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件-第四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讲义

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 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 提供了条件。
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商人便在交通运输 的特惠点聚集起来,形成集市,最终导 致了早期城市的产生。
(二)规模经济
是城市形成的又一基本经济力量。可以 说,大多数城市的出现均源于大规模活 动的经济利益。
又称规模利益。规模指的是生产的
三、城镇的其他职能
1、政治职能,首都,首府。 2、军事职能。军事重镇,要塞,边防。 3、文化职能,大学城,艺术城,宗教圣 地。 4、旅游名胜,疗养和度假。
第三节 城市的形成
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对于城市形成的原因,历史学家、地理 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 的解释。
(一)比较利益
这里主要指区域比较利益,它是城市形 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 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比较利益只有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够 实现。)
(3)交易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包括市 场管理制度,也有企业制度、产权制度 等。
例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等行 为使得交易成本很高。企业的存在,能 够降低交易成本。
2、集市的产生
(1)运输、信息传播产生交易的空间成 本; 只要存在空间距离,人们完成一笔交易 时,总比位于市场区的交易者付出更多 的费用,这种费用是由于空间距离,更 确切地说是由于时间距离而产生的。
(3)为了更好的实现交易,生产向集市 所在地集中。
(4)为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人口随着 聚集到集市。
非农化进程脱离对土地的依赖,加快了 这一过程——城镇出现。
二、城镇的经济职能
1、贸易中心职能
贸易和市场是城镇的基础职能,各种物 资的集散地和对外辐射地。 城镇的级别越高,大宗的批发贸易和对 外市场联系越强。
区域经济学_4第四章 国家区域经济PPT课件

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形成吸纳和辐射作用 5.获得更多的土地出售、出让与出租收益
2021/4/6
8
二、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完善的基础设施
3.优惠的经济政策
4.完善的法律制度
5.高效率的管理机构
三、经济特区的类型
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在区内免税进行商品转运、仓储、分装 与贸易。
非基础部门:指那些只为城市域内的市场而生产的部门。
(2)乘数(multiplier)
M=T/B
M为乘数;T为城市总就业量;B为基础(出口)部门就业量
(3)乘数与城市规模
ΔT=T/B×ΔB
乘数T/B是一个常数,但在实际的增长过程中乘数是变动的
2021/4/6
12
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乘数会变大。 (4)乘数的计算 (5)对城市基础模型的评价
2021/4/6
10
第三节 城市区域经济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1.测度指标
就业量、国民收入
2.城市经济增长测度指标的提出
用就业量测度的原因:
(1)城市就业量与人口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
(2)就业量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生
产函数:
Y=f(L,K,T) Y为总收入;L为就业量;K为资本;T为技术
总产出的决定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均衡点的位置:
S1
P
S2
D1
Q
2021/4/6
14
可见,供给曲线的右移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 当企业和居民在城市间的移动达到均衡时,它取决于
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 • 当这种均衡被打破时,它取决于企业和居民的移入。 (3)供给基础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计量
2021/4/6
8
二、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
2.完善的基础设施
3.优惠的经济政策
4.完善的法律制度
5.高效率的管理机构
三、经济特区的类型
1.贸易型的经济特区:在区内免税进行商品转运、仓储、分装 与贸易。
非基础部门:指那些只为城市域内的市场而生产的部门。
(2)乘数(multiplier)
M=T/B
M为乘数;T为城市总就业量;B为基础(出口)部门就业量
(3)乘数与城市规模
ΔT=T/B×ΔB
乘数T/B是一个常数,但在实际的增长过程中乘数是变动的
2021/4/6
12
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乘数会变大。 (4)乘数的计算 (5)对城市基础模型的评价
2021/4/6
10
第三节 城市区域经济
一、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
1.测度指标
就业量、国民收入
2.城市经济增长测度指标的提出
用就业量测度的原因:
(1)城市就业量与人口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
(2)就业量与城市的经济规模存在着稳定的对应关系,生
产函数:
Y=f(L,K,T) Y为总收入;L为就业量;K为资本;T为技术
总产出的决定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均衡点的位置:
S1
P
S2
D1
Q
2021/4/6
14
可见,供给曲线的右移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 • 当企业和居民在城市间的移动达到均衡时,它取决于
企业生产成本的下降; • 当这种均衡被打破时,它取决于企业和居民的移入。 (3)供给基础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计量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1
城镇体系概述 城镇规模体系 城镇空间体系 桑托斯的城镇职能体系
2
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的城镇组成的空间体系。
城镇体系的层次性 国家级城市体系。大城市可以为全国服务。 地区城市体系。 地方城镇体系。中心城镇所在区域服务。
一、城镇体系概述
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聚集,管理、金融机构、法律组织、技术咨询、通讯交通、研究机构、高校。
为了前两种服务的聚集,如房地产、建筑业、宾馆、饮食、商店和娱乐,家庭服务。
3、聚集的次序
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使用公共设施、集中管理。
01
如果某区域的聚集效益的增加引起的生产成本的降低>运输费用+劳动费用,更多的企业将聚集该点。
2
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较近,六边形面积小,数目多。
3
