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桩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
充电桩建设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

充电桩建设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现代社会中,随着电动车的普及,充电桩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充电桩作为电动车充电的基础设施,对电动车的普及和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充电桩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充电桩建设经历了一定的起伏。
早期,充电桩建设主要由政府和国家能源公司推动,起步较慢。
但是,随着电动车市场的扩大和政策的推动,充电桩建设逐渐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多家民营企业开始涌入这一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充电桩建设。
当前,我国充电桩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建成公共充电桩超过52万个,私人充电桩超过22万个,充电桩总数位居全球第一。
充电桩建设已经覆盖了大部分主要城市和重点地区。
然而,充电桩建设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充电桩的布局不均衡。
虽然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充电桩数量已经较多,但是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充电桩建设仍然相对滞后。
其次,充电桩的充电速度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一些充电桩服务不稳定,充电速度慢,用户体验不佳,这限制了电动车的使用和普及。
最后,充电桩建设还存在管理和运营难题。
充电桩的维护、安全和收费等问题需要得到更好的解决。
未来,充电桩建设将朝着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充电设备会更加智能化。
例如,充电桩将配备更高效的充电电池、自动识别系统和智能支付系统,提供更便捷、安全的服务。
其次,充电桩的充电速度会得到提高。
目前,快速充电桩已经开始普及,充电速度更快,用户可以更快速地完成充电。
未来,超级充电桩的发展也将成为一种趋势,充电速度将进一步提高,减少用户等待时间。
最后,充电桩建设将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充电桩的设备和服务会更加人性化,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查询充电桩位置、实时空闲情况和充电电量等信息,提高使用便利性。
除了技术发展,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将对充电桩建设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国内充电桩发展现状研究

国内充电桩发展现状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汽车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带来的能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新能源汽车开始陆续的涌入市场,电动汽车的基础设施充电桩行业,成为了各企业竞相争夺的领域。
但目前电动汽车基础充电设施建设不完善、电费过高、电池性能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
所以就目前来说,电动汽车充电桩发展存在较大缺口、问题。
关键词:电动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缺口一、什么是充电桩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功能与加油站里的加油机是大体相似,都是为了给车辆增加行驶动力。
充电桩的建立速度应该和电动汽车的发展速度大概相统一来以确保车辆与车桩的平衡。
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的一部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停发展,充电桩的需要也将不断的扩大。
一般情况下,充电桩是安装在地面或者墙壁上的,能够为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动汽车充电,实现按时间、按电流、按充电数量等方式充电。
二、充电桩的分类充电桩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大多也是从安装的条件、服务的对象、安装的地点、充电的接口数等来进行一定的区分。
有落地式充电桩、挂壁式充电桩、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专用充电桩、交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一桩一充、一桩多充等1、公共充电桩在国家的支持下,国内新能源汽车一直不断的高速发展,充电桩市场规模在极速的增加。
2016年以后,公共充电桩的数量增长至185.3%,此后增长速度开始逐步放缓并平稳的增长。
到2019年第二季度末,国内的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为41.2万个;其中,有23.6万个是交流充电桩、17.5万个是直流充电桩,并且在同一时间,交直流一体式充电桩的占比只有0.1%左右。
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内,公共充电桩月均增加了11656个。
跟据充电联盟数据显示,在新基建政策准备推进建设充电桩以来,2020年每月平均会新增约2.3万台的公共充电桩。
从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一年的时间中,公共充电桩数量增长了56.4%;然后到2021年9月每月平均增长29.4%。
我国充电桩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充电桩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我国的充电桩建设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充电桩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充电桩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充电桩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充电桩建设正在加速。
截至2021年年初,我国已建设充电桩数量总计超过90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约占40%。
