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大学语文》第三章现代戏典小说教室笔记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公共课”《大学语文(二)》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试卷号:4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公共课”《大学语文(二)》期末考试高频考点版(带答案)一.综合考核(共50题)1.《麦琪的礼物》作品的特点是()A.用了不少夸张B.渲染的手法来叙事写人C.语言幽默诙谐,喜剧故事中浸染着悲剧色彩D.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参考答案:ABCD2.中国现代戏剧肇始于1907年“春柳社”的创立及其演剧活动。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3.《麦琪的礼物》明写德拉、暗写杰姆。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4.《声声慢》是李清照()词的代表作A.中期B.前期C.后期D.中后期参考答案:C望洋兴叹是《庄子》中的成语。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6.元杂剧的特点是()A.以唱为主B.“做”、“念”、“唱”相结合C.分为“生”“旦”“净”“末”D.无女角参考答案:AB7.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的是()A.“海派”小说B.“京派”小说C.“左翼小说”D.“社会剖析派”参考答案:B8.《孟子》的散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9.用“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来喻指()A.贤者不知道如何投奔贤主B.贤者们迷茫的心情C.贤者择木而栖却难得知遇D.贤主们并不需要贤者10.____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A.“冰心体”B.朱自清的散文C.何其芳的散文D.沈从文的散文参考答案:A11.特别看重读书市场效果的是:()A.“左翼小说”B.“京派”小说C.“海派”小说D.“社会剖析派”参考答案:C12.“京派”小说的特点是()A.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B.讲求艺术个性和技巧C.偏重表现乡土中国的“常”与“变”D.看重读书市场效果参考答案:ABC13.“诗仙”是指()A.杜牧B.杜甫C.白居易D.李白参考答案:D下列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描述正确的是()A.这是一首豪放词B.这是一首中秋词C.词中蕴涵的深刻的人生哲理D.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参考答案:ABCD15.《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五章课堂笔记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五章外国文学课堂笔记◆知识点掌握程度本章主要掌握几篇外国文学作品,理解它们的内在意义和情感表达。
同学们可以尝试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对比。
◆知识点整理《麦琪的礼物》1.理解“麦琪的礼物”的含义;2.概括小说的主题:3.理解小说明写德拉、暗写杰姆这种“一虚一实,双线并行”的结构特点:这篇小说通过一对穷困的年轻夫妇为互赠圣诞礼物而忍痛卖掉引以自豪的长发和金表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美国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赞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纯真爱情。
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
为了互赠礼物,德拉夫妇双方都卖掉了心爱的东西,想为对方锦上添花:德拉卖掉长发后为丈夫买了一付白金表链;杰姆卖掉金表后为妻子买了一套纯玳瑁的美丽发梳。
小说循着这两条线索来展开情节,一明写,一暗示,显得简炼而又清晰。
直到故事终结,明暗两条线索才汇合相交,真相大白,造成了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局,使人惊愕,但又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作者善于通过外部行动和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在描述德拉站在壁镜前决心卖掉自己的秀发时,她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开始时她因突然想到可以卖掉自己的头发换钱以解决圣诞节送礼的困境而兴奋,接着她因即将要失去自己心爱的秀发而惊骇、留恋、痛苦,到最后为了实现对丈夫的爱她又毅然作出了卖掉秀发的决定。
这一连串心理活动都是通过描写德拉的外在动作和表情来显现的,写得含蓄细腻、生动传神而耐人寻味。
作品中用了不少夸张、渲染的手法来叙事写人,语言幽默诙谐,喜剧故事中浸染着悲剧色彩,体现了欧·亨利小说“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
一、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二、作者是怎样塑造德拉的形象的?德拉具有怎样的优良品德?三、本文在情节安排是怎样运用“双线并行”的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四、本文在结局处理上有什么特点?五、举例说明本文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
《“我的世界观”》1.“我的世界观”的基础和核心——人是应当为别人而生存的2.追求真、善、美是人类的共同追求3.理解作者所说的宗教感情文章开头就明白宣告:人是应当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些其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的人,然后是为许多虽不相识,但他们的命运却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人。
