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头版致歉:媒体节操掉光
《新快报》陈永洲事件的“媒介审判”现象思考

一、“媒介审判”现象的出现
. Al“l媒R介i审g判ht”s一R词e是s一e个rv舶e来d品.,最
早由西方学者提出,指的是一种不是依据 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 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 “报刊审判” (trial by newspaper)。
响到陪审团对相关事实的体认,也难于对 司法进程的改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①。所 以,从理论上讲,目前中国尚不存在本原 意义上的“媒介审判”。
但结合具体的法律案例,我们却不难 发现媒体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如颇受争议 的张金柱案、邓玉娇案、药家鑫案等。在法 庭尚未审判之前,媒体大肆发表具有明显 倾向性的言论,导致舆论一边倒,法官法 庭受到来自外界的强烈压力,最终的判决 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屈从了“民意”。所以 从这个角度来讲,“媒介审判” 在中国同 样存在,并以不同于西方的运作方式发挥 作用,这种中国式“媒介审判”同样干涉 到正常的司法程序,应该被加以关注和制 止。
新 闻 与 法 NEWS WORLD
实一点—— —陈永洲有罪,这种报道违背了 无罪推定原则。
对于这段陈永洲所谓认罪视频,学者 何兵认为,央视的做法涉嫌泄露国家秘 密。《国家保密法》 第 8 条第 6 项规定: “维护国家安全活动和追查刑事犯罪中 的秘密事项。”。陈永洲的认罪视频,属于 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 “犯罪嫌疑人 供 述 ”, 属 于 案 件 侦 查 过 程 中 的 核 心 秘 密。这段视频无论是公安制作,还是央视 自己采访,其内容涉及犯罪核心信息,依 法皆不得公开。刑事诉讼法理上,有“侦 查相对公开原则”。此处的相对公开,是 指将一定范围的信息向犯罪嫌疑人亲属 和律师公开,而不是将核心证据向社会公 开②。
此外,《宪法》 第 116 条明 确 规定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 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 涉”。1996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 常委会办公厅、司法部和新闻出版署等部 门下达的 《关于进一步搞好法治新闻宣
《新快报》用“轻报纸”做媒介融合

《新快报》用“轻报纸”做媒介融合
佚名
【期刊名称】《新闻论坛》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新快报》副总编李洁军不久前发表消息称,《新快报》用“轻报纸”做媒介融合.“轻报纸”是《新快报》在2013年底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报纸轻移动应用产品,是一款符合媒体时代社交化阅读趋势的新闻类轻应用.
【总页数】1页(P128-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1
【相关文献】
1.屏幕媒体图片编辑内容与形式的互动策略研究--基于《新快报》“轻报纸”娱乐头版的SPSS分析
2.做深做近做美——新媒体时代地市报纸时事报道应对之策
3.媒介融合视域下报纸媒体如何做强主流舆论
4.媒介融合视域下报纸媒体如何做强主流舆论
5.《新快报》装备百部iPhone4打造随时出街的报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快报》头版致歉:媒体节操掉光

广告联盟
10月27日出版的《新快报》在头版刊发致歉声明,称经警方初步 查明,本报记者陈永洲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大量失实报道,严 重违反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新闻真实性原则, 报社对稿件的审核把关丌严。
事发后报纸采取的丌当做法,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教训深 刻。特此向社会各界致以深深的歉意。
10月26日,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被湖南警方刑事拘留的广东《新 快报》记者陈永洲,出现在当天央视《朝闻天下》的报道中。
他向警方承认,自己在未经核实情况下,连续发表针对上市公司 中联重科的失实报道,并收受了中间人几千到数万元丌等的酬劳。 “如果我还有机会重新从事新闻工作的话,一定会遵守新闻作 的基本操守,公正、真实、客观、全面去报道新闻,丌受利益的 诱惑。”光头穿号服的陈永洲如此忏悔道。
倘若丌是陈永洲的自述,我们断难相信居然有这样没节操的记者。 陈永洲称,在丌到一年时间内先后发表的10余篇中联重科负面报 道中,只有“1篇半”是自己在他人安排采访下完成的,其余都 是由他人提供现成文稿,自己只在此基础上迚行修改加工,有的 甚至看都没看,就在《新快报》等媒体上刊发。
可是毕竟,一个记者掌握丌了整个版面,丌可能有如此权力连续 刊发这么多篇批评同一家企业的稿子。简单的一个道歉戒许并丌 能解决问题。
《新快报》头版致歉:媒体节操掉光
《新快报》陈永洲事件,让本该休闲的周 末显得沉重。10月23日-24日,《新快报》 头版接连两天要求放人、再放人。10月27 日,却陈永洲事件致歉。前后丌同表现, 让人大跌眼镜。倘若丌是陈永洲的自述,
《新快报》陈永洲事件,让本该休闲的周末显得沉重。4天前, 《新快报头版》:请放人;3天前,新快报头版:再请放人;今 天《新快报》头版致歉。一星期之内《新快报》前后丌同的表现, 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面临新媒体冲击的新闻伦理:调整与重构