然而,与汽车保有量相比,充电桩的数量依然不足,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城市的街区和居民区,充电桩供不应求仍然普遍存在。
另外,充电桩的充电速度也是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充电桩的主流功率为30-60千瓦,对比其他国家,我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充电功率,并且加快建设快充桩,提高充电效率,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二、充电桩的趋势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扩大,加快充电桩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之一。
未来,我国充电桩的发展趋势主要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充电桩建设速度政策导向下,我国充电桩建设的速度正在加快,政府将加大对充电桩的补贴力度,降低充电桩的建设成本,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充电桩,加快消息租赁房屋中的充电桩的建设。
2.创新充电桩模式未来的充电桩建设也将更加注重创新模式。
例如,一些特色化的充电桩服务模式将逐步出现;在商业地产、住宅小区、医院等场所将逐步建设充电桩站点,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充电需求。
3.智能化充电技术未来,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充电桩也将更加智能化。
例如,智能充电桩将采用wifi、蓝牙等技术,实现充电桩和电动汽车的互联互通,方便用户控制和管理充电设备。
此外,随着5G技术的商用,充电桩建设将更加发展。
总之,充电桩建设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和环保事业的重要内容。
未来,我国的充电桩建设将紧跟市场需求,并不断探索创新模式,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智能化的充电服务。
能量桩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沟中,或是以U形管状垂直安装在竖井之中。通过中间介质(通常为水或
者是加入防冻剂的水)作为热载体,使中间介质在土壤耦合地热交换器的 封闭环路中循环流动,从而实现与大地土壤进行热交换的目的。
112-8
二、地源热泵技术概况
2.3.1 水平埋管地源热泵系统Βιβλιοθήκη (a) 水平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c) 并联式水平埋管
目 录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地源热泵技术概况 三、能量桩的技术与应用 四、PCC能量桩技术开发
五、结语
37-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发展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技术是我国及 世界各国追求的重要发展方向。
各能源消耗比重
图1 近3年各能源消耗比重
图2 2015年各能源消耗比重
112-3
实性好;较竖直埋管形式有较好的传热性能,从而在等量热传递情况下可以减少
埋管的长度。 (3)桩基埋管直接埋设在构建物的下面,节省用地面积,且施工进度较一般 的竖直埋管形式要快。但是,由于传热管下端弯曲要求,桩埋式管不太适用于小 直径桩。
112-14
三、能量桩的技术与应用
3.4 能量桩的研究现状
(1)能量桩的热传递特性研究 能量桩的能量传输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热传递过程。1994年日本的Morino首先
第11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江苏 宜兴, 2013.10.16
能量桩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研究进展
刘汉龙,孔纲强*,吴宏伟
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西康路1号
Tel.: +86+25-8378 7772
Cell Phone: +86-152 0516 8312 Email: gqkong1@
充电桩的现状和趋势

充电桩的现状和趋势
充电桩的现状和趋势正在经历快速发展。
现状:
1. 充电桩数量增加:随着电动车市场的快速扩张,充电桩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许多国家和城市都在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
2. 充电桩覆盖率提高:充电桩的覆盖范围正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充电桩分布在各个城市、商业区、高速公路等地方,方便了电动车主的用车需求。
3. 充电速度提升:新一代的快速充电桩可以提供更高功率的充电,使得电动车充电时间大幅缩短,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趋势:
1. 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快速充电技术不断改进,未来将出现更高功率、更快充电速度的充电设备,这将进一步提高电动车的使用便捷性。
2. 智能充电桩的普及:智能充电桩能够通过互联网连接,实时监控充电桩的运营状况,提供充电桩定位、预约、付费等服务,方便用户使用。
3. 共享充电桩的兴起:共享经济的兴起也影响到充电桩行业,许多共享充电桩平台相继涌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等方式找到最近的充电桩并进行共享使用。
4. 多式联运的充电桩需求增加: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多式联运成为未来的趋势,充电桩将不仅会服务于电动车,还会为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自行车等其他交通工具提供充电服务。
总的来说,充电桩的现状是快速增长且覆盖范围扩大,未来的主要趋势是提升充电速度、智能化、共享化和多式联运。
2022年我国充电桩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22年我国充电桩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近年来,电动市场非常喧闹,斯科拉,苹果,谷歌,百度等巨头时不时传出研发电动汽车和无人驾驶技术的进展消息。
电动汽车技术打算了电动汽车的根本,而充电桩技术则影响着电动汽车的普及。
目前,国内充电桩行业整处于规模基数小,投资回报周期长,智能化要求日益剧烈的情境。
我整理了这边文章,为各位读者分析一番国内充电桩行业的现在与将来。
现状:进展快速快速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积生产达到了27万辆。
从规模上看,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比例已经超过了汽车总量的1%,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进入了生命周期的成长期。
