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故事研究概述
家乡民间故事与传说调查报告

家乡民间故事与传说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调查并记录家乡的民间故事与传说,以传承和保护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深入调研,我们将展示家乡独特的口头传统和神话故事,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家乡文化的视角。
一、引言家乡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们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承。
本报告将通过调查与记录的方式,分享家乡的民间故事与传说。
二、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家乡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调查。
首先,我们进行了广泛的图书馆研究,搜集家乡的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资料。
其次,我们对家乡的老年人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听取他们对民间故事与传说的回忆和解读。
最后,我们还使用了互联网工具,搜索家乡相关的网上资源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相关讨论。
三、家乡民间故事家乡的民间故事数不胜数,这些故事以其想象力丰富、内容生动而受到广大居民的喜爱。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乡民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家乡英雄”的传说。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人通过勇气和智慧,成功拯救家乡于危难之中的英雄故事。
这个传说在家乡的口头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激励了当地居民,也成为了其他地方的传播对象。
此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家乡民间故事,比如讲述了害羞的山精如何在夜晚保护人们的安全,以及在雨季里如何应对洪水的传说等。
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丰富家乡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活困境的智慧思考。
四、家乡传说除了民间故事,家乡还有一些具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这些传说通常与特定的地点、物体或人物相关联,激发了人们对未知和超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家乡传说:关于“失落之地”的传说。
据说在家乡某个偏远地区,有一个神秘的失落之地,只有个别勇敢的探险家才能找到它。
这个传说引发了人们对家乡未知历史的探秘和解读。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神灵和神话生物的传说。
人们相信,这些传说中的神灵保护着家乡的安宁和繁荣。
岭南民间故事概述

岭南民间故事概述岭南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间文化。
在这里,流传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承载着岭南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岭南民间故事进行概述,带您领略这一地区民间文化的魅力。
一、岭南民间故事的类型1.神话传说:岭南地区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如《女娲补天》、《伏羲八卦》等,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岭南人民对自然现象、宇宙观念的探索和认知。
2.民间传说:包括人物传说、地名传说、习俗传说等,如《六祖慧能传说》、《丹霞山传说》等,这些故事展现了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3.民间故事:以寓言、幽默、讽刺等形式,传达了岭南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如《猴子捞月》、《猫和老鼠》等。
二、岭南民间故事的特点1.地域性:岭南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民间信仰。
2.传承性:这些故事口耳相传,历经千年,承载着岭南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3.寓意深刻:岭南民间故事往往具有深刻的寓意,教育人们明辨是非、崇尚善良、勇敢坚强。
4.艺术性: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岭南民间故事的价值1.历史价值:岭南民间故事是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文化、民俗的重要资料。
2.文化价值:这些故事是岭南地区民间文化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教育价值:岭南民间故事具有很高的道德教育意义,对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4.艺术价值:岭南民间故事为文学、戏剧、影视等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结:岭南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岭南人民的智慧与情感。
了解和研究这些故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中国民间故事赵州桥的传说主要内容

中国民间故事赵州桥的传说主要内容【原创实用版】目录1.介绍赵州桥的背景和历史2.概述赵州桥传说的主要内容3.分析赵州桥传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4.总结赵州桥传说的意义正文赵州桥,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赵县境内,横跨赵家河,是中国历史上一座重要的石拱桥。
赵州桥建于隋代大业年间(605-618 年),距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古桥之冠”。
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代工程技师李春,他运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使得赵州桥历经千年仍然屹立不倒。
关于赵州桥,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赵州桥所在的地方并没有桥梁,人们过河要靠渡船。
有一年,河上发了大水,渡船被冲走,数百人溺水而亡。
当地的一位善良的农夫赵大伯,为了救人,奋不顾身跳进激流,不幸也被洪水卷走。