六边形的面积越大,它的级别越高,其服务范围也越广。
4
低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所包括(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在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角上)。
01
位于高级六边形角上的低级六边形并不是完全被高级六边形所包围,而是只有1/3属于高级的六边形内。这样,6个1/3加上高级中心地本身兼有的低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一个中心地的市场区正好是下一级市场区的3倍。也就是说,低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分属于3个较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而每一个低级中心地的人口可以分别到3个高一级的中心地接受服务。
三、中心地等级体系三原则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2、交通原则
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一般是沿着交通线进行,较低级的中心地会在两个较高级的中心地之间的中点发展起来,导致较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下一级的4倍,即K=4。1、3、12、48……
城镇体系概述 城镇规模体系 城镇空间体系 桑托斯的城镇职能体系
2
城镇体系:指在一定区域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职能各异、规模不等、相互分工又密切合作的城镇组成的空间体系。
城镇体系的层次性 国家级城市体系。大城市可以为全国服务。 地区城市体系。 地方城镇体系。中心城镇所在区域服务。
一、城镇体系概述
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聚集,管理、金融机构、法律组织、技术咨询、通讯交通、研究机构、高校。
为了前两种服务的聚集,如房地产、建筑业、宾馆、饮食、商店和娱乐,家庭服务。
3、聚集的次序
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共同使用公共设施、集中管理。
01
如果某区域的聚集效益的增加引起的生产成本的降低>运输费用+劳动费用,更多的企业将聚集该点。
2
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较近,六边形面积小,数目多。
3
六边形的面积越大,它的级别越高,其服务范围也越广。
4
低级中心地和市场区被高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所包括(低一级的中心地分布在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角上)。
01
位于高级六边形角上的低级六边形并不是完全被高级六边形所包围,而是只有1/3属于高级的六边形内。这样,6个1/3加上高级中心地本身兼有的低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一个中心地的市场区正好是下一级市场区的3倍。也就是说,低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分属于3个较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而每一个低级中心地的人口可以分别到3个高一级的中心地接受服务。
三、中心地等级体系三原则
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
2、交通原则
在新开发地区,移民拓荒一般是沿着交通线进行,较低级的中心地会在两个较高级的中心地之间的中点发展起来,导致较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是下一级的4倍,即K=4。1、3、12、48……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知识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 件、劳动力状况、开发历史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 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 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 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角 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 农业等。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面准确获取图中信息及描述和阐述地理事 物的能力。中部六省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 能源供应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有着承东 启西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存在气候、土壤方面的优 势,也存在旱涝、寒潮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答案:(1)依据:①中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下降;② 2000~2003年在三大地区中,中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幅最小。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应该把 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 以分析,在以上原则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
专题一
专题二
专题三
例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始于1947年,经过三代北大荒人60多 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人迹罕至的亘古荒原上,建成了我国耕地规 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 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材料二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讲课文档

1950年,世界城市人口28.4%
第三阶段:1950-1990
全世界基本实现城市化,世界城市人口到1990年达50% 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
2/21/2022
26
第26页,共46页。
世界城市化全面扩展的 特征
进程加速趋势
从1800年开始,0.08%;0.14%;0.29%; 0.46%;0.63%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2000年,36.4%;2006年,43.9%
城市用地比重
平均城市化速度=(p1-p0)/n
综合指标法
城市化成长系数(多指标)
2/21/2022
15
第15页,共46页。
城市化成长系数
选择如下10个指标:总人口、地方财政支出、制造业从业人员 数、商业从业人员数、工业产品销售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 销售额、住宅竣工面积、储蓄余额、电话普及率等。