在这么一个过程当中,呈现出车、桩都快速进展的特征。
2022-2022年中国充电桩行业市场现状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正式电动汽车环保意识的不断催化,各地纷纷建立电动车充电站(桩),地方政府成电动汽车充电站(桩)建设关键推手。
目前,全国已有40多个省市进行了充电(站)桩的建设。
以深圳为例,2022年深圳市将建设各类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桩12750个,其中,公交快、慢速充电站各25个,公务车充电桩2500个,社会公共慢速充电桩10000个,社会公共快速充电桩200个。
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名目看,具有电动车车型的城市共有48个。
那么截止2022年全国估计将约有20~30万多个充电桩。
可以看出,将来充电桩行业将会是一个潜力看好的行业,与电动汽车市场携手进展。
将来:充电桩联网是趋势目前在充电桩的使用上,有着以下三个方面的困扰。
充电桩将来的数量会非常巨大,就算在数量上可以满意全国电动汽车使用者的需求,但是如何有效地将这大规模的充电桩联系起来,是充电桩技术将来进展的一个方向。
随着工业4.0的浪潮来袭,充电桩就会变得更加智能化。
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全国的充电桩联系在一张网络里。
将来,大数据将在充电桩的联网里扮演特别重要的作用。
我信任,将来的充电桩将会迎来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转变,与电动汽车更好地服务人类的生活,打造一张绿色环保的充电桩联网。
能源桩传热与承载特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
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能源桩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为未 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能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
摘要
本次演示对单桩水平承载特性进行了全面研究,概述了其研究背景、现状及 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场景。文章提供了单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原理与公式分析,并探 讨了在不同工程环境下应用单桩水平承载特性的方法。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单桩 水平承载特性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单桩,水平承载特性,原理,应用,研究现状
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
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本次演示将得到以下主要结果: 1、揭示了能源桩在实际环境下的传热机制和承载特性;
结果与讨论
2、发现了能源桩性能衰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3、建立了能源桩全生命周期内的性能预测模型,实现了对其寿命的准确评估。
结果与讨论
在讨论部分,我们将深入分析上述研究结果,阐述能源桩传热与承载特性之 间的相互影响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其性能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我们将探讨未来 可能的研究方向,例如新能源技术的融合、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等。
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
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
针对单桩水平承载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 方面展开:
1、加强理论模型的研究,提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通过引入更 复杂的土壤条件、更精确的桩-土相互作用等因素,对现有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
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
2、深入研究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单桩水平承载特性,特别是针对复杂地形、不 同土质条件等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还需要不同施工方法和工艺对单桩水平 承载特性的影响。
中国充电桩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充电桩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首先,中国充电桩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推动中国充电桩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给予了一系列的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企业进入该行业。
其次,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也是中国充电桩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对充电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
再者,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下降,使得充电桩的技术含量提高,价格更加合理。
其次,未来中国充电桩产业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充电桩的智能化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未来的充电桩将更加智能化,具备远程监控、在线支付、数据统计等功能,提高用户的使用便利性。
其次,快速充电技术将迎来重大突破。
目前充电时间过长是限制电动汽车普及的一个主要问题,未来快速充电技术的发展将有效缩短充电时间,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再者,充电桩产业将呈现出规模化和集中化发展的趋势。
随着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技术的进步,充电桩企业将倾向于规模化经营,形成以几家大型企业为主导的行业格局。