大学语文现代文学部分整理笔记

《秋夜》●思想内容:鲁迅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的北京。
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相互勾结实行黑暗统治和情况下,北方的革命处于低潮。
同时,“五四”退潮后新文化战线发生了分裂,思想界也起了巨大分化,原来“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而且北京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又掀起一股提倡国粹、整理国故,妄图将青年重新拉回故纸堆的复古思潮。
而对这些社会的变故和强大的黑暗势力,鲁迅不免孤寂、彷徨,时而感到一种“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苦闷,但他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一方面急切地找寻生力军,一方面孤军奋战,坚忍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这篇著名的散文诗,正是作者这种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
●象征手法:夜的天空及脥着冷眼的星星的形象,象征统治者及其帮凶和一切黑暗的反动势力。
枣树的形象象征同黑暗势力斗争的战士。
枣树的斗争是勇敢顽强的,不屈不挠的,一心要制强敌于死命,然而是孤独的,寂寞的。
小粉红花似天真、纯洁的青年,虽有美好的愿望和幻想,但阅历简单,抵不住黑暗的重压和繁霜的摧残,且只是在做梦,并未投入战斗。
小青虫般的英雄们,追求光明,不怕牺牲,但力量弱小,“布不成阵”。
落叶虽然阅历较深,了解现实社会,但已看破红尘,悲观、绝望、消沉下去。
枣树孤军奋战,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也知道落叶的梦”,表现了乐观与悲观的矛盾,有信心地战斗和看不见路的矛盾。
《秋夜》中还有一个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
他憎恶天空,同情小粉红花,赞扬枣树的战斗精神,也同枣树一样感到孤独寂寞,又不甘于寂寞而要积极地面对战斗。
●作品怎样塑造枣树形象(艺术特色):作者通过对秋夜所见所感的抒写,刻画了枣树敢于正视现实、敢于反抗黑暗的韧性战斗精神,表达了对反动势力的憎恶和蔑视、对弱小的被压迫者的同情,以及对追求光明的奋斗者的热诚赞颂。
在艺术上,作者刻意将景物人格化,并借景物所赋予的特定象征意义,触及时事,借景抒怀,托物寓意,使其既符合自然景物的特征,又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巧妙做到了诗意与哲理的结合。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章笔记(2)

2021年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三章笔记(2)三、爱国情思的抒发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槃》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1、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背叛精神。
2、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
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
3、历史小说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
他们帮忙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1、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重主不雅,强调自我表示。
《女神》是“自我表示”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示”。
诗中的“自我”主不雅精神,是强烈的反抗、背叛精神,是追求光明的抱负主义精神。
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示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槃》等诗最典型地表现这一表达特点。
3、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
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示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背叛精神。
4、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5、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不雅性的色彩。
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不雅感觉。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
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1、思想内容上,《女神》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表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2、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
《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
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福师12秋《中国现代文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

