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新版自考大学语文考试大纲+必过笔记
大学语文自考笔记

大学语文一、文言文翻译1、学而不厌:厌通“餍”,满足;2、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尧作为国君是多么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也只有尧能效法天来行事,尧的仁德浩荡天地,人民简直没有办法来形容;3、或相三句: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
蓰:五倍4、比而同之:把它们并列而等同起来。
比:并列5、必浚其泉源:浚:疏通6、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7、轩:有窗栏的小室;榭:高台上的敞屋8、嶙峋:形容山石突兀、重叠9、易:换取;10、鹘突:糊涂、模糊不清11、亘古:从古到今12、求人可出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回复泰国的人,报:答复、回复;13、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给秦国壁,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负:担负、承担。
14、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路上行程以及会见的礼节完毕,度:估计15、竟酒:酒筵完。
16、拨其豪:豪:通“毫”17、善游最:即最善游后:落在后面。
18、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要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19、高其位:使其官位高。
20、遘者虽戚属:得这种传染病的人即使是亲属,遘:遇,遭受。
21、罄衣装:把衣物变卖干净,罄:尽22、生若:使你活,若:你。
23.独取其髦:只选兔毛中的长毫。
髦:毛中之长者日:每天25、.罹其毒:遭受那痛苦。
26、王道:孟子主张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称之为“王道”。
27、豚:小猪,彘:猪,畜:畜生。
28、谨痒序之教:认真办好教育;谨:谨慎从事、认真办好。
29、颁白者:须发花白的人,颁:通“斑”30、然:这样31、检:约束、制止。
32、涂:通“途”;33、岁:指一年的收成。
34、无罪岁:别怪罪于年成不好。
35毫末:毫毛的末梢。
36、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37、已:停止。
38、自夸:自我夸耀,多:赞美、自负。
39、礨空:蚁穴。
40、原:推究、推本求源。
41、世言:世人说。
42、其:语气助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乃:你。
自考 大学语文过关笔记(好用)

听课要求:一、要求:圈、点、划、做笔录二、方法:多读多记多思多写三、借教材提升:1、熟悉教材体例2、教材编排前后内容3、熟悉所选的每一篇文章,掌握考核重点(同步练习每篇课文前都有考纲要点)4、借配套练习消化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文本一、基本知识点1、语文——要点:语文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1)语文知识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言实词的考核:古今意;常用文言实词具体含义文言虚词的考核: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文言句式的考核:使动句式、意动句式、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式。
(2)文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作者基本情况(字号、朝代、主要思想或文学主张、文学成就、代表作作品基本情况(出处、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特色、地位文体基础知识:4种文体知识的具体考核◆议论文文体知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驳论的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记叙文文体知识:叙述方式:顺序、倒序、平叙、插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诗歌文体知识: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自然天成、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法心理刻画:直接间接心理描写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3)文学作品阅读分析:背景、主要内容、写作特点、提升写作能力2、记住语文中的“二”(1)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自考大学语文考试必过笔记3

自考大学语文考试必过笔记3〈五代史伶官传序〉1,谈谈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答: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并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两个警句告诫后人,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一个人为事业奋斗,都必须勤勉、发奋,不可贪图安逸、意志消沉.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答: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的发奋、勤勉及成功时意气的雄壮,接着写失败时形势的衰弱,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皆自于人欤"的结论格外令人信服、发人深省.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答:(1)文章第二段选用了事实论据,用庄宗先成功后失败、先强盛后衰微的历史事实恰当、准确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文章第三段的论点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论据有二:其一是理论论据,《尚书》上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得益";其二是庄宗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围之,而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是事实论据.本段是对全文中心论点的进一步阐释和论证,强调"人事"因素对国家"盛衰"的决定作用.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答:A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它能帮我们理顺知识结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来为自己写一份总结吧。
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1《科学的春天》这篇讲话稿中,郭沫若除了应用论证方法之外,还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全面掌握。
在文中,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难点,需要深刻领会。
1、论证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1)归纳论证法。
如第2自然段从历史过程和个人经历中归纳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论点,从媳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都变为现实来论证科学需要异想天开。
(2)类比论证法。
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我们的时代进行类比,得出我们的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的结论。
(3)演绎论证法。
本文有典型的演绎论证法的运用。
演绎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
如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科学家需要探索精神,具体表现形式是:大前提:“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国科学家是人,是我国人民的一分子。
结论:我国科学家需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和开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辞手法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比喻。
例如“科学的春天”、“初升的太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排比。
例如“封建王朝摧残它,北洋军阀摧残它,摧残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论辩力度和感染力。
2006年全国成人高考高中起点语文考试复习要点

