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要点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方法来揭示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
2.心理学的起源: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其中以亚里士多德最早对心理学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探讨。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案例研究等。
观察方法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来研究心理活动;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来研究因果关系;调查方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大量个体的心理状况;案例研究则是深入研究少数个体的心理特点。
4.神经科学基础:神经科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基础,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和化学信息传递来实现大脑的功能。
5.心理活动的两大领域: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感觉与知觉、认知与思维、情绪与情感、学习与记忆、人格与社会等几个基本领域。
感觉与知觉研究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理解;认知与思维研究个体的思考、记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情绪与情感研究个体的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学习与记忆研究个体的学习和记忆机制;人格与社会研究个体的个性特征和社会交往。
6.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
心理发展领域包括婴幼儿发展、儿童发展、青少年发展和成人发展等。
儿童发展理论中的关键人物包括皮亚杰、维果茨基和爱因斯坦等。
7.性格心理学:性格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的个性特征和表现。
个体的性格特点往往是稳定而长期的,并从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
8.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
9.病理心理学:病理心理学研究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研究对象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
10.实际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可应用于教育、临床、组织管理和广告营销等领域。
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促进有效教学;在临床领域,心理学可帮助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在组织管理中,心理学可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导力发展等方面;在广告营销中,心理学可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广告策略。
心理学知识汇总

心理学知识汇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众多的知识要点。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知识的汇总。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方面。
感知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第一步。
例如,视觉感知让我们看到周围的世界,包括颜色、形状和大小等。
但感知并非完全客观,会受到我们的期望、经验和情绪的影响。
注意则决定了我们将精力集中在哪些信息上。
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不由自主地被某些刺激吸引,比如突然响起的警报声;有意注意则是我们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任务或对象上。
记忆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而长期记忆可以储存大量的信息。
遗忘是记忆的常见现象,其原因包括干扰、衰退等。
思维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也是我们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展。
在儿童时期,身体和认知发展迅速。
例如,儿童在语言习得方面经历了从简单的单词到复杂句子的过程。
他们的道德观念也逐渐形成,从最初的以自我为中心到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
青少年时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挑战,开始思考自己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阶段的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
成年后,个体在职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继续发展和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可能会在认知能力上有所下降,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和心理。
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即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想法。
比如在街头看到一群人抬头看天,其他人可能也会跟着抬头。
社会认知涉及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判断。
刻板印象就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例如认为某个地区的人都具有某种特定的性格特点。
人际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
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等。
心理学知识整理(详细版)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人和动物心里现象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感知和思维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是认知过程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2)情绪情感过程,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等(3)意志过程,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二、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心理学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861年法国,布洛卡区与语言活动有关)(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技能的单位。
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轴突。
树突接受外来的刺激,经细胞体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出去。
神经元一般包括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神经中枢)。
心理常见知识点总结归纳

心理常见知识点总结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到人类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等。
了解一些心理常见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些心理学的常见知识点。
一、人格与情感1. 五大人格特质五大人格特质指的是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这些特质对一个人的行为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这些特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和他人相处。
2.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指一个人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调节不好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学会合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了解人际关系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比如交流技巧、冲突处理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二、心理健康问题1. 焦虑和抑郁焦虑和抑郁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这些问题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并帮助自己或他人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2. 压力管理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学会管理压力,对我们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了解一些压力管理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
3. 睡眠问题睡眠问题也是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一些睡眠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改善睡眠质量。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1.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心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了解一些实验研究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知识。
2.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心理学中常见的调查方法之一。
了解一些问卷调查的设计原则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心理调查研究。
3. 观察和访谈观察和访谈是心理学中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了解一些观察和访谈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心理学研究。
总结:心理学的知识点是非常广泛的,上面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知识点。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心理活动是指人类在感知、思维、感情和意志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精神活动。
心理过程是指人类在感知、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的一系列过程。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它既包括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也包括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逻辑推理法、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等。
