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合集下载

藏族谈谈服饰普通话3分钟

藏族谈谈服饰普通话3分钟

藏族谈谈服饰普通话3分钟一、西藏服饰特点藏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过着游牧生活,服饰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服装即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有散热的方便,使臂膀伸缩自如,并适应露宿的生活,当成卧具,并随身可以携带生活用品。

服饰主要以袍状为主。

1、服饰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衫、长靴、编发、饰品。

2、基本特征表现为品类繁多,可分为袍、短衣、坎肩、腰带、帽、靴、邦典、发饰、首饰、佩饰等。

3、式样上分为:长袖袍、无袖袍。

4、质地上分为:锦花袍、绸缎袍、光板羊皮袍、氆氇袍、毛呢夹袍、素布袍等。

5、色彩特点表现为对比强烈,如红与绿、白与黑、黄与紫,并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饰色调明快而和谐。

6、纹样方面主要以递增和排比的规律。

7、装饰品的广泛运用,装饰材料主要以金银、珠宝、象牙、珊瑚、松石等为主。

8、面料:主要以棉布、氆氇、绸缎、光板羊皮、毛料、呢子等。

9、围裙: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表示婚否的作用,形状有短、有长、梯形。

10、腰带:腰带是藏族服饰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的以毛织物编制而成,有的则以金属等贵重的饰件作为装饰。

11、藏靴:藏靴是藏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靴子上的花纹也有一定的习俗和规范。

12、短衣:一般是穿在藏袍内的,其特点是长袖。

13、坎肩:一些地区有穿坎肩的习惯,其款式也有地区风格。

14、项链:式样由两正方形交叉重叠,材料主要以金银两种,上面镶有绿松石和宝石,链子由珍珠、珊瑚、天珠等串成。

二、藏族服饰的内涵1、面料:藏族服饰的面料厚重温暖、粗犷朴实,散发着一种原始的乡野情趣和自然的美感。

这一面料特征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藏民族生活的白然环境影响及其生产生活方式、物产资源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藏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

真实与自然不仅是他们信奉的处世原则,也是他们用来判断美丑、衡量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

2、色彩:藏族服饰强调对比色彩的运用,明快热烈、鲜艳醒目为其主要特色。

另外,藏族人民尚白,白色是藏族服饰的常用色调。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和饮食文化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和饮食文化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和饮食文化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地标性建筑,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承载了丰富的藏族文化,其中包括独特的藏族服饰和美味的藏族饮食。

本文将介绍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和饮食文化。

一、藏族服饰藏族服饰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还反映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是藏袍。

藏袍是藏族男女穿戴的传统服饰。

它通常由细腻的丝绸制成,具有丰富的刺绣和天然色彩。

藏袍的款式设计多种多样,形式独特。

男性藏袍一般以白色为基调,配有色彩鲜艳或纹饰精美的领口、袖口和下摆。

女性藏袍则更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镶有金丝和宝石。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爱佩戴饰物,如银首饰、珠宝和宝箱。

这些饰品不仅用于装饰,还寓意着仪式感和仪容的完整性。

银首饰通常由纯银打造,包括项链、手链、耳环等,以其华丽和精确的工艺而闻名。

而珠宝和宝箱则常常用于保存重要物品或供奉神灵。

二、藏族饮食藏族饮食以高原特色为主,兼收并蓄了汉、蒙、尼泊尔等民族饮食文化的精华。

由于藏族人民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地区,他们的饮食习惯以高热量和营养丰富为主。

藏族饮食中的主食以青稞为主,青稞是一种生长在高原地区的小麦作物。

藏族人民将其磨成粉后,用其制作出各种传统食品,如青稞饼、青稞酒等。

青稞饼烤制而成,口感香脆,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品。

另外,藏族人民还喜爱食用牦牛肉和酥油茶。

牦牛肉是高原地区最为常见的肉类食品,它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为藏族人民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酥油茶则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饮品,由茶叶、奶油和盐等原料制成。

酥油茶既可作为日常饮用,又可代表着礼仪和文化,常常在重要场合和节日中食用。

总之,藏族服饰和饮食文化是布达拉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们展示了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无论是色彩斑斓的藏袍,还是高能量的青稞饼和酥油茶,都体现了藏族人民的独特魅力。

