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处理
8第八章 给水处理

第一节 全挥发处理(AVT)
还原性全挥发处理,简称AVT(R) 在对给水进行热力除氧的同时,向给水中加
入氨和联氨,以维持一个除氧碱性水工况,以使 钢表面上形成较稳定的Fe3O4保护膜,这就是“联 氨-氨”碱性水化学工况。 弱氧化性全挥发处理,简称AVT(O)
指对给水进行热力除氧(即保证除氧器运行 正常)的同时,只向给水中加氨,但不再加除氧 剂进行化学辅助除氧的处理。
三级处理——正在进行快速腐蚀、结垢、积盐,应 在4h内恢复至正常值,否则停炉。
表 AVT(R)、AVT(O)时锅炉给水水质异常a的处理值
项目
标准值
一级
处理值 二级
三级
氢电导率 有精处理 (25℃)S/cm 无精处理
≤0.20 ≤0.30
0.21~0.35 0.31~0.40
0.36~0.60 0.41~0.65
锅炉过热蒸汽压力 MPa
汽包锅炉
12.7~15.8
15.9~18.3
标准值 期望值 标准值 期望值
氢电导率a(25℃) S/cm
≤0.15
≤0.10
≤0.15
≤0.10
pH(25 中性处理 6.7~8.0
—
—
—
℃) 碱性处理 8.0~9.0
—
8.0~9.0
—
溶解氧b g/L
10~80
—
10~80
—
(3) 联氨 溶液 的配 制和 加药 操作
(4) 加药剂量的控制方法。凝结水或给水流量信号,有的 电厂同时用给水联氨含量控制调节。
5.联氨的加药系统及操作注意事项 四、AVT(R)、AVT(O)水工况的局限性 五、AVT时锅炉给水质量标准 六、给水质量劣化时的处理
第一章给水处理概论

过 滤
消 毒
饮用水
图1典型地表水处理流程
23
混凝剂 原水 混合装置
絮凝池
沉淀池
过滤池
图2 地表水常规处理工艺
cl2 清水池 出水
常规处理工艺的局限性
国内外的试验研究和实际生产结果表明,受污染水源水经常规的混凝、 沉淀及过滤工艺只能去除水中有机物20%-30%,且由于溶解性有机 物存在,不利于破坏胶体的稳定性而使常规工艺对原水浊度去除效果 也明显下降(仅为50%一60%)。用增加混凝剂投量的方式来改善处 理效果,不仅使水处理成本上升,而且可能使水中金属离子浓度增加, 也不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地面水源中普遍存在的氨氮问题常规处理 也不能有效解决。目前国内大多数水厂都采用折点氯化的方法来控制 出厂水中氨氮浓度,以获得必要的活性余氯,但由此产生的大量有机 卤化物又导致水质毒理学安全性下降。
19
二、生产用水水质要求
各种工业企业对水质有不同要求,同时,即使是同一企业,不同生产过 程对水质要求也不相同。例如,在发电厂中,冷却用水与锅炉用水对水质要 求迥然不同,而水力除灰用水却对水质无任何要求。因此,在确定生产用水 的水质标准时应进行调查研究,按生产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20
1.4 给水处理方法
14
水的循环——城镇用水循环 给水系统的水源和排水系统接纳水体的地方大多
是邻近的河流。取之于河流,还之于河流,形成另一 种受人类社会活动作用的水循环——城镇用水循环。
15
1.2 水源水质
一、 原水中的杂质
取自任何水源的水中,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这些杂质不外 乎两种来源: —是自然过程,例如,地层矿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水中微生物的繁殖及其死 亡残骸,水流对地表及河床冲刷所带入的泥沙和腐殖质等。 二是人为因素,即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入水体所带入的。无论哪种来源的 杂质,都包括无机物、有机物以及微生物等。 从给水处理角度考虑,这些杂质可按尺寸大小分成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 三类。
给水处理概论

1. 单元处理方法及其应用
“单元处理”:完成或主要完成某一特定目的的处理环节。
分类(按所利用的基本原理)
物理化学法:
混凝、沉淀、气浮、过滤、膜分离 、吸附、消毒、离子交换、氧化还原、 曝气
生物处理法:生物膜法
灵活应用
2. 水处理工艺系统
由多个单元处理组成的处理过程。
单元方法和杂质种类的多样性,使水处理工艺系统多 样化。 需要通过试验和优选,经方案比较后确定最为经济有 效的水处理工艺系统。
GB/T 18919-2002 GB/T 18920-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
GB/T 18921-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
GB/T 19923-2005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地下水回灌水质
GB/T 19772-2005
(3) 工业用水水质标准
标准各不相同。
• 按用途:
– 生产原料用水 – 清洗或漂洗用水 – 热媒介质用水(冷却水)
