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望庐山瀑布》与《题西林壁》的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赏析西林壁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以壮丽的景色和深沉的哲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对古诗《西林壁》进行赏析。
古诗题西林壁赏析西林壁,曾经是中原地区有名的大山,在现代则为西林壁风景区,被誉为"封神劈山",是阴阳交界的神山。
这首古诗以西林壁的雄伟壮丽为背景,表达了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的主题。
诗的开头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通过对山势的描绘,唤起了读者对于这座山的遥远和不同角度的认知。
接着,诗人描绘了山的巍峨和高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里的"庐山"是一个隐喻,表示人们常常只能看到表面现象,而无法认知事物的真实本质。
通过与"此山中"对比,诗人表达了人们局限于自身经验和视野的局限性。
诗的第二部分描述了山中的古刹,"古刹千年翠竹深,玉泉山下秋连山"。
这里的古刹和秋景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给人以静谧和精神寄托。
接着,诗人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这里的"向晚"使诗中的时光更加真实,"驱车登古原"更加突出了人生短暂和时光流逝的主题。
诗的最后一部分,诗人以更加深沉的语言诠释了人生的无常和物是人非的现实:"下有数峰皆俊秀,上有一士能操觚"。
这里的"一士"指的是曾经的自己,隐喻了个人的改变和物是人非的不同。
诗人最后写道:"当时只道是寻常,不知今日又是秋"。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人突显出人生的短暂和时光的不可逆转。
整首诗以巧妙的对比和形象的描写,让人对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通过对《西林壁》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王之涣对于时光流逝和物是人非的主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以壮丽的山景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语言的运用,将人生的无常和时光的流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_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赏析一】这是一首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的绝句。
但艺术构思和表现主题迥然不同。
原诗题在江西九江市南西林寺墙壁。
李诗具体描写了香庐峰瀑布以烘托庐山气势,达到激发读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热情。
苏诗则无描写具体景点,而是总揽庐山,别具慧眼,生动而形象地从中道出生活哲理,从而启发读者辩证思维、举一物而晓万事、提高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作品充满理趣和对事物的思考辨析。
诗人看山同时又是在看人事看社会,指出立足点不同,观察事物结果殊异。
只有跳出圈子,把握事物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认识。
诗人用韵没有泥守律绝基本定式,首句韵脚用了邻韵。
峰为冬韵,同、中则为东韵。
整篇平启顺乘跳转妙合,精巧别致。
深入浅出,充满智慧,品味无穷。
【赏析二】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关于庐山的古诗词

关于庐山的古诗词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文人墨客喜爱的创作题材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庐山的古诗词及其赏析:1. 《题西林壁》——苏轼-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群峰和变幻多姿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表达了人们常常因为身处其中而无法全面认识事物的道理。
2. 《望庐山瀑布》——李白- 原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3.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原文: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壮美景色和神话传说,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这些古诗词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庐山的壮美景色和独特魅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望庐山瀑布》古诗分析

《望庐山瀑布》古诗分析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古诗。
描写了庐山上
流水飞瀑的景色,将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惊心动魄的视觉体验相结合,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这首古诗采用了四言五句的句式,整首诗以瀑布为核心,通过夸张
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瀑布壮丽景观的深刻感受。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意味着阳光照耀下瀑布喷溅起的水汽如同紫
烟一般升腾上升,给人一种神秘而令人陶醉的感觉。
这种紫烟的形容,使得整个场景更加梦幻般,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在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人用“挂”一词形容瀑布的景象。
这
种描写使瀑布看起来悬挂在前方的山谷之上,形成了视觉上的张力。
与此同时,诗人的“遥看”一词,更加强调了距离的遥远,增加了读者
对景物的向往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进一步展示了瀑
布的壮丽。
瀑布从高高的山峰上直冲而下,形成了水流的飞跃之态,
给人一种陡峭和猛烈的感受。
诗人将瀑布的高度夸张地说成“三千尺”,使得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
而将瀑布与银河相对应,更是赋予了
瀑布神秘和宏大的意象。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通过夸
张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将庐山瀑布的景色描绘得庄严而壮美。
这首古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
赞美之情。
《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的对比及教学浅见

诗
”
,
人 在 叙 写 的 基 础 上 点 明理 语
内涵 深 刻
,
耐人
人 寓情 于 景
《
以情 感人
》
。
题西 林 壁
,
缘 景 说理
,
重在 一 个
“
理
通 过 以 上 对照 比 较
学 的 重 点 和 难点
。
,
可 以 帮 助我 们 把 握 教
,
字
。
诗 人 并 没 有着 意 去 描述 庐 山 瑰 丽 的 景 象
(
,
香 炉峰 和 凌 空 飞 腾 的 瀑 布 这 两个 景 象 来 写
了 什么 ?
