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中,其中有一封是写给儿子阿德奥达图(Adeodatus )的。

他的理论大致如下:(二)翻译中必须注意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

三种风格的选用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三)翻译中必须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

这一理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符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按奥古斯丁的定义,”所指"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能指"是指符号,其中主要包括语言单词。

在一个单词中,”能指”是"所指”的符号,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单词符号与所指事物的关系一样,是任意确定的。

(四)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

在奥古斯丁的理论中,语言符号和单词是等同的。

(五)《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

奥古斯丁的这一观点与三百年前的斐洛的观点完全一致。

罗马帝国崩溃时算起,到1 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

)就翻译史而论,有三大标记:初期的翻译但丁布鲁尼异在翻译中是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的观点,实际上是译者用来掩盖自己能力低下而放出的烟幕。

优秀的译者精通原语和译语,只要正视两种语言的差异,就不愁没有断权。

在某些著作的翻译中,译者所寻求的是准确的内容,而不是优雅的风格。

因此,为了表达出”没有说误的真理”,译者应当采用逐词对译。

文学不可译。

在意大利,民族语翻译的规模虽不大,但其影响并不亚于其他国家。

首先是大诗人但丁有关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这些论述见于他的《论俗语)和《飨宴)两部著作中。

在《论俗语》一书中,但丁对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题都起了重大作用。

在《飨宴》这部著作里,但丁除盛赞俗语的优点外,还对翻译问题作了明确的论述。

布鲁尼在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序以及在《论正确的翻译方法》一文中发表的见解主要有如下几点:(一)亚里士多德不是抽象的教条,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译者务必使自己深入作品,”面对亚里士多德” C换言之,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 巴尔胡达罗夫提出(1)翻译理论是一们语言学学科; (2)主要任务是描写;(3)语义问题必须从三个 方面(所指意义,实用意义,符号内部意义)加以研 究和传达;(4)在六个层次上建立等值翻译即音位、 词层、词组层、句子层和话语层。
❖ 加切奇拉泽则指出(1)文学翻译必须坚持创造性原 则;(2)文艺翻译必须运用现实主义方法;(3) 文艺翻译不能纳入语言学研究范畴。
(二)奈达翻译思想简介
❖ 奈达(Eugene A. Nida) ❖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 ❖ 他的翻译思想大致可以分为描写语言学阶段、
❖(二)译笔必须纯朴自然, 不事藻饰。
多雷在《论如何出色地翻译》中列出五条 翻译的基本准则:
(一)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二)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的译文语言 (三)译者必须避免字字对译,因为字字对译
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言的美感 (四)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五)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
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354-43)提出 “《圣经》的翻译凭‘上帝的感召’ ”
他们关心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 及基督教《圣经》,注重原文的文学特 征,热衷于讨论译者应该直译还是意译。
中世纪时期
(西罗马帝国崩溃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 罗马神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曼里乌
生色调适当的效果
查普曼的见解:既反对过于严格,也不赞 成过于自由。
近代时期 (17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国的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
❖ (一)翻译是艺术 ❖ (二)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三)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四)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 ❖ (五)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 (六)翻译分为三类: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doc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doc

翻译理论及代表⼈物.doc西⽅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物时代代表⼈物主要理论古代西塞罗解释员(意译)和演说家(直译)的翻译:《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 ⼀) 译者在翻译中应像演说家那样,使⽤符合古罗马语⾔习惯的语⾔来表达外来作品的内容,以吸引和打动读者、听众的感情。

( ⼆) 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

应当避免逐词死译; 翻译应保留的是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

译者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不是“算出”原词的“数量”。

( 三) 翻译也是⽂学创作,任何翻译狄摩西尼的⼈都必须⾃⼰也是狄摩西尼式的⼈物。

( 四) 声⾳与意思⾃然相连,或者说词与词义在功能上不可分割,这是语⾔的普遍现象,⽽由于修辞⼿段以这种词与词义的⾃然联系为基础,因此各种语⾔的修辞⼿段彼此有相通之处。

这就说明,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

贺拉斯(诗⼈和批评家)( ⼀) 翻译必须坚持活译、摒弃直译。

( ⼆) 本族语可通过译借外来词加以丰富。

昆体良(西塞罗、贺拉与原作竞争:翻译也是创作,这种创作必须与原作媲斯之后提倡活译的另⼀美,译作应⼒争超过原作。

翻译同样是创作的观点,早位着名⼈物,以演说先已由西塞罗提出。

但具体提出与原作" 竞争 " 之说家、修辞学家着称。

)的,却源出于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

哲罗姆(早期西⽅基督⽂学⽤意译,《圣经》⽤直译。

教会四⼤权威神学家之拉丁⽂《圣经》。

⼀,被认为是罗马神( ⼀) 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须采取灵活原则。

他认⽗中最有学问的⼈)为,各种语⾔在⽤词风格、表达习惯、句法以及语义、内容等都互为区别,因此不能采⽤逐词译法。

在很⼤程度上重复了西塞罗和昆体良的" 翻译是创作 " 以及译作必须与原作" 竞争 " 的观点。

( ⼆) 应区别对待 " ⽂学翻译 " 与" 宗教翻译 " 。

在⽂学翻译中,译者可以⽽且应当采⽤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意思。

西方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西方翻译理论代表人物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翻译理论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50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熟知翻译理论对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会有重要的帮助和价值。