福师12秋《中国现代文学》辅导课件知识点和例题整理第一讲考试内容文学史:40%作家作品:60%考试形式开卷简答或解释(文学史常识)论述(作家作品)文学史常识1.知识点1:文学研究会2.知识点2:创造社3.知识点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4.知识点4:社会剖析小说5.知识点5:七月诗派6.知识点6:“野草”杂文作家作品论述7. 知识点7:《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8. 知识点8: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1. 例题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择、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12人,会刊《小说月报》。
主张“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
2. 例题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最初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1929年2月创造社被当局查封。
3. 例题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主要成员有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夏衍)、郭沫若、茅盾等。
联盟机关杂志《世界文化》及《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十字街头》、《巴尔底山》等。
主要文学活动有马克思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加强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等。
4. 例题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的小说流派,开创者茅盾。
自觉将小说艺术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在大规模、全景式地再现中国社会、表现各个阶级现实动向的同时,以科学理性精神侧重从经济角度对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生活进行剖示。
福师《大学语文》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知识点掌握程度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杂记,戏曲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应重点掌握经典曲目,对古代小说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主要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源流中国古代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宋代之前,戏曲的各种因素从无到有,平行发展,渐至成熟。
宋代之后,戏曲的各种因素开始融合,并由猝朴到精致,历经元明清,直至现在,中间有着长时间的繁荣昌盛阶段。
先秦时期除了音乐歌舞之外,还有以说白为主的表演艺术。
古代的帝王为了娱乐与消遣,常常豢养一些以插科打诨、调笑滑稽为职事的宫廷演员,被称之为“俳优”、“弄人”与“倡优”。
俳优(古代指演滑稽杂耍的艺人)的表演纯粹是为了娱人,当时曾经出现过将说白、化装、表演、歌唱融合在一起的表演事例,这就是《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孟优衣冠”的故事。
汉代的表演艺术称为“百戏”,它泛指民间各种技艺,其中主要的有角抵戏与歌舞戏。
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为《东海黄公》。
该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特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两个扮演固定角色的演员,有化妆,而且必须按黄公必败、白虎必胜的规定情节来演出。
宋代是戏曲的形成时代。
由于宋代统治者鼓励工商业活动,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说话、戏曲、曲艺等市民文艺应运而生。
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所,叫“瓦舍勾栏”。
一座瓦舍内设有几座或十几座勾栏,各个勾栏演出不同的技艺,如说唱、杂技、竞技、戏弄、乐舞等。
在宋之前,无论是歌唱、宾白,还是舞蹈、音乐以及化妆等,都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准,但融合的艺术种类不多,深度不够。
而在宋代,各种技艺都在瓦舍、勾栏内演出,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便孕育出一个新的、有数个角色以代言体说唱并运用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时人称之为“杂剧”。
北宋及金辽时期,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诸宫调这种讲唱文艺形式。
鼓子词是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赚词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套曲演唱,诸宫调则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唱演故事。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四章关键词汇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四章现当代文学关键词汇现代小说主要是指“五四”文学革命之后诞生的用白话文写作的新体小说。
《狂人小说》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人生写实派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人生写实派”,偏重以“写实”的手法反映现实人生问题。
叶圣陶是代表作家之一,有小说《这也是一个人?》《潘先生在难中》等,擅以朴素的笔致表现下层人民的苦难和小市民的心理性格。
以“创造社”为主的“自叙传”抒情小说一派,被看作是浪漫注意的追随者。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郁达夫。