布达拉宫作为西藏自治区的象征,为访客提供了了解和体验这些独特文化的机会。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

布达拉宫的藏族服饰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建筑,也是西藏文化的象征。

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服饰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篇文章将为您介绍布达拉宫中的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

为了展现藏族服饰的魅力,让我们透过文化的窗口,一同来了解这些独特的服饰。

1.藏族服饰的特点藏族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纹饰的表现。

传统的藏族服饰以红、白、蓝为主色调,通常以对比色的搭配展现独特的美感。

同时,纹饰的丰富多样也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如藏式宝石图案、莲花纹饰等,都富有传统文化的内涵。

2.男性藏族服饰男性藏族服饰常由长袍、披肩、褶裙等组成。

其中长袍是最常见的装束,一般采用上衣和下裙相连的方式,宽松舒适。

披肩则是保护健康和显示身份的象征,常采用丝绸或皮革制作,装饰有各种装饰品和纹饰。

褶裙则是在长袍外搭配的下装,常用纯羊毛或马海毛制成,保暖性能极佳。

3.女性藏族服饰女性藏族服饰通常由上衣、长袍、长裙等组成。

上衣常采用各种材质制作,如丝绸、棉布等,具有丰富的纹饰和装饰物。

长袍是女性传统装束的核心,通常由缎子和绸缎制成,色彩亮丽、花纹精美。

长裙则是传统的下装,采用多层次设计,增添了服饰的层次感和流动感。

4.配饰与头饰在藏族服饰中,配饰与头饰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男性常佩戴帽子,如尊贵的羊角帽、皮质帽子等,展现男性豪放洒脱的一面。

女性则多佩戴各种首饰和头饰,如银饰品、珠宝项链等,展现女性优雅华丽的一面。

5.现代藏族服饰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现代藏族服饰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的藏族服饰常融入了时尚元素,如运动款式、花朵图案等。

同时,在特殊场合,如婚礼、节日等,人们仍然会穿着传统的藏族服饰,保留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布达拉宫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重要文化和历史遗产,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西藏文化的象征。

其中藏族服饰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要素,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细节,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西藏藏式服饰传承千年的文化之美

西藏藏式服饰传承千年的文化之美

西藏藏式服饰传承千年的文化之美西藏作为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西藏藏式服饰作为西藏传承千年的文化之美,对于了解和体验西藏的文化魅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西藏藏式服饰的历史起源、特点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等方面展开论述。

西藏藏式服饰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7世纪的唐朝时期,而在此之前,西藏地区的原始居民主要以毛皮、麻布等简单原料制作服装。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藏开始接受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繁华文化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而精美的藏式服饰。

藏式服饰的特点之一是其独特的设计和制作工艺。

一般来说,藏式服饰包括藏袍、长袍、裙子等,其中以藏袍最为常见。

藏袍通常采用绣花、刺绣、金银丝等工艺进行装饰,色彩鲜艳、图案复杂多样。

此外,藏式服饰还注重对服装材质的选择,如优质的山羊绒、羊毛和高原植物纤维等,以适应恶劣的高原气候。

除了制作工艺的精湛外,藏式服饰还寄托着西藏人民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情感。

藏族人民将服饰视为重要的身份象征和文化表达方式。

例如,在藏族传统婚礼上,新娘通常会身着华丽的婚纱,婚纱上的花纹和图案往往寓意着家庭的繁荣和幸福。

此外,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份的人还有着不同的服饰风格,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文化传统。

通过对服饰的佩戴和细节的选择,藏族人民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传统的西藏藏式服饰正面临着一些挑战。

年轻一代对现代化的追求使得他们更倾向于穿着西方式的服装,传统的藏式服饰在他们中逐渐流失。

此外,由于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昂等原因,传统西藏藏式服饰的制作逐渐减少。

然而,尽管面临挑战,西藏藏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并未停止。

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西藏的传统服饰。

一些手工艺人致力于传承和创新藏式服饰,通过合理利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将传统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设计出更符合现代审美的藏式服饰。