赵大伯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他派来了一位神仙,在赵州河上修建了一座美丽的石拱桥,以方便人们过河。
这座桥就是赵州桥。
从此,人们再也不用担心过河的危险,赵州桥也成为了当地的地标和象征。
赵州桥传说的主要内容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它体现了民间对英勇行为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个传说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了赵州桥的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赵州桥传说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首先,它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如英勇、善良、助人为乐等,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赵州桥传说反映了古代民间对建筑技术的钦佩和对玉皇大帝等神话人物的信仰,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和宗教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总之,赵州桥传说作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一部分,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更让我们领略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黄鼠狼的故事民间传说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黄鼠狼的故事民间传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黄鼠狼的故事民间传说是中国民间口述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这些传说通常围绕着黄鼠狼这个动物展开,通过故事来表达人们对于自然界、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思考与探讨。
黄鼠狼作为一个形象丰满而深刻的角色,代表了一种复杂而多维的象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黄鼠狼的故事民间传说进行全面解读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介绍黄鼠狼故事传说的起源和流传情况,并总结出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描述并解释黄鼠狼在中国文化中所代表的变迁和寓意,包括其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选取三个典型的黄鼠狼故事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性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黄鼠狼的故事民间传说,并从中揭示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通过对黄鼠狼形象与寓意的解释,我们希望读者能够对这些民间传说有更为清晰和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反思和思考人类价值观、道德伦理以及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最终,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种启示或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视角,展示出这些民间故事传说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黄鼠狼的故事民间传说2.1 起源和流传黄鼠狼的故事是一种流传于中国许多地方的民间传说。
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版本,这个故事有着丰富多样的起源和流传方式。
黄鼠狼的形象在中国的文化中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和民间传统故事。
2.2 主要内容黄鼠狼的故事通常以一个动物主角作为核心,通过讲述它们与其他动物或人类之间发生的冲突、合作与互动展开。
这些故事往往具有性格鲜明、寓意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而不同寻常的印象。
2.3 象征意义黄鼠狼及其相关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黄鼠狼被视为狡诈、狡猾和贪婪等负面品质的代表。
而在一些版本中,黄鼠狼也被描绘成反派角色,象征着邪恶势力的代表。
这些故事通过黄鼠狼的行为和命运,向人们传递出谨防诈骗、保护自身利益的警示和智慧。
研究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

研究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
这些故事有的流传至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则慢慢被淡忘。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并深入探讨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一、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点民间故事是指源于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通过口述或书面形式传承下来,没有明确的作者,但却代表着民众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民间故事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它们以生动的情节和鲜明的角色形象吸引着读者或听众。
而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则对社会道德的传承和引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分类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类别,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传记等。
这些故事在传播过程中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宗教等元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白蛇传》、《西游记》等都是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
1. 神话传说类神话传说类的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讲述了中国各个民族心目中的神祗、仙人等形象,并赋予了它们丰富的传说故事。
比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都是神话传说类的典型代表。
