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合集下载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中断了中国由封建社会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进程,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则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中国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战前长时期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一般来说,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

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这个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
翻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近80年的历史,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现实,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

于是革命党人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然而,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

清王朝皇冠落地后,不平等条约没有废除;从农村到城市,很多人家还是把君主当做神来供奉(1)材料中的“改良”和“革命”是指那些历史事件?他们有哪些共同之处?(2)这场”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那些变化?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场革命引起的变化毕竟是有限的”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探索近代化道路、向西方学习、力图挽救中华民族危难等。

(2)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族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

解析: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

从“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温和的改良”这两个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四次探索运动,不难得出“改良”是指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而从“推翻旧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可以推出这个革命是辛亥革命。

第二小问旨在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要从大处着眼。

从形式(探索近代化道路、向西方学习)和目的(力图挽救中华民族危难)两方面来归纳。

第二问注意答题的全面性,不仅指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还包括社会生活上的变化。

谈认识,旨在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性质和面貌。

中国近代史两大阶段

中国近代史两大阶段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以下两大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一小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失败(1840-1864)。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此间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

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小阶段,从太平天国失败后到义和团运动(1864-190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

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一时期,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一直居主导地位。

第三小阶段: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辛亥革命(1901-191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和中国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时期,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中西文化碰撞与新旧文化并存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阶级的矛盾。

第四小阶段:从辛亥革命失败后到五四运动(1912-1919)。

这是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渡时期。

辛亥革命后,为了维护共和与民主,革命派又先后发动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反对张勋复辟,进一步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由于其阶级时代的局限,这一系列运动多是失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中国社会陷入黑暗的谷底。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

也有人把近代史概括为:“两个过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三个高潮”(第一次高潮时期是1851-1864年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高潮时期是1894-1900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由1905年同盟会成立到1911-1912年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2005-7-6 字数:173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

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

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

”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义和团运动,作者并未因其沾染上了封建主义落后性和排外主义的毒素而大张挞伐,而是紧密结合当时的内外形势,满怀激情地描述了义和团抗击侵略者的壮烈斗争,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历史作用,是中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驱。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书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书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书评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一本讲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书籍之一。

本书由中国历史学家编写,详细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段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外来侵略和内忧外患的困境。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的封闭政策被打破,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的领土和资源。

这场战争不仅剥夺了中国的主权,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社会开始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书中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场运动是对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冲击,标志着中国年轻一代在政治、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觉醒。

通过这场运动,中国人开始了解和接受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对封建制度和旧文化提出了质疑,并开始提倡以科学、民主和平等为基础的新文化运动。

这本书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内外困境以及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书中还讨论了中国政府对外来压力的反应以及当时社会各界人士对改革的努力。

此外,本书还对中国当时的文化和教育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对五四运动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总的来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一本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著作,对于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不仅对中国的历史研究者有价值,也对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有启发和启示。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读后感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段中国历史上的时期,是一个充满着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这段时间,中国经历了外国侵略、国家危机、民族振兴的历程。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困苦,但也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奋斗。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更是世界历史上的一部分,它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被英国侵略者打败,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赔偿了巨额赔款,开放了多个通商口岸。

这场战争的结果,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耻辱和痛苦,也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了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振兴。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侵略、求独立、争民族自立的斗争。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苦。

他们遭受了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和压迫,遭受了国家的灾难和危机。

他们失去了土地和家园,失去了生活和尊严。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没有屈服,他们挺身而出,奋起抗争。

他们组织了反侵略的斗争,发动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掀起了反对不平等条约的斗争。

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争取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民也经历了很多挑战和奋斗。

他们进行了改革和革命,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他们探索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实践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之策。

他们进行了维新和变法,进行了革命和改革。

他们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民主共和,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他们进行了改革开放,进行了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对外开放,进行了对内改革。

他们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实现了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转折。

在这场运动中,中国人民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斗争,进行了民主主义的斗争,进行了科学主义的斗争。

这场运动的结果,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和激情,也让中国人民意识到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新文化、新思想、新行动的斗争。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有感 (3)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有感 (3)

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有感 (3)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一书,以鸦片战争为起点,
描述了中国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五四运动发生这一时期的历史活动。