同时,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在推动藏式服饰的保护和发展,并通过组织展览、文化节等活动来宣传和推广。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藏族服饰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藏族服饰不仅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一、历史沿革藏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的建立,标志着藏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吐蕃王朝时期,藏族服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包括服装款式、饰品搭配、色彩运用等方面。

随着历史的推移,藏族服饰文化不断发展,吸收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丰富的款式和风格。

二、服装款式藏族服装的主要款式是长袍,分为男式和女式两种。

男式长袍一般比较宽松,长度及膝,袖口较窄,领子较高,颜色以深色为主,如黑色、蓝色、灰色等。

女式长袍则相对较为紧身,长度及踝,袖口较宽,领子较低,颜色则较为鲜艳,如红色、绿色、黄色等。

此外,男女长袍上都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龙、凤、鸟、鱼、花、草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三、饰品搭配藏族服饰文化中,饰品搭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藏族人民善于用各种饰品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银饰、珊瑚、玛瑙、玉器等。

其中,银饰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饰品,包括银耳环、银手镯、银项链等。

这些银饰往往雕刻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如龙、凤、花、草等,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欢用各种宝石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红宝石、蓝宝石、绿松石等。

四、色彩运用藏族服饰文化中,色彩运用也是非常独特的。

藏族人民喜欢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装饰自己的服饰,如红色、黄色、绿色等。

同时,不同的色彩也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意义,如红色象征着热情、活力和吉祥;黄色象征着高贵、神圣和权威;绿色象征着生命、希望和和平。

此外,藏族人民还喜欢在服饰上绣上白色的花纹和图案,寓意着纯洁、美好和吉祥。

五、文化意义藏族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首先,藏族服饰是藏族人民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的反映,体现了藏族文化的传统和特色。

其次,藏族服饰上的各种图案和花纹寓意着吉祥、美好和幸福,是藏族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服饰文化---浅谈藏族服饰文化

服饰文化---浅谈藏族服饰文化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一、藏族服饰渊源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民族往往是古代许多部落或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

藏族是在大约6世纪前后我国西北和西南各地区一些部族同西藏土著长期交往、分化、融合而形成的。

现在藏族服装基本特征在藏族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之前就已存在。

藏装的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

牧区的皮袍、夹袍,过去官吏、贵族的锦袍,都具有这种特点;拉萨、中甸等地区的“对通”(男短衣)也具有这种特点。

至于工布地区的“古休”(无袖袍)其基本结构也是和肥腹、大襟的袍式服装一脉相通的。

藏族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

穿直筒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了。

束袍腰带又是附着饰品的主要衣物。

各种精美的“吃穷”(腰刀)及其他饰品都系在腰带上。

目前我们看到的直接描绘藏区先民羌人服饰的人物形象,有晋宁石寨山战国至秦仅时期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人物图像。

石寨山青铜器上有近三百个人物图像,服饰各有不同。

其中有一部分辫发者,其服饰特点是:男女均梳双辫,均穿袍式衣服或毛皮披风并且袒露一臂或双臂,头都有发饰。

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有古干尸出土。

测定结果肯定古干尸距今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古尸出土时,头发梳成许多辫子。

男尸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筒皮靴,靴筒外有毛织带裹腿,有的在胸际佩戴着小铜刀;女尸穿毛布长袍,腰间束袋,脚穿长筒皮靴,毛织袋裹腿,皮靴上附有小件铜饰品。

毛织物多以红、绿、褐、黑等色组成方格和彩条,美观大方。

这位在沙漠中沉睡了三千年的女子是当地居民,从其辫发习俗来看与羌人相似。

尽管学术界对该女尸所属人种尚有争议,但其生活的地区和时代都同古代羌人社会有密切联系是不容怀疑的。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有它的时代的延续性,也有它的区域文化的共融性,因此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的服饰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同时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民族中,又可能找到服饰的相同之处。

在一个文化区域里,各族文化除有其民族特色外,又具有整个区域文化的特征。

藏族服饰简介

藏族服饰简介

藏族服饰简介藏族服装简介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藏族服饰的特点、外貌和介绍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

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

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

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

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饰边的。

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青海果洛地区新婚女子要穿大油大褂,在袖边上镶一圈红彩式氆氇并着华丽的背心,还有在背上挂汗巾的习惯。