4.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
它从最初的哲学思考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1.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和反映,而知觉是指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和理解。
2.学习与记忆:学习是指人类通过感知、认知和行为活动,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记忆是指人类在学习过程中对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保存、提取和再认。
3.情绪与动机:情绪是指人类个体在面对特定事物或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动机是指人类在追求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求时的内在驱动力。
4.认知与智力:认知是指人类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和理解过程。
智力是指人类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能力。
5.个体差异与个人发展:个体差异是指每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和倾向。
个人发展是指人类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过程和变化。
6.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社会心理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和行为。
人际关系是指人类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互作用和交流过程。
三、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教育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
它既包括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研究,也包括教育实践和改革的应用。
2.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是一门专门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帮助人类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科。
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概念:2、心理的实质:心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主观反映(一)心理的物质载体•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二)人的心理的环境依存性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实践中找到依据。
人类的产生不能脱离客观现实:“狼孩事件”(三)人的心理的主体性1、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2 、人对现实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试法、个案法第二章感知觉1、感知觉概念:2、感觉的规律:3、知觉特征:4、错觉概念:第三章思维1、思维定义:2、思维分类:3、想象定义:4、思维品质p965、问题解决的含义P97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章记忆1、记忆的含义2、记忆分类3、遗忘规律4、影响遗忘的因素5、p168看一看第五章能力1、能力的定义2、能力分类3、影响能力发展因素4、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第七章注意1、注意的概念2、注意的种类3、注意的影响因素4、注意的品质第八章动机1、动机的概念2、需要的概念3、马斯洛需要理论4、诱因定义5、趋避冲突6、第三节看一看1、情绪定义:情绪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包含情绪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
2、情绪状态及影响因素3、情感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应用1、气质定义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2、气质类型及特点3、气质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应用4、性格5、影响性格成因:⑴生物遗传因素身高、体重、体型和外貌等生理上的特点,对人格格的形成也有影响。
生理成熟的早晚对人格形成也有影响。
⑵社会文化因素⑶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经济的收入水平,家长的职业,家庭结构的健全程度,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子女的多少等等。
⑷早期童年经验⑸自然物理因素。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 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 分支:包括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二、主要心理学理论1. 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威廉·冯特- 主要观点:通过内省法研究意识的结构。
2. 功能主义- 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 主要观点:意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强调心理过程的功能和适应性。
3. 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约翰·华生、B.F. 斯金纳- 主要观点:通过可观察的行为来研究心理,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4. 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乔治·米勒、艾伦·纽厄尔- 主要观点: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语言和解决问题。
5. 精神分析学-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强调无意识过程和早期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
三、发展心理学- 发展阶段: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四、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社会世界。
- 社会影响:群体如何影响个体行为。
- 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研究。
五、生物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 遗传心理学:研究遗传对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影响。
六、认知心理学- 知觉:外界信息的处理和解释。
- 记忆: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
- 语言:语言的习得、理解和产生。
七、临床心理学- 心理评估:评估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
- 心理治疗:治疗心理障碍和促进心理健康。
八、应用心理学- 工业/组织心理学:工作场所的心理学应用。
- 教育心理学:学习过程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学研究。
九、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相关研究- 定性研究十、当前心理学趋势- 正念和冥想- 跨文化心理学- 技术与心理学的结合以上是心理学知识点的简要汇总,每个部分都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深入探讨。
这个汇总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师资格证 -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207个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207 个第一部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定义见后)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11.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4.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6.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1.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研究物性。
2.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
(学科性质)3.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心理学之父)。
4.心理学诞生标志:莱比锡心理实验室。
5.心理学研究中的七大流派:①.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观点:研究对象是意识的结构和内容。
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詹姆斯。
观点: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传统流派)③.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主张研究行为和用实验方法。
④.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魏特墨、考夫卡。
观点: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⑤.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观点:人的行为源于欲望与动机;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观点:人性本善。
⑦.认知心理学派重点:对信息加工历程的研究。
6.心理学是通过研究行为,揭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7.从人的心理的动态——稳态的维度看,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动态的)、心理特征(稳态的)、心理状态(暂时性的)。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过程(喜怒哀惧),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兴趣,信念,动机,世界观,需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灵感。
8.认知,情感,意志,简称知、情、意,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
①认知是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基础;②.情绪、情感和意志影响认知活动;③.情绪、情感和意志相互作用。
9.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密切联系。
首先,心理过程是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基础;其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影响制约心理过程;最后,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如果某类心理状态经常反复出现并且持续时间愈来愈长,就转化为心理特征。
10. 意识即心理,意识是人类独有的。
意识是我们现实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前意识、潜意识。
11. 对人影响较大的四种生物节律:①.年节律;②.月节律28天(月亮的圆缺);③日节律(24小时节律);④90分钟节律。
12. 睡眠状态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两种状态即快速眼动睡眠和非眼动睡眠相互转换。