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 透和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 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重大 变化,告别自给自足,摆脱小富即安,追 求文明进步,崇尚开拓进取;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 统一。
2/21/2022
13
第13页,共46页。
城市化的实质
2/21/2022
31
第31页,共46页。
城市化的拉力机制
巨大吸引力:资金、技术、就业机 会、高收入、良好社会环境、物质 文化生活条件
城市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规模经济对区域发展对作用。
城市空间效应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近邻效应 分工效应 结构效应
2/21/2022
32
第32页,共46页。
第三阶段:1950-1990
全世界基本实现城市化,世界城市人口到1990年达50% 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力量
2/21/2022
26
第26页,共46页。
世界城市化全面扩展的 特征
进程加速趋势
从1800年开始,0.08%;0.14%;0.29%; 0.46%;0.63%
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总人口)×100% 2000年,36.4%;2006年,43.9%
城市用地比重
平均城市化速度=(p1-p0)/n
综合指标法
城市化成长系数(多指标)
2/21/2022
15
第15页,共46页。
城市化成长系数
选择如下10个指标:总人口、地方财政支出、制造业从业人员 数、商业从业人员数、工业产品销售额、批发业销售额、零售业 销售额、住宅竣工面积、储蓄余额、电话普及率等。
城市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 透和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 程,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重大 变化,告别自给自足,摆脱小富即安,追 求文明进步,崇尚开拓进取;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 统一。
2/21/2022
13
第13页,共46页。
城市化的实质
2/21/2022
31
第31页,共46页。
城市化的拉力机制
巨大吸引力:资金、技术、就业机 会、高收入、良好社会环境、物质 文化生活条件
城市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规模经济对区域发展对作用。
城市空间效应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近邻效应 分工效应 结构效应
2/21/2022
32
第32页,共46页。
区域经济学完整课件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 局的重要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 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 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 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 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 响,韦伯提出了劳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 劳动费指数= ———————— 制成品重量
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 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 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 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 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 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 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 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 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 资和利息固定不变。
n MinF=f*Min(∑miri +rk) ⅰ=1 式中F为单位产品总运费,f为运费率, m1(i=1,…,n)为单位产品消耗的i原、燃料重量, r1为i原、燃料的运距,rk为产品运距。上式含 有若干假设条件,主要有:①所研究的是一个 匀质国家,各地生产成本一致;②只研究一种 产品的生产布局,不考虑生产的相互作用;③ 原料地与市场已知;④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 比。
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 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 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 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 素决定的。 数学表达式为: P=V(E+T)
设计了孤立国6层农业圈: 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业圈,主要生产鲜菜、 牛奶; 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主要生产谷物; 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 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 发展
就区域空间而言,主要的地域单元 是城市和乡村,而城市是整个区域的核 心,又是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者。 因而在整个区域经济学研究当中,城市 经济的研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
一、一般解释
城市作为一个与乡村相对的概念,早已 为人们所熟知。对城市的具体解释,在 不同的场合因其着眼点不同而有很大的 差异。地理学的解释、社会学的解释、 统计学的解释等。
1400
汤加等
1500
巴拿马、哥伦比亚、爱尔兰等
2000
法国、德国、荷兰、阿富汗、阿根廷、南斯拉夫、古巴、埃塞俄比亚、 希腊、 以色列、捷克和斯洛伐克、加蓬等
2500
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泰国等
3000
英国等
5000
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孟加拉国、韩国、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比利 时、奥地利、黎巴嫩、加纳、马里等
第一,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 (城市化地区),总人口至少10万人。
第二,加入大都市统计区的周围地区必须满足 如下通勤条件:居住在周边地区的人口中至少 有15%在中心城市工作,或者在周边地区就业 的人员中至少有25%居住在中心城市。
不同国家的MSA状况
美国: “基本大都市统计区(PMSA)”:人口在100 万以上,包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化地区;