集 体涉 嫌新 闻敲 诈 ,引起社 会震 动 , 重创 传媒 公 信 。 在这 些 混 乱 的表 象 背 后 ,我们 可 以深刻 的感 知 到 ,作为 行业 生存 和 发 展 的 生死 线 —— 新 闻伦 理 , 正 受 到 前所 未 有 的冲 击 。 该 怎样 认 识这 次 冲击 ?冲 击 又表 现 在 哪 些方 面 ?我们 又 该 如 何应 对 ?这 正 是 本 文探 讨 的 问题 。
2 0 1 5 年第3 期 N E W M E D I A R E S E A R C H
1 认识 : 如何 看待 新媒 体
客观 地 说 , 近些年新闻的 “ 混乱 ”与 两大 因素 紧 密相 关 : 第 一 是 这 些年 我 国新 闻事 业 处 于转 型 期 , 一 是 体 制 内的新 闻机 构 从 “ 事 业 ” 向企 业 转 型 , 商 业 属 性 开 始 凸显 ;二是 体 制 外 市场 化 媒 体大 量 出现 改变 了原有 新 闻生态 , 竞 争 加剧 。 第 二 就 是 目前 以博 客 、 微 博 、微 信 、A P P等 为 代表 的新媒 体 的高速 发 展带 来 的冲击 。 第一种转型所带来 的 “ 混 乱 ”, 我 们 相 信 通 过 加 强 管理 随 着 时 间是 可 以解 决 的。第 二 种才 是 值 得 我 们 研 究和 正 视 的 ,从 目前 的状 况看 ,它对 新 闻 的 生 产 、传 播 、呈现 的形 态 等等 都构 成 了强烈 的 冲击 , 有 些 甚至 是 颠 覆 性 的 。总体 看 , 新 媒 体 带给 传 媒 业 的是 一场革 命 。 什 么是 新 媒 体 ?新 媒 体仅 仅 是 相对 于 报 刊 、广 播 、 电视 等 传 统媒 体 而 言 的一 个 通 俗 叫法 ,目前还 没 有 一个 业 内公认 的严 格 定 义 , 实 际上 ,目前 它 还 处 于 发展 与 演 变之 中 。但就 其 核 心 来说 ,一般 认 为
从陈永洲事件反思媒体职业操守的缺失

记者 的 伦理道 德 问题 , 社会 方方 面面 早 有抨 击之 声。有些媒体和记者 陷入 了不正 的潜规则 中 , 相 比之 下, 拿红包现象还只是一般现 象。最 令人震怒的是新 闻
敲诈 行 为, 有些是 个人行 为 , 有的 已上升到媒体 单位 集
体所 为, 通过做批评报道或 反映问题的 内参去要钱 。写
的障 碍 。
陈永洲被 抓走后 , 新快报社 反应强 烈 , 社会各 方面 也 多有反响 。这两类反应 并不 完全一致 。新快报 表现 出来 的是 比较 激烈的一边 倒。 陈永 洲被长 沙警方认 定 “ 涉嫌损害 商业信誉 罪” 被跨省 拘捕 的几天后 , 1 o月 2 3 日, 新快报 以“ 请放人 ” 的鲜 明标题 在头版 刊登评论 , 声 明“ 敝报 虽小 , 穷 骨头 还是有 那么两根 ” , 要 求释 放陈永 洲。次 日, 新快报在头版继续推出“ 再请放人” 的文章 。 从社 会各方面 的反 响来看 , 尽管 也有强 烈的声音 , 但 只是对办 案程序 的质疑 、 争议 , 几 乎没有谁会 为陈永 洲打保 票 。本 文作者 之一范 以锦 当时就 在大粤 网上发 表文章 : “ 我们作为局外人 , 无法对事件全过程作详尽 了 解, 也 无法对被 抓者 有没有别 的问题下结 论 , 但我们从
界 乃至社 会各方 面高度关 注的公共 事件 。事 件本 身的
一
波 三折 及 其 呈 现 出的 多层 复 杂 结 构 , 一 时 引发 了社 会
各界 莫衷一是 的讨论 但对 于传媒 3 1 . 作 者而言 , 有一 点 十分 明确 , 那就是 陈永洲的行为有违记者职业操 守。资
深 传 媒 人 范 以 锦 围 绕 这 一 事件 对 传 媒 人 的职 业 伦 理 和
浅析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

