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宋诗的联系与区别
论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论唐诗和宋词的关系唐诗和宋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没有人不相信,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虽然唐代也有词,但唐诗的成就简直就是中国古代诗文化的代名词. 到了宋朝, 文人们在唐诗整齐格律的基础上在每一行加上或减去几个字, 变成一种特殊的长短句文体, 人们称之为宋词. 宋代也有诗,但是宋词的的成就也是宋诗所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宋词或许没有唐诗的凝炼, 但它却具有更丰富的音乐性, 更多的变化. 那份意境,是唐诗难与相比的。
如果非说唐诗宋词之间的关系,举个也许不恰当的比喻, 唐诗宋词就象是红莲白藕, 各擅胜场, 你可以说宋诗不如唐诗, 但是你却不能说宋词不及唐诗.一、唐诗的内容和形式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1、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2、发展过程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①初唐诗歌。
②盛唐诗歌。
③中唐诗歌。
④晚唐诗歌。
3、唐代诗歌成就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
4、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二、词的内容和形式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归纳起来,这许多名称主要是分别说明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及其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1、词体的格律与自由2、词境的有限与无限3、词为“小道”与“别是一家”4、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唐诗和宋词常常被人们提到一起,人们把它们当作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
在我看来,唐诗和宋词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两点。
1、内容上,唐诗所书写的对象要宽广一些,也更清新一些。
2、不同的不在形式,而是深层次的内容。
总之,唐宋交界已经是中国两个不同时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诗宋词的区别也不仅仅是韵律,而且已是实质的改变,中国至宋,诗歌开始衰落。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

唐诗与宋诗的比较1、唐诗距离乐府歌曲的时代近,而且也有部分的诗是可以歌唱的。
唐诗的声调铿锵响亮,或者婉转抑扬,具有音乐性。
宋诗时代,词已发达,诗则脱离歌曲,近于散文的节奏。
2、唐诗的色彩鲜明,辞藻华丽,形象明朗。
宋诗避免绚丽的辞藻,归于平淡。
形象同样明朗,但不是着色画,而是水墨画。
3、唐诗以抒情为主,也有叙事歌曲,以激动人的感情。
有强烈强烈的感情,浪漫的情绪。
宋诗多说理,词句平易而说理精辟,引发人智慧。
4、唐诗高超,题材不平凡。
宋诗以平凡的日常生活为题材。
5、唐诗尚多比兴,多寄托。
兴寄深微,含蓄不尽,因而浑厚。
宋诗说理曲折达意。
高者沉潜深刻,浅者有太说尽之病,近于散文。
6、唐诗深入浅出,作者有诗才,非关学历。
宋诗多用典故,求其高雅脱俗,因此比较难懂。
总之,宋诗继唐诗,要求创造性,不能不别求面目。
唐宋诗品质不同,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有不同点,但也不能以严格的时代来分。
杜甫诗已经多用典故,也多议论。
但主要用散文风格作诗的是韩愈,摆脱滑熟的音调和美丽的辞藻的是孟东野(郊)。
所以韩孟的诗就有宋诗的风格。
而宋代的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又近唐诗风格,故未可一概而论。
后来学诗的或学唐诗,或学宋诗律诗风格的不同。
元遗山《论诗绝句》:“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
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按一般人的看法,诗的变化到苏黄算是尽了。
这是指诗的表现手法,苏黄又与李杜不同。
后人或学唐,或学宋,难以出奇制胜了。
元、明、清三代的诗(不说词曲,专讲五七言诗)风格上没有多少变化,好像模仿唐宋人的作品似的。
说“尽”是指表现手法尽。
并不是说题材穷尽。
诗的题材当然是无穷的,因为社会在发展变化,人的思想感情也古今不同。
宋诗的风格在北宋时代已经形成,这是和古文运动分不开的。
配合古文运动,宋人也以散文的思路作了诗。
另外在宋代发展了词。
那倒是以抒情为主,有强烈感情的诗歌,配合着音乐歌唱。
词有另外新鲜的通俗的语言,而它的思想感情却又接近于唐诗。
唐诗与宋诗之比较

唐诗与宋诗之比较作者:魏沁琳来源:《好日子(中旬)》2017年第12期摘要:古往今来,唐诗犹如文学史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虽与唐诗一脉相承,但却少了些许唐诗的张扬与夸张,变得更加平淡与内敛。
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不断地进行发展与创新。
从整体而言,唐诗波澜起伏、绝美华丽,喜用奇字重字,充满大唐盛世的夸张色彩;宋诗则平易自然、清新婉转,喜用明白如话的常用字,叙易被人忽略的锁细物象。
本文将分别从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的角度阐述唐诗与宋诗的异同。
关键词:唐诗;宋诗;继承1.宋诗是对唐诗的模仿与继承首先最突出的是宋人对于杜甫的学习与继承。
王安石的《舟夜即事》中“水明鱼中饵,沙暖鹭忘眠”一定程度上是对杜甫《绝句》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模仿。
黄庭坚追摹的典范是杜甫晚期作品,所学重点是杜诗的“句律精深”,主要在于杜甫“晚节诗律”与“夔州句法”的“不烦绳削而自合”的规范性,力求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陆游对杜甫的追摹是超乎于字句之外的境界,如他的“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度浮桥至台南》)与杜甫的《登高》有相似的境界,充溢着触景生情的豪气。
