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IDSA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诊治指南(中文版)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以及无菌操作规程,开 展相关目标检测,有效降低感染率。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置管前 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轻柔,如出现导入困难不可反复 强置,应立即请泌尿专科医师会诊,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充分消毒尿道口,防止污染。要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 肤粘膜,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男性:先洗净包皮及冠状沟,然后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
预防与控制泌尿道感染的建议
插管病人的空间隔离
为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机会,留置导尿管的感染病 人和非感染病人不应住在同一房间或相邻的床位。
细菌学监测
插管病人常规细菌学监测作为感染控制措施的意义 还未确立,故不推荐常规细菌学监测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管理制度
1.医务人工应当接受关于无菌技术、导尿操作、留置导尿 管的维护以及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的培训和教育, 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一般因素:(不可改变) 年龄 性别 基础疾病(如脑血管意外、严重的感 染性疾病、严重外伤) 免疫力和其他健康状态(有并发性疾 病,如糖尿病、截瘫等)
特别危险因素
导尿管留置时间 导尿管置入方法 导尿管护理质量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
泌尿道感染的发生率
与留置时间正相关
24小时内单次短暂导尿管插入 开放留置导尿管4天以上 密闭式导尿7天以内
如果需要大量尿液作特殊分析应运用无菌操作从引流袋内 获取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疗指南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疗指南IDSA,2009年增补版注明:指南涉及多个专业,翻译存在一些问题,译者把握不准的地方,多附有英文原文,尤其导管的分类和结构名称。
如果需要,阅览原文更为有益。
IDSA Guidelines for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 • CID 2009:49 (1 July) • 1摘要诊断:血管内导管的病原学培养一般原则1.如果怀疑病人存在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应该在拔除导管后,送检导管进行病原学检查;如果病人不存在CRBSI症状和体征,无需对所有拔出的导管进行常规性病原学检查(A-II)。
2.不推荐对导管尖端进行定性的肉汤培养(A-II)。
3.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应该对导管尖端进行病原学培养,而不是导管皮下潜行段(B-III)。
4.如果病人留置的是抗感染血管内导管,对导管尖端进行培养时,应该在培养基内加入针对导管所含抗感染物质的拮抗剂(A-II)。
5.对5cm导管尖端进行半定量培养(roll-plate法)时,如果菌落计数超过15cfu,可以判断导管尖端存在病原菌定植。
对导管尖端进行定量肉汤培养(sonication,超声提取)时,如果菌落计数超过102cfu,可以判断导管尖端存在病原菌定植(A-I)。
6.如果怀疑存在导管相关感染,并且穿刺点处有渗液或者分泌物,应用拭子取样送检病原学培养和革兰染色(B-III)。
短期留置的血管内导管,包括动脉导管Short-term catheters, including arterial catheters 7.对于短期留置的血管内导管,建议使用roll plate法进行常规的临床病原学检查(A-II)。
8.如果怀疑存在肺动脉导管相关感染,建议对转换器(换能器,introducer)尖端进行病原学培养(A-II)。
长期留置的血管内导管Long-term catheters9.如果穿刺点(insertion site)和导管头(catheter hub)半定量培养菌落计数均小于15cfu/plate,强烈建议血管内导管不是血流感染的感染源(A-II)。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1.导管选择和使用: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根据患者病情和导尿需要的时间长短来选择不同类型的导尿管。
对于长期导尿的患者,尽量选择硅胶材质的导尿管,降低感染风险。
在使用导尿管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尿管。
2.导尿过程中的消毒:在导尿前和插入导尿管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消毒。
对于男性患者,应用无菌梗阻灌尿法插入尿道,避免用手直接握住导尿管。
对于女性患者,尽量采用无菌环境,使用无菌手套,避免双手直接接触尿道。
3.导尿管周围护理:对于已插入导尿管的患者,需要定期对导管周围进行清洁和护理。
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导管周围的清洁,使用温盐水或医用洗剂轻轻清洗导管周围的皮肤,避免污染导管。
4.尽早拔除导尿管:尽早拔除导尿管是减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有效措施。
在满足拔管条件的情况下,应尽早拔管,减少导尿时间。
5.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应用抗生素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但应合理选择抗生素和使用剂量,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6.患者教育和自我护理:患者和家属应接受针对导尿管使用的相关知识教育,并进行自我护理。
患者应定期更换尿袋,并注意尿袋的卫生情况。
在拔管后,应进行尿流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总之,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导管和正确使用导管,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更换导管和清洁导管周围的护理,尽早拔除导尿管,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此外,患者和家属的教育和自我护理也至关重要。