刘晓U201117073 新闻1102班浅析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摘要:在我国,有偿新闻问题非常严重,随便翻开报纸,有偿新闻随处可见。
不仅我国,世界各国都有类似的情况,有偿新闻已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本文旨在研究有偿新闻的伦理规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有偿新闻、伦理规范、“新快报”事件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当代,媒体在公众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拥有强大的力量和资源,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媒体的影响。
但媒体也是一柄“双刃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加剧,许多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逐渐浮现,其中之一就是我们所说的有偿新闻问题。
在伦理道德失范的情况下,传统的道德底线遭遇严重挑战。
如何更好地规范媒体行为,杜绝有偿新闻问题,也是新闻传媒领域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有偿新闻报道是我国新闻界的顽症,也是痼疾。
20世界80年代,媒体开始启动“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市场化改革,有偿新闻在我国潜滋暗长,一直发展到今天,有愈演愈烈之势。
逐渐由个人行为演变为集体行为,长期存在着采编人员或新闻机构与被采访者圈钱交易的某些行为,媒体与记者的形象被逐渐侵蚀,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
世界各国都为禁止“有偿新闻”做出过明文规定,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中宣部和政府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措施,对有偿新闻禁了又禁。
1993年5月上旬,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通知,明确规定各媒介和记者个人均不得接受报道地区或单位的金钱(或实物)奖励。
199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新闻系统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国新闻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
三年之后,上述四家再次联合召开会议强调禁止有偿新闻。
尽管如此,有偿新闻的现象仍得不到有效遏制。
二.文献综述“有偿新闻”这个词汇是产生在我国的特有词汇,以它为关键词在google学术搜索引擎中进行搜索共有2630条结果,但没有出现一本专著,主要是相关论文与提及“有偿新闻”的其他著作;通过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上搜索到的文献数量达386篇,时间范围自1989年至2010年,其中2010年硕士论文1篇。
跟风易迷失,冷静识真相

跟风易迷失,冷静识真相借陈永洲事件谈谈作为受众在当前媒介环境下应持有的态度英国政论家、文学家约翰·弥尔顿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观点的自由市场,即真理是通过各种意见、观点之间自由辩论和竞争获得的,而非权力赐予的。
必须允许各种思想、言论、价值观在社会上自由的流行,如同一个自由市场一样,才能让人们在比较和鉴别中认识真理。
什么是真相?我们听到的,看到的都未必是真相。
我们只有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看更多的事,听更多的话,甄别真实和虚假。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万万不可轻信一家之言。
否则,一不小心,就成为别人精神的奴隶。
2013年10月18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长沙警方跨省刑拘。
10月22日,腾讯微博上,认证用户“长沙警事”发表微博称“《新快报》记者陈某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已于10月19日被长沙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查中。
”,《新快报》22日已将此事告知中国记协,中国记协随后从湖南、广东两地宣传部门了解了相关情况,并已介入调查。
10月23日,《新快报》在该报头版载文《请放人,敝报虽小,穷骨头,还是有那么两根的》,并在网络平台上造势,大呼“请放人”,明确表示要维护陈永洲作为记者的权益。
新华社中国网事发布微博,引多方言论介绍此事,大V加入,舆论愈加沸腾,各媒体官方微博,新闻工作者,普通民众都对此事展开议论。
而此时的舆论大潮中,新闻工作者主要对陈永洲抱以同情态度,对长沙警方跨省刑拘的行为嗤之以鼻,舆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中国记协也表示应该保障记者的采访权。
10月26号,CCTV新闻频道朝闻天下爆出新闻,陈永洲在看守所说自己收受他人钱财发表失实报道。
陈永洲事件发生了戏剧化的变化,《新快报》“请放人”的评论文章油墨未干,事态就惊天逆转。
我也表示消化不良,相信很多人,特别是陈永洲被捕后高呼“放人”的新闻工作者们,会觉得感情上受了欺骗。
整个传媒行业再度被网友冷嘲热讽了一番。
新华社记者致歉假新闻四大节操

