。提高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无菌操作的依 从性,以确保导管应用的安全性。 具体措施包括: 1.明确插管指征、正确操作和维护程序及正确感染控制措施。(ⅠA) 2.对进行导管插入和维护的相关人员对指南知晓和遵从程度进行周期性 评估。(ⅠA) 3.只有接受过培训并证明有能力进行周围和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和维护的 人员才能被指派本项操作。(ⅠA) 4.确保ICU适当的护理人员的水准。观察性研究表明,没有经验的护士 或患护比例增加,与ICU中插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相关。(ⅠB)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

导管相关⾎流感染(CRBSI)的诊断、预防与处理导管相关性⾎⾏感染(CRBSI),是在ICU中进⾏长期治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作为医源性感染的⼀种,如何诊治和预防对患者的预后⼗分重要。

来源:呼吸重症(⼀)定义导管相关⾎⾏感染:留置⾎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症,经外周静脉抽取⾎液培养⾄少⼀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其他明确的⾎⾏感染源(⼆)诊断标准1、确诊:具备下述任⼀项,可证明导管为感染来源:(1)有1次半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5CFU)或定量导管培养阳性(每导管节段≥100CFU),同时外周静脉⾎培养阳性并与导管节段为同⼀微⽣物;(2)从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量⾎培养,两者菌落计数⽐(导管⾎:外周⾎)≥3:1;(3)从中⼼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同时抽⾎做定性⾎培养,中⼼静脉导管⾎培养阳性出现时间⽐外周⾎培养阳性⾄少早2⼩时;(4)外周⾎和导管出⼝部位脓液培养均阳性,并为同⼀株微⽣物。

2、临床诊断:具备下述任⼀项,提⽰导管极有可能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严重感染的临床表现,且导管头或导管节段的定量或半定量培养阳性,但⾎培养阴性,除了导管⽆其他感染来源可寻,并在拔除导管48⼩时内未⽤新的抗⽣素治疗,症状好转;(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2个⾎培养阳性(其中⼀个来源于外周⾎)其结果为同⼀株⽪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3、拟诊:具备下述任⼀项,不能除外导管为感染的来源:(1)具有导管相关的严重感染表现,在拔除导管和适当抗⽣素治疗后症状消退;(2)菌⾎症或真菌⾎症患者,有发热、寒战和/或低⾎压等临床表现且⾄少有1各⾎培养阳性(导管⾎或外周⾎均可),其结果为⽪肤共⽣菌(例如类⽩喉菌、芽孢杆菌、丙酸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和念珠菌等),但导管节段培养阴性,且没有其他可引起⾎⾏感染的来源可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导管故障时,
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精品课件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 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
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精品课件
谢谢聆听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
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
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
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精品课件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操作,应当在 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 并作相应处理;
精品课件Βιβλιοθήκη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的预防感染措施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 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 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
须达到灭菌水平;
精品课件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的预防感染措施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 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
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 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 菌纱布覆盖;
精品课件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 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 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 即更换;
精品课件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的预防感染措施
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 肤。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 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
,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
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精品课件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深静脉血流感染预防
精品课件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的主要措施
☆严格执行手卫生规则 ☆留置导管术采用大手术铺巾 ☆洗必泰皮肤消毒
精品课件
☆尽量不使用股静脉部位穿刺 ☆插管后的护理 ☆每天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的预防感染措施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 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 ;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 术衣;
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 精品课件
行手卫生规范;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 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
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