下摆讲究用水獭皮镶边,衣领用金钱豹皮装贴。

牧民的节日盛装质地高级、做工精致,这种皮袍以羊羔皮缝制,面子用獐皮(去毛铲净,手工鞣制使其柔软后刷白凉干) ... ,袖口、襟领、下摆用红、蓝、绿纹呢子装饰,用水獭皮或豹皮镶边,显得格外漂亮。

青海海南藏族有一种用羔皮缝制的加面藏袍,轻巧美观,是节日和走亲访友的礼眼。

羔皮有毛短而卷曲的,有毛长而适中呈稳状的。

用各种羔皮缝制的藏袍,多用各色条绒、缎子、平绒、毛呢挂面,用锦缎或花氆氇、水獭皮镶边,用狐皮或豹皮做领。

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都主要以黑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眼装,右腋下钉一个钮扣。

男式袍子用绿色或蓝色绸布做两条宽5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

一般男式白氆氇藏袍的领口镶上6厘米宽的加洛(一种间隔有十字图案的花氆氇)。

走进西藏感受藏式服饰的奇妙之旅

走进西藏感受藏式服饰的奇妙之旅

走进西藏感受藏式服饰的奇妙之旅西藏,是中国的西南边陲地区,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地方之一。

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深藏着一个迷人的宝藏——藏式服饰。

藏式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束,更是藏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信仰的表达。

本文将带领您走进西藏感受藏式服饰的奇妙之旅。

一、藏式服饰的历史渊源藏式服饰历史悠久,根植于西藏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民俗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传统的藏式服饰以羊毛、牦牛毛等天然材料制作,采用手工编织、绣花等工艺。

如今,尽管西藏接受了现代文化的影响,但传统的藏式服饰依然承载着重要意义,成为西藏人民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二、藏式服饰的特点和种类藏式服饰以丰富多样的样式和纹饰而闻名。

在不同地区和族群当中,藏式服饰的款式和样式都各具特色。

比如,拉萨地区的藏式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常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调;山南地区的藏式服饰则形状独特,常有流苏挂饰;阿里地区的藏式服饰多以藏青色为主,更加朴素典雅。

藏式服饰还有按照不同场合和社会身份的不同,如婚嫁服饰、礼仪服饰等。

三、藏式服饰的意义和象征藏式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观的展示,更是藏族人民对自然和信仰的敬畏与表达。

比如,藏式服饰中常见的六字文,是佛教经文的缩写。

佛教对于西藏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深远,因此在服饰上的呈现也具有宗教象征的意义。

同时,藏式服饰中的花纹和图案也多以动植物和自然景象为主题,象征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四、现代社会中的藏式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现代社会中的藏式服饰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在旅游产业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藏式服饰,并将其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发扬。

同时,一些设计师也将藏式元素融入到时尚设计中,使藏式服饰在时尚界产生了新的生命力。

然而,面对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国际化的影响,传统的藏式服饰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如何保护和传承藏式服饰成为当务之急。

五、走进藏式服饰的奇妙之旅作为一位游客,要走进西藏感受藏式服饰的奇妙之旅,首先要了解西藏的文化、历史和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藏族服饰研究分析姓名:丁世金学号:201601010410专业班级:电气工程1604院系:电气信息学院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摘要:独特的高寒地理环境孕育了藏民族具有鲜明个性的服饰文化。

具体到藏族不同的地域,由于其历史、文化、地理、人文各不相同,所以各地藏族服饰又显示出不同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本文从历史与美学的角度出发,以卓尼藏族服饰为个案,探讨了卓尼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

关键词:藏族服饰;地域特征;审美情趣藏族服饰作为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鲜明而直观地显示了其服饰文化的独特个性与民族特征。

藏族居住区域广阔,由于人文、地理各不相同,所以反映在服饰上,又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

本文从卓尼地区来探讨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审美情趣一、特殊的历史、地理、人文卓尼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洮河流域很早就是人类栖息发祥地之一,沉积了灿烂浓郁的文化遗产。

在境内174公里长的洮河南北两岸,密布着诸多马家窑、齐家文化和辛甸文化以及寺洼文化遗址。

在这些古文化遗址中,有规模相当可观的古人类居住群和墓葬群。

从大量出土的新旧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石器可看出,骨器、编织和纺织技术已比较发达,环饰、珠饰和贝饰类遗物,制作部分已相当精美。

