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公开课)分析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目的:1.具体感受苏轼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2.理解本词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喻寄托的艺术特点;3.了解“披文入情”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作品提供的文本出发,“披文入情”,取得共鸣,具体感受苏轼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东坡志林》中又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
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
但是,它们并不等于文学作品。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
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才是文学鉴赏的真正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当然,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
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定风波》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使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加深对苏轼词以及豪放派词的理
解,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
差不齐,对本文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
学生一定要预习,朗诵,讨论。
应用 APP 课件及通过欣赏王菲的《明月几时有》, 教学策略选
引入作者苏轼来导入新课教学,再结合课堂讨论等手段 择与设计
一道名菜。由此可见,苏轼虽然被贬,但在穷困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上仍是充满快乐的。他为什么还能快乐?而这些快乐是
如何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呢。现在请全班学生集体背诵苏
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设计意图:以东坡肉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也能够对苏轼生平有更多的了解。同时通过背诵,
检查学生对苏轼这首词的掌握,能够复习这首词苏轼因
瑜、曹操,一切风流人物,都将被时间带走,在荡涤一
切的自然伟力面前,得失雨晴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词
人“一尊还酹江月”,与自然达成和解。觉悟了人生,
参透了生命,才能诗意地栖居,以达到“宠辱不惊,闲
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这种面对挫
折的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我设计的结语是:
进行教学。
环节一(约 2 分钟):
导入新课:同学们,吃大餐的经历相信大家都有,
在我们化州的酒席上,菜色变化多样,年年新,月月新,
但有一道菜,原材料是猪肉,它的地位永远也不会变,
而且这道菜总是要人们千呼万唤才肯出来,大家猜猜这
是什么菜。(扣肉)对,就是扣肉,它在历史上还有另
外一个名“东坡肉”,相传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研发的
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词人的形象。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定风波》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定风波》
称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学习词人乐
教材分析 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
升学生的人生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以小见大)
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教学目标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组讨论,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无法感
同身受《定风波》所要抒发的情感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生学习能
(详见 PPT 课件) (五)问题设置 朗读全词,初步感知 大问题一: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精读词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明确: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小问题: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哪两句?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大问题二:词中的主人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你 用相关词语概括。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诗词中分析词人形象,并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 明确:从容、洒脱、豪迈、遇祸不惊、笑对苍茫 小问题:在《定风波》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件 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对此你有什么 看法? 明确:作者实际上是以自然风雨来隐喻人生风雨, 表明自己对于政治上的打击和人生中的迫害已遇变不 惊。作者通过这一件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乐观、旷达、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文人 力分析
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社会和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料峭春风:
• 人生旳逆境 政治旳风雨
• 山头斜照:
• 人生旳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 看到曙光,不让这临时旳挫折和逆境 左右自己旳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旳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可能正当我们感到绝望旳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诗词背景
•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 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旳几年 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旳一 面,但他却一直能以超人旳旷达心态 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体现了 苏轼当初“泰然处之”旳心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弟兄,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斥乐观和 希望。
回眸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回头望望刚刚遇雨旳地 方,真是晴雨无常!回 去吧,不论风吹雨打也 好,阳光四照也好。
• 萧瑟处:指遇雨旳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旳 声音。
手法揭示
以 “小” 事: 苏轼遇雨(实) 一“雨”双关
对
竹杖芒鞋轻胜马 (虚)
比
同行皆狼狈
见 “大”
生”
情: 旷达超越 寓情于景“一蓑烟雨任平
纵横奔放旳报国豪情 人生如梦旳感伤 宠辱皆忘、超乎物外旳旷达乐观
苏轼旳人生态度
主动、进取 乐观、旷达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毕了自己旳一种人 物,挫折磨练了他旳顽强意志,面对风 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 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旳 人格光芒。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赏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以风雨为题材,通过日常小事表达人生哲理和作者精神追求的佳作。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放开喉咙吟咏长啸从容而行。
拄竹杖、穿芒鞋,走得比骑马还轻便,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注释定风波:词牌名。
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
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三、创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定风波评课稿4篇

