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中国人》读后感

合集下载

2021年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中国人读后感】

2021年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1000字【中国人读后感】中国人读后感(一)记得以前文静曾经这样写过林公语堂先生。

俯仰风云高层上,不同梨花待西厢。

现在想来,此话甚妙。

读罢林公着作,近乎本能地崇拜他老迈的圆熟与慈祥的智慧。

一本《中国人》(亦称《吾国与吾民》),是这一个洞察世情的老先生身为中国人一员的忘情的回顾。

他定是爱这方土地的,并且爱得深沉。

如果没有血胤中的那份深深的眷念,若孤鸟思归,游子念家,又怎么会有这么多篇精彩的着述?从字里行间,亦可发现痕迹。

他总是忘情的说着吾国,道着吾民。

虽也有讥诮,有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但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林公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

当其谈论着吾国千年来的宗族传统,谈论着乐天知足的民族心性,谈论着直抒性灵式的艺术偏好,谈论着恬淡热情的生活态度时,林公有如稚子般热衷。

也许这和他的身世亦有关联吧。

从小出生在 ___徒家庭,林公的童年与普通 ___巨大的差异。

至于后来漂泊海外,在西洋社会中目睹了形形 ___,光怪陆离的人和事之后,蓦然回首,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格外地生出了一种回归甚至是皈依的情愫。

这不难理解,就连仅仅是岀蜀的我也感到对于北方文化的格格不入,何况是深入另一个 ___的文化体之中。

也因如是,林公能以一个清醒的幻梦者的姿态,观察吾们的人生,不是戴上隔夜梦景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较清明的眼力。

如莲般托生于中国文明的池塘,又能以深邃的眼光跃出池面以观之,故而林公看得深刻而全面。

读罢此书,有种酣畅之感。

我从未想过要去品味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也许是因为吾国的文化过于广博,让我心生无力之感吧。

更深层的原因是我还没有获得与林公一样犀利的感觉与认知。

我们这一代人,受 ___文化的熏染似乎过多,已经与传统渐行渐远。

要说我们是中国人,只怕还不一定。

但毕竟我们身上是中 ___血,儒家文化早就根植在了我们的基因之中,我们有着与我们先祖相似的想法和观念。

所以,读者林公笔下的吾国与吾民,同感油然生之,精辟语句不时萦绕在耳边。

读《中国人》有感800字

读《中国人》有感800字

读《中国人》有感800字读《中国人》有感篇1“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

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

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

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林语堂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

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

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

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

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

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

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

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

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

中国人林语堂读后感

中国人林语堂读后感

中国人林语堂读后感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作品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就是《中国人》。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深受读者喜爱。

在读完《中国人》之后,我深受触动。

林语堂在书中通过对中国人的性格、思想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剖析,揭示了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特点是“柔中带刚”,既有温和和包容的一面,又有坚韧和坚毅的一面。

这种性格特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交往中,中国人都展现出了这种独特的性格特点。

林语堂还通过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传统,强调了中国人的勤劳、俭朴和勇敢。

这些品质构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是中国人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品质。

除此之外,林语堂还在书中对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一种包容、和谐、务实的文化,这种文化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进行剖析,揭示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人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能够保持乐观、坚韧和勇敢。

通过阅读《中国人》,我对中国人的性格、思想和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让我更加自豪和自信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林语堂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人的真实面貌,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自己。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深思的人生哲学著作,它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中国人(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读后感_1000字

《中国人(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读后感_1000字

《中国人(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读后感_1000字《中国人(中小学生必读丛书)》读后感1000字读完林语堂所著的《中国人》。

《中国人》旧译《吾土吾民》,是林语堂(1895—1976)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由于该书将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文化等诸方面,写得非常幽默,非常美妙,并与西方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等作了相应的广泛深入的比较。

从开始写中国人的性格,中庸之道,中国人的心灵,其中还透着很多焦虑和挣扎,慢慢过渡到讲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忽然前面的道路就打开了。

他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他这样的中国文化人从中国的传统书籍和自己的生活中,深知有另外一个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是相当美好且高雅的。

书中在对中国人的性格做剖析时,毫不讳忌的撕下了连着血肉的面具,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无力、无助甚至无能、无望写的鞭辟入里、刻骨铭心。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从《吾国与吾民》的一个同名章节中延伸出来的一本书。

在这一章节中,他以“倘若不知道人民日常的娱乐方法,便不能认识一个民族”开始,激情四溢地写中国人在吃住行玩乐上的闲情逸趣,告诉西方一个他们只能望其项背的世界——古代中国的无以伦比的审美能力。

林语堂,中国的代言人,两脚踏中西方文明,用他求索真理的笔回应了高跟鞋的傲慢偏见和裹脚布的夜郎自大,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用透视明暗表现出来的写意中国。