2006年全国成人高考高中起点语文考试复习要点2006年全国成人高考依据《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2006年版》,大纲要求语文课复习考试的范围包括语言知识及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写作四个方面,考试以测试阅读和写作能力为重点。
大纲明确划分了能力等级,由低到高依次分为A、B、C三级,A级重点是测试记忆辨识能力,重点在考试范围的第一部分;B级重点是测试理解分析能力,重点是第二、第三两个部分;C级重点测试应用表达能力,重点是第四部分。
考生在理解新大纲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四部分考试的具体要求。
语言知识及运用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
这里重点考查的是字音。
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复习三方面的知识:首先,要注意拼音规则,作为成人考生特别要注意:儿化音、间隔符号。
其次,要注意同音字和多音字,例如: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苗圃逮捕哺育铺面相辅相成B.侥幸皎洁缴纳蹊跷矫枉过正C.仿效旋转旖旎旅行防微杜渐D.机械告诫押解拮据心存芥蒂这道题考的是读音不相同,考生就应该利用同音字进行排除。
也就是说,如果发现选项中有同音字,就应该淘汰。
本题答案是C,五个加点字的读音分别是fǎng xuán yǐ lǚ fáng。
做这种题时,可以直接选取答案,如果不认识答案中的字,也可以从其他选项中采用同音字排除法。
再次,要注意辨识错音字,也就是我们生活中读错音的字。
要注意纠正错音字,特别要小心那些已经习惯读错的字,避免犯读半边、混读形似字、误读声调的错误。
2.辨识现代汉语常见的错别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错别字的主要原因:一是同音字代替。
也就是我们在书写时使用了一些音同而字形、字义皆不同的字代替,造成错别字的现象。
例如:"威胁"一词经常有人把它写成"危胁"。
二是形似字混用。
在书写时误将一些形体相似而音、义绝无关系的词混用。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笔记

绝句:四句。 律诗:八句。杜甫《秋兴八首》七律、杜牧 《早雁》七律、《长恨歌》长篇叙事诗 词分为长调、中调、小令三类:58字以内为小 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长调 即慢词。 小令:李煜《虞美人》贺铸《鹧鸪天》 慢词:柳永《八声甘州》李清照《声声慢》辛 弃疾《摸鱼儿》
《秋水》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吃饭》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 “揭示吃饭背后名实不符的社会人情世 态”。
二、注意论据证明的论点 • 1、用非常贴切的事实材料来证明一定道理 的范例: 《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狗彘食人 食”和“涂有饿莩”来说明: 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对立。
四、古代诗歌文体 汉乐府 :主要是指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 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人乐的诗歌。《陌 上桑》 旧题乐府:按照乐府旧的曲谱或沿用乐府旧题, 模仿乐府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来写作的。李白的 《行路难》 新题乐府:不依旧谱,不入乐,而且乐府旧题 也取消不用,在创作方法上、表现手法上对汉乐 府有所继承和模仿。中唐元稹、白居易。
《咬文嚼字》: 《史记》李广射虎的事实,证明: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没有一句话 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 韩愈贾岛关于推敲的故事,证明: 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并不仅仅是为了语句的通畅或漂亮,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亚里斯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以证 明: 要观察(科学的认知态度)。 我年轻时在外国住过很长时间,以证明: 要摆脱某些武断的看法,了解不同人的看法 (兼听则明) 圣雄甘地对铁路、轮船、机器深表遗憾,以证明: 用“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对话描写 《先妣事略》: 细节描写 《哭小弟》 : 细节描写、侧面描写 《我与地坛》 : 行为、心理、侧面烘托
大学语文自学考试大纲