•人们为了生活和生产需要,由天然水体取水,经给水处理后供生活 和生产使用,用过的水水质受到污染,再经污水处理,排放回天然水 体或部分直接回用,形成局部的循环系统 - 水的社会循环。 • 受人类活动和生产影响极大,但人类可以控制。
• 给水处理和污(废)水处理是两个重要环节。
5.2
水源水质与水质标准
1.天然水源中的杂质
• 按行业:
电力,冶金,机械,纺织,造纸,建材,石油,化 工,食品,电子,等
(4)其他用水水质标准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 3838-2002)
依据地面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5类:
– I类 – II类 – III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区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 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给水处理工程知识点

给水处理工程知识点一、概述给水处理工程是指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处理,使之达到符合人类生活、生产和环境保护需要的一种技术。
其主要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杂质、有害物质和微生物,提高水质,确保供水安全。
二、给水处理工程流程1.预处理:包括混凝、絮凝和沉淀等过程,主要目的是去除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
2.过滤:通过滤料对水进行过滤,去除残留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
3.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水进行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4.调节pH值:通过加入碱性或酸性物质调节水的pH值,使之适合人类生活和工业用途。
5.软化:通过加入适当剂量的软化剂,去除硬度离子(如钙、镁离子),防止管道堵塞和设备损坏。
6.除氧: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去除,防止管道腐蚀。
三、各项技术介绍1.混凝:将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聚集成较大的团块,使之易于沉淀或过滤。
常用的混凝剂有铝盐、铁盐、聚合铝等。
2.絮凝:将混凝后的小颗粒进一步聚集成较大的团块,以便更好地去除。
常用的絮凝剂有高分子有机物、氯化铁等。
3.沉淀:通过重力作用使水中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沉淀到底部,以便更好地去除。
常用的沉淀池有竖流式、水平流式、斜板式等。
4.过滤:采用不同类型的滤料对水进行过滤,去除残留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
常见的滤料有石英砂、活性炭、陶粒等。
5.消毒: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对水进行消毒,杀灭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常用的消毒剂有氯气、次氯酸钠、臭氧等。
6.软化:通过加入适当剂量的软化剂,去除硬度离子(如钙、镁离子),防止管道堵塞和设备损坏。
常用的软化剂有磷酸盐、EDTA等。
7.除氧: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将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去除,防止管道腐蚀。
常用的方法有加热、真空泵等。
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水质不佳:可以通过增加混凝剂和絮凝剂的投加量,优化沉淀池结构等方式来改善。
2.管道堵塞:可以通过加入适当剂量的软化剂来去除硬度离子,防止管道堵塞。
3.设备损坏:可以通过增加过滤器和软化器等设备,以及定期维护保养来延长设备寿命。
给水处理名词解释

给水处理名词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啥是给水处理不?这可太重要啦!就好比你每天要洗脸刷牙让自己干干净净一样,城市啊、工厂啊也需要对水进行一番处理,才能让水变得适合使用。
比如说混凝吧,这就像是一场魔法,把水中那些小小的杂质都聚集到一起,变得大一点,好被后面的步骤给处理掉。
“哎呀,那些杂质原来都分散着,现在都聚起来啦!”沉淀呢,就好像水在休息,那些被混凝聚集起来的杂质慢慢沉到水底,“嘿,它们乖乖地下去啦!”过滤就更好理解啦,就像是一个超级精细的筛子,把水中剩下的那些小杂质都给拦住。
“哇塞,这下干净多了吧!”消毒呢,这可是关键的一步,把水里可能存在的细菌啊、病毒啊都给消灭掉,“哈哈,这下可以放心用啦!”