其代表作《沉沦》写一位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却备受压抑,转为麻醉自己、戕害自己。
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其坦率的心理暴露非常引人注目。
左翼小说以革命文学组织“左联”为主的“左翼小说”,强调跟进时代,反映重大题材,表现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抗,追求强烈的宣传效果。
这一类作品带有相当的先锋性,颇受青年读者的欢迎。
代表作家作品有蒋光慈的《短裤党》、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丁玲的《韦护》、张天翼的《包氏父子》,以及萧红的《生死场》等。
京派小说远离文学党派性与商业性的“京派”小说,偏重表现乡土中国的“常”与“变”,追求纯正的艺术趣味和自由、和谐、稳健的风格,讲求艺术个性和技巧。
这一派的领衔作家是沈从文(1902—1988),他写有6部中篇和长篇小说,30多种短篇小说集。
作品反映的生活面极广,可以大致分为两个互为对照的艺术世界:一个是染有“文明病”的现代都市的世界,另一个是回忆与想象中的“湘西世界”。
1934年出版的《边城》是最能体现沈从文风格的传世之作。
社会剖析派“社会剖析派”也属于“左翼”的文学流派,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分析指导创作,反映重大题材,用阶级分析方法剖析和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因为能充分满足时代的需要,这一流派在20世纪三十四年代乃至当代都有巨大的影响。
茅盾(1896-1981)是这一派的领军人物,也是很有社会使命感的作家。
现当代文学课堂笔记

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潮起潮落(1976-1985)第二阶段:多元并举(1986-1989)第三阶段:走向自我(1990 ~ )第一阶段:潮起潮落第一节伤痕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开端一、1976年的“多事之秋”1月8日:周恩来病逝—→4月5日:4·5清明运动—→7月6日:朱德去世—→7月28日唐山大地震—→9月9日:毛泽东去世—→10月6日:四人帮被捕—→自此,一个新的时代呼之欲出。
二、华国锋和“两个凡是”最大功绩:逮捕“四人帮”最大错误:坚持“两个凡是”三、刘心武:“救救孩子”《班主任》被视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1、《班主任》的发表时间:~2、刘心武要救的是谁?宋宝琦:“闹而优则仕”的产物,外号“菜市口老四”谢惠敏:“神道”的产物3、石红:理想的人物4、《牛虻》:被忽略的道具(作者:英国女作家伏尼契)作为“道具”的启示:只有冲破蒙昧,生命才有价值四、卢新华与知青作家群体1、伤痕:心灵的忏悔2、《伤痕》发表的传奇3、《伤痕》的功绩:a、为这个文学思潮定名。
b、触动了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
c、唤醒了文学的悲剧精神。
d、唤起了人们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
e、拨动了一代知识青年的心弦。
4、知青作家:伤痕文学的主力军(苦难的制造和承受者)△知青作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学现象△历史选择:幸运的知青作家群中老年作家:桎梏未解文革写手:陷入窘境知青作家:应运而生A、议论文革:时代的主流话语B、生活感受:文革的参与者与受害者C、文学素养:文革前的扎实基础D、演说欲望:谎言与神话的破灭△铸就辉煌:伤痕文学的形成大潮△永恒悖论:身份的认同与剥离文革中最残酷的斗争方式:批斗“走资派“,互相残杀。
五、“歌德”与“缺德”:一场论争1、李剑《歌德与缺德》2、异常遍及全国的争论3、中宣部直接参与4、风波又起:《醉人花丛》六、伤痕文学的局限和意义局限:没有实现现实主义深化,始终未能完成文学艺术的形而上思考,对意识形态没有根本性的超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师《大学语文(一)》第三章古代戏典小说课堂笔记◆知识点掌握程度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杂记,戏曲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因此应重点掌握经典曲目,对古代小说发展脉络有所了解。
◆主要知识点整理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源流中国古代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在宋代之前,戏曲的各种因素从无到有,平行发展,渐至成熟。
宋代之后,戏曲的各种因素开始融合,并由猝朴到精致,历经元明清,直至现在,中间有着长时间的繁荣昌盛阶段。
先秦时期除了音乐歌舞之外,还有以说白为主的表演艺术。
古代的帝王为了娱乐与消遣,常常豢养一些以插科打诨、调笑滑稽为职事的宫廷演员,被称之为“俳优”、“弄人”与“倡优”。
俳优(古代指演滑稽杂耍的艺人)的表演纯粹是为了娱人,当时曾经出现过将说白、化装、表演、歌唱融合在一起的表演事例,这就是《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孟优衣冠”的故事。
汉代的表演艺术称为“百戏”,它泛指民间各种技艺,其中主要的有角抵戏与歌舞戏。
角抵戏的代表剧目为《东海黄公》。
该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戏剧特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两个扮演固定角色的演员,有化妆,而且必须按黄公必败、白虎必胜的规定情节来演出。
宋代是戏曲的形成时代。
由于宋代统治者鼓励工商业活动,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产生了人数众多的市民阶层,说话、戏曲、曲艺等市民文艺应运而生。
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定的演出场所,叫“瓦舍勾栏”。
一座瓦舍内设有几座或十几座勾栏,各个勾栏演出不同的技艺,如说唱、杂技、竞技、戏弄、乐舞等。
在宋之前,无论是歌唱、宾白,还是舞蹈、音乐以及化妆等,都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准,但融合的艺术种类不多,深度不够。