“
生 挂
” ”
字形 象地 写 出香 炉 峰 烟 岚 飘
字 形 容 瀑 布 悬 空而 下
,
小
”
见
“
大
,
”
体 现出 庐 山 的 高
。
绕 的景 色 比较
。
“
表现
峻
,
雄奇
《
取景之妙
》
足见 诗 人 的 匠 心
“
出 瀑 布恢 宏 的气 势 ) 理 解这首 诗还 要 注 意 联系
,
可 问学 生:
诗 人 篇 外 有意 观 察 构思 比 较
启 人 深思
什 么地 方
2
。 、
怎 样 观 看 庐 山 瀑 布 的 ? 从 题 目 中那
,
二
、
些 字 眼 可 以 看 出 ? 题 目 讲的 是 什 么 意 思 ?
品析 字 眼
、
明诗 意
, ,
。
指 导 学 生 理 解诗
,
观 察 点不 同 是 这 两 首 诗 的 又 一 特 点
《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的对比及教学浅见

《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的对比及教学浅见
《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是李白的兩首詩,兩首詩主要讓人感受到秋天的自然風光,獨特的感受讓人感覺出李白的浪漫情懷,同時也體現出他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在元旦安樂宮中,看到望庐山瀑布後所作的詩,詩中開頭以天色已漸暮,故把酒詠明月對開。
詩中表達了李白對秋天大自然的景象的濃厚的感受,「極目四望皆如此」一句表達了他的神韻,對秋天的靜謐之美的欣賞和沉醉,也体現出他和大自然和諧的關系。
《题西林壁》是李白在西林寺中,看到了壁画,所作的詩,描述了壁画上的山水,詩中細緻的描寫山川景色,「林蔭處處聞風鳴」「高木梢梢鳥飛聲」,表現出了李白對秋天大自然的崇敬與敬畏之心,他把自然美景與人文精神結合,給人以嚴肅而又激昂的感受。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更加深刻的體會到,李白的詩歌中的秋天大自然的風光,同時也表達了他對秋天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心。
這兩首詩不僅体現了李白對大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心,也讓讀者體驗到李白的浪漫情懷,從而讓讀者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秋天大自然的美。
對于教學而言,教師應該對這兩首詩更加細致的剖析,從而讓學生明白李白對大自然美景的欣賞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時也要讓學生明白,通過閱讀和剖析這兩首詩,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秋天大自然的美。
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這兩首詩的內容,結合對大自然的崇敬和關愛,讓學生能夠更深刻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增強學生對大自然的崇敬和關愛之心。
从望庐山瀑布到题西林壁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从望庐山瀑布到题西林壁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区别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
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各有特色。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
而《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生活哲理。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
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而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
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苏轼上庐山,起初决意不作诗,后来却连写五首,道尽人生哲理智慧

苏轼上庐山,起初决意不作诗,后来却连写五首,道尽人生哲理智慧一首诗歌能传颂千古,必定是它敲动了世上大多数人的心扉。
苏轼的诗词不仅文辞华美奇隽,还富有人生哲理及智慧,让人回味无穷。
他在庐山上留下的名篇诗句,更是在近千年的尘世间流转回响。
一、初上庐山时,苏轼为何决心不作诗?元丰七年,苏轼被贬谪黄州已经有四年零两个月。
虽然是谪居,苏东坡在这里过得是十分的潇洒惬意,不仅把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受百姓爱戴,还结交了一大帮失意的文人墨客,天天饮酒吟诗、高谈阔论。
除此之外,为了解决自家粮食问题,苏轼还开垦了一片“东坡农场”,亲自带领家人种菜种粮,现在已是瓜果累累,日子好不逍遥自在。
正当苏轼享受着这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时,宋神宗赵顼的一纸诏书打破了他的宁静。
赵顼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华和品行,思揣着“乌台诗案”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是时候将苏轼调回自己身边了。
然而,曾被苏轼批判过的大臣们却死活不同意让他回京,不得已赵顼只好下令让苏轼调任汝州,离京师近一些,同时生活条件也会比黄州好一些。
对于皇上的好意,苏轼却不太领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殆似小儿迁延避学。