在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被迫承认“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受到严重压迫,新式资本主义崛起,中国社会遭受剧烈变革及重大灾难,人民生活越来越困难;同时,中国也在几十年间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新思想流行,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自由主义思想纷纷涌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被抛弃,逐渐的被现代文明所替代。

这是中国历史上剧烈变革而又不断发展的时期,令人钦佩的是,在如此艰难的外部环境和社会现实的背景下,中国的思想家、学者、政治活动家和知识分子勇敢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在拯救中国国民所要面对的困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花费了大量精力,提出了改革和发展的思想,并参与了相应的政治活动,启迪了中国人民拥抱新的思想,振奋了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民族精神,最终引发了五四运动。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个时代的变革就此告一段落,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经历最为复杂、政治形势最为混乱,激烈的政治斗争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从此迈向新的发展。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变革也极大地影响了今天中国的发展,它也促使我们更加明白中国发展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使我们更有动力去探索,去改变现状,承担起人民的责任,为实现共和国的愿景而努力。

读胡绳新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读胡绳新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读胡绳新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字数: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同志所写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学术著作,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着力地颂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胡绳同志在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上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他在1954年发表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那篇文章首先提出了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基本结构就是以三次革命高潮为中心来展开历史画卷的。

作者不同意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这条线索作为这个时期的历史的进步潮流,而坚持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为主体来论述中国近代史。

作者认为,在太平天国、义和团和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正是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才把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推向了高潮,给予内外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作者认为,就连戊戌变法这场由社会上层演出的历史剧当中,历史的真正主角其实既不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也不是慈禧太后或光绪皇帝,而是成亿的被剥削、被压迫的,为求生存而斗争的贫苦劳动人民,其中主要是农民大众。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始终环绕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来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

作者评论太平天国的宗教色彩时指出,拜上帝会的创立并不是基督教俘虏了洪秀全,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农民,而是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使在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取得了一个新颖的形式。

尽管宗教迷信是他们的一个很大的弱点,但这在当时对激发群众和组织群众是起了作用的。

本书列举史实说明,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并未因为外国侵略者与自己共同信仰一个上帝,就放弃了爱国主义的立场或麻痹了斗志,他们与清朝政府的对外卑躬屈膝形成鲜明对照。

他们坚决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坚持严禁鸦片,最后,现实的斗争迫使革命的农民不能不拨开宗教的迷雾而同联合起来的一切内外敌人进行艰苦的斗争,表现了农民革命家的本色和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义革命以前一段的历史。

实际上讲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前半段。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之时,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非常迅速。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英国出现“工业革命”,工业生产的发展突飞猛进,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家。

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欧美大陆各国相继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到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获得长足发展。

“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

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早就对中国及东方各国怀有野心。

16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开始侵入印度,并于1600年建立东印度公司,以垄断东方贸易。

1793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率使团来华,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等地为商埠,割让舟山附近的岛屿与广州附近的地方,减轻税率等侵略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尔后,英国兵船多次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除英国之外,法国、美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亦将殖民扩张的触角伸向东方,加紧向包括中国在内的远东地区进行侵略扩张。

俄国则致力于对中国领土的扩张。

17世纪中叶,武装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

1689年,中俄两国经过平等协商,订立了《尼布楚条约》,1727年,又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

这两个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和中段边界。

18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者不断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我国领土,相继吞并了西部哈萨克和北部哈萨克。

西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疯狂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和危机。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方面,中国的对手不再是古代的“蛮夷之邦”,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另一方面,统治中国的是腐朽、专制、已经趋向没落的封建王朝。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仍然实行清初开始制定的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是一种严格管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为:将对外贸易的城市限制为广州一口;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公行制度,由清政府认可的行商垄断进出口贸易,以限制外商的交易对象;制订一系列管理、防范外国人的章程,对外商在中国的活动作了严格规定。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尽管最初有防范郑成功等领导的反清斗争的目的,但决非历史的偶然。

在经济上,它是封闭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地产物,封建自然经济满足于自给自足,缺乏扩大对外贸易的观念和动力。

在政治上,它暴露了清朝统治集团的民族狭隘性。

他试图通过“海禁”、“闭关”来防止汉人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在文化上,闭关政策反映的是盲目自大的传统“夏夷观”,它使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排拒外来事物,使中国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的逐渐加强,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具有了某种程度的自卫作用。

但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对抗中,闭关政策暴露出其封建性和落后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造成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越拉越大。

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