最后,充电网络的建设将成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充电桩的分散和不完善是限制新能源汽车普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未来需要加大充电设施的建设力度,构建完善的充电网络,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总结起来,中国充电桩产业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受到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发展势头迅猛。
未来,充电桩产业将不断迈向智能化、快速化,形成规模化、集中化的发展格局,并加大充电网络建设力度。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发展和政策的支持,中国充电桩产业有望成为全球充电桩产业的领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量桩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作者:石雨恒付长郓钱建来源:《价值工程》2019年第33期摘要:能量桩是一种将地源热泵技术和传统桩基相结合的新型桩基。
与传统桩基不同,能量桩工作时需同时承担上部建筑荷载和桩体温度变化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桩体温度变化对能量桩工作特性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对能量桩承载特性的影响和对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影响两个方面。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能量桩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阐述,并提出能量桩的未来研究方向。
Abstract: The energy pile is a new type of pile foundation which combines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technology with traditional pile found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pile foundation, the energy pile needs to bear the influence of the upper building load and the temperature change of the pile body at the same time when it works. At pres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change on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ergy pi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on the bear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nergy pile and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ile-soil interfac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pound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nergy pil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energy piles.关键词:能量桩;温度变化;承载特性;桩土接触面Key words: energy pile;temperature change;bearing characteristic;pile-soil interface中图分类号:TU473.1;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33-0137-020; 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功能多样化的绿色节能建筑的需求越来越高,绿色能源逐步走上舞台,地热能便是其中之一。
为了有效利用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技术应运而生。
但是,地源热泵技术将换热管直接埋置于地下,施工工期长、成本高,而且极大使用地下空间。
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浅层地热能和避免传统地源热泵技术的缺点,国内外学者们将换热管埋置于传统桩基内,使得桩体能够同时承担上部建筑荷载和作为换热管的载体。
能量桩相较于传统桩基具有很大优势,不仅施工工期短、成本低,换热效率高,而且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地下空间的使用。
因此,近年来学者们对能量桩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在桩体温度变化对能量桩工作特性影响方面获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1; 温度对能量桩承载特性的影响1.1 桩身应力桩体升温和降温时会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形,这种变形会受到桩顶、桩侧和桩端的约束作用,桩体内部随之产生温度附加应力。
桂树强等[1]通过能量桩现场试验发现,桩体内部附加温度应力大约为100-300kPa/℃。
Cecinato等[2]对能量桩运行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研究表明,能量桩工作时桩体温度可提高25-30℃。
由此可见,能量桩内部的附加温度应力可以达到兆帕量级。
Bourne-Webb等[3]在伦敦进行的能量桩热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表面,桩体附加温度应力的大小和分布与桩体约束条件密切相关,两端自由时的桩身轴力如图1所示。
1.2 桩侧摩阻力桩体温度变化对能量桩的桩侧摩阻力也有明显的影响。
孔纲强等[4]通过能量桩室内模型槽试验发现,桩体升温导致桩侧上部产生负摩阻力,下部产生正摩阻力,桩体降温情况相反。
Stewart等[5]开展了端承型能量桩的离心机试验,结果表明升温使桩体完全向上变形,桩侧均为负摩阻力。
Amatya等[6]对桩侧摩阻力的分析具有类似的结果,如图2所示。
1.3 桩顶沉降桩体升温会使得桩顶向上隆起,降溫会引起桩顶附加沉降。
所以,在满足桩基承载力的前提下,还需要控制桩顶沉降以使建筑物沉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国内外学者们也纷纷开展了对能量桩桩顶沉降的研究。
Ng等[7]开展了能量桩离心机试验,研究发现多次温度循环后桩顶产生了明显的附加沉降。
Cesar Pasten等[8]提出了一种能够考虑温度影响的荷载传递法,通过此法对有桩顶荷载作用的能量桩进行计算研究,发现长期温度循环会引起桩体的塑性变形,使桩顶处产生累积沉降,其值与温度循环周数有关。
1.4 極限承载力现有研究表明,温度变化对能量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与地基土的类别有关。