而在宋代,各种技艺都在瓦舍、勾栏内演出,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便孕育出一个新的、有数个角色以代言体说唱并运用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时人称之为“杂剧”。
北宋及金辽时期,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诸宫调这种讲唱文艺形式。
鼓子词是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赚词是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套曲演唱,诸宫调则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唱演故事。
今存唯一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金院本即是金杂剧,与宋杂剧一脉相承。
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戏曲成分,它们是戏曲的雏形,是早期的戏曲艺术形态,是元代杂剧的母体,它们距成熟的戏曲形式元杂剧只有一步之遥。
两宋之交,在南方温州地区孕育成南戏。
南戏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温州一带的歌谣小戏而形成的。
故事大都比较长,一般剧目都有三五十出之多。
其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外、贴、丑七种。
其在元代发展、成熟,并最终发展为明清传奇。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戏曲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各种样式,如宋金杂剧、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和各种地方戏。
尽管它们的审美风格各不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艺术特征:1.综合性。
中国古代戏曲一直保留了上古艺术诗、乐、舞不分的总体性特征,与西方戏曲在希腊戏剧以后逐渐将歌、舞分离出去不同。
并且,中国戏曲在宋金时期达到成熟以后,仍然不断从其它艺术成分中吸收养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
必须指出的是,戏曲的综合性是在保留总体性特征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2.写意性。
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得鱼忘筌”的审美境界,即略其形而求其神,这种审美观念同样在戏曲中表现出来。
作为综合性表演艺术的戏曲,其外在形式就是歌舞化。
无声不歌、有动必舞的中国戏曲,是现实生活的主观化,即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
这就使戏曲具有“传神写意”的内在特点,造就了中国古代戏曲写意性的艺术特征。
3.技艺性。
中国古代戏曲注意当场表演,戏曲作品能否吸引观众,不仅在于一个优秀的剧本,演员的演出更加重要。
戏曲表演对于演员的“四功五法”要求非常严格。
唱、念、做、打等技艺性表演是刻画人物、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
技艺性的要求并不只是追求一种技巧,而是要求表演达到“技进于艺”、“技进于道”的境界。
三、元杂剧体制与代表性作品元杂剧作为成熟的戏剧形态,其体制更为成熟,具有鲜明的特色。
元杂剧的剧本包括曲文唱词、宾白和科范三个部分。
其中代言体的曲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是剧本的核心。
元杂剧剧本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就是用同一宫调演唱的一套乐曲,即是相对稳定的音乐单元,也是剧情发展的一个段落。
一本四折,构成戏剧故事发展的四个环节。
楔子是指四折之外的场次,一般放在戏剧的开端或折与折之间,不用套曲,一般只唱和随后的套曲同宫调的一支或两支曲子。
现存元杂剧大体都符合四折一楔子的体制规范,只有少数作品有变通。
元杂剧中的宾白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等多种。
科范是指剧本中所提示的演员在场上的表情和动作。
如“出门科”、“调阵字一遭科”、“内作起风科”等。
元杂剧剧本后例有“题目正名”,也叫做“题目”或“正名”,一般是两句或四句对子,总括全剧内容,习惯上我们把最后一句作为全剧的剧名。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初期:自元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年-1294年),是元杂剧逐渐脱离宋金杂剧而独立并逐渐走向繁荣的时期,作品大约可分为四种类型:历史剧,作品有《单刀会》、《赵氏孤儿》、《梧桐雨》、《汉宫秋》等;社会剧,作品有《窦娥冤》、《潇湘夜雨》、《秋胡戏妻》等;公案剧,作品有《鲁斋郎》、《陈州粜米》、《蝴蝶梦》等;绿林剧,作品有《双献功》、《李逵负荆》等;婚恋剧,作品有《墙头马上》、《曲江池》、《张生煮海》、《柳毅传书》等。
这一时期的剧作家全是北方人,最重要的有关汉卿、白朴、高文秀、纪君祥、马致远等。
中期:自元成宗贞元元年至元文宗至顺三年(1295年-1332年),是元杂剧的继续繁荣和题材转化期,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
文人剧的著名作品有《荐福碑》、《王粲登楼》等,深刻揭示了元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爱情剧从市井化的文人风流转向以礼节情的伦理要求。
这一时期出现的王实甫的《西厢记》堪称划时代的杰作。
其它优秀的爱情剧还有《两世姻缘》等;隐逸道化剧包括《岳阳楼》、《陈抟高卧》等。
晚期:元顺帝统治时期(1333年-1368年),是元杂剧整体走向衰微的时期。
由于创作中心的南移,元杂剧逐渐走向衰微。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有萧德祥、秦简夫、郑光祖等,而以郑光祖名声最著。
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等,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北杂剧占据了元代舞台,但民间流传的南戏并没有消失,并且随着南北戏曲的交融,在元顺帝时期又蓬勃发展起来,涌现出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即《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和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