在生活中,我们可离不开经过良好处理的水呀!你想想看,要是没有这些处理过程,我们喝的水可能就不干净,洗澡水也可能有问题。
那多糟糕啊!所以说啊,给水处理真的是超级重要的呢!
我觉得啊,给水处理就像是一个默默守护我们的卫士,虽然我们平时可能不太注意到它,但它却一直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保障。
我们真应该好好感谢那些从事给水处理工作的人们,是他们让我们的用水变得安全又可靠!。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处理工艺是指对自然水进行处理,使其成为适合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过程。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工艺,以去除有害物质、杂质和微生物,并调整水质,以满足各种用水需求。
给水处理工艺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引水
引水是指从水源地引进自然水至处理厂。
水源可以是湖泊、河流、地下水等。
在引水过程中,需要对水源进行初步过滤和调节pH值,以便进行后续的处理工作。
2. 沉淀
沉淀是指通过加入絮凝剂、混凝剂等物质,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和颗粒物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并在沉淀池中沉降。
这样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浑浊度和悬浮物。
3. 过滤
过滤是指通过过滤介质,将水中的微小颗粒、胶体和有机物去除。
常见的过滤介质包括砂、活性炭、陶瓷等。
过滤后的水质清澈透明。
4. 消毒
消毒是指为了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
等。
常见的消毒方式包括加氯、臭氧、紫外线照射等。
5. 调整水质
调整水质是指根据不同的用水需求,对水质进行调整。
包括调节pH值、硬度、溶解氧、防腐蚀、除臭等。
以上就是给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基本步骤。
通过这些处理工艺,自然水可以被处理成为清洁、安全、符合要求的用水,为各个领域的用水需求提供了保障。
给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给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给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①水源选择至关重要需依据水质水量稳定性进行综合考量优先选择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因其天然过滤效果较好杂质含量较低;
②混凝过程通过向原水中添加化学药剂如明矾聚合氯化铝等使细小悬浮颗粒聚集成为较大絮体便于后续去除;
③沉淀池设计时考虑水流速度方向确保絮体有足够时间沉降至池底形成污泥层上清液则溢流进入下一处理单元;
④过滤环节采用砂滤炭滤等多种介质构成多层过滤床层去除水中残留悬浮物及部分有机污染物确保出水清澈;
⑤消毒是保障饮用水安全关键步骤常用方法有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照射等其中氯因其成本低廉效果持久被广泛采用;
⑥对于特殊污染物如重金属抗生素等还需增设高级氧化工艺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等单元针对性去除保证水质达标;
⑦软化处理主要用于去除水中钙镁离子避免管道设备结垢影响使用寿命可通过石灰软化离子交换等方式实现;
⑧除铁锰则是针对富含铁锰离子地下水采取曝气氧化过滤等技术将其转化为不溶性沉淀物除去;
⑨氨氮处理在氨氮含量较高水源中显得尤为重要可通过生物脱氮化学氧化等手段将其转化为无害氮气排出;
⑩最后成品水还需要经过稳定化处理如加酸加碱调节pH值投加阻垢剂防止碳酸盐沉积等措施确保输配管网中水质稳定;
⑪监测与控制系统在整个给水处理厂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线仪表实时监测关键参数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⑫此外还需定期对处理构筑物进行清洗维护对药剂投加设备进行校准确保整个处理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给水处理工艺

给水处理工艺
给水处理工艺是指将自然水源中的杂质、污染物和有害物质去除,使之符合特定的水质要求的技术过程。