只有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
成人导管相关泌尿道感染

成人导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引言留置导尿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诊断和治疗以及便于排尿。
置管增加了菌尿症的风险,其临床表现可能呈良性,也可能发展为严重感染。
除了在不需要时移除导管外,目前对导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UTIs)的最佳处理措施总体上还缺乏共识。
本专题将总结膀胱留置尿管的患者的症状性UTI和无症状性细菌尿的相关问题。
其他情况下的无症状性细菌尿和膀胱炎的相关问题,以及放置膀胱导管的指征、方法、管理及并发症,将单独讨论。
定义除了膀胱细菌尿,尿道周围定植细菌的污染也可能使尿样中存在细菌,所以多个专家组都提出了可能在特定情况下代表着真性膀胱细菌尿的尿样细菌生长阈值。
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指南对导管相关细菌尿的定义如下[1]:●症状性细菌尿(泌尿道感染,UTI)—留置尿道导管、留置耻骨上导管或使用间歇性导尿的患者出现符合UTI的症状或体征且无其他明确感染源,同时培养结果显示尿路致病性细菌大于等于103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mL。
符合UTI的症状包括:发热、耻骨上或脊肋角压痛,以及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系统性症状,如精神状态改变、低血压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证据。
●无症状性菌尿—留置尿道导管、留置耻骨上导管或间歇性导尿的患者,其培养结果显示尿路致病性细菌≥105 cfu/mL,但不伴有符合UTI的症状。
不再置管但过去的48小时内使用过尿道、耻骨上或阴茎套导管的患者,符合以上定义时也考虑为导管相关UTI或无症状性细菌尿。
导尿管标本受到尿道周围细菌污染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在症状性患者中代表着真性膀胱细菌尿的细菌生长阈值可能较低。
尽管IDSA指南承认有症状患者中低至102cfu/mL的菌落数与膀胱细菌尿有关,但其仍选择103cfu/mL作为阈值,因为很多实验室无法对低于该值的细菌进行定量。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05
培训与教育计划制定
医护人员培训内容与方法建议
培训内容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知识、导尿管相关操作技能、感染防控措 施等。
培训方法
采用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水 平和操作技能。
患者及家属教育内容与方式选择
教育内容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措施、导尿管护理方法、感染 症状识别等。
教育方式
通过宣传册、宣传视频、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向患者及家属 普及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同时,针 对不同年龄段和认知水平的患者及家属,采用不同的教育方 式和内容,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06
监测与评估机制建立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介绍
监测指标设定
数据分析方法
设定明确、可操作的监测指标,包括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病 原菌种类、耐药性等。
背景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医院内常见的感染之一,对患者康复和医疗资源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预防与控制 措施至关重要。
02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指患者在使用导尿管过程中发生的尿路感染。这种感染与导尿管的 留置和使用密切相关。- 分类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南
汇报人: 2023-12-20
目录
• 引言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概述 • 预防措施 • 控制策略 • 培训与教育计划制定 • 监测与评估机制建立
01
引言
目的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提供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 预防与控制方法,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

诊断
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
≥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
≥105cfu/ml。
★耻骨联合上膀胱穿刺留取尿液培养的细
菌菌落数≥103cfu/ml。
★新鲜尿液标本经离心应用相差显微镜检
查,在每30个视野中有半数视野见到细菌。
★经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有尿
路感染证据的。
无症状性菌尿症
核心策略6
执行品质指标的改进项目,可以提高导管使用的 •
合理性以及减少感染的风险 例如: ―预警或提醒 ―自动停止医嘱 ―不要把更换导管当成常规护理操作 ―按照指南/标准方法管理手术期间的插管
补充策略
• 选择其他置入导尿管(间歇性导管、安全套导尿管)
• 使用超声设备评估尿量以减少不必要的插管
策略的实施
10-20ml尿液置于无菌容器内。
2.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并接种,室温下保存不超过2小时。
3.不用于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可从集尿袋中采集新鲜的尿
液,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置入尿管的提示
没有明显指征的应尽量避免置入尿管 一旦不必要,应及时拔除留置尿管
留置尿管的时间越长,感染的风险越大!