大学语文——要点归纳1、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三段论)、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比法)。
驳论着眼点: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
2、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
议论方式:夹叙夹议、叙后评议。
3、阅读《诗歌的抒情方法》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具体作品予以辨识: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包括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4、阅读《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文,结合具体作品,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方法。
心理刻画:直接心理描写、间接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等。
1.议论文总体考核要求: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
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
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
2.10篇议论文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1)《寡人之于国也》一、作者作品: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自考大学语文自考必过笔记

4729 - 大学语文徐中玉、陶型传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寡人之于国也………………………………孟轲秋水(节选)…………………………………庄周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论毅力………………………………………梁启超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容忍与自由…………………………………胡适咬文嚼字……………………………………朱光潜吃饭…………………………………………钱钟书坦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策》垓下之围……………………………………司马迁张中丞传后叙………………………………韩愈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司马光前赤壁赋……………………………………苏轼先蚍事略……………………………………归有光马伶传………………………………………侯方域西湖七月半…………………………………张岱秋夜…………………………………………鲁迅香市…………………………………………茅盾爱尔克的灯光………………………………巴金纪念傅雷……………………………………施蛰存苎小弟………………………………………宗璞都江堰………………………………………余秋雨我与地坛……………………………………史铁生梭罗诗歌经》湘夫人………………………………………屈原陌上桑………………………………………汉乐府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秋兴八首(其一)……………………………杜甫长恨歌………………………………………白居易早雁…………………………………………杜牧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贺铸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一句话………………………………………闻一多再别康桥……………………………………徐志摩雨巷…………………………………………戴望舒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小说婴宁…………………………………………蒲松龄宝黛吵架……………………………………曹雪芹断魂枪………………………………………老舍哦,香雪……………………………………铁凝金鲤鱼的百裥裙……………………………林海音苦恼…………………………………………契诃夫“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题展开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打印本页听课要求:一、要求:圈、点、划、做笔录二、方法:多读多记多思多写三、借教材提升:1、熟悉教材体例2、教材编排前后内容3、熟悉所选的每一篇文章,掌握考核重点(同步练习每篇课文前都有考纲要点)4、借配套练习消化文本内容,进一步理解文本一、基本知识点1、语文——要点:语文包括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1)语文知识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文言实词的考核:古今意;常用文言实词具体含义文言虚词的考核:之、其、者、所、以、于、而、则、焉、乃文言句式的考核:使动句式、意动句式、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判断句、被动句、倒序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句式。
(2)文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和文体基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作者基本情况(字号、朝代、主要思想或文学主张、文学成就、代表作作品基本情况(出处、编著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特色、地位文体基础知识:4种文体知识的具体考核◆议论文文体知识: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驳论的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记叙文文体知识:叙述方式:顺序、倒序、平叙、插叙人物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中抒情◆诗歌文体知识:古代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慢词、小令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抒情(自然天成、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小说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法心理刻画:直接间接心理描写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对比、铺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3)文学作品阅读分析:背景、主要内容、写作特点、提升写作能力2、记住语文中的“二”(1)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2)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3)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4)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类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5)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6)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3、记住语文中“三”(1)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 2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3)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4)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5)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6)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4、记住语文中的“四”(1)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2)四种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归纳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3)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6)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5、记住语文中的“五”(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6、记住语文中的“六”(1)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 