2. 寓言故事类寓言故事类的民间故事是通过动物或其他形象的角色,来隐喻人们的品德和行为,具有浓厚的道德教育意义。
比如《狐狸与葡萄》、《乌鸦喝水》等都是寓言故事类的典型代表。
3. 历史传记类历史传记类的民间故事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描写,来展现历史的变迁和英雄的事迹。
比如《岳飞传》、《孔子的故事》等都是历史传记类的典型代表。
三、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承载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它们不仅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历史、学习道德和培养人格的重要途径。
首先,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传承并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形象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神秘和想象力的时代,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这个时期诞生并流传至今。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启示。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
一、神话故事1. 盘古开天辟地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他用巨斧劈开了混沌的世界,将天地分离开来。
他的身体化为大地,头发和胡须变成了树木和草原,眼睛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盘古的创世故事象征着宇宙的诞生和秩序的建立。
2. 女娲补天女娲是中国神话中的女神,她用五彩石补天,修复了盘古开天辟地时留下的裂缝。
女娲的补天故事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中国古代对女性智慧和创造力的崇拜。
3. 嫦娥奔月嫦娥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女,她因为偷吃了长生不老草而被贬到了月亮上。
每年的中秋节,人们都会仰望月亮,寄托对嫦娥的思念和祝福。
嫦娥奔月的故事象征着人类对永恒和美好的追求。
二、民间传说1.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白蛇化身为人类,与许仙相爱并结婚,但被妖怪青蛇所害。
最终,白蛇化身为人类的情感和力量战胜了邪恶,实现了永恒的爱情。
这个故事传承了中国古代对爱情和正义的追求。
2. 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民间传说,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剧爱情故事。
两人相爱却因家族的反对无法在一起,最终祝英台病逝,梁山伯也因思念而去世。
这个故事表达了对真爱的追求和对社会束缚的反思。
3.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的相爱和被分离的故事。
每年的七夕节,人们都会仰望天空,寄托对牛郎织女的祝福和思念。
这个故事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结语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故事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也深受世界各地的人们喜爱和研究。
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研究报告

中国民间故事分类研究报告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记录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价值观和传统观念。
根据研究,可以将中国民间故事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 神话传说:中国神话传说讲述了关于神仙、神话人物、神话动物和神话地点的故事。
这些故事常常与自然界的力量和现象有关,如天、地、水、火等。
神话传说往往揭示了中国人民的信仰、追求和价值观。
2. 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通过动物或人物的形象来传达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这些故事通过简单的情节和角色,展示了善恶、真伪、聪明和愚昧的对比。
3. 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传递着民间智慧和观念。
这些故事通常描绘了超自然现象、怪异事件和传奇人物。
民间传说可以分为山水传说、人物传说、宗教传说等。
4. 动物故事:中国的动物故事以描写动物的智慧和性格为特点。
通过动物的形象和行为,这些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冲突。
5. 戏曲故事:戏曲故事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常来自于历史和文学作品,并经过艺术加工和演绎。
戏曲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社会、文化和价值观。
6.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反映了中国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这些故事以不同的形式传承于民间,分享了人们的智慧、忧喜和人生观。
这些分类只是对中国民间故事的简单划分,实际上民间故事的种类非常多样,每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形式和题材。
这些故事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变迁和人类智慧的重要途径。
家乡民间神话与神话传说调查报告

家乡民间神话与神话传说调查报告摘要:本文对家乡的民间神话与神话传说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
通过采访、调查问卷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我们发现家乡的民间神话和传说多样而丰富,背后蕴含着人们的信仰、历史和生活智慧。
本文将以叙述的方式向读者介绍家乡几个著名的民间神话和传说,并探讨其内涵和影响。
第一章民间神话的定义与特点1.1 定义民间神话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以叙事方式表现出来的古老神话故事。
1.2 特点(1)口头传承:民间神话主要通过口头传递方式传承,因此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变体。
(2)丰富多样:民间神话主题包括创世、人物传说、自然神话等,内容多样丰富。
(3)文化传承:民间神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人们的信仰、智慧和历史。