13. 唯物主义心理观: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是社会化的结果(心理的实质)。
14. 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及构造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5. 左脑:意识功能,通过语言和逻辑表达内心世界。
右脑:潜意识功能,通过情感和形象表达内心世界。
16.神经系统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分为无条件反射(遗传的,生来就有的,保证机体适应固定环境)和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通过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结合产生的。
17. 条件反射的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以直接作用于各种感觉器官的具体信号刺激(光线,铃声)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动物与人共有)第二信号系统:与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人类独有)18.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案例:狼孩.19.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结果。
20. 注意——一切心理活动的门户。
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1.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
是一种心理状态。
22. 注意的种类:①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不受意志控制的。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③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3. 无意注意的规律(条件):刺激物的特点、个体的主观状态。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规律(条件):①明确目的任务;②组织有关活动;③激发、培养间接兴趣;④用意志排除各种干扰。
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之一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制约有意注意的是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目的和结果感兴趣,活动本身并不直接吸引人。
24. 有意后注意规律(条件):①对活动浓厚的兴趣;②活动的自动化。
25. 注意的品质(特征):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注意的起伏(动摇):当人专注于某一现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
2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联系:①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②属于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③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27.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通过实践、训练可以提高感受性。
28. 感觉的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29.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短暂的时间。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继时对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30. 知觉的基本特性:①整体性原则(格式塔原则)——接近律、相似率、连续律、封闭律。
②选择性原则:人们能迅速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相互依存,互相转化。
③理解性原则:在知觉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经验赋予事物一定的意义。
④恒常性原则: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保持相对不变。
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声音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31.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三个基本过程。
32. 记忆的信息加工:信息——感觉记忆【注意】——短时记忆【复述】——长时记忆【提取】返回短时记忆。
33.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
白鼠跳台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存在。
34.识记分类: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无意识记:①无目的和要求;②无意志努力;③无记忆方法;④自发性和片面性。
有意识记:①有目的和要求;②有意志努力;③有记忆方法;④自控性和创造性。
35. 青少年记忆发展特点:①从识记的目的性来看,记忆的自觉性增强,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②从识记的方法来看,记忆的理解性增强,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③从识记的内容来看,语词识记迅速发展,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36.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和再认。
原因:衰退说、干扰说、提取失败说和压抑说。
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有效控制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
复习内容的安排:①不同性质材料穿插复习;②同一种材料的中间部分多复习几遍,或分成部分,增加开头和结尾的数量。
复习时间安排:早晚自习。
37.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特性:概括性和间接性。
38. 创造性思维——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
①流畅性:多;②灵活性:活;③独创性:新。
39. 创造性思维影响因素(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㈠.问题情境的影响(包括事物的空间排列、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无关刺激的干扰);㈡.动机的影响: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率成“倒U型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问题解决效率最高;㈢.思维定势的影响(进行逆向思维);㈣.功能固着的影响(进行功能变通);㈤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算法和启发法)常用的启发法:试误法、手段——目的分析、反推法、爬山法。
㈥知识经验的影响;㈦人格的影响。
40.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②.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头脑风暴法、自由联想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③.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⑤.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41.想象: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过程:综合(粘合);拟人化;夸张;典型化。
42.情绪情感:个体对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间关系的体验过程。
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情绪 1.2.通过形象或概念反映客观事物项目其发生、改变具有不随意性。
其发生、改变具有随意性。
的需要的关系,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本质和规律。
情感过程认识活动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前提和基础。
情绪情感对认识活动有积极或消极双向作用。
及其属性、本质和规律。
认知过程联系区别类别 43.情绪的类型:基本情绪(喜怒哀惧);情绪表现形式: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和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44.情绪调节:①转移注意力;②情境调节;③认知调节;④行为调节;⑤合理宣泄;45.心理冲突从形式上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多重)趋避冲突。
46.归因理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知觉到的主要原因。
要强调内部、不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即努力。
47.人格结构包括人格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
48.气质:个体生来就有的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
心理活动的反应特征:①心理过程的强度;②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③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49.气质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不决定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会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50.性格: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和气质区别:起源不同、可塑性不同、范围不同、优劣不同。
联系: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气质能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气质会给性格染上个人的色彩,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或转变的速度。
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气质,使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胆小畏缩,消极抑制型安静、坚定、迟安静型活泼型攻击性强,易兴兴奋型神经类型防御、反应强弱(抑郁质)缓、有节制、不好交际不灵活平衡强(粘液质)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灵活平衡强(多血质)奋,不易约束,不可抑制不平衡强(胆汁质)行为特点灵活性平衡性强度(气质类型)51.能力: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能力与知识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②能力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化的内容,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③能力不是活动本身,而是获取知识过程中心理活动的概括化。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表现在发展速度的差异方面。
52.需要: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所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