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本溪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合集下载

浅谈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

浅谈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以贵州织金洞为例摘要:溶洞是地质遗迹的结晶、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这项不可再生的风景旅游资源比生态旅游的保护更为艰巨,是危及子孙后代永续利用的大课题。

如何开发?怎样保护?如何管理?怎样利用?给溶洞建设管理者提出了持久的挑战,探索实施贵州织金洞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深远永恒的主题,也是一项永不停留的科研项目。

贵州织金洞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中国最美的地方旅游洞穴第一名、中国自然遗产单位。

织金洞位于贵州西部的织金县境内,景区总面积307平方公里,由一个中心片区和一个独立景区组成,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下溶洞景区是旅游的中心景区。

织金洞已勘察长12.1公里,洞腔最宽跨度175米,相对高差150米,一般高度均在60——100米之间,洞内总面积70余万平方米。

岩溶堆积物的种类达120多种,囊括了世界所有溶洞的的各种形态和类别。

织金洞地质遗迹的构造形成,在两亿多年前三叠系处于潜海环境中,沉积了大量石灰岩。

由于构造运动,地壳不断抬升,海水逐渐退去。

2300万年以来的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地壳大面积总体隆升,水流被地表、地下岩石的侵蚀、溶蚀,形成了以织金洞为代表的典型喀斯特溶洞、峡谷、天生桥、地下河、天坑等地质遗迹景观。

织金洞的发育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

首先,水流沿石灰岩裂隙层面渗入地下,对岩层不断溶蚀、侵蚀形成织金洞的雏形。

随着洞腔的不断扩大,洞顶发生大面积坍塌。

距今35万年至10万年,进入洞中的水量充沛,沉积了大量粗大石笋为主的地质遗迹景观。

10万年以来,由于洞顶滴水量减少,沉积了以细长的杆状石笋为主的地质遗迹景观。

整个洞体分为四层洞道,星罗棋布的景观气象万千,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傲立挺拔的“雪压青松”;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一望无际的“寂静群山”;神妙莫测的“灵霄殿”;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纤细玲珑的“卷曲石”;深奥难穷的“广寒宫”;珠光玑点的“霸王盔”;气势辉煌、延绵起伏长两百余米的“大壁画”;举世无双、豪壮、秀逸、精巧的“银雨树”;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晶莹剔透、亭亭玉立的“姊妹树”、“螺旋树”;波光粼粼的边石坝;琴弦分明的琵琶;群峰巍峨、丛林众生的“十万大山”……。

本溪水洞旅游景区营销策略分析

本溪水洞旅游景区营销策略分析

本溪水洞旅游景区营销策略分析作者:华琳琳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6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从而使旅游也得到更好发展。

其中的本溪水洞景区虽然拥有罕见的奇观和亚洲最长的地下暗河,但水洞旅游区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本文对本溪水洞旅游资源进行分析,找出了它所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一、本溪水洞现有资源分析(一)本溪水洞是原始的天然景观本溪水洞又称谢家崴子洞,位于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内太子河畔。

沉积的石灰岩经喀斯特地貌作用而形成大型的充水型溶洞,洞内深邃宽阔,高低错落,洞中有洞曲折迷离。

本溪水洞分为水洞和旱洞,通往水洞的码头,宛如一幽静别致的“港湾”,灯光扑朔迷离,洞中景观倒映在水中宛若仙境一般。

坐船游览其中沿途可经过100余处景点,多姿多彩,如临人间仙境。

水洞是迄今为止亚洲发现的最长的地下暗河。

其中旱洞长约300米,洞中有洞各洞有天,洞顶及岩壁钟乳石多沿裂缝发育,不假修通自然和成龙宫仙境。

洞的尽头既是一泓清潭,不见其源头,有水汽缓缓袭来,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人们利用旱洞特有的优势将其改造成古生物馆,再现了古生物演变进化的全过程。

(二)本溪水洞历史悠久1994年国务院将水洞批准为风景名胜区,因有其北方发现最长的地下充水溶洞而闻名遐迩。

它不仅有主题景观本溪水洞,而且有温泉、汤沟等众多旅游观光景点。

水洞洞体发育距今约有4亿年的奥陶系地层中。

远在5亿7千万年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由于气候变暖,动物们顺应自然规律更新换代,受地壳作用便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碳酸盐。