不同的给水处理工艺可以根据水源的不同特点和使用需求来选择和组合。
常见的给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几种:
1. 混凝和絮凝:通过加入混凝剂和絮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和
胶体物质凝聚成较大的团块,便于后续的沉淀和过滤处理。
2. 沉淀:利用重力作用,使混凝后的团块在沉淀池中沉降下来。
常用的沉淀剂包括铁盐、铝盐等。
3. 过滤:通过过滤介质(如砂、活性炭等)的作用,去除水中
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和微生物等。
常见的过滤方法有砂滤、活性炭滤等。
4. 活性炭吸附:利用活性炭对有机物质、异味物质、重金属等
的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和异味。
5. 消毒:使用消毒剂(如氯、臭氧、紫外线等)杀灭水中的病
原微生物,确保水的卫生安全。
6. 软化:通过去除水中的钙、镁等硬度物质,减少水垢的产生,保护管道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7. 脱盐:利用逆渗透、电渗析等技术,去除水中的溶解性盐分,获得高纯度的水。
以上给水处理工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合和调整,以满足不同水质要求和处理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水处理为了减轻或防止锅炉给水对金属材料的腐蚀,减少随给水带入锅炉的腐蚀产物和其它杂质,防止因采用给水减温引起混合式过热器、再热器和汽轮机积盐,就必须对给水进行处理。
对不同的给水处理方式,DL/T 805.4-2004中规定了给水氢电导率、pH、溶解氧及铁、铜等控制指标,其目的是在尽可能降低给水中杂质浓度的前提下,通过控制给水中的这些化学指标,以抑制水、汽系统中的一般性腐蚀和流动加速腐蚀(flow-accelerated corrosion 简称FAC)。
锅炉给水分低压给水和高压给水。
从凝结水泵到除氧器的给水称低压给水,从给水泵进入锅炉的给水称高压给水。
在火电厂的给水系统中金属材料主要有碳钢、不锈钢或铜合金。
无论给水水质如何,水对金属材料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腐蚀作用。
腐蚀是指材料与环境反应而引起的材料的破坏或变质,如铁生锈、不锈钢晶粒敏化、铜生成铜绿等。
如果不对给水进行处理,大多数腐蚀产物都会随给水带入锅炉,并容易沉积在热负荷较高的部位,影响热的传导,轻则缩短锅炉酸洗周期,重则导致锅炉爆管。
对给水进行处理是指向给水加入水处理药剂,改变水的成分及其化学特性,如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以降低给水系统的各种金属的综合腐蚀速率。
相比较而言,金属在纯净的中性水中的腐蚀速率往往比在弱碱性的水中高。
所以,几乎所有的锅炉给水都采用弱碱性处理。
第一节火电厂中与给水有关的概念及指标在火电厂中,不同的压力等级的锅炉对给水水质要求是不同的。
对于同一压力等级的锅炉,不同的标准(例如,国标、行标)对给水水质要求也是不同的。
本节将有关概念及水质指标进行说明。
1 压力等级的划分在火力发电厂中,一般标准所涉及到锅炉的压力等级通常是按锅炉出口过热蒸汽的压力划分的,其划分标准以及对应的炉型、机组容量和主要用途见表7-1。
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按汽包压力等级划分,如DL/T 805.2-2004。
2 汽包锅炉的产汽过程和对水质要求2.1汽包锅炉的产汽过程锅炉给水经省煤器加热后进入汽包内的给水分配管,经汽包下降管进入下联箱,再进入水冷壁管,吸收热量后变成汽、水混合物返回到汽包,并在汽包内经过多次汽、水分离后,蒸汽进入到过热器进一步加热至规定的温度,然后进入汽轮机做功,而在汽包内汽、水分离装置分离出来的炉水与给水一起进行再循环的产汽过程。
2.2 汽包锅炉对水质要求1)与直流锅炉相比,对锅炉给水水质要求相对较低;2)允许炉水在产生蒸汽的过程中进行深度浓缩,但排污率不得低于0.3%;3)是否配备凝结水精处理设备由机组容量及其它配置而定。
3 直流锅炉对水质要求所谓的直流锅炉,就是锅炉没有汽包,给水经过省煤器加热后进入给水分配联箱,然后进入水冷壁管,吸收热量后全部变成蒸汽。
直流锅炉对水质要求有以下特点:1)与汽包锅炉相比,对锅炉给水水质要求相对较高;2)在产生蒸汽过程中不允许炉水浓缩;3)必须配备凝结水精处理设备。
4 超临界、超超临界锅炉水的临界参数为22.115MPa、374.15℃。
在临界参数下,水的完全汽化会在一瞬间完成,即在饱和水与饱和汽之间不再有汽、水共存的二相区。
当机组参数高于临界参数时,通常称为超临界机组。