在装饰上,反映于卓尼、临潭出土的陶器上,马家窑文化以彩陶之富丽图案著称;齐家文化则是朴素典雅的几何形体美和细密有序的蓖纹、划纹和绳纹,以整齐无华的装饰而闻名;辛甸文化为黑彩宽带纹和回纹线饰;寺洼文化则呈锯齿状附加堆纹,部分亦有乳丁纹饰。

以上四者在颜色上均以红、黄、灰、褐、紫色为主。

另外,考古工作者还在洮河流域的中上游,发现了两种疑为藏族先民在这一地区所创造的吐蕃地方文化的新的文化类型。

这两种古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一种是拍印竹帘纹、竹节纹、不规则梯形纹等各种独特的拍印纹样,色呈紫或灰;另一种是刻划波浪纹或不规则波折纹,纹饰简单、单调,色浅灰,似受了中原地区文化之影响。

卓尼不仅是古代“汉藏走廊”的通道之一,还是古代羌、戎、吐谷浑、吐蕃等民族活动、聚居的中心地带。

历代建置,卓尼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

卓尼境内的藏族,主要渊源于上古时期的羌、戎诸部,他们是形成当地藏族的主要成份之一。

另有相当一部分藏族,其先民分别是迁徙、定居于卓尼的吐蕃后裔移民部落和公元8世纪吐蕃戍边军土留居后形成的部落。

二、卓尼藏族服饰的地域特征由于气候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卓尼藏族服饰之类型分为半农半牧区型和农区型。

(一)半农半牧区型(1)妇女服饰头饰:已婚妇女将头发均分为左右两组,每组梳辫成多根小碎辫,于后脑头顶处又分辫出一根较宽的发辫,统一组合后披于脑后、身后,在腰际处束扎后,自然垂至腿腕。

上饰发套。

发套用织锦缎制作,多为红色,上有圆形银饰和黄色密蜡珠以及红色珊瑚珠等,发套多为长方形。

帽子品类繁多,有羔皮帽、狐皮帽、印度礼帽、.尖顶毡帽、圆筒嘛呢帽等。

未出嫁女子头顶上只梳一根叫“拉哇”的小辫,不辫碎辫,左右两旁的头发亦不梳辫,剪短后自然垂下。

另有未出嫁女子,将额前及耳部的头发沿发际横辫至耳后结束,头顶部梳一“拉哇”,上坠贝壳、蚌壳等类装饰品。

着装:妇女着装为皮袍和袢袄。

皮袍穿着时上提少许,使袍下摆至踝关节处,有腰带系于腰间,后腰处折出两个褶皱,皮袍从腰际至脚踝处在身后自然形成一种上窄下宽的梯形款式,藏语称“代布”。

此穿戴形式是为了显示出妇女的形体美。

女袍还多用红、蓝、黑布、缎或深红、赭石色氆氇作边饰,有些红缎色带宽达尺余,有的甚至自腰到下摆布满了红缎。

袢袄亦称外袍,其选料多为氆氇、毛呢和绸缎。

在袖口、领口及沿边饰以宽度不等的水獭皮。

藏袍和袢袄内穿高领斜开襟、有边饰的红、绿、蓝绸缎“次蓝”(衬衫、夹衫),其特点是宽直裾,短身,长袖,袖子往往长出手指。

腰带有两种,一种是红、绿色的绸或布腰带,长4至5米不等,宽约1尺,系扣打在腰后,并留出1至1.5尺的结头,垂于臀部,于骑马或行走时显现出一种飘逸的美感;另一种为皮制腰带,往往束扎在绸或布腰带之上。

皮带上镶有整齐的数十颗银包珊瑚,左胯部位的皮带上挂有藏语称“龙高”的胯饰,形状多为方或圆形,图案精美,银制镂空浮雕适合纹样,中间镶嵌一颗较大的红色珊瑚珠,左胯腹部位的皮带上又挂有银制奶钩之佩饰,长尺余。

