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视力表(1)

合集下载

A4-打印标准对数视力表

A4-打印标准对数视力表

标准对数
视力表图
(用A4 纸张打印标准对数视力表)说明:
本视力表不是通过扫描而得,而是根据国家标准通过计算、设计制作而成。

每个视标边长误差不超过±0.5 像素。

为了方便家庭用A4 纸张打印,把标准视力表分解为三张图插入Word。

打印后粘成一张标准视力表。

打印须知:
1. 打印机的分辨率最好设置为每英寸600 像素
(该视力表是按每英寸600 像素设计的)。

2. 用A4 纸张打印下面三页后粘贴,粘贴时视标
行距为24mm(见右图)。

3. 打印出来图像尺寸精确值(供参考):
第一张高= 5273 像素= 5273/600 英寸
= 8.788 英寸= 8.788×25.4mm = 223.22mm
第二张高= 5877 像素= 5877/600 英寸
= 9.795 英寸= 9.795×25.4mm = 248.79mm
第三张高= 5520 像素= 5520/600 英寸
= 9.200 英寸= 9.200×25.4mm = 233.68mm
宽= 4504 像素= 4504/600 英寸= 7.507 英寸= 7.507×25.4mm = 190.67mm
联系邮箱:**************。

制作视力表课件

制作视力表课件

愿同学视力好,心灵 更美!
制作单位:郑州市第六十九中学 录课人员:韩世亭、谷跃丽 录制时间:2015年1月21日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综合与实践】
郑州市第六十九中学 王燕茹
中小学一级教师
回 归 童 年
你知道吗?
6月6日---全国爱眼日
你知道你 的视力吗?
你是通过 什么方式 知道的?
1、通过测量、比较、计算,能发现视力表中 蕴含的数学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测试距离为5m的“E” 形图制作出一个测试距离为3m的“E”形图。 3、通过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视力表,初 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实 际生活息息相关。
“对数视力表” 发明人 是 .
缪天荣
温州 瑞安
原温州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教授
e
c }
观察几个 量之间的 数量关系?
a
d }
b
视力 a/mm b/mm c/mm d/mm e/mm
0.1 0.2 0.3 0.4 0.5 0.6
e a
c }
} d
a、b、c、d、e 观察几个量 之间的关系: 之间的数量关系? a=b 1 c = d = e =5a
O

b1
P1


P2
A2
P1
a(
1 2 3 4
b1
b2
5
b3
b4
L3
b5 a(
L4
L5
L2
L1
1
2 3
b1
D1 D2
4
b2
D3
5
b3
D4
b4
D5
b5 a(
L4
L5
L3 L2 L1

示范教案一新编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示范教案一新编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

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题制作视力表(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二)能力训练要求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教学难点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教学方法指导探索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并和同伴互相交流探索出结果.●教具准备视力表一张三角板一个硬纸板若干张投影片两张第一张:(记作课题学习 A)第二张:(记作课题学习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Ⅱ.新课讲解[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生]是由一组字母”E ”组成的视力表.[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 ”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 ”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中AB 、CD 两个缺口).图1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所对应的”E ”的长a ,宽b ,空白缺口宽d ,(如图2).投影片(课题学习A )[生]填表如下:(投影片 课题学习B )[师]观察上表,大家讨论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决定视力表中的各”E ”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视力为时,a =72 mm,b =72 mm,d =1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 视力为时,a =36 mm,b =36 mm,d =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272=36,215=. 视力为时,a =24 mm,b =24 mm,d =5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并且372=24,315=5. 视力为时,a =18 mm,b =18 mm,d = mm,可知”E ”的长和宽相等,且472=18,415=.因为测量时有误差,眼睛大致可以精确到 mm,所以有415≈. 由此可以猜想,视力为时,a =572= mm,b =572= mm,d =515=3 mm. 视力为时,a =772=9 mm,b =9 mm,d =815= mm. 视力为时,a =1072= mm,b = mm,d =1015= mm. 视力为时,a =2072= mm,b = mm,d =2015= mm. 由此可知:视力表中的各”E ”形图都是长与宽相等的图形,如果把视力为时的”E ”形图作为基本图形,则视力为,…时的”E ”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Ⅲ.课堂练习若一个视力表中的视力为的”E ”的长、宽都为60 mm,空白缺口宽为 mm ,求视力为,,,,,,,,,时”E ”的长、宽,空白缺口宽.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自己动手,探索出视力不同的”E ”形图之间的关系.Ⅴ.课后作业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有哪几种?Ⅵ.活动与探究一条河的两岸有一段是平行的,在河的这一岸每隔5米有一棵树,在河的对岸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在这岸离开岸边25米处看对岸,看到对岸相邻的两根电线杆恰好被这岸的两棵树遮住,并且在这两棵树之间还有三棵树,求河宽.图3解:根据题意画图:可知DE =50 m,BC =20 m,AM =25 m.∵BC ∥DE∴△ABC ∽△ADE ∴ANAM DE BC = 即AN 255020= ∴AN = (m )∴MN =AN -AM =-25= (m )答:河宽为 m.●板书设计。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1)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1)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学生起点分析“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充分学习图形相似内容,引入的一节课题学习,学生此前已完成“图形相似”与“图形位似”的学习,“线段的比”也相当的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制作视力表,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运用;“视力表”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的相似现象,探究发现视力表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研究应用数学知识的乐趣。