凤凰网的热点追踪报道,1月4日上午,新华社退休记者李竹润在新浪微博上发帖称,坊间流传多年的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一事子虚乌有,而他自己,就是这个假新闻的“二传手”,他向这些年被误导的读者郑重道歉。
插曲:1981年愚人节,某外电播发“消息”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
我不加思索,便把它写进文章(署笔名黎信)。
直到1997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李慎之揭露谎言的文章,才知道自己上了当。
以后我在授课时经常现身说法,要学生引以为戒。
本人对自已一切言论负全责,特承认错误、道歉。
李竹润表示,他对此类假新闻非常敏感,他也多次揭露某些人编造历史以意淫,“应当说这与我曾经上当有关。
”“我把‘西点军校学员学雷锋’的谎言引进中国,是我一生中所犯的最大错误之一,”李竹润说,今天他不仅仅在课堂,更在微博这个大平台上作出了澄清和道歉,“算是放下了一块心病。
”对于这样的一则官方N次方报道,首先想说,新华社退休记者很悲情,晚节不保也要保团结,集体的观念又一次轻而易举就将个人利益拼掉了,笔者想说对于这样的事情从报道的细节来看,问题是有一定不可推敲的。
不管是真新闻还是表演新闻,节奏上显然有悖个人节操,如果说新闻业中的记者玩一次假新闻就上纲上线,那么成天标题党的网络世界里,是不是需要一次彻底洗地呢?结果是不需要的,民众不会在乎这些,最在乎的依旧是房价车价水电费。
新华社记者的节操01:正确大于努力,要正确不要晚节对于新华社来说属于全国驻地官方媒体办事处代表,从高度与方向来看,正确是基础,这或许就是新华社退休记者李竹润的困局内涵,因为一则外国假新闻,纠结了一辈子,最终在退休时才给自己松了一口气,对于新华社的一员来讲,很多时候正确比努力更重要,即便退休了,如果不正确可能会成为终身的污点,这种污点比晚节更重要,因为所有人都明白,正确了才有方向,有方向才会有“馒头吃”。
新华社记者的节操02:选择退休站出来,又一个敢作敢当选择退休站出来,首先从立场上告诉我们,退休了,我一人做事一人当,出来通过以身试法敬告新闻记者们,从大方向上是一股晚来的正能量,从新闻操守来说,或许就是坦荡荡,然而这样一个插曲下,逐渐演变成了样板戏,新闻要真相,评论要自由,前赴后继,一个敢作敢当又一次成为民间催泪弹,引无数民众齐欢呼,新闻精神一夜春风,直到假新闻消亡,一切新闻都是有图有真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告联盟
10月27日出版的《新快报》在头版刊发致歉声明,称经警方初步 查明,本报记者陈永洲受人指使收人钱财发表大量失实报道,严 重违反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新闻真实性原则, 报社对稿件的审核把关丌严。
事发后报纸采取的丌当做法,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教训深 刻。特此向社会各界致以深深的歉意。
10月26日,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被湖南警方刑事拘留的广东《新 快报》记者陈永洲,出现在当天央视《朝闻天下》的报道中。
他向警方承认,自己在未经核实情况下,连续发表针对上市公司 中联重科的失实报道,并收受了中间人几千到数万元丌等的酬劳。 “如果我还有机会重新从事新闻工作的话,一定会遵守新闻工作 的基本操守,公正、真实、客观、全面去报道新闻,丌受利益的 诱惑。”光头穿号服的陈永洲如此忏悔道。
丌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客观公正都应该是媒体始终应当恪守的 基本立场和职业底线。近些年来,一些记者为了博取观众眼球, 丌仅大力报道传播社会恶性事件,配合艺人丑陋炒作,迎合读者 低俗口味,甚至亲身上阵,炮制虚假新闻。
10月25日的《黑龙江晨报》刊登致歉声明,称穆棱市公安局证实, “老汉开房遇儿媳”是穆棱电视台记者韦洪基杜撰的一则假消 息”。而就在此前的一个月《南风窗》也曾就《村支书性侵留守 妻子》致函三门峡市委宣传部,承认报道存在问题,并向广大读 者道歉。
《新快报》头版致歉:媒体节操掉光
《新快报》陈永洲事件,让本该休闲的周 末显得沉重。10月23日-24日,《新快报》 头版接连两天要求放人、再放人。10月27 日,却陈永洲事件致歉。前后丌同表现, 让人大跌眼镜。倘若丌是陈永洲的自述,
《新快报》陈永洲事件,让本该休闲的周末显得沉重。4天前, 《新快报头版》:请放人;3天前,新快报头版:再请放人;今 天《新快报》头版致歉。一星期之内《新快报》前后丌同的表现, 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倘若丌是陈永洲的自述,我们断难相信居然有这样没节操的记者。 陈永洲称,在丌到一年时间内先后发表的10余篇中联重科负面报 道中,只有“1篇半”是自己在他人安排采访下完成的,其余都 是由他人提供现成文稿,自己只在此基础上迚行修改加工,有的 甚至看都没看,就在《新快报》等媒体上刊发。
可是毕竟,一个记者掌握丌了整个版面,丌可能有如此权力连续 刊发这么多篇批评同一家企业的稿子。简单的一个道歉戒许并丌 能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