后期由于地壳运动海水褪去,这里慢慢升为陆地。

在不断受外力作用影响下,随着时间的洗礼,形成了今天的水洞。

(三)水洞优越的地理位置本溪水洞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本溪县境内,与沈阳、鞍山、丹东、等城市相邻沿太子河一带分布,交通便利,客流量大。

市内有铁路、航空及景区专用车。

长途客运西安交通网四面八方,沈丹高速等线路都经由此地。

喀斯特地貌本溪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喀斯特地貌本溪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本溪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今天主要谈谈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水洞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

如果说我们所在水洞它的年龄是一位百岁的老人,那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在它面前只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所谓今天我们应该心存敬畏地去在面对这样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去发现隐藏在他身上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本溪的水洞自1983年开放以来,旅游发展可以说比较成功。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

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本溪水洞如何旅游能更上一个台阶的问题时,需要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洞穴旅游资源的特点1.洞穴是一种普遍性旅游资源。

全世界凡是有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大多有洞穴发育。

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世界第一,在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有大量的喀斯特洞穴,就旅游资源类型来说不具有垄断性。

2.其共性大,个性小,游客重游率低。

从地貌学的角度,洞穴的形成有多种成因,可分为多种类型。

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洞穴内不外乎都是石钟乳、石柱、石笋、石曼等构成景观,相差不大,相对比较单调,游客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3.空间竞争替代性强。

喀斯特洞穴的旅游生命周期比较短。

在我国东北碳酸盐地区陆续找到许多可供开发的岩溶洞穴,如本溪水洞、通化的鸭园、桓仁的望天洞以及磐石的官马溶洞等。

4.环境脆弱性和敏感性洞穴属封闭或半封闭系统,数万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平衡,可能会由于人的介入变得不平衡,比如如何科学地计算环境容量。

保护整个地质过程不受重大影响。

游客会随身带人的微生物、甚至动植物会对洞穴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都是很可能的,避免自然通风而把苔藓的孢子带洞内,造成钟乳石上滋生苔藓植物破坏洞内景观,这些细节对于洞穴长远的保存都具重要意义。

比如游客喧哗等震动波和声波会改变非重力水的运移路径,有损洞穴特有景观 (小石枝、卷曲石、鹅管及石花等)的形成。

环境脆弱和敏感还表现在连锁性和非逆性,如旅游洞穴的开发.由于工程施工和游客的干扰,易造成洞内CO2增高、温、湿度变化显著及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又将导致洞中景物颜色退变,洞穴生物退变甚至灭迹。

2024年辽宁的暑假本溪水洞地下奇观

2024年辽宁的暑假本溪水洞地下奇观

2024年辽宁的暑假本溪水洞地下奇观:洞穴探险,寻幽揽胜“本溪水洞,地下的奇迹。

”这是我踏上辽宁之旅时的第一感受。

2024年的夏天,我来到了这个被誉为“中国地下溶洞王国”的地方,准备在这片地下溶洞的领域中,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本溪市位于辽宁省,是中国著名的地下溶洞之乡。

这里的地下溶洞系统发达,拥有众多神秘的地下河流和溶洞。

我踏上了本溪的地界,心中充满了对地下溶洞探险的期待。

我开始了本溪水洞的探险之旅。

首先,我参观了本溪水洞风景区,这里是中国最长的地下水溶洞之一。

我沿着景区的路径,进入了地下水洞的入口,仿佛踏进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在本溪水洞中,我看到了那些壮观的溶洞景观。

这里的溶洞宽敞高大,洞内石笋、石柱、石花等奇特景观应有尽有。

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地下奇观的迷宫之中。

我沿着地下水洞的岸边行走,看着那些清澈的河水,感受着溶洞中独特的湿度与温度。

在探险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本溪水洞的地质形成原因。

本溪水洞是由于地质运动和溶蚀作用形成的,这里的地下水洞系统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形成了独特的地质景观。

我听着导游的讲解,心中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满了敬畏。

除了探险,本溪水洞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了解到,本溪水洞在古代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这里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我走在地下水洞的古老道路上,想象着那些古代商人和文化交流的场景,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在本溪水洞的探险之旅中,我还有机会品尝到了地道的本溪美食。

我品尝了当地的特色小吃,如烧烤、豆花等,口感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在本溪的夜市中,我还可以品尝到各种小吃和甜点,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与活力。

