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绝句》阅读

合集下载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

杜甫《绝句》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深受后人喜爱。

其中,《绝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背景、诗歌主题、艺术特点以及诗句赏析等方面,对《绝句》进行讲解和赏析。

杜甫的生平背景杜甫生于唐代贞元四年(712年),逝世于唐代开元二十五年(757年)。

他是一个充满激情和使命感的作家,经历了盛世的兴衰,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这些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他饱受贫困之苦,多次辗转于各地,时常在逃亡中写下他的诗歌,抒发着内心的哀愁和对社会的忧患。

《绝句》的主题《绝句》是杜甫的一首短诗,字数有限,但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却非常丰富。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痛苦的忧虑之情。

通过对社会和个体命运的思考,杜甫试图唤起人们对苦难和困境的关注,进而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改变。

艺术特点1. 凝练的语言:《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字字数相等,使整首诗达到了形式上的对称美。

2. 抒发真情:杜甫以真实的感情表达诗中的主题,借助短小而深刻的语句,传递出对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深深忧虑。

3. 借景抒发:杜甫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体现他内心的情感。

《绝句》中,他以连绵的山峦和辽阔的河水,表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痛苦和无常。

诗句赏析1. "登高壮观天地间"——这句诗描绘了作者登高远望的场景,展现了他对世界的壮丽景色的震撼。

这句诗字体雄浑有力,通过"登高"二字,体现了作者对远大理想的追求。

2. "心随材亦复然"——这句诗中的"心随材"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心灵的困扰。

"亦复然"则暗示了无奈和痛苦的现实。

3. "日落馀辉起烟波"——这句诗通过对夕阳余晖和起伏的烟波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社会动荡的苦难和人民的痛苦。

作者通过这种对景物的感受,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绝句迟日江山丽阅读答案

绝句迟日江山丽阅读答案

绝句迟日江山丽阅读答案【篇一:马诗的阅读答案】方法指导: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满,或对。

寄予。

.的愿望。

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绝句(迟日江山丽)》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绝句(迟日江山丽)》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绝句(迟日江山丽)体裁:诗题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作者:名字:杜甫年代:唐代描述: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翻译:原文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原文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这组五言绝句是诗人漂泊西南的早期作品,作于广德二年(764)暮春,时杜甫在四川草堂。

赏析二:思想内容《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

这是一组咏物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写出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调清新,意境明丽,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

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

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赏析四:语言赏析诗人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

【古诗文阅读】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古诗文阅读】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古诗文阅读】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阅读
答案及全诗赏析
绝句(杜甫)
河是蓝色的,鸟是白色的,山是蓝色和白色的。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样的风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答:景物:江、鸟、山、花.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2)“山青花欲焚”一句中的“欲望”一词非常生动。

请简要感谢
答:“欲”字妙在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
翻译:
江水碧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青山把花儿衬托得像熊熊燃烧的火焰。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回家了。

赏析:
“河是白色的,鸟是白色的,山是蓝色的,花是燃烧的。

”。

这是一幅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

纸上充满了墨水,画中色彩浓重,具有迷人的魅力。

你看,整条河荡漾的蓝色波浪露出了白色羽毛的水鸟。

这是一个愉快的风景,以扫河的翅膀!山青水秀,花儿红艳。

就像一团火在燃烧。

多么华丽和辉煌!蓝色的河流衬托出白色的鸟羽毛,蓝色和白色相互映衬;绿色的山脉被用来衬托红色的花朵。

绿色和红色互相竞争。

“多于”这个词借用了河水的蓝色底色,使水禽的羽毛越来越白,这在绘画理论中是很深的;“欲望”这个词赋予花朵一种充满活力和摇摆的拟人外观。

两行诗构成了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覆盖着绿、绿、红、白,一派清新的景象。

古诗词杜甫《绝句》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杜甫《绝句》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注)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站在江边,看见飞翔的鸟儿在清澈的江水的映衬下越发明显,盛开的花在青山的映衬下更是如燃烧的火焰,一动一静,更加迷人。

B.诗人看着翻飞的鸟儿和盛开的花朵,慢慢地一天就过去了,春天就过去了,一年就过去了,表达了作者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C.也许回家早在计划之中,但因为战乱,诗人看着飞鸟和红花,“何日是归年?”可能根本就没有归年,心中涌起的是因战乱而回不了家的感伤和对社会的不满。

D.诗人写的是鸟和花,说的却是对回家的渴望,表达的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同时也控诉了战乱给自己和人民带来不幸,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15.这首诗景物描写很有特点,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六、情景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好局面。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大鹏一飞冲天,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飞向南冥。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论语》中阐述的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14.B15.艺术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赏析:①诗人用“鸟”“江”“山”“花”,并通过“碧”与“白”,“青”与“燃(红)”的色彩对比,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写出一种“乐景”,下文的“何日是归年”,让“乐景”生出了“哀情”。