教学任务分析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以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制作视力表”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及其相似比、位似图形、位似比等有关内容。

借助视力表为载体,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相似;提高学生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时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习惯,发展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多角度尝试,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讨论;可以组建四人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促成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态度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学目标1、探究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体会视力表的制作原理,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度量” 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训练学生的探索能力.3、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三、教学过程分析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深入探究,得出结论;第五环节:运用结论,制作视力表;第六环节:课堂总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三角板、视力表、硬纸板数张。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师]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第二环节:探究新知[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生]是由一组字母” E”组成的视力表.[师]对,它是以能分辨” 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 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1中AB、CD两个缺口).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1、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 0.4, 0.5, 0.6, 0.8, 1.0,1.2,1.5,2.0 所对应的” 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投影片(课题学习A)图1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 E”,并填写课本上的表格.[生]填表如下:(投影片课题学习B)2、观察数学完成以下问题串(1) 观察上表你直观的发现了什么? (2)观察上表,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决定视力表中的各” E ”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视力表中的各“ E ”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视力为0.1时,a=72 mm, b=72 mm, d=15 mm 可知” E ”的长和宽相等.15=7.5 . 215=5.3视力为 0.2 时,a=36 mm,b=36 mm,d=7.5 mm 可知” E ” 的长和宽相等,且 72=36,视力为 0.3 时,a=24 mm,b=24 mm,d=5 mm 可知” E ”的长和宽相等,并且72=24, 3视力为 0.4 时, 72a=18 mm,b=18 mm,d=3.8 mm 可知” E ” 的长和宽相等,且 一=18,15=3.75 .因为测量时有误差,眼睛大致可以精确到0.1 mm,所以有15 ~3.8 .44由此可以猜想,视力为 0.5 时,a=72 =14.5 mm, b=^72 =14.5 mm, d=®=3 mm 5 5 572 15a= =9 mm, b=9 mm, d= =1.9 mm. 8 8 7215a= =7.2 mm, b=7.2 mm, d= =1.5 mm. 10 10 7215a= =3.6 mm, b=3.6 mm, d= =0.75 mm.2020视力为 视力为 视力为 0.8 时, 1.0 时, 2.0 时,由此可知:视力表中的各” E'形图都是长与宽相等的图形,如果把视力为0.1 时的” E”形图作为基本图形,则视力为0.2,0.3…2.0时的” E”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活动目的:通过组织学生自我实际度量,并将各自的度量结果填在表格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就去直觉的感知其中的奥秘,再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发现a,b,d数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得知“标准对数视力表”中不同的视力所对应的”E'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从而所有“ E”形图都是相似图形。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
综合与实践
制作视力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视力表中是 否蕴含着一 定数学知识 呢?
探究新知
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1、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4,0.5,0.6,0.8,1.0,1.2, 1.5,2.0 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
运用结论
制作视பைடு நூலகம்表
请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3 m的视力表.
课堂总结
1、本节课我们自己动手,探索出视力不同的”E”形图之间 的关系.
2、探究发现了如何找视力相同的图形”E”的大小和它的落 脚点,并能据此自己制作视力表.
作业
1、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有哪几种?
2、制作一个测试距离为8 m的视力表.
e
量一量
c
a
d
b
填写表格
课堂练习
若一个视力表中的视力为0.1的”E”的长、宽都为60 mm,空白缺口宽为12.5 mm, 求视力为0.2,0.3,0.4,0.5,0.6,0.8,1.0,1.2,1.5,2.0时”E”的长、宽, 空白缺口宽.
请自己列表格填写
深入探究
得出结论
1、用硬纸板复制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所对应的”E”,编号①② ,
深入探究
得出结论
2、将②号”E”沿水平桌面向右移动,直至从右侧点O看去,点P1, P2,O在一条直线上为止.这时我们说,在D1处用①号”E”测得的视力 与在D2处用②号”E”测得的视力相同.
深入探究
得出结论
3、按照上述方式,将①~⑤各个”E”排列成下图所示的样子.先自己猜 想应得出的结论,然后和同学交流,证明你的结论的正确与否?