足蹬厚底藏式单梁皮靴或平底花筒女靴,妇女还佩戴多种饰品,如戒指、手镯、项链、耳环、玛瑙、珊瑚等。

(2)男子服饰头戴狐皮帽、毡帽、烟筒帽、圆锥形羔皮帽等。

男子藏袍样式与女子藏袍式样无异,只是更显肥大。

亦分为皮袄和袢袄两种,按厚薄可分为单、夹、棉、皮袍。

穿着时,下摆多上提至膝盖,腰间用长4-5米或更长的红、绿、黄色绸或布质腰带束扎。

领口、袖口、襟边、下摆等处多用“十”字形红、黄蓝等横竖色条纹之氆氇、豹皮、水獭皮、貂皮、黄丝带等包边作边饰,宽约15至20公分不等,亦间有更宽者。

此种边饰尽显藏袍之豪华、庄严。

皮袍内,上身穿高领斜襟衬衫,用料多为绸缎,颜色多喜欢蓝、白、灰色系列;下穿长裤。

为便于活动,皮袍穿着时即袒露出右臂,足蹬黑色或棕色牛皮藏靴或花帮皮底靴。

男子亦佩戴饰品,如腰刀、火镰、珊瑚项链等,皆为男子喜爱的佩饰。

腰刀刀把上镶有绿松石、珊瑚等,刀鞘上刻有精美图案。

火镰亦做工精美,镶嵌珊瑚。

(二)农区型农区和林区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地势较平缓、海拔低、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县城(柳林镇)、东部新洮(包括洮砚、柏林、藏巴哇)和洮河南岸(包括纳浪、木耳、大族、卡车)一镇二区。

生产方式以耕种为主,兼营饲养业。

因气候较温和,温差小,所以居于此地区的藏族,其服饰与传统的藏族服饰相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1)妇女服饰头饰:头戴沙如帽,其形为圆,帽沿饰有半圆形二方连续锯齿形图案,每格齿尖缝缀有一颗红色小珊瑚珠或银珠,两边各又缝缀一束长缨,悬坠在胸前左右两边,因此帽形似石榴(苦如帽),故也叫石榴帽,颜色多为粉红、深红系列,碎花绸缎制作。

还有一种金花帽,把织锦缎缝沾在毡帽上,精美华丽,有4个半圆形帽檐,两大两小。

另有一种形状与金花帽相似的帽,藏语称“安木协”、“夏泡德”。

老年妇女多戴皮帽。

戴礼帽的妇女也很多。

卓尼藏族妇女戴的最为别致的一种帽藏语称“徐如斑玛”(珊瑚链花帽),是用红色小珊瑚珠串连成帽子形状的独特的装饰帽。

发式:梳三条粗而黑的长辫子,当地汉语叫“山格毛”,藏语称“戎毛架勒”。

已婚妇女只辫三条辫子中间的一条,其余两条至腰带之下方才辫结,用黑色丝线绳系扎。

未婚女子要辫梳3条辫子,用红色丝线绳系扎。

已婚妇女在中间的辫子上挂一串有十二生肖图案的圆形银饰。

服饰:上身着深绿、群青色形似满族旗袍的“考子”长袍。

外穿深红或粉红色马甲(藏语称“库多”),未出嫁女子喜穿粉色或绿色长袍,紫红色马甲,下着大红色长裤。

腰系大红或粉红羊毛线或织有几何图案的丝质腰带,宽约7公分。

足蹬汉语称“连把腰子”的绸缎绣花鞋(亦即藏式单梁高腰女布鞋)。

妇女佩饰有耳环、手镯、戒指等,独特之处是妇女在左胯部坠一直径约8—10公分的圆形银盘或碗口大小的银钱或葫芦状的镶嵌有珠宝和刻划有浮雕图案的精巧银饰(俗称阿珑银钱)。

妇女所戴耳饰亦非常奇特。

耳环柄镶嵌宝石,耳环坠为银质锥形,由层层宝石重叠而成。

(2)男子服饰:较之于妇女服饰,卓尼藏族男子服饰要简练得多。

常穿大襟高领布袄短褂,分单、棉两种,藏语称“古身子”,短袄褂下摆系于臂部,富有幽默感。

腰系红色绸或布或羊毛腰带。

穿长裤。

足蹬“连把腰子”鞋。

卓尼藏族服饰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皮袄、袢袄、短褂、马甲、织锦或绸布腰带、鞋、靴、帽、头饰、发式、佩饰等。