• 如果在执行所有预防策略后感染率未降低 则可以考虑补充策略:
– 核心策略中导管的使用、置入、以及护理的问
题 – 确保核心策略的顺应性
预防措施监督
• 手卫生依从性
• 教育依从性
• 置入和拔除导管操作的执行力
• 导管安置指征的遵从性
方法
人 手卫生不规范 医护人员 导尿前消 毒不规范 概念理解 不够透彻 隔离不到, 交叉污染 天气 炎热 病情危重, 免疫力低 病人 留置尿管 相关泌尿 道感染率
导管相关尿路感染ppt课件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
机制: 1、污染导尿管或尿道外口细菌种植于膀胱; 2、沿导尿管内腔上行感染膀胱; 3、导尿管与尿道粘膜间细菌生长繁衍并上行感
染膀胱
临床诊断
患者出现发热〔>38℃〕、尿频、尿急、 尿痛等尿路刺激病症,或者有下腹触痛、 肾区叩痛,以及尿培育阳性,即菌落数 ≥105cfu/ml,病原体不超越2种。
CA-UTI中心预防控制措施
尽早拔管
防止不 必要的 留置尿管
CA-UTI中心预防控制措施
❖ 防止不用要的留置尿管:长时间的运用导尿管是 最重要的危险要素,留置尿管引起菌尿的每日危 险性为3%-10%,30日后为100%,因此要 严厉掌握留置尿管的顺应症,防止不用要的留置 导尿。留置导尿不应该作为尿失禁的常规处置措 施,除非尿失禁其他处置措施无效或患者要求留 置导尿。
预防与控制措施
悬垂尿袋, 不高于膀胱程度 坚持尿道口清洁 大便失禁者清洁后消毒 坚持尿液引流系统
通畅和完好 洗澡或擦身时 留意维护防止浸入水中 疑似尿管阻塞 应改换尿管,不得冲洗
置管后
每日评价 感染时、改换、送检
手卫生 出现可疑尿路感染 抗菌治疗前先换尿管 正确留置尿标本
国际上预防与控制 引荐指南
病原学诊断
——患者虽然没有 病症,但在1周 内有内镜检查或 导尿管置入,尿 液培育革兰阳性 球菌菌落数 ≥104cfu/ml ,革兰阴性杆菌 菌落数 ≥105cfu/ml
病原学特点
❖ CA-UTI最常见的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和念珠菌 属,其次是肠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 伯菌和肠杆菌等。
❖ 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是日益突出的问题,大约 1/4的大肠埃希菌和1/3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菌株 对喹诺酮类耐药,革兰阴性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 和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耐药率也很高。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教学演示课件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定期更换导管和尿袋,保持尿道口和 导管清洁干燥。
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导管 材质和抗菌性能对CAUTI发生率 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更合适的导
管提供依据。
针对CAUTI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效 果评价方面,可以开展多中心、 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获得更可
靠的证据支持。
临床研究显示,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显著降低CAUTI的发生率,如定期更换导 管、保持尿道口清洁、使用抗生素等。
临床建议
对于需要留置导管的患者,应尽量选 择材质柔软、表面光滑、抗菌性能好 的导管,以减少尿道刺激和感染风险 。
对于已经出现CAUTI症状的患者,应 及时进行尿液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 根据检查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 治疗。
04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诊断和治 疗
诊断方法和标准
01
02
03
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尿 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 染症状。
