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望庐山瀑布到题西林壁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合集下载

从李白与苏轼的庐山诗,比较唐宋诗的不同

从李白与苏轼的庐山诗,比较唐宋诗的不同

从李白与苏轼的庐山诗,比较唐宋诗的不同庐山,是天下名山,素以风景奇秀著称。

历代诗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徐志摩、郭沫若等众多诗人相继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名篇佳作。

其中,诗仙李白和大宋活得最潇洒的男人苏轼,各自写下的吟咏庐山的诗作,不仅成为千古绝唱,而且成了唐宋诗的各自代表。

李白丨望庐山瀑布(其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按照一般的说法,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作了这首诗。

抛开创作背景不论,单从艺术风貌上来讲,本诗确乎是一首具有太白特色的典型诗作。

太白的诗,自然、率真、奔放、飘逸,连律诗都可以当成古体来写。

他的七绝恰好可以发挥这些特长,无拘无束,把诗人的天真烂漫发挥到极致。

苏轼丨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大致是48岁(1084年)那年,东坡第一次来到了庐山,便被庐山的风景所震撼。

在庐山游玩了十几天,做了很多首诗。

后来与东林寺的总长老游西林寺,东坡在墙壁间挥毫写下这首久负盛名的诗。

两首诗,都非常有名,都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但两诗的写法与特色截然不同。

以致于大凡作唐宋诗比较的文章或著作,会将其拿来作诗例对比一翻。

李白是主观之诗人,多写有我之境。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者看庐山,以己之眼观物,但见太阳照射香炉峰,云雾缭绕,巨大的瀑布挂在眼前,动静得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则是李白眼中而且经过艺术加工的瀑布了,打上了李白的色彩。

即是比喻,又是夸张,把一道气势恢宏的瀑布推送到了我们面前。

其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壮彩;其感情奔放,似江河奔腾;又自然清新,似云卷风清。

苏轼是理性之诗人。

他的诗,既能看到“我”,却要注意把“我”跳出来。

以本诗而言,既横看,又侧看,还远近高低到处看,故而所观之物,各有不同。

那是不是东坡此诗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了”呢?其实,错!东坡这里根本就不CARE王国维所说的意境。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一、从诗歌的总体风貌看, 唐诗和宋诗气象迥异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 形成于“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 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满怀, 纵情欢乐, 傲岸不驯, 大气磅礴, 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 美妙奇异, 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 感时伤世, 深沉博大, 沉郁顿挫, 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 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 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 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 刻意求工求新, 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 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 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

同为悲春伤秋之作,唐人杜甫,与宋人晏殊就表现了不同的气象出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同样是写“悲”, 宋诗是“悲凉”, 而唐诗则是“悲壮”。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 唐诗主抒情, 宋诗则重在揭示蕴涵在诗歌形象之中的理趣唐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辉煌,漫游名山大川的豪迈,行走江湖,执剑仗义的豪爽。

《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的对比及教学浅见

《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的对比及教学浅见
,


,
人 在 叙 写 的 基 础 上 点 明理 语
内涵 深 刻
,
耐人
人 寓情 于 景

以情 感人


题西 林 壁
,
缘 景 说理
,
重在 一 个


通 过 以 上 对照 比 较
学 的 重 点 和 难点

,
可 以 帮 助我 们 把 握 教
,


诗 人 并 没 有着 意 去 描述 庐 山 瑰 丽 的 景 象
(
,
香 炉峰 和 凌 空 飞 腾 的 瀑 布 这 两个 景 象 来 写
了 什么 ?