对蒸汽动力装置循环的理论分析表明,提高循环蒸汽做功的初始参数和降低循环蒸汽的最终参数均可以提高循环热效率。
由于用于发电的蒸汽的最终参数已经接近于理论值,要提高循环热效率,只有提高蒸汽做功的初始参数(压力、温度) 。
实际上,蒸汽动力装置的发展和进步一直是沿着提高参数的方向前进的。
超临界火电技术经十几年的发展,在不少国家推广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节能和改善环境的效果。
目前实际应用的主蒸汽压力已经达到31MPa,主蒸汽温度已经达到610℃,容量等级在300MW~1300MW均有业绩。
与同容量的亚临界火电机组的发电效率相比,在理论上采用超临界参数可以提高效率2%~2.5%,采用超超临界参数可提高约4%~5%。
目前世界上先进的超临界机组的发电效率已经超过50%。
同时,先进的大容量超临界机组具有良好的运行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地降低了CO2、粉尘和有害气体(主要为SO X、NO X) 等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显著的环保、洁净的特点。
实际的运行业绩表明,超临界机组的运行可靠性指标已经不低于亚临界发电机组。
另外,对于洁净煤发电技术来说,超临界发电技术还具有良好的技术继承性。
正因为如此,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得到各国电力工业的重视,又进入新的一轮发展时期。
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在保持机组的可利用率、可靠性、灵活性和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等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蒸汽的参数,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和环保性能。
第二节锅炉给水处理1 关于制定标准的有关说明1.1 制定水汽质量标准的分类原则在标准的制订过程中,通常按各项化学指标对热力系统的重要性、可实现性进行分类。
第一类标准是对热力设备影响严重的各项化学指标,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将在短期内会对设备造成腐蚀或损坏,通常标准中以“应符合下列标准”的术语描述。
第二类标准是对热力设备影响比第一类轻,由于某种原因在短期内略微超标,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影响较小的标准,通常标准中以“可参考下列指标控制”的术语描述。
第三类标准是对热力设备影响更小的一些化学指标,有些电厂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或国外的标准已经达到而在我国执行起来尚有一定困难,电厂可根据具体情况争取达到的标准,通常标准中以“期望值”的术语描述。
随着科学的发展,水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在不断进步,以前难以达到的“期望值”在新的标准中有可能变成标准的极限值。
1.2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区别所谓的国家标准就是该标准适应于国内范围内所有行业所涉及的这一标准的内容,都应执行的标准,简称国标。
它对制造者来说是检验制造的产品是否合格的检验标准,它对用户来说是检验产品是否合格的验收标准。
国标的格式和意义如下:以“国标”汉语拼音的每个字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开头,紧跟着是一条斜杠,斜杠后面有时加T表示该标准是推荐标准,有时不加T表示是强制标准,例如涉及到国家的安全、环保、食品和卫生等都是强制标准。
在T的后面空一个字母字符后紧接着就是标准号,然后是一横杠和标准颁布的年号,例如,GB/T 12145-1999,就是1999年颁布的《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国家标准就属于推荐标准。
所谓行业标准就是该标准适应于该行业所涉及的这一标准的内容,都应执行的标准。
它是检验、规范本行业的标准,简称行标。
行标的格式和意义如下:以本行业简称每个字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开头,其它与国标相同。
例如,DL/T 805.2-2004,就是2004年颁布的“《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第2部分:锅炉炉水磷酸盐处理”就属于电力行业推荐标准。
所谓企业标准就是该标准适应于该企业所涉及的这一标准的内容,都应执行的标准。