Wang等[9]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发现砂土地基中的能量桩极限承载力基本不受温度变化影响。
Rosenberg[10]通过研究粉土地基中能量桩的极限承载力指出,当温度提高20℃和41℃时,极限承载力分别提高了20%和33%。
Goode等[11]的离心机试验结果同样表明砂土地基中的能量桩极限承载力基本不受温度变化影响,而粉土地基中能量桩的极限承载力随温度增加有明显的提高。
2; 温度对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影响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对桩侧摩阻力的发挥和桩体沉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用来描述常规桩基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桩土接触面模型主要有理想弹塑性模型、Clough与Duncan[12]提出的双曲线模型、三折线模型等。
但是,由于能量桩工作时桩土接触面呈现循环加卸载特性,以上传统的桩土接触面模型不能用来描述能量桩的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
目前学者们较多地利用曼辛法则来构建能够描述能量桩循环加卸载特性的桩土接触面模型,但是均未考虑温度对模型参数的影响。
季节不同,能量桩工作时经历的温度变化情况不同。
在夏季模式中,桩和桩周土的温度逐渐上升到稳定值后会保持一段时间,运行结束后温度恢复。
在冬季模式中,温度变化情况相反。
针对这一问题,需要考虑不同温度下的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
目前相关领域研究较多的是冻土和结构之间接触面的力学特性,对能量桩工作温度变化范围内的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研究还很少。
有限的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的影响与土的类别有关,砂土中的影响不大,而黏土中的影响较为明显。
3; 结论与研究展望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归纳,可以看出桩体温度变化对能量桩工作特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能量桩的桩身应力、桩侧摩阻力、极限承载力和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等方面。
但是,由于能量桩在温度变化和桩顶荷载耦合作用下的工作特性较为复杂,学者们对能量桩的研究尚未结束。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着重研究能量桩工作温度变化范围内的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以及温度对土体力学特性的影响。
参考文献:[1]桂树强,程晓辉.能源桩换热过程中结构响应原位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36(6):1087-1094.[2]Cecinato F, Loveridge F A. Influences on the thermal efficiency of energy piles[J]. Energy, 2015, 82: 1021-1033.[3]Bourne-Webb P J, Amatya B, Soga K.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nergy pile behaviour[J]. Proceedings of the ICE-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2012, 166(2): 170-177.[4]孔纲强,王成龙,刘汉龙,等.多次温度循环对能量桩桩顶位移影响分析[J].岩土力学,2017,38(4):0-7.[5]Stewart M A, McCartney J S. Centrifuge modeling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in energy foundations[J]. 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3, 140(4):04013044.[6]Amatya B L, Soga K, Bourne-Webb P J. Thermo-mechanical behavior of energy piles[J]. Geotechnique, 2012, 62(6):503-519.[7]NG, C. W. W. et al. Centrifuge modelling of energy piles subjected to heating and cooling cycles in clay[J]. Geotechnique letters, 2014, 4(4): 310-316.[8]Pasten C, Santamarina J C. Thermally induced long-term displacement of thermoactive piles[J]. J. Geotech. Geoenviron. Eng. 2014, 140(5):70-75.[9]Wang B, Bouazza A, Haberfield C.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from laboratory scale model geothermal pile subjected to thermal-mechanical loading[C]. Geo-Frontiers 2011@ Advance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ASCE, 2011: 430-439.[10]Rosenberg J E. Centrifuge modeling of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in thermo-active foundations[D].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2010.[11]Goode J C, Zhang M, McCartney J S. Centrifuge modelling of energy foundations in sand[C]. ICPMG2014–Physical Modelling in Geotechnic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ysical Modelling in Geotechnics. 2014: 729-735.[12]Clough G W, Duncan J M.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of retaining wall behavior[J]. Journal of the Soil Mechanics and Foundations Division, 1971, 97(12): 1657-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