”觉得他自己就像孩子逃避上学一般,不太愿意面对这个调令。
毕竟,作为一个有浪漫情怀的诗人,苏轼自认为更适合现在这种樵耕渔读的田园生活,抗拒尔虞我诈的官场日子。
但圣命难违,苏轼还是写了封谢表向赵顼谢恩,言语虽然客气恭顺,却掩饰不住地有些小牢骚,其中还用了“惊迫未定,梦游缧绁之中”这样的词句。
苏轼的政敌们看了,又趁机在皇上面前诋毁他,说他对朝廷有意见,赵顼却一笑了之。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苏轼虽然是东山再起,但想到又要接近那个与自己个性格格不入的官场,他的心情自然不会太好。
怀着这样的情绪,苏轼拖家带口地离开黄州,奔赴汝州。
途经九江庐山,苏轼心情并未多大好转,加上与参寥等好友分别,苏轼愁绪更浓,因此初上庐山时,虽然这里山谷奇秀让他应接不暇,但还是决心不作诗,他曾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望庐山瀑布》与《题西林壁》的赏析摘要:文中通过对《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两首诗词的解读,感悟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唐诗宋词文化,以及大师们的独具匠心与妙笔生花。
关键词: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李白;苏轼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
唐诗起源于魏晋以来文风的不断转变发展,繁荣得益于统治者对诗才的偏爱。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蜚声四海,映照古今,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艺术之精湛,都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
宋词则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
而山水文化,又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这其中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
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
唐朝诗仙李白就从庐山的一个视角写下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山水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一首画面壮观,气势恢宏的山水诗歌。
描写的是庐山瀑布。
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江面上。
这首七绝,描写庐山瀑布的总体阵容。
首句写阳光灿烂、紫烟缭绕的香炉峰,算是铺设背景,诗人在庐山香炉峰下,远远地观赏这里的风景。
他先从上面的香炉峰看起,“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的光辉照射在香炉峰上,“香炉”中在升起紫色的烟雾是香炉峰下有瀑布,水气蒸腾,混入云气,透着日光,反映出紫红色,远望过去,在形似香炉的高峰上盘旋缭绕的就是紫色的烟云了。
香炉冒烟是极为平常的事物,诗人借它来描写香炉峰的奇丽景观,并为下句做好铺垫;“遥看瀑布挂前川”,写瀑布从山顶直垂下来,就像悬挂在山前河道的上空一样,远远望去,一条瀑布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这里最传神的是一个“挂”字。
瀑布原本是从山壁上突然倾泻而下的水,远远看起来就像是悬挂着的布,所以叫瀑布。
作者用“挂”字形容它从上而下,非常形象。
第三、四两句进一步描写瀑布,“飞流直下”,写瀑布从高高的山壁上笔直地奔泻而下的迅疾情况。
“三千尺”是一个夸张数字,它和上面提到的“挂流三百丈”一样都是夸大地形容瀑布从陡峭的山壁的极高处飞流而下的气势。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意思说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极高的天空降落下来了。
银河本是晴朗的夜晚环绕天空的银白色光带,它既很壮观,又富于神秘的美,是大自然的一种天象奇观,用银河比喻瀑布,显示出瀑布银光闪闪,气势磅礴的壮丽奇观,真是别出心裁的联想。
诗人在运用这个比喻时,不取“像”“似”之类的字,而用一个“疑”字,故意说它若真若假,却更强调了两者相似的逼真程度。
“飞流直下”,写瀑布的水流迅猛如飞,一泻到底;“三千尺”,夸张地说香炉峰高,瀑布水长;“银河落九天”,用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比喻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读起来仿佛看见那银白耀眼的光泽,听到那惊心动魄的轰响。
从“遥看”到“疑是”,由见景而生情,使人感受到诗人欣赏瀑布时的兴奋和喜悦,这首山水小诗,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着人们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庐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随同这首诗,宛如天上皎洁明亮的银河,在作者眼前闪闪发光,永不消逝。
这首绝句是在天宝十五年,李白被流放夜郎时写的。
当时李白因其妻思弟心切,欲上豫章看望弟弟,遂离开宣城,到距豫章很近的庐山隐居。