它是检验本企业的标准,简称企标或厂标。
企标的格式和意义如下:以企业简称每个字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开头,其它与国标相同。
一般说,企业标准的各项指标不得低于该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的各项指标不得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
也就是说,国家标准是最宽松的标准,企业标准是最严格的标准。
有的国家标准虽然是推荐标准,但各项指标是都应该达到的最低标准,否则,会发生各种各样问题。
1.3 《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与《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的区别DL/T 805《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目前分为4部分:第1部分:直流锅炉给水加氧处理;第2部分:锅炉炉水磷酸盐处理;第3部分:锅炉炉水氢氧化钠处理;第4部分:锅炉给水处理。
它们分别与2002年~2004年相继颁布实施。
该导则收集了国外最新标准和最新科研成果,并结合国内的科研和生产的具体情况而制订,其标准的各项内容基本上已与国外接轨了。
导则的其它部分将会陆续制订。
GB/T 12145-1999《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是1995年制订的,1999年颁布执行的。
该标准的各项指标比较宽松,其中很多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电力生产的需要,例如,GB/T 12145-1999只列出了氨+联氨的汽包锅炉给水处理方法,而DL/T 805.4-2005列出了A VT(R) 、A VT(O) 和OT三种处理方法;GB/T 12145-1999只列出了协调磷酸盐处理方法,而DL/T 805.2-2004已经不推荐使用这种方法,并提出了PT、LPT和EPT的处理方法和水质指标。
1.4 锅炉给水的处理方式随着机组参数和给水水质的提高,给水处理工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有三种处理方式,即还原性全挥发处理、弱氧化性全挥发处理和加氧处理。
1)还原性全挥发处理是指锅炉给水加氨和还原剂(又称除氧剂,如联氨) 的处理,英文为all- volatile treatment(reduction),简称AVT(R)。
2)弱氧化性全挥发处理是指锅炉给水只加氨的处理,英文为all- volatile treatment(oxidation) ,简称[AVT(O)] 。
3)加氧处理是指锅炉给水加氧的处理,英文为oxygenated treatment,简称OT。
目前AVT(R) 、AVT(O) 和OT这三种给水处理名称以及水质标准已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805.4-2004中。
可根据机组的材料特性、炉型及给水的纯度选择不同的给水处理方式。
2 AVT(R)、AVT(O) 和OT的原理2.1 抑制一般性腐蚀从图7-1可以看出,要保护铁在水溶液中不受腐蚀,就要把水溶液中铁的形态由腐蚀区移到稳定区或钝化区。
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达到此目的:(1) 还原法:通过热力除氧并加除氧剂进行化学辅助除氧的方法以降低水的氧化还原电位(ORP) ,使铁的电极电位接近于稳定区,即A VT(R)方式。
(2) 氧化法:通过加氧气(或其他氧化剂) 的方法提高水的ORP,使铁的电极电位处于α-Fe2O3的钝化区,即OT方式。
(3) 弱氧化法:只通过热力除氧(即保证除氧器运行正常)但不再加除氧剂进行化学辅助除氧,使铁的电极电位处于α-Fe2O3和Fe3O4的混合区,即A VT(O)方式。
注:水的氧化还原电位(ORP) 与铁的电极电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ORP通常是指以银-氯化银电极为参比电极,铂电极为测量电极,在密闭流动的水中所测出的电极电位。
在25℃时该参比电极的电极电位相对标准氢电极为+208mV。
ORP是衡量水的氧化还原性的指标。
铁的电极电位是指以银-氯化银电极(或其他标准电极) 为参比电极,铁电极为测量电极,在密闭流动的水中所测出的电极电位,是说明在水中铁表面形成的状态。
在A VT(R)方式下,由于降低了ORP,使铁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分别是Fe3O4和Fe(O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