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 多,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 菌种类。
影像学检查
如B超、CT等,可辅助判 断感染部位和程度。
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治疗原则
及时去除感染源,合理选用抗生素,积极预防并发症。
此外,可以关注新兴技术如生物 材料、纳米技术在导管设计和应 用中的潜力,以期开发出更加安
全有效的导管产品。
THANKS
感谢观看
保持尿道通畅
保持患者尿道通畅,避免尿液 潴留,有助于减少细菌滋生的
机会。
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价
早期识别和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一旦 出现感染迹象,应立即采取相应 的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抗生素和
更换导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IDSA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诊治指南概要随着留置导尿在医院及长期护理机构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医疗相关性感染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留置导尿是不恰当的。
在医疗过程中,大量的人力及花费被用于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特别是在有尿路感染症状及体征的患者(CA-UTI)中。
在本指南中,我们阐述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发病机制方面的背景信息,同时给出了关于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循证医学推荐意见。
遗憾的是,与此相关的文献大多报道的是导管相关性无症状菌尿症(CA-ASB)或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没有明确区分CA-ASB和CA-UTI,但主要指CA-ASB),而非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
因为大多数的临床研究将导管相关性菌尿症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测量结果,故此本指南大多数的推荐意见是关于导管相关性菌尿症的。
降低CA-ASB和CA-UTI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严格限定留置导尿的适应症以及尽早拔除导管来降低尿管的使用。
在降低CA-ASB和CA-UTI发生率方面,减少尿管使用的策略已经被证实有效,而且可能比指南中其他策略都有效。
所以医疗机构均应该优先执行该策略。
CA-ASB和CA-UTI的诊断方法1.对于尿道内、耻骨弓上或间断留置导尿的患者,CA-UTI被定义为具有符合一般尿路感染的症状或体征而没有其他感染来源,同时单次导管内或中段尿标本培养出至少一种细菌菌落数大于10^3cfu/mL,留取中段尿的患者其尿道内、耻骨弓上或尿套在之前48h内已拔除(A-III)。
对于使用尿套且有症状的男性患者,诊断CA-UTI的菌落数的阈值尚无足够的数据形成推荐。
2.除进行某些用来观察干预措施可降低CA-ASB和CA-UTI发生率的试验研究(A-III)以及某些诸如孕妇的特定医疗条件(A-III)下时,均不应进行CA-ASB诊断筛选。
对于尿道内、耻骨弓上或间断留置导尿的患者,CA-ASB被定义为单次导管内尿标本培养出至少一种细菌菌落数大于10^5cfu/mL,同时无一般尿路感染的症状或体征(A-III)。
对于使用尿套的男性患者,CA-ASB被定义为单次由新更换的尿套内留取的尿标本培养出至少一种细菌菌落数大于10^5cfu/mL,同时无一般尿路感染的症状或体征(A-II)。
3.符合CA-ASB和CA-UTI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新发的或逐渐加重的发烧,寒战,意识改变,心神不宁,无其他明确原因的嗜睡;侧腹痛;肋脊角压痛;急性血尿;盆腔部不适;在已经拔除导管的患者中还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急或尿频,或耻骨弓上疼痛或压痛(A-III)。
对于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则可能表现为肌肉强直的加重,植物神经反射失调,或感觉不适(A-III)。