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是《永乐大曲戏文三种》,其中《张协状元》被认为是宋代作品,《宦门弟子错立身》和《遭盆吊没兴小孙屠》是元代作品。
这三种剧本保留了宋元南戏的本来面目。
高明的《琵琶记》是民间戏文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成功之作,是南戏振兴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魏晋南北朝小说——中国小说的雏形魏晋南北朝小说属于文言小说系统,分志怪、志人两类。
1.志怪小说重要作品:刘义庆《幽明录》、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等。
其中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
《搜神记》的内容:有些是“成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抄旧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有些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
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在虚构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情感。
2.志人小说志人小说的出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品评人物、清谈玄学的风尚有关。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记录历史,供人揣摩,但又具有欣赏和娱乐的文学特征。
代表作品:刘义庆《世说新语》二.《世说新语》按照类书的形式编排,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以类相从。
内容主要记述从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德言行,尤重于晋,涉及各类人物1500多人。
所记事情,以反映人物性格、精神风貌为主,作为史实来看,绝大多数无关紧要。
唐代传奇——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和繁荣中国小说到了唐代又有了发展。
唐人把小说称为“传奇”,这种说法始于唐代裴铏的《传奇》一书,宋以后人们就以它改称唐人小说。
今存唐代传奇小说数量不少,其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如: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等成就最高。
唐代小说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1.初唐时期:唐代小说的准备和形成时期。
代表作:王度《古镜记》、无名氏的《补江总白猿传》、张鷟《游仙窟》等。
2.中唐时期:唐代小说的成熟和繁荣期。
唐传奇的主要代表作品多数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代表作:沈既济《任氏传》和《枕中记》、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等成就最高,还有李朝威《柳毅传》、陈鸿《长恨歌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许尧佐《柳氏传》。
3.晚唐时期:唐代小说的演变和衰退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往往重视技巧,语言刻意求工。
唐代小说直接影响了宋代的传奇小说乃至元明清三代的戏曲题材和艺术形式。
三.宋元话本——中国通俗小说的形成话本是宋元时代说话人演讲故事所用的底本,包括小说、讲史、说经等说话艺人的底本。
小说家的话本称作小说,都是短篇故事。
代表作有:《错斩崔宁》、《碾玉观音》、《西湖三塔》等。
话本是唐宋以来短篇小说的主要文体样式,它有两个发展阶段:前期:多为说书人的口头创作和书会才人的粗糙记录。
后期:后期的话本又叫“拟话本”,主要产生于明代中期以后,是一种文人模仿民间话本形式创作的案头文学,也称“拟话本小说”。
代表作: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
四.明清章回小说——中国通俗小说的繁荣1.明代小说明代,适应市民文化娱乐需要的通俗文学如小说、戏曲等十分盛行,而正统诗文则相形见绌。
明代章回体长篇小说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大型叙事文学体制的成熟。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单元整饬,首尾完备,夹杂诗词。
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合称“四大奇书”,其出现体现了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演进历程,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向高峰。
《三国演义》:明初罗贯中作品,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部作品以宏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展示了一幅反映三国时期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历史的生动画卷。
《水浒传》:明代施耐庵作品,主要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
明代后期是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期,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都有佳作问世,留传至今的尚有五六十部之多。
其中吴承恩的《西游记》、冯梦龙的《新列国志》、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