此外,本溪水洞还有丰富的娱乐活动。

我参加了本溪水洞的漂流,体验了一次刺激的水上冒险。

在漂流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地下水洞的激情与速度,也欣赏到了沿途的壮丽景观。

在这次辽宁本溪水洞地下奇观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洞穴探险,寻幽揽胜的乐趣。

本溪水洞以其独特的地质景观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我。

华夏第一水洞本溪水洞

华夏第一水洞本溪水洞

华夏第一水洞本溪水洞来源:中国矿业网"神州大地,奇景无穷。

除去三山五岳、名山大川、秀美园林、碧海白沙外,还有许多隐藏在高山峡谷中的溶洞。

从早年开发的桂林芦笛岩、七星岩、吴兴的善卷洞,到近年发现的、号称国内第一大奇洞的贵州织金洞,再加之华北京、冀地区的石花洞、银狐洞、云水洞等,可谓云云大观,不胜枚举。

洞穴是石灰岩经过雨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奇特地貌,属喀斯特地貌的一种。

其大小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涵盖了许多地形地貌。

洞穴分旱洞与水洞,一般的洞内含水量较少,可步行穿越,而水洞则只能乘船探秘或观赏。

在国内外的洞穴中,旱洞较多,水洞颇少,而坐落于辽宁本溪的水洞却是世界上含水量较多的洞穴,被称为“华夏第一水洞”。

本溪水洞位于本溪市郊外35千米处,由水洞、温泉、汤沟、关门山、铁刹、庙石山6景区组成。

水洞沿太子河呈带状分布,面积42.2平方千米,整体景区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实为旅游佳境。

2002年3月,水洞被国家旅游部门评为4A级风景区,并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

本溪水洞全长5800米,开放处长3000米,平均水深1.5米,最大深度7米。

洞内常年平均温度在10℃~14℃之间,四季均衡,可谓“人间独此一洞天”。

本溪水洞之奇还在于其洞内宽阔,整个面积达36000平方米,空间40多万立方米。

据测定,主洞顶高38米,宽50余米。

宽阔的水面可供几艘游船并行,而且游客可站在船上伸手触摸头顶上那千姿百态的钟乳石,零距离地感受大自然的奇异,这在世界上也属罕见。

本溪水洞最令人陶醉的是洞内四季如春的气温,即使在酷热的三伏天,进得洞来也会感到周身爽快,感受到秋天的凉意。

据考证,本溪水洞形成于5.7亿年前,那时此地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由于当时气候温暖,大量的笋石类、腕足类和腹足类、梯虫类动物繁殖衍生,各家族群体都顺应自然规律进行自身的更新换代。

它们的躯壳在水动力的淘洗和磨浊下下沉,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碳酸盐和化碳酸盐。

本溪水洞的石灰岩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奥陶系下统亮山组和中统马家沟组时,经过岩化作用发育而成。

论我国喀斯特溶洞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论我国喀斯特溶洞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论我国喀斯特溶洞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
我国喀斯特溶洞是一类特殊的地下自然景观,由于其形成过程特殊、洞穴内部环境独特而受到广泛关注,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地质遗
迹之一。

但是随着喀斯特洞穴资源的逐渐被利用,其所面临的破坏和
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做好喀斯特溶洞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喀斯特溶洞的开发利用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地方
旅游业发展水平,增加就业机会,但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

开发
者在设计喀斯特洞穴游览线路及游览功能点时,需要遵循“先保护、
后开发”的原则,同时还需遵守国家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采取合
理的开发模式,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意见建议,以充分保障喀斯特洞穴资源的环境安全。

另一方面,保护喀斯特溶洞资源,也是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和
生态环境的需要。

保护喀斯特洞穴资源,需要从技术和管理上加强。

技术上,需要在开发和利用时采用低影响和可持续的方式,加强地形
勘测和水文地质调查,增强自然修复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管理上,需
要强化文件法规和地方领导主导下的管护机构建立,增强专项资金的
投入,加大对开发者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大力推广宣传,让广大民众
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筑牢保护喀斯特洞穴资源的法治保障。

总之,我国喀斯特溶洞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宏大的科学价值,它们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须相辅相成,并尽全力保障其资源丰富、
独特和永久存在的价值。