生 挂
” ”
字形 象地 写 出香 炉 峰 烟 岚 飘
字 形 容 瀑 布 悬 空而 下
,





,

体 现出 庐 山 的 高

绕 的景 色 比较


表现

,
雄奇

取景之妙

足见 诗 人 的 匠 心

出 瀑 布恢 宏 的气 势 ) 理 解这首 诗还 要 注 意 联系
,
可 问学 生:
诗 人 篇 外 有意 观 察 构思 比 较
启 人 深思
什 么地 方
2
。 、
怎 样 观 看 庐 山 瀑 布 的 ? 从 题 目 中那
,


些 字 眼 可 以 看 出 ? 题 目 讲的 是 什 么 意 思 ?
品析 字 眼

明诗 意
, ,

指 导 学 生 理 解诗
,
观 察 点不 同 是 这 两 首 诗 的 又 一 特 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高考关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往往是唐诗和宋诗交错命题。

请看:卷全国I卷全国卷新课标·宁夏卷2004年唐诗宋词2005年唐诗唐诗2006年宋诗宋词2007年宋词唐诗宋诗2008年宋诗宋诗宋诗2009年宋诗唐诗宋词掌握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对我们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

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1.同写庐山: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唐诗与宋诗有什么不同?
我们今天一说到古诗,最先想到的是应该是唐诗,后人多以为,好诗尽自唐。

而宋代虽也不乏好诗,却以词著称。

如把唐诗和宋诗放在一起比较,是可以品出不同之味的,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唐宋诗之间的主要区别。

唐诗重意境
唐诗以炼句著称,尤善于借意象表达,所谓融情于景。

看似寥寥几笔,背后往往蕴藏不尽之意。

试举一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这首《滁州西涧》,看似写景,实则蕴意颇深,品味之后实则是另外一番景象。

首句“独怜”二字尤为关键,怜涧草被雨水所侵,而黄鹂却居高,得厚自鸣,此二句为暗喻遭遇也;后二句写晚潮来急,此时野渡正需船夫却无人,一来点出忧怀社稷之心,二来暗示自己怀才不遇。

这是一首典型的借物言志诗,如不能细究其味,就会只知其表而不知其实,读唐诗不可不知这点。

宋诗重情理
相比较唐诗,宋诗更侧重于抒情或说理,意境也相对较浅。

例如: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我们看郑思肖的这首《画菊》,同为托物言志,却不需要细味便可知其意,此诗虽有隽永之味,意境较前者而少了一层。

与此类似的还有“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少年
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等说理名句。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宋诗中常用虚词,而唐诗多用实词,如此一来,唐诗意境要比宋诗丰富许多,这点也值得我们写诗借鉴。

如果将诗比喻成画,我认为唐诗便如水墨画,而宋诗则如工笔画。

重意则深,重情则浅,或许这便是宋诗逊色唐诗之处。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唐诗和宋诗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环境背景,这意味着两者无论在题材,语言特色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一)题材和表现内容上一方面,唐诗虽然也有很多反映政治社会现实的诗,但由于宋朝政治比较腐败,人民生活不安定,在那样的背景下,宋诗在反映统治者的内部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等方面等忧国忧民的内容上表现的更为全面,广泛。

并且由于南宋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机,其写出的诗呈现爱国花,涌现出了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另一方面,唐诗更多的继承的是“诗言志”的传统,很多诗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的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或表达自己某方面的思想感情。

但宋诗更多的是些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日常自然现象或生活场景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艺术特色和风格上首先,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在唐诗中,经常通过竹子这一意象来表现一种不像恶势力屈服的气节。

通过杨柳来表示依依不舍的情怀,通过杜鹃来表现游子的思乡情怀。

所以唐诗往往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它的语言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而是深析透辟。

例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并没有把庐山的具体面目描绘出来,而是侧重表现由山引发的哲理性思考。

再如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虽然也有意象,但与唐诗的激情预警不同的是它是激情与李,让理从事出,理从景出,是为了表现人应该忘记痛苦和烦恼和道理。

唐诗是诗人之诗,所写的诗语言多通俗自然,而宋朝由于文人执政,且很多人喜欢读书,博学之才倍出,所以宋诗是学者之诗,他们好用典,经常可以唐诗重“兴象”,宋诗重“意理”;唐诗尚“意境”,宋诗重“理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

试论唐诗与宋诗风格及形式特征的差异诗歌发展本是一脉相承的。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由重情到重理。

唐诗、宋诗正是最璀璨的两颗明星。

他们风格特异、各有千秋,千百年来激回响。

唐宋诗风格的特色,正如《诗词散论·宋诗》中所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下面就是我对唐宋诗风格及其差异的二三浅见。