4.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脓尿并不一定可以诊断CA-ASB和CA-UTI(A-II)。
有无脓尿或脓尿的程度均不可用来鉴别CA-ASB与CA-UTI(A-II)。
脓尿合并CA-ASB并不是抗生素治疗的指征(A-II)。
无脓尿而有症状的患者往往提示其他诊断,而不是CA-UTI(A-III)。
5.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单纯的依靠尿液有无臭味或浑浊并不能鉴别CA-ASB与CA-UTI,也不能作为行尿培养或抗生素治疗的指征(A-III)。
减少不适当的尿管置入及留置时间限制不必要的留置导尿6.尿道内导管留置应当有适应症(A-III)。
尿道内导管留置不应用于治疗尿失禁(A-III)。
对于某些例外的患者,当其他方法治疗均无效时,如患者要求可考虑应用。
7.医疗机构应该制定一个尿道内尿管留置的适应症列表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且定期评估员工遵循指南的依从性(A-III)。
8.在留置尿道内导管前,医疗机构需要有一张关于留置尿管的医师守则的图标(A-III)。
9.医疗机构应该考虑应用便携式膀胱扫描仪来决定术后患者是否有必要留置导尿(B-II)。
终止尿管10.如无必要应即刻拔除尿道内导管以降低发生导管相关性菌尿症(A-I)及CA-UTI(A-II)的风险。
11.医疗机构应当考虑应用基于护士或电子设备的医生提醒系统以减少不适当的尿管留置(A-II)及CA-UTI(A-II)。
12.医疗机构应当考虑应用自动终止命令以减少不适当的尿管留置(B-I)。
留置尿管前需考虑的策略感染预防13.医院和长期护理机构应当制定、维持并公布推荐的关于留置导尿适应症,尿管置入及维护技术,停止策略,以及更换导管指征等方面的政策和流程(A-III)。
对与这些政策和流程相关的医护人员的教育及培训应当包含在策略之内(A-III)。
14.医疗机构可以考虑定期向医护人员反馈导管相关性菌尿症的发生率以降低其发生风险(C-II)。
该干预是否可发生降低CA-UTI的风险尚无足够的数据形成推荐。
15.尚无足够的数据形成推荐:是否应当将有尿道内导管的患者与其他有尿道内导管或侵入性装置的患者分置于不同房间以降低发生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风险。
尿道内留置导尿的替代方案16.对于男性患者,如果有留置尿管的指征同时残余尿极少,则尿套应当考虑作为短期(A-II)尿道内置管的替代方案,而对于有认知障碍的男性患者,尿套亦可以作为长期(B-II)尿道内置管的替代方案。
???关于尿套相对于短期或长期尿道内置管是否可降低CA-UTI的发生率,尚无足够的数据形成推荐。
关于尿套相对于短期或长期尿道内置管是否可降低认知功能障碍人群的导管相关性菌尿症的发生率,尚无足够的数据形成推荐。
17.间断留置导尿应当考虑作为短期(C-I)或长期(A-III)尿道内留置导尿的替代方案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菌尿症的发生率,并应当考虑作为短期(C-III)或长期(A-III)尿道内留置导尿的替代方案以降低CA-UTI的发生率。
18.耻骨上留置导尿可以考虑作为短期尿道内留置导尿的替代方案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菌尿症(B-I)和CA-UTI(C-III)的发生率。
关于耻骨上留置导尿相对于长期尿道内留置导尿是否可降低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发生率,尚无足够的数据形成推荐。
关于间断留置导尿相对于耻骨上留置导尿是否可降低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发生率,尚无足够的数据形成推荐。
间断留置导尿技术19.在门诊病人(A-III)及福利机构(B-I)中,可以优先考虑采用清洁(非无菌)而不是无菌导管,二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风险相同。
20.在门诊病人(B-III)及福利机构(C-I)中,可以考虑采用可重复使用的导管代替一次性导管,二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风险相同。
21.关于应用哪一种方法清洁可重复使用导管更优,尚无足够的数据形成推荐。
22.不推荐常规应用亲水材料的导管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风险(B-II)。
23.与标准治疗相比,尚无足够数据支持推荐应用便携式膀胱扫描仪或非接触技术可降低发生CA-UTI的风险。
