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流域水质污染现状与对策分析

“湘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科普论文

湘江流域水质污染现状与对策分析

湘江流域水质污染现状与对策分析

湖南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株洲水文局罗东

摘要湘江纵贯我省南北,集生活饮用、生产用水、航运、发电、纳污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圈的扩大、沿江两岸矿产资源的开发、湘江水污染日趋严重,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水污染防治监管不到位、水污染防治形势不容乐观、水污染防治问题有待加强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在对湘江水资源作基本介绍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湘江水污染现状及其污染来源与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湘江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湘江流域污染现状对策分析区域经济水质污染

一、湘江流域的基本概况

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为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广西东北部兴安、灵川、灌阳、全州等县境内的海洋山,上游称海洋河,在湖南省永州市区与潇水汇合,开始称湘江,向东流经永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湘阴县入洞庭湖后归长江。全长817公里,流域面积92,300平方公里。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主要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涟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亿立方米。

二、湘江污染的原因分析

在湘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期间,工业、生活废水废气的排放量也在显着增加,这正是在重蹈很多地区“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与可持续发展道路大相径庭。在发展经济的时候,不注重环保的投入,忽略了生态环境。调查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已经显现,已经严重影响了湘江流域的自然生态系统,给居民及当地动植物带来了巨大危害。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普遍的经济与社会现象,经济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不平衡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差异是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展政策

的重要依据。湘江下游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但由于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近年来缺水形势有加剧趋势。着名的湘南干旱区域位于湘江中上游地区,经济欠发达,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但由于缺少工程调节,干旱年份7~9 月份缺水严重。湘江源头地区经济不发达导致小水电站开发过热,同时大量发展冶炼、轧钢等高能耗产业,给湘江造成大量污染。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上中下游难以协调一致,造成了限制污水排放和治理的难度加大。

向湘江内排放大量的生活污水

2008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亿t,占全省的%;排放化学耗氧量(COD)万t,占全省总排放量的%,在湘江污水排放中占较大的比重。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是湘江有机污染负荷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

目前流域各主要大城市均已建有部分污水处理厂,但仍有大部分城镇居民生活废水仍未经综合处理直接排入湘江,加重了湘江的污染,使湘江水体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区江段中COD、氮、磷、氨氮等有机污染物有超标现象。

湘江是洞庭湖水的重要输入源,其沿线绝大多数县级城镇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污水管网建设速度慢、资金短缺,使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江内,如2005年,城市生活污染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万吨,严重超出其自我净化和修复的能力。

农业成为重要污染来源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种植业不断加大各类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间接造成了对水质的破坏。湘江流域每年施用农药4万t左右,化肥220万t左右,每年经雨水冲洗带入径流,辗转汇入湘江的农药、化肥量分别为700t和万t左右。同时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家禽家畜养殖过程中废水往往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为水质破坏增添了新的砝码。

工业废水的排放

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湘江流域开矿冶金企业增加,使湘江一些河段水质含重金属超标。资料显示,“十五”规划以来,湖南的汞、镉、铬、铅排放量位居全国首位;砷(砒霜)名列甘肃之后居第二位;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国前列。在“长株潭城市群”中,以万元产值排水量为例,湘潭、株洲 2 个城市的万元产值排水量位列全国 113 个重点城市前 5 位。近年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四大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成倍增加,2000年每个城市污水排放均超过1亿t,枯水季节流量减少的情况下,湘江水质明显下降。

湖南省工业技术相对落后,监管体制不到位,洞庭湖区遍布的数万公顷芦苇成为造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年产量仅1万至3万吨的小造纸厂遍布于湘江各处,他们的共同

点便是盈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他们大多只有简陋的污染防治措施,有些甚至直接将生产废水排入湘江。2006年造纸业COD排放量占了湖南省的50%左右。2007年,西、南洞庭湖区的造纸业,日排污水量分别占西、南洞庭湖直排污水量的45%和95%。同时,各地政府也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甚至对污染麻木不仁。

2.5 国家政策上的缺失

环保部门存在着缺位的现状,并没有真正履行自身的义务,或者在执法中存在着偏袒、随意等错误的现象,并且没有依法管理污染组织或个人,也没有充分合理地对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此外,相关法律上的漏洞也给环保部门的执法带来了挑战。由于自身实力的制约,企业在购置、使用、保养、更新污染处理设备上存在着经济上的困难,而在这一方面,国家并没有做出相关的补贴政策和办法,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三、湘江水质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时至今日,湘江水质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通过对湘江水体污染现状和目前治理情况的分析,湘江水体污染治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湘江流域点源污染的治理有所成效,但面源污染的问题没有得到控制。湘江流域经过这段时间的治理,重点区域环境质量好转,重金属的污染的确减少了,但湘江流域总体水质仍未好转,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2、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缓慢,对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影响很大。湘江流域的城市和企业是全省排污大户,省建设厅、环保局的调研结果表明,2007年我省还有超过40%的设市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排名第26位。特别是湘江流域还没有一个县城建成了污水处理厂,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部分已建成投入运行的设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网也不配套,运行负荷率低,导致今年上半年全省COD排放量居高不下,与去年同期持平,削减比例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位。由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弱,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难以得到根本好转,也难以为全省的化学需氧量削减腾出有效空间。