鉴此,这里将简单介绍西方的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研究可以粗略地分成五个部分:1.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2.语言学中心阶段3.系统翻译理论4.文化研究的面面观5.翻译的哲学理论6.综合性学科翻译研究一.20世纪前的翻译理论背景知识20世纪以前的漫长时间里,翻译理论建立在语文学基础之上,许多哲学家,语文学家,作家和诗人研究的重心是如何翻译经典文学作品。

1.核心A、直译与意译的交锋B、忠实,精神和真理的定义2.代表人物A. 西赛罗他坚持他是以演说家而不是以解释者来翻译的。

他倡导意译B.哲罗姆他采取意译而不是直译的翻译方法C.多雷他提出了翻译五原则D.约翰德莱顿提出了翻译三分法:逐字对译,活译,拟作E.亚历山大泰特勒在他的文《翻译的三原则》中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原则F. 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将精英通俗化G.施莱尔马赫提倡保留原作的原味H.弗朗西斯纽曼强调原作的异味I. 马修阿诺德提倡透明的翻译方法二.语言学中心阶段背景知识在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普遍语言学理论,既为语言学提供了基础,也促使了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的建立。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布卢姆菲尔德的结构语言学及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都为翻译理论家进行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基础。

主要理论1:对等和等效(1950s-1960s)1.代表人物(1)罗曼雅各布逊A.描写了翻译的三类型: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B.提出语际翻译指用一种语言替换另一种语言种的整个信息C.强调对等的差异性(2)尤金奈达A.提出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B.提出著名的读者反应理论C.他的理论以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为基础(3)皮特纽马克A.提出语义对等和交际对等(4)韦内科勒A.区分了对应和对等B.描写了五种对等:外延意义,隐含意义,文本规则,语用及形式对等主要理论2:翻译级转换理论(1950s-1970s)1.翻译级转换:将原语翻译到目的语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方面的小改变。

英文简介尤金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英文简介尤金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著作
奈达以其博学精思、著作等身而享誉世界。他 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余篇 ;另外,他还有13本专供《圣经》译者使用的 参考书。
他的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 翻译》(Bible Translating),最有影响的是 1964年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其次要数1969年与 查尔斯•泰伯(Charles Taber)合著的《翻译的理 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他与《圣经》
奈达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 的过程中,他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 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 奈达根据翻译的本质,于1964年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翻译理论。1969年,他将“动态对等”换成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认为翻译意味着交流,取 决于听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什么。 奈达青少年时就成为一个基督教徒,并且在教堂里接受“基督为我的 救世主”的召唤。但他是一个将学术和宗教严格分开的人;他从不在 学术场合谈论和学术无关的议题。
英文简介尤金奈达及其翻译理 论
他是谁?
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语言学家,翻 译家,翻译理论家。 1914年11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市。 2011年,8月2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与世长辞, 享年96岁。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接着长期 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 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 在一百多所大学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 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的风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准确当作衡量译作的标准。

(二)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三) 开始较多地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

言学论文集》和帕尔默编辑的《弗斯论文集》两部文集里,其中集中反映他翻译理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语言学与翻译》,另一篇是《语言分析与翻译》。

在这些文章里,弗斯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

卡特福德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 级阶与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据卡特福德所下定义: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 摞语) 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二) 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 全文翻译( full translatìon ) " 和" 部分翻译" ( partialtransla tion) 。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这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所在,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

另→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目标文本和摞文本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四) 翻译转换。

(1) 层次转换; (2) 范畴转换。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 (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1ies ,其中flies可以是动词f!y( 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也可以是名词f !y (苍蝇) 的复数形式,等等。

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精选资料

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精选资料

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精选资料翻译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至今,在其理论研究不断完善细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几大转向,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类:从规定性研究转向描述性研究,关注焦点从文本转向文本上下文,从作者转向读者,从原文本转向译文本,从文本的语言学层面转向文本的社会文化层面。

在此大背景下,翻译的文化学派及其理论在西方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研究的主流。

笼统地讲,文化学派在研究翻译时更关注翻译文本,翻译过程,翻译策略等所受到的外部文化社会的操控和影响。

本文将对文化学派几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思想进行梳理性介绍。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被认为是翻译研究学派的创始人,翻译文化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翻译学科建设方面。