尿道内导管置入技术24.尿道内导管留置应当采用无菌技术和灭菌器材(B-III)。
留置尿管后需考虑的策略密闭导管系统25.应当使用具有远端针式取样端口的密闭导尿系统来降低需短期尿道内导尿或耻骨弓上导尿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菌尿症(A-II)或CA-UTI(A-III)的风险,及需长期尿道内导尿或耻骨弓上导尿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菌尿症(A-III)或CA-UTI(A-III)的风险。
制度特异性策略应当发展为确保尽可能减少导管连接部位的断开(A-III),以及引流袋和引流管低于膀胱水平(A-III)。
26.使用预先连接好的引流系统(尿管预先与密闭引流袋管连接)可能会减少导管相关性菌尿症的发生(C-II)。
尚无足够数据支持推荐该引流系统可以降低发生CA-UTI的风险。
27.不推荐导尿后应用复杂密闭引流系统或者用胶带密封尿管和尿袋管连接部位的方法来减少导管相关性菌尿症(A-I)或CA-UTI(A-III)的发生率。
抗菌涂层导管28.可以考虑应用银合金或抗生素涂层导管以减少或延缓需短期尿道内置管的患者导管相关性菌尿症的发生(B-II)。
尚无足够数据支持推荐涂层导管是否可用于减少需短期尿道内置管的患者CA-UTI的发生。
尚无足够数据支持推荐涂层导管是否可用于减少需长期尿道内置管的患者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发生。
全身性抗生素预防29.不管短期(A-III)还是长期(A-II)留置导尿,包括外科手术患者均不应预防性全身抗生素治疗,因其可选择出耐药菌。
六亚甲基四胺盐(盐酸乌洛托品)30.对于需长期间断(A-II)或长期尿道内或耻骨上留置导尿(A-III)的患者,六亚甲基四胺盐不应常规用来减少其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发生。
尚无足够数据支持推荐应用六亚甲基四胺盐来减少使用尿套患者CA-UTI的发生。
31.对于妇产科术后需留置导尿不超过一周的患者,六亚甲基四胺盐可以考虑用来减少其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发生(C-I)。
并由此推测应用于其他术后患者有类似的效果。
至于哪一种六亚甲基四胺盐效果更优,尚无足够数据支持推荐。
32.应用六亚甲基四胺盐时,尿PH值应当保持在6.0以下(B-III)。
至于如何更好的达到一个低的尿PH值,尚无足够数据支持推荐。
蔓越莓产品预防33.对于因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需要间断或尿道内留置导尿的患者,蔓越莓产品不应常规用来减少其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发生(A-II)。
尚无足够数据支持推荐蔓越莓产品用来减少其他包括使用尿套在内的需留置导尿患者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发生。
加强尿道护理34.不管男性和女性患者,每日PVP-I,磺胺嘧啶银,多种抗生素乳膏,或药皂以及清水清洁尿道均不推荐常规用以降低尿道内留置导尿的导管相关性菌尿症发生(A-I)。
至于尿道清洁是否可减少CA-UTI的发生,尚无足够数据支持推荐。
冲洗导管35.对于尿道内留置导尿的患者,不推荐用抗菌药物冲洗尿管来减少或杜绝导管相关性菌尿症(A-I)或CA-UTI(A-II)的发生。
36.抗菌药物冲洗尿管可考虑选择性用于那些需外科手术而短期留置导尿的患者以减少导管相关性菌尿症的发生(C-I)。
至于膀胱冲洗是否可减少这些患者CA-UTI的发生,尚无足够数据支持推荐。
37.不推荐常规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来减少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发生,及减少长期尿道内留置导尿时尿管阻塞的发生(B-II)。
尿袋内置入抗菌剂38.不推荐常规在尿袋内加入抗菌剂或防腐剂以减少留置导尿患者导管相关性菌尿症(A-I)或CA-UTI(A-I)的发生。
常规尿管更换39.对于需长期尿道内或耻骨弓上留置导尿的患者,甚至于那些反复出现早期尿渣堵塞尿管的患者,均无足够数据支持推荐常规更换尿管(比如2-4周)是否能减少导管相关性菌尿症或CA-UTI的发生。
拔除或更换尿管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40.不管全身用药还是膀胱冲洗,预防性抗菌药物均不推荐常规用于减少尿管置入时CA-UTI 的发生(A-I)及减少拔除(B-I)或更换尿管(A-III)时导管相关性菌尿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