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马说
2023年最新的《马说》原文和翻译7篇

2023年最新的《马说》原文和翻译7篇马说原文及翻译《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扩展阅读:作者简介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中考文言文详细注解系列24:马说

二十四、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2。
千里马常有,而3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5,骈死于槽枥之间6,不以千里称也7。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马之千里者8,一食9或10尽粟一石11。
食马者12不知其13能千里而食也。
是14马也,虽15有千里之能16,食不饱,力不足17,才18美19不外见20,且21欲22与常马等23不可得24,安25求26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策之27不以其道28,食之29不能尽其材30,鸣31之而不能通其意32,执33策34而临35之,曰:“天下无马!”呜呼36!其37真无马邪38?其39真不知40马也![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创作背景《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
《马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阅读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课外阅读训练】②其真不知马也。
:表示推测语气。
③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指千里马。
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shí,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通“饲”,喂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名作动,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之①鸣之不能通其意:补足音节,无实义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③策之不以其道:代千里马能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3、判断文言句式:①马之千里者:倒装句,定语后置。
②尽粟一石:倒装句,定语后置。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倒装句,状语后置。
④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⑤执策而临之。
:省略句,省略主语。
⑥其真不知马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翻译: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辱于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翻译: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8、策之不以其道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
9、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练习题带答案

《马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祗】只,紧。
2、【奴隶人】奴仆。
3、【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5、【一食】吃一次。
6、【或】有时。
7、【食(sì)】同“饲”,喂。
8、【外见(xiàn) 】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9、【且】犹,尚且。
10、【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1、【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材:才能、才干。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14、【临】面对。
15、【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二、文言知识积累: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食.马者:通假字,同“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通假字,同“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通假字,“材”通“才”,才能④其真无马邪.:通假字,“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⑤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今异义,古义:有时。
⑥故虽.有名马:古今异义,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
⑦策之不以其道.:古今异义,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今异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
⑨才美.不外见:古今异义,古义:美好的素质;今义:美丽。
⑩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原指马鞭,这里是用马鞭驱赶。
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⑫一食或尽.粟一石: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⑭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2、一词多义:而: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①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②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文言文

《马说》文言文
【文言文】
《马说》
(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
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最新」2020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马说》教案 语文版-可编辑修改

24 马说【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和“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正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一、欣赏图片并导入:二、了解文体及作者:明确: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马”或“论马”。
2.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三、课文阅读及翻译:1.全班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正确的句读。
2.教师范读。
同学拿起笔将自己刚才没有读准的生字圈出。
3.同学根据教师的范读正音并在课文上注音再读。
4.指导翻译:1)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将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加上点。
2)讨论:共同探讨并在书本上注释这些实词和虚词。
3)班级讨论: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加点的字词。
5.试译全文:四、课文分析:讨论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千里马”:寓指人才。
“伯乐”:寓指赏识才的人。
“说天下无马的人”: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讨论2:仔细阅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B.千里马都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韩愈马说原文与译文

韩愈马说原文与译文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韩愈的马说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下面是其原文与译文,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马说作者: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
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3、而:表转折。
可是,但是。
4、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故: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
24马说

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
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的漂亮!
我是
,我为自己代言!
无之而道
其欲饱马不一
马曰不食
能与力也知食
邪天能之
千常不虽其或
枥于不里 之奴常马 间隶有千世 不人故里有 以之虽马伯 千手有常乐 里骈名有然 称死马而后 也于祗伯有
槽辱乐千
温馨提醒:
用红笔圈出文中的“不”字。
联系语境理解“不”中包含 的深刻内涵和思想感情。 在书上做批注。
壹 伯乐之“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决定性作用
伯乐
千里马
贰 千里马之“不”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叁 食马者之“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肆 韩愈之“不”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知人论世
韩愈从他19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连考 三次,终于在25岁中的进士,他原以为 可以如愿以偿地登上仕途之路,不曾想, 紧接着参加的“博学鸿词科”考试,让 他屡屡受挫,闲居长安,每日奔走于王 公卿相之间,希望能寻到一条通往上层 社会的道路,可是毫无结果。
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 遭冷遇。尽管如此,他仍然申 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 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 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 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 “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段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
2、请从文段二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 什么?(用原文回答)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文段三: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质的杂文,文章借 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的见解,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 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 强烈的愤慨。
拓展阅读
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 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 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朗读指导
读音准确 节奏 分明 重音 清 晰 流畅自然
问题探究
1、文段一作者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 系”?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用原文回答) 2、请从文段二中找出句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 原因。 3、请从文段三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 现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 旨? 4、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 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 比喻哪几类人?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 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 ( 退之 ),(唐 ) 代邓州南阳 (今河 南南阳)人。著名文 学家、思想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
给红色的字注音 祗辱( )骈( ) 一食( )一石( ) 食马者( )外见( ) 邪( )
给红色的字注音
祗辱( zhǐ )骈( pián) 一食( shí)一石(dàn ) 食马者( sì)外见( xiàn) 邪( yé )
学习目标
指导朗读 疏通文意 理解文章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
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 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 看法。“马说”即谈马、论 马。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 ( ),( ) 代邓州南阳 (今河 南南阳)人。著名文 学家、思想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请从文段三中找出千里马被摧残、被埋没体现 在哪三个方面?文段中哪句话能揭示全文的主旨? (用原文回答)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4、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那 么文中以“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 哪几类人?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解读
文段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本段作者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没 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如何呢?(用原文回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 人,姓孙名阳。据说, 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 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 用力挣扎,膝盖跪屈; 尾巴下垂着,皮肤也 受了伤;浑身冒汗,在 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 行还是拉不上
去,伯乐遇见了,挽 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 泪,并脱下自己的麻 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 身上。千里马于是抬 起头来长鸣,嘶叫声 直达云霄。这是它感 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 它啊。
范 仲 淹 《 岳 阳 楼 记
后 天 下 之 乐 而 乐。
先 天 下 之 忧 而 忧 ,
》
李千 天
白金 生
《散 我
将 进 酒 》
尽 还 复
材 必 有
来用
。,
苏 轼持 节《云江中城, 子何·
密日
州 》
遣 冯
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