2 )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3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4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 5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7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7、记住语文中的“七”( 1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 2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句⑤选择复句⑥因果复句⑦假设复句8、记住语文中的“八”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除此修辞方法:对比、借代、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二、考查要点(见配套教材)(一)考查三部分:1、语言文学(识记,15分)2、阅读分析(理解,55分,采点给分):按时代分:古文阅读25分;现代文阅读30分按文体分:散文阅读28分(议论文8分,记叙文20分)诗歌阅读20分小说阅读7分3、作文(综合运用,30分基本看头尾扫描中间)(二)考查的题型单选、多选、词语解释、简单题、简析题、作文题(三)考查时间:150分钟(注意时间安排)寡人之于国也1、孟子学派:儒家学派(政治核心:仁政,反对暴政及兼并战争)2、主张:1)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施仁政行王道;3)反对暴政及兼并战争;4)提倡发展农业林渔业;5)重视教育。
三、扫除字词句段的理解障碍(通译)四、语言知识解释:焉、凶、加、或、直、是、走、胜、谨、申、黎民、检、发、斯五、《寡人之于国也》阅读1、中心旨意:阐述民本的王道理想2、论说的线索:民何以才能够加多3、文章的结构层次:提出疑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分析原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喻:“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尽心了,实际上跟其他君王本质一样喜好战争,百姓自然不会增多。
)解决措施(“斯天下之民至焉”)(排比:重视发展农林渔业;发展教育;施行仁政——增强雄辩气势)4、重点分析三段:1)“不违农时”一段中要点:“王道之始“的标志:养生丧死无憾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修辞手法:排比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演绎论证2)“五亩之宅”一段中要点:中心句: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层次:A、发展桑蚕(解决穿衣问题)B、发展家禽养殖(解决吃肉问题)C、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D、发展教育(重视教育)治国思想:民本思想修辞手法:排比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一段中要点:“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修辞:对比。
作用:反映统治阶级腐化奢靡的生活和下层百姓生灵涂炭的阶级对立现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修辞:比喻。
揭露统治阶级把“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的错误观点。
本段的道理:劝告梁惠王端正态度、实行王道,不要把暴政恶果转嫁到年成不好。
六、写作特色:抑扬兼施、循序善诱的说理方法。
(先易后难,层层推进)知识要点:1、本文的主题思想: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以民为本、实行王道的治国思想。
2、提出“民贵君轻”观点的是战国时孟子3、《寡人之于国也》论说线索:民何以才能够加多秋水一、切入:举出众所周知的寓言故事引申的成语:二、知人论世:庄子1、时代:战国时宋国人2、学派:道家学派。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3、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承认事物相对性,否认事物存在差别反对战争、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虚伪4、《庄子》共33篇、内7 外15 杂11。
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三、扫除字词句段的障碍(通译)四、语言知识:字词句段五、《秋水》阅读(一)整体感知1、中心论点及其意义: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和后天教育限制。
意义: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本文运用的论证发:例证法;类比法;对比法3、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反问4、全文以寓言形式说理。
(二)分析文本重点段落1、“秋水时至----望洋向若而叹”描述两种景象及其关系:秋水与海水两种景象。
对比关系。
两种景象暗示的哲学道理: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说理的特点:寓言说理,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北海若曰——束于教也”主旨:人的认识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三层次:A、井蛙受到空间的限制(有时会挖苦他人说是“井底之蛙”是和意思,如你在深圳知道北京的正宗北京烤鸭店的具体位置吗)B、夏虫受到时间的限制(冬天夏虫在冬眠,非活动时期C、人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人非天才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说理形象;排比——层次清晰有气势。
本段论证的方法:比较中的类比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主旨:宇宙无限,人的生存空间有限,所以人的认识有限。
运用的三种论证方法:例证法:对宇宙无限,人的生存空间来说,“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是例证法类比法:对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来说“壘空之在大泽乎、不似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于马体”是类比法对比法:大与小、无限与有限来彰显主旨。
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A、排比:三个问句B、层递:从“天地”到“四海”再到“中国”再到“万物”再到“人”4“五帝之所连——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议论的大意:庄子认为儒家学说认识有限,伯夷仲尼的博学之名完全是自夸。
其根据: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论证法:例证法(如陈水扁贪污受贿这个观点:举例证明,邱毅爆料海外账户若干存款)修辞手法:排比、对偶、反问。
六、本文引申的成语:望洋兴叹、井底之蛙知识要点:1、《秋水》中,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依据的道理: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
2、《秋水》全文贯穿对比论证方法。
3、《秋水》通篇以寓言形式说理。
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切入:画荻教子二、了解作者欧阳修:号醉翁,自称六一居士。
学派: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主张: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反对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主张文章“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三、扫除字词句段障碍四、语言知识:见P201、解释2、文言句式五、阅读分析文本(一)整体感知1、记住:《五代史伶官传序》文体是史论2、本文中心论点:国家盛衰兴亡关键在人事。
(开篇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3、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演绎论证、归纳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