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概要
温病辩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

温病辩证:卫气营血与三焦辩证
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辩证关系
卫气营血辩证要点
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辩证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的要点。
继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之后,吴鞠通又倡导三焦辨证。
这两种辨证体系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侧重,卫气营血辨证侧重于划分病变的阶段,而三焦辨证则侧重于划分病变的部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二者往往穿插使用,从而使温病的辨证更为精细、准确。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概括地说,上焦温病是指肺与心包及心的病变。
肺的病变包括卫分证与气分证,称为太阴卫分证与太阴气分证;心包的病变称为厥阴温病,心的病变称为少阴温病,二者统属营分证,其中少阴温病也可以出现血分证。
中焦温病是指脾、胃、大肠的病变。
脾的病变称为太阴温病,属气分证;胃与大肠的病变统称为阳明温病,都属气分证,二者有无形热盛与有形热结之别。
如果阳明气分热盛窜人营分、血分,也可以出现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下焦温病是指肝与肾的病变,分别称为厥阴温病、少阴温病,因为肝藏血,肾藏精,二者乙癸同源,所以下焦温病的肝肾阴伤证统属血分虚证。
总之,卫气营血辨证是标示温病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人深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横向地步步深入。
三焦辨证主要是标示病变的部位,它虽然也能标示温病由浅人深的发展过程,但是比较笼统,不能标示在表还是在里,不如卫气营血辨证具体而又层次分明。
所以在临床中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才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基础知识系列文章暂时结束,下一篇写一篇医案,具体分析温病如何去辩证论治。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重点:复习要点>>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鉴别要点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卫分证重点:鉴别要点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重点:治法方药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气分证重点:鉴别要点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重点:治法方药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营分证重点:鉴别要点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重点:治法方药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
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血分证重点:鉴别要点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重点:治法方药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卫气营血证的传变重点:顺传与逆传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A.邪热壅肺证B.邪扰胸膈证C.风热犯卫证D.热结肠道证E.燥热犯卫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
最新中医学 第九章 其它辨证方法简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和经络辨证-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2、太阳蓄血证:
为太阳经邪化热内传,邪热与瘀血互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少腹急结、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 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证候分析】 本证以少腹急硬,小便自利,如狂便黑为辨证要 点。太阳经热内传,血热搏结,阻于下焦少腹,故致少腹急结、 硬满胀痛;邪在血分,膀胱气化如常,所以小便自利;瘀热互结, 上扰心神,轻则如狂、善忘,重则发狂;瘀热下行,随便而出, 故见便黑似漆;脉沉涩或沉结,乃瘀热内阻,脉道不畅所致。 太阳蓄水与蓄血二证,均由太阳病经邪不解内传于腑所致,但有 传入气分和血分之不同。蓄水者为膀胱气化受阻,津液内停;蓄 血者为经热入里,瘀血在肠。前者小便不利而渴,后者小便自利 而便黑,是两证的主要区别。
(二)阳明腑证:
为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相搏而成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甚 则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边尖起剌,甚则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 或滑数。 【证候分析】 本证以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便秘,腹胀满硬痛,苔黄燥, 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往往因阳明经证,大热汗多,或误用汗法,使津液外泄, 以致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腑气不通而形成。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实热弥漫于经, 故身热日晡尢甚;四肢为阳明所主,热蒸津泄,故手足濈然汗出;邪热与糟粕互 结肠中,腑气闭阻不通,故脐腹胀满硬痛而拒按,大便秘结;邪热蒸腾,上灼心 神,则见谵语、狂乱、不得眠等症;邪热内结而津液被劫,故舌苔黄厚干燥,边 尖起剌,甚则焦黑燥裂;燥热内结于肠,脉道壅滞,则见脉沉迟而实,若邪热迫 急,亦可见滑数。 阳明病经证和腑证均为里实热证,但就其先后而言,往往经证的邪热持续亢盛, 消烁津液,导致肠燥便结,最终形成腑证,故腑证的病情较经证为重。一般临床 所见阳明病腑证多于经证,因为经邪弥漫不能久留,腑邪内结则聚而不行,故张 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正病。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一、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
的关系
(一)太阳病证
• 概念: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正邪抗争 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太阳病证。
• 临床表现: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苔 白。
•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
•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一)卫分证
• 概念:卫分证是指温热邪气侵犯肌表, 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一般常见 于温热病的早期。
•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并伴见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
中医诊断学70,71,72讲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经络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
为什么很多医生开出来的方子,我们都不知道方子的出处呢?仔细翻一下医圣的书,我们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很多都找不到它们的雏形?学习了温病学,你就明白了,因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和温病学派的辩证指导理论不一样。
叶天士(1666年—1745年)江苏苏州人,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的创立者。
吴鞠通(1758—1836),江苏淮安区人(楚州)。
三焦辨证倡论人。
这两位都是清代著名温病学派的医学家,
这两位的医学成就后世医家影响很大。
外感温热引起的温病,外感寒邪引起的伤寒,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有明显的差别。
治疗方法也不同,这里的温病,不是温疫,是温热性质的外感病。
温疫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三焦辨证,这里的三焦指的生理位置,上焦:肺,心包。
中焦:胃,脾,大肠。
下焦:肝,肾。
叶天士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
逆传心包,可以理解为温热之邪传入我们现在说的心血管,营分血分就是心血管。
心包指的是心血管系统,不然患者怎么会出现神昏,我们大脑里边很多的血管,这个血管里面有热,神志才会出问题,中医讲热扰神明,寒是不扰乱神明的,寒会让我们清醒,所以叫冷静冷静再冷静,热才会让神明扰乱神昏。
所以温病里温热之邪,逆传心包扰动心神,就是心血管里边的血热,我们要用凉营泻热,就是让血没那么热,让热透出来。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2013-11-13 12:06阅读: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
温热病邪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就其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因此,卫气营血在辨证理论中已不是物质概念了。
故《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有三:①是温热病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中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
也是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②标明了温热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或损害;③说明了温热病以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正邪的盛衰,作为论治的依据。
(一)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卫气敷于人体的肤表,有卫外作用,病邪侵入,必先犯及卫分,所以,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病因】外感温热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邪气经口鼻传入体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头痛,咳嗽,口干微渴,咽喉肿痛等症。
【病机分析】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气与之相争则发热。
卫阳被邪所遏,肌肤失却温养则恶寒。
温热之邪属阳,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医诊断学-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
证概要
一、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分证
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肌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
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
(二)气分证
气分证是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
主要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口渴,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三)营分证
营分证是指温病邪热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
营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
以身热夜甚、心烦、舌红绛、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
(四)血分证
血分证是指温病邪热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一类证。
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
血分证病变主要累及心、肝、肾三脏,根据病理改变及受损脏腑的不同,血分证可分为血分实热证和血分虚热证。
二、三焦辨证
(一)上焦病证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
温邪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首先犯肺,所以温病一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侵犯中焦脾胃,从燥化或从湿化所表现的证。
温邪从上焦顺传于中焦脾胃,邪入阳明则易化燥伤津,出现阳明的燥热证。
邪入太阴则易湿化,而出现太阴脾经的湿热证。
故中焦病证有“阳明燥热证”和“太阴湿热证”的不同。
(三)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热之邪犯及下焦,以劫夺肝肾之阴为主所表现的证。
温热病邪,久居中焦,燥热消灼下焦阴液,而致肝肾受累,故多为肝肾阴伤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