藏袍从面料上可分:皮袍、毛呢袍、氆氇袍、毡袍、素布长袍。

首饰有腰饰、胯饰、项饰等,制作精美,工艺考究,多用珊瑚、绿松石、金银、玛瑙、密腊、琥珀、珍珠、玉等珠宝镶嵌,显示出独特的高原特色。

三、卓尼藏族服饰的审美情趣分布于卓尼完冒、恰盖、车巴沟及康多等牧区的藏族服饰在风格及审美要素上近似于安多藏族服饰之审美特征。

无论男女都喜欢穿身袖宽大的皮袍和袢袄,款式及色彩样式基本相似,女式皮袍穿着时下摆与脚踝相齐,腰间紧系红色或艳色绸或布腰带,其上再系有由银和珊瑚制作的精美的“恰木郭”(皮带)及左面胯部的“捞高”(胯饰),使妇女的形体特征表现得更加突出。

男子服饰则将衣襟下摆提高至膝部,一是行动方便,便于骑马劳动,二是显示出长筒马靴,表现出男子膘悍、精干利索的审美心理。

男子所穿皮袄喜欢无布面,表现羊皮的自然质感,皮袄领口及袖口多以名贵的豹皮和虎皮作饰,贴身的单衣多用氆氇和织锦缎作边饰,显得拙朴大方,色彩调子深沉和谐,皮袄造型及线条显得简洁、概括,富有整体感。

女式皮袍喜欢用“三元色”及红、蓝、黑绸布面料或氆氇作装饰边,同时选用面料柔软的白色氆氇或色彩明快的花氆氇以及深红色、紫红色氆氇作袢袄和衬衫。

袢袄多用毛呢和氆氇或绸缎作面料,领及袖口及下摆边缘以水獭皮为装饰,色彩艳丽而谐调,图案精美而大方,色条醒目的氆氇装饰,使妇女的着装显得典雅华贵。

民间有句俗话,叫“远看颜色近看花,远看着装近看马”,意思是要注重色彩和造型的整体效果与局部的关系。

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都可以作为美学问题来研究,卓尼藏族服饰的美学特点尤为突出。

由于卓尼境内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劳动方式、宗教信仰、经济水平、道德修养、产业结构、文化水准等等的差异,各地服饰有着不同的审美特征。

如卓尼藏哇、洮砚一带的藏族服饰就有显著的地域特征。

这里的群众自称“藏巴哇”,意即后藏人。

卓尼人的始祖藏文史书记载称“姜太”,是吐蕃王朝兴起后东征至此的吐蕃军人留居于此地的。

“姜太”是吐蕃赞普赤祖德赞的大臣噶・伊西达吉及其部属后裔,他们曾游牧至卓尼定居,即后来所谓的内十二掌尕,四十八旗所属皆为土著藏族。

卓尼境内藏族的祖先,并非来自一地,他们中有西藏来的喇嘛、将士,也有当地的名门贵胄,自成体系,有辖地,也有属民,互不统属。

这样就从历史上形成了服饰方面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

居住在洮河沿岸自卡车沟、东部“藏巴哇”地区、西部阿子滩、卓逊、申藏、甘藏、小沟等地纯农区的藏族,其服饰和纯牧区藏族服饰在结构、款式、面料选择及审美上是有一定差异的。

卓尼藏族服饰丰富多彩,品类繁多,细分还可分出许多种类。

东部洮河沿岸等纯农区服饰的审美特点是:服饰色彩艳丽,选料多用布、麻、褐缝制,款式比纯牧区服饰短小精干,服饰变化较多缝制,工艺精细,首饰镶嵌、镂雕非常别致,腰系花格腰带,足蹬尖钩单梁布靴。

妇女靴满绑绣花,头饰简洁概括,服饰线条流畅明快,着装束腰紧身,端庄娴静,从这些美丽服饰中我们可看到那些色彩绚丽的花团纹样、几何纹样、适合纹样、四方联续、二方联续等等图饰,无论是色彩搭配,还是线条节奏、对称,无不显示出他们独特的审美心理特征。

卓尼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