我们醉心于泱泱古国数千年文明灿若星辰,惊叹于他对国人性格的精确定位,悲哀于那个动荡年代民生的凋敝与炎凉,恐慌于社会等级剖析的现时寓意;我们充满希望:这个以人文为筋中庸为骨的古老国度,纵然史上经历过将来还要经历无数波折,依然能屹立不倒,正因为这个民族“善”行的本质一脉相承。

林语堂先生说,“说不定我也同样爱我的国家”。

他实在是太过谦了,先生“堪能坦白地直陈一切,因为我心目中的祖国,内省而不疚,无愧于人。

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挠纷扰,因为我未尝放弃我的希望。

”在那个国运衰落的时代,先生犹能以理解式的眼光和达观的笔调分析这个国家的精神和人民的心灵,而不是像许多其他先生那样以措辞激烈的檄文一抒义愤。

林语堂中国人读后感

林语堂中国人读后感

林语堂中国人读后感《中国人》一书总共分为七篇,分别是《理想与乌托邦》、《道德与人格》、《知识与文化》、《思维与辩论》、《言语与交谈》、《伦理与人生》和《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对中国人的理想与乌托邦的探讨。

林语堂认为中国人注重现实利益,重视物质生活的改善,但又不愿为此付出太多的努力。

他们追求稳定和安宁,对改变持保留态度,容易满足于现状。

这种理念使得中国的进步相对较慢,与西方国家相比有差距。

作者希望中国人能够在保持现有稳定的基础上,更加勇敢地面对改变,追求更高的理想,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接着,作者探讨了中国人的道德与人格。

他指出,中国人对道德有一种很特殊的理解,注重个人品行的修身,但对社会和伦理的责任感较弱。

作者认为,这种道德观念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容易导致效率低下和创新力的不足。

他呼吁中国人要更加重视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超越个人利益,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在《知识与文化》一篇中,作者讨论了中国人对知识和文化的态度。

他认为中国人崇尚传统文化,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但又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缺乏重视。

中国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容易停留在学习知识的阶段,而无法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作者希望中国人能够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不仅要学好知识,还要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和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

在《思维与辩论》一篇中,作者讨论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辩论能力。

他指出,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善于归纳总结,但缺乏逻辑性和分析能力。

中国人在辩论中往往偏向于情感和道德因素,而忽视了理性和事实依据。

作者希望中国人能够提高逻辑思维和辩论能力,注重事实和论据,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和争论。

在《言语与交谈》一篇中,作者讨论了中国人的交流和沟通方式。

他指出,中国人普遍喜欢委婉和含蓄的表达方式,讲究面子和形象,在交流中不善于直接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

中国人林语堂读后感

中国人林语堂读后感

中国人林语堂读后感《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优秀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中国人的性格、文化和历史。

这部作品让我深受启发,对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中国人》中,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的性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中国人具有顽固、自负、敏感、顺从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往往表现出顽固不化的态度,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观念和习惯。

同时,中国人也具有自负的性格,认为自己的文化和传统是最优秀的,对外来文化持有排斥的态度。

另外,中国人的敏感和顺从也是其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对外界的评价和批评非常敏感,同时也容易受到权威的影响,表现出顺从的态度。

通过对中国人性格的分析,林语堂先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他们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让我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更加尊重和珍惜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除了对中国人性格的分析,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中还对中国文化和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深厚而复杂的文化,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传统习俗。

同时,中国历史也是一部充满传奇和故事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努力,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探讨,林语堂先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底蕴。

中国文化的深厚和复杂性让我感到震撼,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中国历史的传奇和故事也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努力,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通过阅读《中国人》,我对中国人的性格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中国人的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的深厚和复杂性让我感到震撼,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中国历史的传奇和故事也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和努力,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林语堂中国人读书笔记

 林语堂中国人读书笔记

林语堂是中国的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文化评论家。

他以其深入浅出的文字和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而闻名。

以下是林语堂关于中国人读书的一些笔记:
读书应当理性而不盲从,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养成阅读的习惯是一种修养,可以培养人的智慧和情操。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取得知识,更要为了自我完善和提高。

在阅读时,要尽量多角度地思考和理解作者的意图。

读书要有选择,不要盲目追求数量,而是追求质量和深度。

在阅读时,要注重品味和感受,而不仅仅追求内容的字面意义。

要在阅读中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思想。

阅读一本好书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快乐,还可以启迪智慧和培育品格。

读书是一个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

读书要有思辨精神,善于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读书要有选择才能有深度,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定位。

读书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

清晨是读书的最佳时光,可以帮助大脑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阅读是一种享受,要尽情享受在文字世界中的旅行。