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大诗人都曾极力赞扬杜甫,学习杜甫。
从这一角度而言,杜甫的地位在唐代还未能确立,而如今能获得如此坚实的文学地位,与宋人对其的表彰与继承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宋人对于白居易、李白的学习与继承也是不容忽视的。
宋初文坛盛行的是唱和诗,白居易的元和体成为了时流学习的榜样,以王禹偁为代表的白体诗人,推许白居易浅白晓畅的诗风。
陆游的《自咏》中提到:“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自言受白居易的影响就较大,形成了晓畅、精炼、自然的语言特色。
欧阳修重在模仿李白的语言,他创作的《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模仿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长短句夹杂,诗风更趋自由。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唐诗和宋诗的区别唐诗和宋诗的区别《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一、从诗歌的总体风貌看, 唐诗和宋诗气象迥异唐诗的气象来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 形成于“潮平两岸失, 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 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 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
最能体现唐诗气象的是李白和杜甫, 他们共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李白渴望建功立业, 抱负满怀, 纵情欢乐, 傲岸不驯, 大气磅礴, 冲破一切规范和约束, 美妙奇异, 酣畅淋漓之至。
杜甫忧国忧民, 感时伤世, 深沉博大, 沉郁顿挫, 恪守“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基本原则。
李白雄壮, 杜甫浑厚,李白和杜甫共同代表了“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唐诗气象。
由于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国势, 宋诗始终笼罩着沉郁悲凉之气; 同时也因为政治上重文轻武,士大夫地位的提高, 宋诗作者每每感到难以超越唐诗的焦虑, 刻意求工求新, 尤其是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注重诗文的法度, 在创作上体现为诗文的“终始”、“关键”和“开合”, 体现为句法的严谨和押韵的严密。
同为悲春伤秋之作,唐人杜甫,与宋人晏殊就表现了不同的气象出来《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中秋月》晏殊一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同样是写“悲”, 宋诗是“悲凉”, 而唐诗则是“悲壮”。
二、从表达方式来看, 唐诗主抒情, 宋诗则重在揭示蕴涵在诗歌形象之中的理趣唐人在他们生活的年代所追求的是人生的辉煌,漫游名山大川的豪迈,行走江湖,执剑仗义的豪爽。
第七讲 宋诗

三、宋初诗歌
1.白体诗与王禹偁的创新 1.白体诗与王禹偁的创新 宋初的唱和诗风与白体诗。 王禹偁的突破。王禹偁(954-1001),谪居商州将 王禹偁的突破。王禹偁(954-1001),谪居商州将 近二年,是他一生创作力最旺盛、收获最多的时 期,也是他诗风发生关键性转变时期。贬官商州、 滁州后,接触了生活实际,他自觉地学习白居易 新乐府的精神,大量创作了反映现实、爱国爱民 的作品,如《感流亡》 的作品,如《感流亡》等。王禹偁不仅由以诗为 应酬手段进而效法白居易的以诗讽喻,而且由白 体进而向杜甫集中寻求诗歌艺术的新境界。
王安石:诗歌的成就总体上要超过散文, 从内容上可分为4 从内容上可分为4类:政治诗,怀古诗,咏 怀诗,写景诗。怀古诗的代表作有《明妃 怀诗,写景诗。怀古诗的代表作有《 曲二首》等,写景诗有《泊船瓜洲》 曲二首》等,写景诗有《泊船瓜洲》等, 艺术上以“雅丽精绝” 艺术上以“雅丽精绝”著称。 《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 明妃曲》 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 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 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 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 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 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
2.晚唐体与西昆体 2.晚唐体与西昆体 晚唐体的作家与作品,《蔡宽夫诗话》 晚唐体的作家与作品,《蔡宽夫诗话》说: “唐末五代,流俗以诗自名者,多好妄立 格法。……大抵皆宗贾岛辈,谓之贾岛体, 格法。……大抵皆宗贾岛辈,谓之贾岛体, 而于李杜不少假借。” 而于李杜不少假借。”宋初学晚唐的诗人, 即沿袭这种风尚,代表作家有潘阆、魏野、 林逋、九僧和寇准等人。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黄庭坚著有《 黄庭坚的诗歌创作。黄庭坚著有《豫章黄 先生集》,存诗近2000首,其中律诗的成就 先生集》,存诗近2000首,其中律诗的成就 较高。代表作有《寄黄几复》 较高。代表作有《寄黄几复》等。前人评 论黄庭坚的诗歌“清新奇崛” 论黄庭坚的诗歌“清新奇崛”、“自出己 意以为诗” 意以为诗”。黄庭坚的诗学地位也由此奠 定。 《登快阁》: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 登快阁》 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 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 寄黄几复》 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 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丰腴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