3、缺乏强有力的协调管理机制和执法手段,难以对湘江流域水环境进行有效保护。我省虽然十年前就出台了《湖南省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但这一条例主要针对湘江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各地方政府虽然都有治污责任,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导致流域各行政区的污染责任不清、互相推诿。同时,国家对造成水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罚,是按直接经济损失的20%-30%计算罚款,但很多情况下江河受严重污染,直接经济损失往往由于缺乏具体的鉴定标准而无法计算,损失大而处罚小。加之现行法

律法规对水环境违法行为设置的处罚过轻,无责任追究,缺乏量罚标准,起不到抑制环境违法的作用。如不建设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等,缺乏相应的法律责任来制裁。

4、对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投入不够,无法形成合力。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加大水环境保护等的投入、增强研发能力,但缺乏保障措施。由于对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科技项目的经费投入较少,基础数据缺乏,污染防治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没有形成稳定的流域水污染防治投入机制。许多地方和企业没有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环保欠账太多,难以适应解决复杂流域环境问题的需要。

四、湘江水质污染防治的对策分析

、加强湘江的水质监测系统

建立健全湘江的监测系统,实现动态监测。及时准确的获得相关数据,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实行动态监测,为湘江水体的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区域联系,实行统一管理,从时间和空间上全面掌握湘江水质的变化。湘江水质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郴州、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地区必须联手合作,全流域统筹兼顾,上下游协作,制订治污和水质保护规划,建立分段水质责任制、岗位责任制,从而使治水从源头做起,从基层做起,逐步减少污染。

4.2、建立健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严格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

水是生命之源,优良的水质才能养育出人民健康的体魄和聪明才智。蓝天绿地,青山碧水,舒适新鲜的环境才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和改进湘江水质,是发展湖南的一项基础建设。省政府应加强对水资源保护和治理的领导。加快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污水处理需要,必须加快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的建设,提高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健全污水处理厂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确保污水处理系统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例如:加强各个环节的运行管理,确保达到排放标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维护,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加强收费管理,努力使污水处理系统走向企业化、市场化;加强各地区各部门的联系,加强团结合作,共同为保护湘江水体做出贡献;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争取多方集资,政府要加强对污水处理系统的资金支持,尽可能建立高效、高标准的污水处理系统;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严格按照污水排放标准进行排放,杜绝超标排放或不经处理进行排放,违者追究其法律责任。4.3、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 等元素,它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农用化肥含有大量的N、P、NH

4

们是湘江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湘江流域为湖南农业高产区,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因而农业面源对湘江污染大,治理难度大。要特别加强生态农业的建设,加强资源保护和

物质的循环利用,提高有机肥施用量和推广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另一方面提高施肥技术,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因地制宜的种植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使农业生产多样化,在不适宜种植的地方发展水产养殖、生态观光农业,增加农业的经济效益。严格控制水产养殖、家禽家畜养殖过程中的污水排放,建立一套污水处理系统。推广毒性低, 残留期短的农药和化肥并进行合理的施用。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例如:充分利用养殖过程中动物产生的粪便,秸秆还田等。

、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工业布局

控制水体污染物排放量及减少污染源排放的废水量,加大工业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加大监管力度,促使临湖各企业引进先进环保设备,采用循环用水、清洁生产。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对各排污企业坚决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总量控制制度;采取限制氮、磷入湖量,帮助排污企业加大污水处理和回收力度;对排污量较大的区域推行“高排放标准、高排污收费”以降低污染物的点源排放。同时,调整流域内的产业结构,改革工业布局,对于那些污染严重、经济效益差、规模小且排污设施不达标的厂子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 ,如小造纸厂、小氮肥厂、小糖厂、小化工厂等。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完善环保举报热线。

、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湘江水质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需要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密切合作。为此, 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调动沿江地区广大居民的积极性,鼓励群众参与改善和保护环境,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严禁各类破坏水质行为,建立健全水质监察制度,并切实保障制度的贯彻执行,对严重破坏水质行为,依法追究其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使用无磷洗衣粉,节约用水等。要严格执法,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五、结束语

由上述可知,湘江的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各种环境问题尤其是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过度的排污,频繁的污染事件使得水质持续恶化,水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年湘江两岸的美丽风景也有日渐消失的危险。我们要积级响应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湘江水体污染就可以得到较快解决,这样湘江生态带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的改观,湘江沿岸城市中的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业用水可以得到有效保证,从而有利于促进该流域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因此,湘江的治理是刻不容缓的。

参考文献:

[1]王秋衡,王淑云,刘美英.湖南湘江流域污染的安全评价[J].中国给水排水.2004,第08期.

[2]肖建华.湘江:新政绘出“东方莱茵河”[J].环境保护.2011,第14期.

[3]董若义.高密加大投入推进水污染治理[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孙其昂.从社会文化视角解读水污染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作者简介:罗东(1990年9月25日),男,汉族,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主要从事水文设施设备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