当人们还在争论翻译是否该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霍尔姆斯就在其《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里提出了关于翻译学学科建设的构想,该文章也被普遍认为是翻译学科建设的奠基之作。

[1]在文章中他探讨并阐述了诸如翻译学学科的命名,研究范围和划分等一系列学科基本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翻译学的学科框架图。

塔玛?埃文-佐哈尔以色列学者佐哈尔从观察翻译对社会的影响的角度于1979年首次提出多元系统(Polysystem Theory),他本人也被视为“翻译研究学派”的先驱之一。

他认为,文化、语言文学、社会都不是由互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而是由相关的元素组成的系统。

这些系统,又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由多个相交甚至相迭的系统组成。

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创造了“多元系统”这个理论术语。

所谓的“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以及文学以外所有相关的系统的集成,用以解释该文化中全部的书写; 佐哈尔在阐述多元系统理论时,着重讨论了翻译作为多元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在文学多元系统里所占的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学必读1语文和诠释学派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

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

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

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

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 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

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

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 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

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

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

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

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

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

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

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

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

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译研究对‘忠实’的盲目追求中解放出来(陈德鸿,2000)。

7口译研究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国际会议口译迅速增加,越来越多的场合采用了同声传译。

口译职业化逐渐成形:既有大学专业教育,又有专门的行业组织和执业规范,围绕口译的研究也随之而生。

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同声传译的心理过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性研究,包括对译员短期记忆、长期记忆的研究,语言间词汇联想能力等方面。

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语言过程中的时间因素,即源语和目标语的时间差。

随着口译研究的不断发展,研究逐渐扩展到译员认知,意义单位,质量控制和译者角色等方面。

80年代到21世纪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译学思想和流派翻译研究派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科学派The”science ”of the translation操控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功能学派Functional School释意学派the interpretive theory或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又称“达意理论”( the theory of sense)解构学派多元系统派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Cultural turn文化转向 translation turn翻译转向Edwin Gentzler根茨勒将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五大流派1)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北美翻译培训派2)The”science ”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科学派3)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早期翻译研究派4)Polysystem translation多元系统派5)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6)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北美翻译培训派一、美国翻译培训派(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1策德内斯(Jonans Zdanys):创立培训班的前提2 I.A.Richards:new criticism and translation英国著名学者、“新批评”理论的创始人I.A.理查兹理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3 Ezra Pound艾兹拉·庞德(美)诗人兼评论家。

"意象主义"imagism一词由他首先使用,是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人之一Theory of luminous details庞德:细节翻译理论4 Frederic will: the paradox of translation威尔(美):翻译的矛盾5 Lawrence Venuti: rethinking translation韦努狄(美)二、The”science ”of the translation翻译科学派1 Noam Chomsky: ”Underlying ”structures乔姆斯基(美):语言的“内在”结构2 Eugene Nida:Applying generative grammar to translation奈达(美):翻译中的生成语法、3Wolfram Wilss: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in Germany威尔斯(德):翻译的科学、4functionalist theories in German language countries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三、early translation studies早期翻译研究派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Russian formalism and translation2Jiń Levý and the Czech and Slovak connections列维(捷克斯洛伐克).米科(捷克)和波波维奇(捷克)3霍姆斯James Holmes(美藉荷兰)4勒弗维尔(美)Andre Lefevere、Raymond van den Broeck布罗克与巴斯内特(英)四、polysystem theory多元体系派1Jurij Tynjanov:on literary evolution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2Itamar Even-Zohar: exploring intrasystemic literary relations 佐哈尔(以色列):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3Gideon Toury: 1)toward a target-text theory of translation2)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图里(以色列):目标系统五、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派:1Foucault:De-structuring the original福科:解构原文、 2Heidegger:the limits of naming海德格尔(德):重新认识命名、 3Derrida:translation and différance德里达(法):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 4post-Derrida translation discussions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5deconstruction and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殖民主义翻译,解构与创译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 1奈达(美)(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2卡特福德(J.C.Catford)(英)(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3威尔斯(Wolfram Wilss)(德)(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 4纽马克(英国)(Peter Newmark)(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5斯坦纳(George Steiner)(英国)(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四步骤:1)信赖(trust)(2)侵入(aggression)(3)吸收(incorporation)(4)补偿(restitution)6巴尔胡达罗夫(Л.С.бархчдаров)(苏联)(L.Barkhudarov)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 7费道罗夫()(苏联)、v.科米萨罗夫(V.Komissarov)()(苏联)的翻译理论8穆南(Georges Mounin)(法)(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9塞莱丝柯维奇(Danica Seleskovitch)(法国)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