定风波评课稿4篇定风波评课稿4篇定风波评课稿1对于高中生,一堂真正的语文课,应该让他们见“所未见”的东西,闻“所未闻”的东西。
应该汁多肉丰,让他们在这堂课中真正汲取到知识的、文学的、情感价值的和人生观方面的东西。
总体上说,张老师所讲苏轼的《定风波》,有三个可说之处:1、对新课标的研究有深度。
尤其是在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现突出。
2、注重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并做到让每一位学生一节课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
3、师生交流充分且教学过程流畅。
对教学过程的详细琢磨和精心设计,表现了教师良好的语文素养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纯熟的驾驭能力。
张灵芝老师所讲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内容很少,全词仅仅62个字,而对于苏轼,大家又都很熟悉,如果仅仅就这首词来赏析的话,这堂课就会没有厚度,不够充实;而如果我们一堂课交给学生很多的话,对所交的所有内容学生都只会识其皮毛,难求甚解。
张灵芝老师的课,抓住苏轼的旷达重点讲透,让学生在学了这首词,真正理解了苏轼的旷达之后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读懂其他同类的苏轼的词。
把课堂赏析部分分成这样几步:先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眼前风雨的从容;再让学生领会到苏轼面对人生风雨的从容,在讲述这一点时重点介绍苏轼坎坷多磨难的经历,让学生看到苏轼经历的风雨之多;经历这么多的磨难为何还能做到从容应对呢?自然引导学生看到了苏轼“无风雨夜无晴”的`人生境界,即旷达思想。
至此,主旨毕现,但就此停止的话,学生对于苏轼的旷达依然停留在一个抽象的概念上,是不深入不透彻的。
于是在此处张老师借用苏轼的其他词句让学生看到苏轼“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忧其君”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一个渴望建功立业心系天下的苏轼。
联系苏轼经历的重重磨难和环海沉浮,让学生领会到苏轼的旷达实质上是历经磨难志不得伸的沧桑,是忍下眼泪亮给我们的坚强。
那么到此学生应该能够真正理解苏轼的旷达了。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完美版

《定风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句,感知本词内容。
2.反复咏诵,体会本词意境和作者胸怀。
学习截取生活小事以小见大的写法。
3.探究本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模式】咏诵式自主探究式读写结合式咏诵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有针对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的精美诗词,领略词句中的音韵和谐之美,熏陶渐染,形成和积累丰富的语感,并以此基础上体会文本的内涵。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诗词导课温故知新今天我们学习苏轼一首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他的诗词,一起走近苏轼,走进他的《定风波》。
(课前让学生搜集,并要求写在课本内)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孤傲高洁,乐观向上)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南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壮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富有诗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定风波》优秀公开课课件

02
《定风波》文本解读 与赏析
2024/1/25
7
原文呈现与注释解读
2024/1/25
原文呈现
全文准确呈现苏轼《定风波》一 词,包括题目、作者、正文及标 点。
注释解读
对词中难懂的字词、典故、历史 背景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帮 助学生理解词意。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意象描绘
分析词中所运用的意象,如“穿林打 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 ”等,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词中的画 面感。
10
03
《定风波》艺术特色 分析
2024/1/25
11
结构巧妙与层次丰富
上下片呼应
上片描述自然景象,下片 抒发情感,二者相互呼应 ,使全词结构紧密。
2024/1/25
时空交错
词中通过时空的交错转换 ,展现了词人内心的起伏 变化,增强了词的艺术表 现力。
线索清晰
以词人的行踪为线索,贯 穿全词,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层次分明 。
12
语言优美且富有感染力
炼字精准
苏轼运用精准的动词、形容词等 ,刻画出生动的景象和强烈的情
感。
2024/1/25
音韵和谐
全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音乐美感。
比喻生动
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使得 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 染力。
13
表现手法独特,意境深远
寓情于景
意境深远
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 情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苏轼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苏轼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 认同。
《定风波》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 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 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 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
旷世奇才
❖ 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 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 疾并称为“苏辛”;
❖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 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 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 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 我们。
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 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人生
自然风雨 (穿林打叶)
“莫听”“ 吟啸” “何妨” “徐行”
态度
超然物外 泰然自若 潇洒安闲
人生风雨
旷达
“谁怕” “任平生”
搏击风雨、笑傲人 生、泰然处之、无 所畏惧、潇洒从容
洒脱 乐观 晴
“回首” - “归 去”
“也无风雨也无 晴”
心中 无晴雨
宠辱偕忘 超然物外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一语双关(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
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 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 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 希望。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 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 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 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 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 并泯灭……
返回
4、探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1、 以小见大(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
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 人生大哲理。)
竹杖芒鞋轻胜马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 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 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吗?
❖轻
心情的轻松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
一蓑烟雨任平生
❖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 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的风云变 幻
雨 淋or躲
偶 然
选 择
客 观
主 观
……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 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雨大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挑 轻松 神态 战 欢快 自若
1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 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 雨时置风雨于不然处之的心态。“莫 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 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诗词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 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1082年3月7号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觉:狼狈 不觉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 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 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 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 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2、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 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 照样吟啸徐行。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 达的胸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词 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诗词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 (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 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 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 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 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 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
新课导入
❖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 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 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政治家
任:镇定 洒脱 从容 旷达 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 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 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 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 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 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 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 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 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 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 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 晴”,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 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