庐山乃天下名山,景色秀丽无双,李白观察多日,爱之深切,思官场纷争无数,他体会到了从天子近臣到江湖文人这两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巨大差异,也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世态炎凉,但是李白却丝毫没有向世俗低头,更不会趋炎附势,他在酒中求道,山里作乐,落得逍遥自在,尽管内心的孤寂一直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但念天下大好山河充满了浪漫、洒脱与活力,使得他可以抛开朝堂,怡情山水!其中写下不少诗篇赞美庐山美景。
《望庐山瀑布》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像力,有比喻,有夸张,显示出庐山瀑布奇丽雄伟的独特风姿,也反映了李白这位大诗人胸襟开阔、超群出俗的精神面貌。
面对着这样壮丽的瀑布,诗人画家常常要为它吟诗作画。
但在旧社会里,由于时代的局限,纵如李白的豪放,在这大自然的杰作面前也只能发出“壮哉造化功”的感叹,乃至产生了“永愿辞人间”的念头。
李白一生非常喜爱庐山的风景,从他的“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望庐山瀑布》之一)等诗句可以看到他晚年曾经有过退隐庐山的念头。
同样饱受宦海沉浮的宋代大文豪——苏轼。
他的一首《题西林壁》,不仅仅是一首山水诗歌,也表达出来作者本人身陷囹圄,坎坷不平的仕途寓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探认庐山本体。
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
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
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
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远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诗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顺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地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
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意味于淡泊。
《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庐山天生丽质,风光无限,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描写过它,赞美过它。
在吟咏庐山的诗歌中,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
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取胜之途各异。
首先绘景意图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即景抒情,重在一个“情”字。
它有声有色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和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诗人笔下的庐山气势磅礴,神采飞扬:红日初升,香炉生烟,彩霞紫雾,缭绕天际,瀑布凌空而下,仿佛银河倾泻人间,诗就是这样如仙似幻地再现了庐山之美,也就是这样如醉似狂地抒发了诗人浓烈奔放的情感。
它以景启情,又融情入景。
《题西林壁》是缘景说理,重在一个“理”字,它不以描写瑰丽的景色取胜,也不以抒发强烈的激情感人,而是意在揭示有关认识事物的规律:世上的事物只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观察分析,才不致于囿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对于事物的多面的正确认识。
诗人虽然也绘了景,但以绘景来蕴藉着理趣。
横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侧视则是陡峭壁立的奇峰,远望是隐天蔽日,近察则危崖险石,仰观是重峦登嶂,俯瞰则深沟幽壑。
在这里,诗人的确将诗的意旨瞄准在用自然风光解悟人世繁琐事务。
其次,取景角度的不同,带来心理的思考不一样。
李白取其庐山风光之一道出庐山无限优美壮丽,所以心也就抛开尘世纷扰,尽情将志趣投入山水之间,超凡脱俗,喜乐无尽。
而苏轼则不然,不停地转换自己的角度,意求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却不料在视角的转换中,才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在同一角度,或者同一高度,看到更多更全面,只能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很美,就像圣殿高堂很令人向往,然而你却永远无法洞悉全局!“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风光秀丽,素有“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之美誉。
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亲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
如此名山,酷爱如画山水的中国诗人们自然不会惜墨,他们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这些诗篇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我们考察庐山昔日的人文、地理、景观的宝贵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