第二章家乡民间神话与传说调查2.1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面对面访谈、调查问卷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形式。
2.2 调查结果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以下几个家乡著名的民间神话与传说:第三章苍龙传说3.1 传说内容苍龙传说是家乡最有影响力的民间传说之一,相传在古代,苍龙保护着家乡的农田和百姓,是一种神圣的存在。
3.2 传说内涵苍龙传说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保护家园的认识,同时也传达着家乡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第四章花木妖传说4.1 传说内容花木妖传说是关于森林中花木精灵的故事,相传他们在花开时会保佑人们拥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4.2 传说内涵花木妖传说代表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敏感,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章女儿村传说5.1 传说内容女儿村传说是关于女儿村存在的故事,相传这个村庄只有女性居民,男性在出生后都会被送走或者离开。
5.2 传说内涵女儿村传说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男女比例和人口分配的重视,也告诉人们家乡曾有过独特的社会结构。
第六章民间神话的现代意义与传承展望6.1 现代意义家乡的民间神话和传说凝聚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对于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1996—1997年,民间传说、故事的研究丰厚拓展、活跃多姿。
其研究视野不仅观照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的纵向、横向研究的历史性、区域性、民族性,而且注意国内外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并运用民俗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和方法,力求多角度、多元化的开放性研究。
正因为既具有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开阔视野和科学方法,又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以,两年来的研究呈现出“长势喜人”的景象。
民间传说研究传说研究着力集中在对人物、史事、风物传说的某一具体作品或同类传说的分析比较,其研究成果主要有三点:1.中国古代常把一些生活故事附会到“箭垛式”人物身上,而使之转变成传说;2.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它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并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3.出现稍迟的典籍记载的传说,其故事情节描述总要比出现较早的更丰满合理,更富有文学性。
林继富《多重文化碰撞的智慧母题——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1〕是从文化角度研究传说的一篇佳作。
作者抓住民间传承和典籍记载的同类传说变中不变的“七试婚传”这个核心情节,发掘“藏民智慧的‘七道难题’的传承源脉”。
作者把该传说中的七道难题与藏文《贤愚经》和佛本生故事对比,发现四道难题在故事的结构设计上与印度佛经文学同型故事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指出了这些难题与印度佛经文学关系密切的原因(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美学心理);并以“蚁穿空珠”这一世界性文化母题为例,对4个文化母题源于印度佛经文学的发现又进一步作了流播路线的考证,判断传入西藏的线路为“印度、汉族再到藏族”。
作者认为除来自外域智慧母题外,还有“智走迷宫”。
“遴选美女”母题及“吃肉”、“喝酒”、“揉羊皮”的考验,都充分显示了藏民族特有的创造能力和雪域高原民风民情的古朴清新。
从而得出结论:重知识、重智慧的藏民族,以雪域文化为中心,“将世界文化的智慧母题消解、整合、涵化在藏文化里,”使之既有人类共同的文化母题,又不失民族本土文化的色彩。
蔡铁民《一部民间传说的历史演变》〔2〕一文,对陈三五娘故事从史实到传说、戏曲、小说的发展足迹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两点看法:1.该传说及艺术生命力千年不衰的根本原因是:“反封建伦理,符合人民的进步思想,”2.“正确认识陈三五娘传说及其文人改编稿的流传、演变过程的失得”,对其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以小见大,有利于“理解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演变的规律”有利于“探讨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的关系。
”关于观音,西王母等传说,一些学者把其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联系起来研究,有了深入进展。
贺嘉的《民间传说中的观音》〔3〕对观音出世、性变、化身神威与其他神灵以及地方风物、习俗的传说作了全面论述。
作者认为,观音这个舶来品来到中国,逐渐不同于佛典中的观音,“观音由男变女和多种化身,正是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教文化在群众心理所引起的碰撞和相互消长的结果。
”并特别强调指出:民间传说中的观音,是人民群众根据需要“塑造出他们心目中的观音,而不是佛典故事的翻版,”赋予观音“神奇的幻化和惊人的超凡力量,”成为劳动人民“希望与期待的寄托”。
作者还认为观音传说有着地域性和民族性,它的流传与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紧密相连。
王青《魏晋时期的西王母传说以及产生背景》〔4〕追溯到《汉武故事》考察该传说的形成,认为西王母会汉武帝故事承袭了魏晋时的西王母传说,接受了道教影响。
作者把该传说与史实、宗教结合考察,造就了西王母传说研究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入。
米恒夫《露筋女传说考论》〔5〕对该传说嬗变历程作了梳理,认为这个晋、唐一般性的传奇故事到了宋代,被注入道德主题,变成了宣扬妇女贞节的故事;然至今日,其主题又由贞节转为舍己为人。
作者分析传说嬗变的原因有宋代理学的普遍影响、当地的道德氛围等,得出结论:“一个传说能够得以长期流传,它必须和时代的脉搏相应合,反映时代的主流思想。
而一旦它为人们广泛地接受,就会对一个地区的人们的文化心理与道德观念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不少研究者还对传说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探索某一历史时期民间传说的时代特征及规律。
顾希佳《秦汉典籍中人物传说的比较研究》〔6〕探讨了秦汉典籍中人物传说记载的部分形态,以五组例证分析,发现这些文本的故事情节具有以下四个共同的叙事特征:1.具有较强的传奇性;2.情节大致相同,但“反复出现在不同的典籍中”,且主人公姓名要被置换;3.出现稍迟的典籍记载总要比稍早的描述得更丰满,更富有文学性;4.故事短小,后被文人采录,安置在他们的长篇文本中保存下来,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