数学制作视力表实践报告

数学制作视力表实践报告

数学制作视力表实践报告对“课题学习一-制作视力表”一课的课例评析。

这是一堂数学专题学习活动课一-制作视力表。

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典型课例。

教师通过让学生探究视力表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掌握视力表的制作方法。

这一过程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既学到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而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人着重从一下方面对本课进行讨论评价。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教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有层次、环环相扣的问题,创设了许多与实际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如开始让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几个视力表,举例以前所见到的视力表等。

再观察分析这些E型图的特点,过渡到怎样制作E型图,进而探究两个E的关系,到制作E型图,拓展到根据相关条件制作符合要求的E型图。

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进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课题学习的价值。

本课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基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目标,让他们懂得如何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如在小组合作测量了视力表中“E”的有关数据后,对数据的分析,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与小组成员的交往、协作能力,得到实验结果后与他人的交流、表述等。

老师在此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空间和时间,各组成员都有机会做汇报展示,小组交流合作的任务达四次之多,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对课题学习模式的探讨。

课题学习要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 -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问的内在联系,如这节课所体现的相似、位似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初步形成对相似图形的整体认识;获得- - 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深理解相关的数学。

视力测试表

视力测试表

视力测试表1. 引言视力是人类感知外界环境最重要的感觉之一。

视力测试是评估一个人眼睛健康和视觉能力的关键工具。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标准的视力测试表,帮助人们进行简单而有效的视力测试。

2. 视力测试2.1 测试对象视力测试适用于任何人,特别是那些怀疑自己视力有问题的人。

2.2 测试方法使用本视力测试表前,请确认以下条件:•确保测试环境明亮而清晰。

•确保测试者没有低头或抬头的姿势,确保头部与测试表平行。

•测试者应该摘掉眼镜或隐形眼镜。

2.3 测试步骤请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视力测试:1.将测试表放在与测试者的眼睛之间的合适位置上。

2.测试者应该用一个眼睛遮住另一个眼睛(如果要测试双眼,请使用手指遮住左眼,右眼遮住右眼)。

3.测试者应该逐行朗读测试表上的文字,从上到下,由大到小。

4.当测试者无法正确朗读一行的文字时,记录该行文字的字号大小。

5.重复步骤2-4,对另一个眼睛进行测试。

2.4 测试结果根据测试者朗读正确文字的字号大小,可以作出以下判断:•6/6(或20/20):正常视力。

•6/9(或20/30):轻微近视。

•6/12(或20/40):中度近视。

•6/18(或20/60):重度近视。

•小于6/18(或20/60):严重近视。

2.5 注意事项•视力测试只能初步评估一个人的视力状况,如果怀疑有视力问题,应及时咨询眼科专家。

•测试时应避免任何干扰因素,如强光或反光。

3. 结论通过使用本视力测试表,我们可以简单而准确地评估一个人的视力状况。

视力是重要的生活技能之一,保持良好的视力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至关重要。

如果发现有视力问题,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以上是视力测试表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使用时请遵守测试步骤和注意事项,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眼科医生。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制作视力表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制作视力表

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制作视力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利用数据描述现象,并根据数据作出判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培养其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数据作出判断。