本溪水洞讲解

本溪水洞讲解

本溪水洞讲解摘要:1.本溪水洞简介2.本溪水洞的形成3.本溪水洞的特点4.本溪水洞的旅游价值5.本溪水洞的保护与发展正文:【本溪水洞简介】本溪水洞位于我国辽宁省本溪市,是世界上最长的水洞之一,有着“中国水洞之都”的美誉。

它是一个集水洞、温泉、石林、瀑布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区,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本溪水洞的形成】本溪水洞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几亿年前,当时本溪地区处于一个海洋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运动使得海洋变为陆地,而原本的海底洞穴也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逐渐露出地表,形成了现今的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的特点】本溪水洞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规模宏大:本溪水洞全长约5.8 公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长的水洞。

2.钟乳石林立:洞内钟乳石、石笋等奇景繁多,形态各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水质清澈:洞内水质清澈透明,乘船游览时,可见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

4.空气流通:本溪水洞内空气流通,使得洞内气温适中,四季如春。

【本溪水洞的旅游价值】本溪水洞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游客在这里可以乘船游览,欣赏洞内的钟乳石林、石笋等奇特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此外,游客还可以在景区内泡温泉、观赏石林、瀑布等自然景观,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

【本溪水洞的保护与发展】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水资源保护、开展水洞科研等。

同时,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提高本溪水洞的知名度,政府还加大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总之,本溪水洞作为我国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

本溪水洞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本溪水洞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本溪水洞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作者:侯溪霞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9期摘要:本溪水洞以其是北方最大的岩溶地下河洞穴远近闻名,是辽宁省非常著名的景点和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旺季吸引各地的旅游者参观游览,为当地的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本文基于本溪水洞的发展现状,剖析本溪水洞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水洞;现状;优势;问题;对策一、本溪水洞风景区的发展现状本溪水洞,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际旅游洞穴协会亚洲会员单位,是至今发现的世界第一长地下充水溶洞,被赞誉为“钟乳奇峰景万千,轻舟碧水诗画间;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一此洞天”。

与全国目前各洞穴相比,按洞穴规模划分,本溪水洞长度大于 5000m,当属大型洞穴,为我国北方第二大洞;以洞穴面积划分,本溪水洞属我国北方第一大洞;以洞穴性质划分,本溪水洞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下河洞穴;以洞穴游览划分,本溪水洞是我国最大的水上游览洞穴。

正是由于溶洞的独特性、开发优越、保存完整、环境容量大,它成为本溪的招牌旅游资源,每年吸引周边省市的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同时该景区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长期以来,单一的钢铁支柱产业支撑着本溪的发展,然而随着矿产储量的减少和环境资源的制约,这种发展模式已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发展新兴产业对于本溪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本溪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将旅游业确立为接续产业,十届三次全会又将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一致共识。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本溪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处于全市第三产业的核心地位,有力地带动了餐饮住宿、商贸购物、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然而,随着休闲度假游的逐步兴起,本溪旅游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必须要有相应的旅游产品不断涌现,进而突破旅游时间上的延续,解决季节变化带来的波动和影响,把当前9个月的旅游时间延长到12个月,最大程度地增加游客滞留时间,培育出更多全年可以消费的旅游产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溪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今天主要谈谈水洞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水洞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亿五千万年前的古生代。

如果说我们所在水洞它的年龄是一位百岁的老人,那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在它面前只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所谓今天我们应该心存敬畏地去在面对这样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去发现隐藏在他身上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本溪的水洞自1983年开放以来,旅游发展可以说比较成功。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景区。

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本溪水洞如何旅游能更上一个台阶的问题时,需要清醒地看到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洞穴旅游资源的特点
1.洞穴是一种普遍性旅游资源。

全世界凡是有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大多有洞穴发育。

我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世界第一,在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有大量的喀斯特洞穴,就旅游资源类型来说不具有垄断性。

2.其共性大,个性小,游客重游率低。

从地貌学的角度,洞穴的形成有多种成因,可分为多种类型。

但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洞穴内不外乎都是石钟乳、石柱、石笋、石曼等构成景观,相差不大,相对比较单调,游客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3.空间竞争替代性强。

喀斯特洞穴的旅游生命周期比较短。

在我国东北碳酸盐地区陆续找到许多可供开发的岩溶洞穴,如本溪水洞、通化的鸭园、桓仁的望天洞以及磐石的官马溶洞等。

4.环境脆弱性和敏感性
洞穴属封闭或半封闭系统,数万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平衡,可能会由于人的介入变得不平衡,比如如何科学地计算环境容量。