敖行雄的《贵州彝族苗族洪水传说的比较研究》〔7〕通过对彝族《洪水纪》和苗族《洪水滔天歌》的主要相似点和差异点的比较分析,得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答案,很有说服力。
佟中明《论锡伯族和蒙古族神话传说及英雄故事的共性问题》〔8〕对两民族民间文学许多相同、相似的主题、情节探本究源,认为其共性“是在历史上的共同族源、相同文化生态、宗教、民俗、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对考察两者的历史文化渊源、发展和相互影响,以及族源和民族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宋和平的《满族传说〈尼山萨满〉汉文版本比较》〔9〕一文将四种汉文本内容的异同进行比较,指出了各版本内容的突出特点,强调抓住这些差异点研究,有利于“了解满族不同时代、不同社区的文化差异”。
考证族源、传说形成的单篇论文占一定位置,值得注意。
耶木吉拉《“四十”与柯尔克孜族源传说》〔10〕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吉里吉思传说考述》〔11〕二文,从民间文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资料入手,将口承和文献两种形式流传至今的柯族传说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考证柯尔克孜族源传说。
作者发现,民间流传和文献记载的族源传说的母题一致,即大都起源于40个姑娘;而40个姑娘又和族名含义一致。
因此认为,族源传说最有代表性的当推在柯人中流传最古、最广的40个姑娘的传说。
经考察分析,作者指出“柯尔克孜与突厥同源的传说和记载有历史依据”。
尤其对“四十”这一特殊数字作了深入探讨,认为它除了在阿尔泰语系中表示单纯的实数外,在北方民族数文化中还有象征(众多、隆重、盛大、长远等)的习俗及意义。
由此得出结论:“四十个姑娘的传说”产生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蒙古语族各民族先民中形成崇尚“四”和“四十”习俗之后的年代,“该传说是柯尔克孜乃至与其相关的北方民族先民母系社会的产物”。
陈泳超《〈白蛇传〉故事的形成过程》〔12〕对目前《白蛇传》探源成果作了检讨,对需要加以澄清之处,如《白蛇传》形成的时间、原因及其具体过程,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
汪梅田《论妈祖民间传说、民间信仰之形成》〔13〕和唐本的《浅谈牛郎织女故事的传说与形成》〔14〕也是考证该传说的形成过程的力作。
另外,李福清的《中国茶酒传说初探》〔15〕及刘锡诚的《陆沉传说再探》〔16〕,也均为研究风物传说的佳作。
林继富的《中国民间传说与史官文化》〔17〕深入分析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
指出其主要联系为:1.远古民间传说的创作者,就是最早的历史学家,如《左传》、《史记》对民间传说的广纳;2.近现代史学家把民间传说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如顾颉刚研究大量民间传说后,认为它“有助于‘推翻伪史’,‘明了真史’”,倡导“用演进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化的民间传说”。
郭沫若强调“民间文艺才是研究历史的最真实、最可贵第一手的材料,”肯定了民间传说的史料价值;3.民间传说的史学价值不容忽视,它可以填补历史发展之空白,纠正“正史”所载之谬误。
而主要区别则在于:1.史官文化以“实录”为核心,载录的历史是真实、静态的;而民间传说遵循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有极强的流动性。
2.史官文化讲求“真”;民间传说围绕“情”在变动,一真一情“决定了两类文化的本质差异”。
最后作者从三方面提出了史官文化对民间传说的积极影响。
民间故事研究民间故事研究作为民间文学研究中的重点研究范畴,又一直是民俗学界的主要研究对象,保持着较好的学术传统。
1996、1997两年来的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它的显赫地位和学术水准。
研究者的积极活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各民族故事资料的引证,都严谨阐发了其学术观点。
主要特点表现在:1.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证结合起来;2.研究课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3.从流播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历史、宗教或民俗文化为切入点的研究增多;4.结构类型研究仍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民间故事与民俗文化的关系是学者们最关注的研究课题。
有不少论著,联系民俗文化学、宗教学或历史学多学科、多层次、多视角来研究民间故事,从中探寻它的表层至深层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马昌仪的《中国鼠婚故事类型研究》〔18〕,通过鼠婚故事的流布的研讨,发现“我国鼠婚故事与民俗信仰关系密切的特点”,把中国鼠婚故事归纳为民俗型和招婚型两大类型,并对中国鼠婚故事的类型进行考察,作者认为:1.其招婚故事素材及其独特的循环式叙事结构来源于印度;2.就其类型的整体来说,并非源于印度(因为印、中鼠招婚故事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3.“民俗型是中国鼠婚故事的原型模式。
”作者独到的见解是:鼠婚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中国鼠婚故事是我国农业文化中嫁鼠禳灾习俗和岁时文化中对子鼠女神信仰的产物。
”在《吴地鼠婚俗信与艺术》〔19〕一文中,马昌仪还就吴地鼠婚作品的民俗型和招婚型的民俗文化现象及其特点作了具体、深入的探讨。
君岛久子的《非稻作民的民俗与传承——瑶族的天鹅处女故事及其游耕文化》〔20〕一文,比较《五彩带》开篇、续篇母题、难题的异同,追溯、探究瑶族的天鹅处女故事的演变踪迹,断定《五彩带》开篇故事是茶山瑶的传承;而续篇坚美仔的故事则属于盘瑶的传承。
因而得出结论:“盘瑶和茶山瑶的接触和交流中产生了这个故事”。
“属于壮侗语族的茶山瑶从壮族借鉴了收割水稻的母题,而其天上的考验难题则是属于刀耕火种文化。
”万建中的《民间故事与禁忌民俗的传播》〔21〕,则详细阐述了民间故事促使禁忌民俗传播的具体情形:1.理论上阐述禁忌的目的、实质,说明禁忌是一种最古老的社会规范;2.民间故事是禁忌民俗传承的“外部”因素;3.民间故事叙述守禁或违禁过程,以达到教育、规范人们行为的目的。
过伟的《侗族娘梅故事与文化生态研究方法》〔22〕,以侗族《娘梅》故事为例,着重从民族的、民俗的因素探索了用文化生态研究方法来研究民间叙事文学的路子。
周北川、熊和平的《鄂西故事〈老鼠子嫁姑娘〉的文化内涵》〔23〕对土家族、苗族的《老鼠子嫁姑娘》新奇的情节结构、独特的形式作了简要分析,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发掘了故事背后蕴含着的深层的文化内涵——“鼠崇拜的信仰”。
陈玉平《孤儿角色与成年仪式》〔24〕就田螺姑娘型故事(大多与报恩主题、难题考验情节有关),探讨了“孤儿”角色的原型即成年仪式的受礼者,显示出“由原状态进入新状态”的成年礼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