②作者以鸟飞之乐,赏花之乐,生出了“归乡”之哀,从而写出了作者归心之殷切,同时也表达出对社会的不满。

志南《绝句》古诗

志南《绝句》古诗

志南《绝句》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绝句》是唐代诗人志南的一首名篇,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

该诗以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志南,字明远,唐朝诗人。

他是晚唐五代时期著名的女性诗人之一,被誉为“绝句之祖”。

《绝句》是志南所作的一首短诗,文辞简练,意境深远,直击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绝句》全诗如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这四行诗中,志南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人生中相见与别离,爱情的微妙之感。

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描绘了人们相聚时的难舍难分之情。

无论是亲人、朋友,还是情侣,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这句话简洁明了,却能触动人心。

接着诗中进入了对于春天的描述:“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句话描绘了春风吹过的景象,花瓣纷飞,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但也是一个充满离别和终结的季节。

人们在享受生命的盛放的也要面对生命的枯萎和凋零。

接下来的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深情地描绘了人生中别离和悲伤的瞬间。

春蚕到了生命的终点,蜡炬烧尽,泪水干涸,寓意着一切终将结束。

生命的终结,爱情的离别,都是无法抗拒的命运。

志南用简练的文字,展现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真实。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生中的苦与乐,别与离。

这种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思考,让人深感唏嘘和感叹。

《绝句》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和表达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衡量一首诗的价值时,除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节奏感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绝句》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它不仅在文字上展现了深刻的意境,还在情感上引起了读者内心的共鸣。

这是一首具有永恒意义的诗,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志南的《绝句》以其简洁、深刻的语言,展示了人生的无奈和离别之痛。

通过四行短诗,他描绘了人生冷暖、爱恨情仇,表现出了一种对于命运的感慨和对于时光的深思。

古诗词石懋《绝句》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石懋《绝句》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绝句石懋①来时万缕弄轻黄②,去日飞毬③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懋(mào),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辗转仕途,曾任密州教授。

②轻黄:淡黄。

③飞毬:杨树籽。

14.“去日飞毬满路旁”中的“满”字寓动于静极富表现力,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5.本诗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均使用了“杨花”这一意象,试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14.“满”字看似静态,然而这静态中却包含了过去飞落、现在仍在飞落、以及数日内还要继续飞落的整个动态过程,既寓动于静又虚实相生地丰富了面面。

(意对即可)15.本诗中诗人将自己的转徙生活与杨花作比,借以表达自己的离情旅愁,李诗则借杨花点明送别的时间,渲染孤独飘零之感。

(意对即可)【解析】14.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诗句“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毬满路旁”的意思是:在我来到这里的时候,万缕柳丝还在春风中摇曳着浅黄的身姿;而当我离开的日子,飘飞杨絮铺满道路两旁。

其中一个“满”字,采用了寓动于静、静中有动的写法,准确面形象地写出了不断地飘飞着的杨絮铺满道路两旁。

既有实写,也寄寓着作者的想象,使画面表现的内容更加丰富。

据此理解作答。

15.考查对诗歌阅读的对比分析能力。

这首诗作者借杨花的随风飘荡,不能自主,比喻自己离别家园,往来仕途不得安宁。

将旅愁离情融合在具体形象之中,抒发了作者辗转仕途的无奈之情。

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借“杨花落尽”在点明时令的同时,运用景物描写,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表达作者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选练习(含答案)1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选练习(含答案)1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选练习(含答案)1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给下列划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窗含西岭千秋雪”中“千秋雪”的意思是()A.秋季的雪B.千年不化的积雪【答案】B2.“踏秋赏菊去登高”写的是( )A.中秋节B.重阳节【答案】B3.给下列划线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门泊东吴万里船”中“泊”的意思是()A.停泊B.淡泊【答案】A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描写的是( )的美景。

A.杭州西湖B.济南大明湖【答案】A给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5.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A.四点钟B.四季C.春天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A.很多年前的秋天B.千年C.秋天【答案】5.B6.B给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7.毕竟..西湖六月中()A.究竟,到底B.竟然8.映日荷花别样红...()A.像别的一样红B.不同一般的红9.门泊.东吴万里船()A.停靠B.经过【答案】7.A8.B9.A10.下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是抒发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送人,构思别致。

C.诗中的“莲”“荷”指的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着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天空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答案】A1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 )A.比喻句。

B.对偶句。

【答案】B12.读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展现在你眼前的画面是()A.密密层层的荷叶与天相接,望去一片碧绿,荷花在阳光的辉映下更加红艳B.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答案】A二、诗词曲鉴赏13.《绝句》——优美之景色1.动静结合(1) 动态描写的诗句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词:《绝句》阅读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能够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实行了细微的刻
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

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
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
的画面。

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
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
天际中飞翔,这不但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

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
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

两首句还写到
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
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实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
的生机。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
间开阔了很多,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
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

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
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
意境更为广远。

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

另外,诗人
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
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
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

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
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

所以,这句就不但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
含其中了。

“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
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