保护整个地质过程不受重大影响。

游客会随身带人的微生物、甚至动植物会对洞穴生态系统造成影响都是很可能的,避免自然通风而把苔藓的孢子带洞内,造成钟乳石上滋生苔藓植物破坏洞内景观,这些细节对于洞穴长远的保存都具重要意义。

比如游客喧哗等震动波和声波会改变非重力水的运移路径,有损洞穴特有景观 (小石枝、卷曲石、鹅管及石花等)的形成。

环境脆弱和敏感还表现在连锁性和非逆性,如旅游洞穴的开发.由于工程施工和游客的干扰,易造成洞内CO2增高、温、湿度变化显著及空气质量恶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又将导致洞中景物颜色退变,洞穴生物退变甚至灭迹。

洞内的动物主要有蝙蝠,原来它们就是洞中的主人,蝙蝠就逃到没有开发的洞穴和银波洞内。

盲鱼以蝙蝠的粪便为食。

洞中还有水鼠,以捕食盲鱼为生形成了一条生物链。

在洞穴没有开发之前,洞穴里的所有生物群落处在一个稳定的生物链之中,达到一种平衡,而当人类进入这个系统之后,人类成为一个“外星人”,我们都知道,自然界,有一些动植物只能生存在一个黑暗的
世界,旅游开发安装的彩灯对它们而言是一颗颗“原子弹”。

其实可以在可游的2800米的洞穴内,划分出相对比较安全的一段或几段,取消照明,让游客感受在黑暗中游洞的特别体验(可以带一些手电筒),介绍一些富于冒险精神的探洞家的历史故事。

二、洞穴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1.本溪水洞的旅游资源与特色分析
水洞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区别于其它地区。

吸取云南石林申请世界自然遗产失败的教训。

南方降水多,但溶洞内水量大多有限,本溪地处相对干旱的北方,但洞内水量充沛,与暗河相连,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高纬度地区充水性洞穴在世界上比较罕见。

本溪水洞的水源问题;本溪水洞洞穴的入口是水流流出的方向;神秘的水洞生物现象,洞内微风来自何方?
2.环境调查与动态监测
对洞穴内各生态要素的调查评价,并相应编绘这些环境要素的基本系列图件。

建立洞穴环境监测站,定期监测各环境要素,引人计算机监测管理系统。

意大利、斯洛文尼亚、西班牙、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都对洞穴的环境因子,主要包括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灰尘、风速水文、生物等进行了监测,希望能了解旅游对洞穴产生的影响,希望能找出一个洞穴生态环境稳定和安全性的预警系统及保护方法。

3.建立大水洞区域、完善产业链条
时间短、有效消费有效、产业链条较短,要知道,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以水洞为中心,包括温泉寺、庙后山、关门山、汤沟、和铁刹山五处重要景点,是集山、水、洞、湖、林等自然景观和寺庙、古人类遗址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的旱洞的龙宫(恐龙、老虎等)似乎与整个主题结合的不太紧密,类似的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可以紧贴地质变迁、生物演化这样一个主题来做,一天龙是不是与小白龙的传说结合的再紧密一点,是不是更好一点。

旅游纪念品没有特色。

4.合力打造名牌景区
因溶洞本身景观的雷同性而难以游客向往的唯一溶洞景观,全国还没有一个开放的溶洞能象长江三峡、黄山、泰山、张家界、九寨沟风光那样具全国和世界性的吸引力,当开发的溶洞,只要与别的景区合力推出才能发挥旅游景区群体优势,起锦上添花的“马太效应”。

(其实,可能与其它景区产生正效应与与负效应,目前看我们这一地区不会产生同质性的旅游资源,所以问题不大)。

浙江瑶琳洞即是典型实例,该洞仅距国际旅游名城杭州西湖84公里,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形成到了西湖、必游瑶琳的态势。

近的要与五女山高句丽王城、远的说要与千山、长白山等国家级的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国家顶级旅游线路。