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唐诗和宋诗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环境背景,这意味着两者无论在题材,语言特色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一)题材和表现内容上一方面,唐诗虽然也有很多反映政治社会现实的诗,但由于宋朝政治比较腐败,人民生活不安定,在那样的背景下,宋诗在反映统治者的内部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等方面等忧国忧民的内容上表现的更为全面,广泛。
并且由于南宋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机,其写出的诗呈现爱国花,涌现出了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另一方面,唐诗更多的继承的是“诗言志”的传统,很多诗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的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或表达自己某方面的思想感情。
但宋诗更多的是些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日常自然现象或生活场景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艺术特色和风格上首先,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在唐诗中,经常通过竹子这一意象来表现一种不像恶势力屈服的气节。
通过杨柳来表示依依不舍的情怀,通过杜鹃来表现游子的思乡情怀。
所以唐诗往往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它的语言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而是深析透辟。
例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并没有把庐山的具体面目描绘出来,而是侧重表现由山引发的哲理性思考。
再如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虽然也有意象,但与唐诗的激情预警不同的是它是激情与李,让理从事出,理从景出,是为了表现人应该忘记痛苦和烦恼和道理。
唐诗是诗人之诗,所写的诗语言多通俗自然,而宋朝由于文人执政,且很多人喜欢读书,博学之才倍出,所以宋诗是学者之诗,他们好用典,经常可以唐诗重“兴象”,宋诗重“意理”;唐诗尚“意境”,宋诗重“理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

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诗与唐诗的区别及宋诗的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2、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3、风格的差异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宋诗的特点一般认为最主要的是议论化、散文化。
“以文为诗”。
唐代个别诗人如韩愈等已开其端。
但奉为圭臬,因之蔚为一代诗风者则自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始,至王安石、苏轼﹑黄庭坚而达到极致。
由“以文为诗”到“以议论为诗”,宋诗之所以在强大的唐诗影响之下独树一帜﹐形成自己的这一风格特征﹐有著深刻的时代根源。
北宋时期,政治改革和随之出现的朋党之争,从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一直是知识分子关心的主要问题。
终南宋之世﹐主战和主和﹐又将朝野士人分成旗帜鲜明的两大派。
绝大多数诗人具有官僚和知识分子双重身份,“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
是这批人的共同特征。
其次,宋代儒学一改唐人死守前代注疏的旧习﹐疑经惑古﹐以己意解经,蔚为风气,本已官僚化的士人﹐又加上了一重学者化的身份。
所谓某人好议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宋诗是在唐诗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色。
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而最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分水而流”。
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巨大。
区别:有两种答案,可供选择
答案二:1、宋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
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
2、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宋代诗歌的基调;
3、唐诗寄情于景,而宋诗寄情于理。
宋人在学习先辈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发唐人之所未尽,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
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的,宋人皆写入诗中,如苏轼、黄庭坚写下了许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的诗;
4、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
主要表现在艺术上,呈现议论化、散文化和以才学为诗的顷向,这对后世诗歌艺术的发展造成好坏兼具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5、全宋诗的数量惊人,超过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