(三)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
1、城市设置标准 2、建制镇的设置标准
1.城市设置标准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100
100–400
县政
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万人)
8
10
府驻
#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万人)
6
7
地指
标
自来水普及率(%)
55
60
道路铺装率(%)
50
55
县
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万人)
域
非农产业人口比重(%)
(2)供求不一致产生等待所造成的时间 成本。通过一种约定,可以很好的解决 空间和时间问题。
集市的出现正迎合了这种需求。有 交易需要的人定期定点进行,各取所需, 互通有无,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满足。
3、城镇的产生
“综合大都市统计区(CMSA)”:包含有几个基本 大都市统计区的复合体。
1984年美国一共有256个MSA 、73个PMSA和21个 CMSA,大都市地区的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6%,大都市 人口占全国的76%。 日本:人口集中地区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 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NLA)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CEUD)
10000
马来西亚、科威特、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士等
20000
尼日利亚、毛里求斯
50000
日本
(二)城市化地区及其界定
1.城市化地区 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城市和它周围地区人口密 度在1000人以上的密集居住区两个部分构成, 合计人口在5万人以上。
2.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 MSA是指具备如下两个特征的地区:
• (3)交易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包括市 场管理制度,也有企业制度、产权制度 等。
例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等行 为使得交易成本很高。企业的存在,能 够降低交易成本。
2、集市的产生
(1)运输、信息传播产生交易的空间成 本;
只要存在空间距离,人们完成一笔交易 时,总比位于市场区的交易者付出更多 的费用,这种费用是由于空间距离,更 确切地说是由于时间距离而产生的。
城市是一个内部相互作用的各种市场 (劳动、土地、运输、服务)的空间交 织,而且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的密集性:密集性是城市所特有 的根本属性之一。 2.经济上的非农业性:这是城市的经济特 性。 3.构成上的异质性:这是城市的社会属性。
四、城市的界定
(一)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 (二)城市化地区的界定 (三)中国对城市的界定
在中国,“城市”一词源于“城”和 “市”的基本内涵。
“城”在古代汉语中指一定地域上用作 防卫而围起来的墙。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一个极抽象的概念,泛指与乡村 相对的一种聚集地、经济空间、组织制 度与结构、生活景观等等。
二、经济学解释
一个座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 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 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与域外相互联 系的网状系统。—巴顿
第二节 城镇职能
一、交易和城镇形成 二、城镇的经济职能 三、城镇的其他职能
一、交易和城镇形成
1、交易及交易制度
(1)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满足,理性行 为是满足最大化。最有效的方式是分工 和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交易。 • (2)满足的出发点不同,交易的动机不 同。交易行为复杂产生交易成本,交易 活动越多,交易的成本越高。
(一)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 定
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 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 模最低标准为2000人。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加拿大: 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荷兰: 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埃及:省和地区 的首府为城镇)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马耳他:没有 农业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下限标准
下限标准(人)
国家和地区
100
乌干达
200
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等
400
阿尔巴尼亚等
500
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1000
加拿大、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指
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 (%)
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
人均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元/人)
承担一定的上解任务
8 20 6 20 8 60
4000 60
12 25 8 20 12 70
5000 80
>400 12 8 65 60
15 30 10 20 15 80
6000 100
2.建制镇的设置标准
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可以设立镇的 建制: (1)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均设置镇的 建制。 (2)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 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 或者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 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 可以建镇。
就区域空间而言,主要的地域单元 是城市和乡村,而城市是整个区域的核 心,又是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者。 因而在整个区域经济学研究当中,城市 经济的研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
一、一般解释
城市作为一个与乡村相对的概念,早已 为人们所熟知。对城市的具体解释,在 不同的场合因其着眼点不同而有很大的 差异。地理学的解释、社会学的解释、 统计学的解释等。