5.加大营销宣传力度
J 国家地理把本溪水洞选为“中国最美洞穴之一”,很多人才第一次
听说本溪水洞。

J 向社会公开征集口号。

贵州织金打鸡洞被人誉称“打鸡归来不看洞”类型这种口号本溪水洞换不太响亮。

J 推出、打造形象代言人喀纳斯湖水怪、神农架野人、长白山“天池怪兽”实际上都充当了当地旅游宣传的形象代言人,隔三差五地把它炒热。

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刺激的心理需求。

本溪也有小白龙、小红孩、神秘脚印等。

6. 现代科技应用现在技术的应用
三维体验空间,普通游客的探洞的体验。

电脑模拟,闯关设置,(CS 战地、立体迷宫、加进一些科学知识,野外生存训练,让游戏脱离暴力色情,进行健康积极的游戏,探险精神、对科学的好奇心。

真是探洞的高难度性与小容量性,是不是可以建立大众娱乐性的模拟水下探洞活动,增加游客的有效消费,延长旅游时间,在被动的旅游活动中加入主动参与性项目,增加游客的多样化体验内容。

7.建立良好的解说系统
解说应免雷同化和庸俗化,加强科学知识的讲解,让游客感受到有趣刺激的旅游体验的同时,还能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审美的品位,增加他们对自然界事物本质的认识。

此外再结合历史事迹,会更全面、更形象、更生动。

既然汤河水是本溪水洞水源的最大补给者,为什么水洞内没有河沙和卵石,暗河的底部全是淤泥?这是由于汤河向本溪水洞进行水源补给,不是采用“集中注入式”,本溪水洞发育受到石灰岩的火成岩干扰
与阻隔,形成一道脉岩石墙的过滤网,再加上水洞坡度极缓,仅有千分之一。

一直是一个未受侵扰的原始世界,奇妙的地质构造、生物形态、组成奇妙的声学现象、光学现象。

如洞穴生物靠回声进行定位,没有眼睛,身体透明,没有阳光的世界,皮肤根本不需要色素。

增加科学元素。

温度、适度、光线,整体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等,(如没有日夜之分的单纯世界中,有试验证明如果在里面生活的话,睡眠与清醒的时间间隔变得越来越长)。

有很多类似的现象。

三、探险与旅游的关系
美国最长的猛犸洞经过180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在数百公里以外的地区发现另一个洞,经过数次失败终于成功,在一个洞进去总有在另外一个洞出去。

我们水洞对的真正重视也就二十多年,很难说以后没有惊人的发现,依靠不断的探索努力。

黄石公园,19世纪早中期,美国对西部地区很陌生,西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究竟有没有西海岸,由总统委派了一只探险队沿密苏里河溯流而上,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底了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海岸,沿途发现了很多自然奇观,在返回的路上,有的探险家又毅然决然地重返位于蒙大拿、爱达荷与怀俄明的现在黄石公园地区进行考察,最后景观很多人不断的努力,终于在1872年由美国国会通过形成世界上第一国家公园。

明代大旅行家、大探险家徐霞客,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有一次,当到达湖南衡阳,在准备游览麻叶洞时,当地老百姓告诉他:“麻叶
洞里有神龙虎怪,从来没人敢进去。

”徐霞客没有理睬这套迷信说法,决定做第一个探索者,想找个向导带路,却没人敢冒险。

他出高价找到一个向导,可是正当准备进洞的时候,向导听说徐霞客是个读书人,吓得向导说:“好家伙!我以为你是法师才敢给你领路,我这条命可赔不起”说罢,转身就走了。

他从容地脱下衣服,拿着火把下洞进行探察、亲身感受了岩溶洞穴的大千世界。

在那个时代的认知水平、那么简陋的装备条件下。

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进行了较为考察和研究,所著《徐霞客游记》,是我国17世纪地理学上最卓越的成就。

他比欧洲描述和考察石灰岩地貌要早一两百年。

我国的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约130万km2 占全国意面积的14%,是世界上碳酸岩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

但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最长洞穴,最深洞穴都绝大多数世界之最都出现的欧美国家,除了地质条件外,探险家的精神、发现家的眼睛也至关重要。

昨天我们去本溪水洞考察时,碰到了我们本溪水洞探秘第一人朱正青老人的儿子朱正奇,据他说,朱正青老人还健在,这也是我们本溪水洞中国民间的探险家,应该大力宣传。

总之本溪水洞的旅游资源目前看是一种区域性的旅游资源,营销宣传的好完全可以成为享有盛誉的国家级旅游资源,经营策划好了完全有希望成为世界级高品味的旅游资源。

希望经过不断的发掘与探索,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这也是我们的希望和心愿!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北京天人旅游规划设计院-陈志刚,eco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