(一)唐诗主情韵,宋诗主理趣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与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

同样是游庐山,李白重情韵,苏轼重理趣, 格调韵味完全不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样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情辞华美,兼具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

而苏轼的《题西林壁》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深刻阐述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由此可见,宋代诗人多喜说理、善议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

宋代诗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使宋诗发人深思,给人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则善于言情,激情澎湃,直抒胸臆,极富浪漫色彩。

唐不论山水诗、送别诗、怀古诗、爱情诗都情韵丰华,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二)唐诗蕴藉含蓄,宋诗深析透辟同样是说理,唐宋诗也有很大区别。

唐诗中也有富于理趣的诗,像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虽然只是叙事写景,但新雨松林、山风秋月、鸣琴一曲,均可悟道。

最后以不答作答,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寓理于景,意馀于词,这是唐诗言理的特色。

而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佚名【导读: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1.同写庐山: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转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有其原因的,其中都有规律可循。

7.同写江河: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望庐山瀑布到题西林壁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

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各有特色。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

而《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生活哲理。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

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

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而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

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

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唐宋初以来,宋诗仍受残唐诗风的影响,尚未出现具体新创的系统。

真正的
宋诗,是由宋真宗、仁宗时代的欧阳脩及其好友梅尧臣开其端。

欧、梅之後,出现了两个宋诗大宗——王安石与苏轼。

苏轼的门生黄庭坚後来的影响超过苏轼,形成了所谓「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除了黄庭坚之外,还有陈师道、陈与义两大诗人。

南、北宋之文,江西诗派的影响笼罩大半诗坛,流弊也因之而生。

南宋三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刚好出现在这一阶段。

他们都受江西诗派影响,也都想在江西诗派之外另谋出路。

在他们之後,宋诗走向没落。

以上所提诸人——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苏轼。

黄庭坚、陈师道。

陈与义、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可说是宋诗的大宗,其中苏、黄、陆三人尤其重要,是可以跟唐代的李、杜、韩(愈)、白(居易)并称的大诗人。

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而宋诗的代表作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正是“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在极高的起点之上,苦心孤诣终于唐诗双峰并峙,各领风骚,亦不能不为后人称道…… 由此看来,宋诗也不一定不如唐诗。

宋诗与唐诗最大的区别在于,唐诗重“象”,宋诗重“意”;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这就是说,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语言简洁,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炼,表现也不太含蓄。

唐诗基本上能做到用诗人自己自然平易的语言来表达,宋诗则往往用典故和前人的话来表现,因而宋代的诗人首先是学者。

ﻫ那么这样看来唐宋诗可作以下比较:
唐诗:主情、蕴蓄,表现上韵流言外,风格上多比兴,作法上婉而微,词评论方面诗论少。

宋诗:主理、发露,表现上意尽其中,风格上多赋,作法上径以直,词评论方面诗论精。

就文学的发展而言,贵独创而不贵拘泥,宋诗人在唐诗已然兴盛至斯的情况下,难以为继;穷则思变,于是开辟新境,涉足唐人未到之处,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元明之后,诗尽管也有所变化,却均越不出这两大派的藩篱。

我想说的是,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具有无可置疑的崇高地
位,这已是今天普遍的共识了。

不要用读唐诗的态度来读宋诗,也就是说,应该持有不同的“阅读期待”。

唐宋诗之争近千年不止的事实本身,似已证明宋诗在唐诗之外形成了独具的诗美特征,“宋调”与“唐音”成为互相对峙的中国古代诗歌的特定概念,后世诗歌的发展都没有从根本上越出这两大诗歌艺术系统的范围。

与其比优劣,倒不如比特点更有意义。

因而论述唐宋诗不同特点的见解,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陈衍先生说宋诗比之唐诗,“清而有味,寒而有神,瘦而有筋力”;钱钟书先生也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檀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都是体悟有得之言,但其概括性很强,读者诸君不妨从对本书所选的具体作品的反复吟诵中加以领会;如果能与唐诗对读,做点相同或相近的题材、意象、用词、格律上的比较赏析,体味唐宋诗的异量之美,则将获取更全面、丰富的审美愉悦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