2.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作出判断。

三、教学过程
1. 活动一:收集数据
(1)教师介绍视力表,并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安排学生排队,依次上前观察视力表并记录数据。

(3)每名学生记录自己的数据,并将所有数据整理到一起。

2. 活动二:整理数据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整理这些数据。

(2)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整理方法:
①画表格;②画条形图;③画折线图;④画扇形图。

(3)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将全班学生的数据整理到一起。

3. 活动三:描述数据
(1)学生根据整理好的数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

(2)学生展示自己的描述结果,并解释这样描述的原因。

4. 活动四:分析数据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出视力不良率。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视力不良率,分析视力不良的原因,并提出改善视力的方法。

5. 活动五:总结与反思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

(2)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总结自己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课时课题学习制作视力表(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经历探究视力表中数学知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相似图形极其相似比等有关知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度量”E”的长、宽及空白缺口宽,探索数据的内在关系,从而实现视力表中的奥秘的发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视力表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
视力表的制作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
视力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你想过吗?视力表中蕴含着一定数学知识.你知道是什么知识吗?本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其中蕴含的奥秘.
[师]现在我们查视力时用的视力表,通常是哪一种呢?
[生]是由一组字母”E”组成的视力表.
[师]对,它是以能分辨”E”的开口朝向为依据来测定视力的.换句话说,它的测试依据是能否看清楚”E”的两个空白缺口(如下图中AB、CD两个缺口).
图1
下面我们以“标准对数视力表”为例,探索视力表中的奥秘:
度量视力表中视力为0.1,0.2,0.3,0.4,0.5,0.6,0.8,1.0,
1.2,1.5,
2.0所对应的”E”的长a,宽b,空白缺口宽d,(如图2).
投影片(课题学习A)
请大家量视力表中的各个”E”,并填写课本第93页的表.
[生]填表如下:(投影片课题学习B)
[师]观察上表,大家讨论看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决定视力表中的各”E”形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视力为0.1时,a=72 mm,b=72 mm,d=15 mm,可知”E”的长和宽相等.
视力为0.2时,a=36 mm,b=36 mm,d=7.5 mm,可知”E”的长和宽相等,且
=36,
=7.5.
视力为0.3时,a=24 mm,b=24 mm,d=5 mm,可知”E”的长和宽相等,并且
=24,
=5.
视力为0.4时,a=18 mm,b=18 mm,d=3.8 mm,可知”E”的长和宽相等,且
=18,
=3.75.因为测量时有误差,眼睛大致可以精确到0.1 mm,所以有
≈3.8.
由此可以猜想,视力为0.5时,a=
=14.5 mm,b=
=14.5 mm,d=
=3 mm.
视力为0.8时,a=
=9 mm,b=9 mm,d=
=1.9 mm.
视力为1.0时,a=
=7.2 mm,b=7.2 mm,d=
=1.5 mm.
视力为2.0时,a=
=3.6 mm,b=3.6 mm,d=
=0.75 mm.
由此可知:视力表中的各”E”形图都是长与宽相等的图形,如果把视力为0.1时的”E”形图作为基本图形,则视力为0.2,0.3…2.0时的”E”形图都与基本图形是相似图形.
Ⅲ.课堂练习
若一个视力表中的视力为0.1的”E”的长、宽都为60 mm,空白缺口宽为12.5 mm,求视力为0.2,0.3,0.4,0.5,0.6,0.8,1.0,1.2,1.5,2.0
时”E”的长、宽,空白缺口宽.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自己动手,探索出视力不同的”E”形图之间的关系.
Ⅴ.课后作业
到有关单位进行调查,目前较为通用的视力表有哪几种?
Ⅵ.活动与探究
一条河的两岸有一段是平行的,在河的这一岸每隔5米有一棵树,在河的对岸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在这岸离开岸边25米处看对岸,看到对岸相邻的两根电线杆恰好被这岸的两棵树遮住,并且在这两棵树之间还有三棵树,求河宽.
图3
解:根据题意画图:
可知DE=50 m,BC=20 m,AM=25 m.
∵BC∥DE
∴△ABC∽△ADE


∴AN=62.5 (m)
∴MN=AN-AM=62.5-25=37.5 (m)答:河宽为37.5 m. 继续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