读书是一种心灵的独白,一个人可以和作者进行深入的沟通。

阅读是一种修养,可以使人更加有思想深度和情感丰富。

在阅读时,要提炼出自己的精神收获,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要有时间和空间给自己独处,享受沉浸于书海的安宁和宁静。

阅读是一种启迪,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读书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能够培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这些笔记揭示了林语堂对于读书的态度和意义,也给予了中国人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建议和启示。

中国人林语堂读后感

中国人林语堂读后感

中国人林语堂读后感《中国人》是林语堂先生的一部著作,通过对中国人性格、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人的独特魅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对中国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对中国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中国人的性格多是温和、内敛、含蓄,善于忍耐和忍受,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还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细腻、缜密、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中国人性格特点的深入剖析,林语堂先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还对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源远流长的,充满着智慧和哲学,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还指出,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包容的、综合的,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的深入探讨,林语堂先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这本书中,林语堂先生还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细腻、缜密、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还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包容的、综合的,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深入剖析,林语堂先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中国人》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人的性格多是温和、内敛、含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多是细腻、缜密、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多是包容的、综合的,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作为中国人,你了解自己吗
——读林语堂《中国人》有感
我们从一出生就注定我们是个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是属于中国的血,落在这片土地,我们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性征。

当然,黑头发,黄皮肤等外在特征,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知识来了解其根源。

而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内在精神品质与性格的不同,我们从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中可以找到答案。

林语堂先生在这本书中,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我们中国人,向西方人客观地介绍了中国人,既不会带着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偏见,也不会带着中国人自我的优越感。

读完这本书,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中国人自己。

书中有一句话是:“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自认为是一个天朝大国,虽然历史上中国确实很强盛,但是在清朝末期逐渐衰落的事实却一直被国人掩埋在尘土里,那时的中国人,绝不会承认,天朝大国已经是历史了,他们还活在梦里。

鸦片战争用了种残酷的方式,叫醒了中国人。

这种方式,让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极其痛苦,醒来才发现原来属于自己的一切都没了。

可是,还有很多中国人没醒。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最终叫醒了中国人。

这些战争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让中国人彻彻底底地醒悟。

我们中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书中准确地概括了以下特点:“(一)为稳健;(二)为淳朴;(三)为爱好自然;(四)为忍耐;(五)为无可无不可;(六)为老猾俏皮;(七)为生殖力高;(八)为勤勉;(九)为俭约;(十)为爱好家庭生活;(十一)为和平;(十二)为知足;(十三)为幽默;(十四)为保守;并(十五)为好色。

”每一种特征都有其历史缘由,统括起来包容于“圆熟”一个名词里头。

书中说,“中国人有一种轻视少年热情的根性,也轻视改革社会的新企图。

”中国青年在父母的教育下,便养成了这种圆熟的特性。

在现代社会我深有体会。

我们在长辈面前,永远是乖巧可爱的,父母说什么都对,一切听从于父母,在我们眼里,这是一种孝,其实这是一种愚昧的圆熟。

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压制于心,对父母一切言听计从,这样的我们,活得自在吗?我们总该有自己的想法,在父母错时,能站出来指出,而不是想着父母永远是对的。

我们在领导或是权威面前,将这种“圆熟”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课本教材,没上历史课之前,我一直把课本教材奉为神明,课本怎么可能会错。

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是这么想的。

可是当历史课上,历史老实说教材有问题时,我的世界观都有点崩塌。

还有在领导面前,我们更是如此,在以前的时候你绝不会在领导面前指出他的错误,因为“圆熟”的你,早就失去了怀疑的勇气。

我们都是“圆熟”的中国人。

但在今天,我们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变化,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不一样,虽然性格上还是受到历史和环境的影响,但是我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吸收中国人自古以来团结、热爱和平、吃苦耐劳等优秀精神品质、改造剔除那些自私自利、保守等不好的精神品质,中国人一定越来越好。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们的国运正处在多事之秋,无论国家和个人的生命,都会达到一种弥漫着初秋精神的时期,翠绿夹着黄褐,悲哀夹着欢乐,希望夹着追忆。

到了生命的这个时期,春日的纯真已成追忆,夏日的繁茂余音袅袅,我们瞻望生命,问题已不在于如何成长,而在于如何真诚度日,不
在于拼命奋门,而在于享受仅余的宝贵光阴,不在于如何浪费体力,而在于如何保存实力,准备过冬。

自觉已到达某一境地,安下心来,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

也自觉有一些成就,比起往日的辉煌虽然显得微不足道,却值得珍惜,宛如一座失去夏日光彩的秋林,仍然保有耐寒的韧力。

”这段话其实正是描绘了现在的中国所处的状态,对中国的未来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最后,这本书对我们中国人自我反省有很大的意义,作为中国人,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