1400
汤加等
1500
巴拿马、哥伦比亚、爱尔兰等
2000
法国、德国、荷兰、阿富汗、阿根廷、南斯拉夫、古巴、埃塞俄比亚、 希腊、 以色列、捷克和斯洛伐克、加蓬等
2500
美国、墨西哥、委内瑞拉、泰国等
3000
英国等
5000
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孟加拉国、韩国、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比利 时、奥地利、黎巴嫩、加纳、马里等
第一,至少包括一个5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 (城市化地区),总人口至少10万人。
第二,加入大都市统计区的周围地区必须满足 如下通勤条件:居住在周边地区的人口中至少 有15%在中心城市工作,或者在周边地区就业 的人员中至少有25%居住在中心城市。
不同国家的MSA状况
美国: “基本大都市统计区(PMSA)”:人口在100 万以上,包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化地区;
(三)中国的城镇设置标准
1、城市设置标准 2、建制镇的设置标准
1.城市设置标准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100
100–400
县政
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万人)
8
10
府驻
#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人口(万人)
6
7
地指
标
自来水普及率(%)
55
60
道路铺装率(%)
50
55
县
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万人)
域
非农产业人口比重(%)
(2)供求不一致产生等待所造成的时间 成本。通过一种约定,可以很好的解决 空间和时间问题。
集市的出现正迎合了这种需求。有 交易需要的人定期定点进行,各取所需, 互通有无,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满足。
3、城镇的产生
“综合大都市统计区(CMSA)”:包含有几个基本 大都市统计区的复合体。
1984年美国一共有256个MSA 、73个PMSA和21个 CMSA,大都市地区的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6%,大都市 人口占全国的76%。 日本:人口集中地区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CMA) 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市场区(SNLA)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CEUD)
10000
马来西亚、科威特、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士等
20000
尼日利亚、毛里求斯
50000
日本
(二)城市化地区及其界定
1.城市化地区 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城市和它周围地区人口密 度在1000人以上的密集居住区两个部分构成, 合计人口在5万人以上。
2.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 MSA是指具备如下两个特征的地区:
• (3)交易制度,降低交易成本。包括市 场管理制度,也有企业制度、产权制度 等。
例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机会主义等行 为使得交易成本很高。企业的存在,能 够降低交易成本。
2、集市的产生
(1)运输、信息传播产生交易的空间成 本;
只要存在空间距离,人们完成一笔交易 时,总比位于市场区的交易者付出更多 的费用,这种费用是由于空间距离,更 确切地说是由于时间距离而产生的。
城市是一个内部相互作用的各种市场 (劳动、土地、运输、服务)的空间交 织,而且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的密集性:密集性是城市所特有 的根本属性之一。 2.经济上的非农业性:这是城市的经济特 性。 3.构成上的异质性:这是城市的社会属性。
四、城市的界定
(一)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 (二)城市化地区的界定 (三)中国对城市的界定
在中国,“城市”一词源于“城”和 “市”的基本内涵。
“城”在古代汉语中指一定地域上用作 防卫而围起来的墙。
“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
城市是一个极抽象的概念,泛指与乡村 相对的一种聚集地、经济空间、组织制 度与结构、生活景观等等。
二、经济学解释
一个座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 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 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与域外相互联 系的网状系统。—巴顿
第二节 城镇职能
一、交易和城镇形成 二、城镇的经济职能 三、城镇的其他职能
一、交易和城镇形成
1、交易及交易制度
(1)人的行为是为了获得满足,理性行 为是满足最大化。最有效的方式是分工 和专业化。有分工就有交易。 • (2)满足的出发点不同,交易的动机不 同。交易行为复杂产生交易成本,交易 活动越多,交易的成本越高。
(一)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 定
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 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 模最低标准为2000人。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加拿大: 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荷兰: 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埃及:省和地区 的首府为城镇)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马耳他:没有 农业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下限标准
下限标准(人)
国家和地区
100
乌干达
200
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等
400
阿尔巴尼亚等
500
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1000
加拿大、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指
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乡镇以上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的比重 (%)
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万元)
人均县级财政预算内收入(元/人)
承担一定的上解任务
8 20 6 20 8 60
4000 60
12 25 8 20 12 70
5000 80
>400 12 8 65 60
15 30 10 20 15 80
6000 100
2.建制镇的设置标准
具备下列两个条件之一的可以设立镇的 建制: (1)区县级地方国家机关,均设置镇的 建制。 (2)总人口在二万以下的乡,乡政府驻 地非农业人口超过二千的,可以建镇; 或者总人口在二万以上的乡,乡政府驻 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 可以建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