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

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
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

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宋诗是在唐诗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色。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而最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分水而流”。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巨大。

发展(不同):

宋初以来,宋诗仍受残唐诗风的影响,尚未出现具体新创的系统。真正的宋诗,是由宋真宗、仁宗时代的欧阳脩及其好友梅尧臣开其端。欧、梅之后,出现了两个宋诗大宗——王安石与苏轼。苏轼的门生黄庭坚后来的影响超过苏轼,形成“江西诗派”。江西诗派除了黄庭坚之外,还有陈师道、陈与义两大诗人。南、北宋之交,江西诗派的影响笼罩大半诗坛,流弊也因之而生。南宋三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刚好出现在这一阶段。他们都受江西诗派影响,也都想在江西诗派之外另谋出路。在他们之后,宋诗走向没落。以上所提诸人,苏、黄、陆三人尤其重要,是可以跟唐代的李、杜、韩(愈)、白(居易)并称的大诗人。

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而宋诗的代表作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正是“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在极高的起点之上,苦心孤诣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各领风骚,亦不能不为后人称道。

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宋诗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

在诗歌基调方面,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宋代诗歌的基调。

在写作手法方面,唐诗主言情,寄情于景,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而宋诗喜说理,寄情于理,崇尚议论。宋诗同唐诗相同,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宋人在学习先辈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发唐人之所未尽,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的,宋人皆写入诗中,如苏轼、黄庭坚就写下了许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的诗。

而在写景上,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在数量方面,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指风格。《诗词散论·宋诗》中:“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

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机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厂,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析透辟,即以意胜。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

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然而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而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唐朝的诗人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他们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诗显得丰腴,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语言,或者炫丽的色彩给世人带来另一种审美效果。

纵观整个唐诗史,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华丽的特点。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有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

正是通过与唐诗丰腴的对比,才突显出宋诗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这种平淡,从而展现了其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

(二)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

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宋诗呈现出“理趣”的特点,即诗人

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但这种理趣并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这就存在两代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差异———感性与理性,唐诗重韵致,而宋诗尚理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全诗读来无半点唐诗的风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设问句的使用既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虽是观水有悟,却是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要做到事理通达,心境透明,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而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往往是富有诗意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的,对事物感性直观性的良好把握使得唐代诗人侧重表现内心的感受,他们或纵情于山水,相惜于送别或感慨于历史兴衰,百姓疾苦,感叹于爱情的缠绵悱侧,因此唐代就具有了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诗韵,表现出了生活的美好及诗人精神的美。在诗人的笔下,日常的和平环境中的生活也往往显得浪漫而开展,人们的情思、精神,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以情韵深深地打动读者。

(三)、宋诗“以文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又一大特点,即严羽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文为诗”,即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和情绪。这种诗风称为“散文化”,虽不能完全概括宋代的全部特点,但是经过了反对西昆之后,散文化成为宋诗的主流。

“以议论为诗”是指宋诗善于议论,而且发论不借助意象的抒情表意,与唐诗的以抒情写景入诗不同。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前两句紧紧扣住题中的“初晴后雨”四字,但接下来的两句没有继续作具体描写,而是转为概括议论,只用一个比喻,就传达出西湖山水的秀丽、风情万种的神韵,真正做到了虚处传神,此喻一出,“遂成西湖定评”。

“以学问为诗”是指宋诗中善于使事用典,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是其代表,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化用或活用典故。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但黄诗并未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相对而言,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想,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宋诗在唐诗影响下不断发展,对唐诗既是继承,也是延伸创新。两者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各有所长。正如缪钺先生所说:“唐诗如花中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槛,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从望庐山瀑布到题西林壁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从望庐山瀑布到题西林壁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区别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各有特色。《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而《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生活哲理。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而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唐宋初以来,宋诗仍受残唐诗风的影响,尚未出现具体新创的系统。真正的

唐诗与宋诗的区别

1,年代不同,一个是唐,一个是宋;2,体制不同,一个是诗,一个是词,诗分为律诗和绝句;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时代概念以外,则还指风格。风格当然与时代有关,不能几械的用时间段来划开;唐诗从韩孟诗派起下启宋调,而宋朝也有传承唐音者,比如宋初的白体和西昆体。就总体而言,唐宋诗风颇有不同,自宋以后直到近代,我国古典诗歌的风格,一般都没有超出过唐、宋诗这两大类的范围。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李白的《洞庭湖》(之一):“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天南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此诗只是写洞庭西望之所见,信手拈来,毫不着力,读来的确是蕴藉空灵,情在景中,这是以韵胜。 再看黄庭坚的《题郑防画夹》(之一):“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这首诗前三句写的是湖中景致及景色之动人,待到诗人欲买舟一游时,方明白并非真景,原来乃是画。前三句的烘托作势,目的全为闪出最后一句,足见颇费匠心,深折透辟,即以意胜。 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而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的确,本诗与李白诗相比,意思较为深刻,以气骨见长;但情辞之丰腴则有所不如了。苏轼此诗的意义还不仅于此,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而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至于富理趣,唐诗中本有,像王维的《酬张少府》“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诗人只是叙事写景,松风山月、解带弹琴,均可资以悟道。最后以不答作答,耐人寻味。理寓于景,意在言外,这是唐诗说理的特色。 而宋诗说理的特色,则可以照看黄庭坚的《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乐园二首》(之一):“万事同一机,多虑即禅病。排闷有新诗,忘蹄出兔径。莲花出淤泥,可见嗔喜性。小立近幽香,心与晚色静。”相对上一首而言,二诗其实含义相同,但黄诗在写法上较为曲折,说理更加透辟;只不过言尽句中,论到含蓄则有所不如了。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汇总新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一、《回延安》贺敬之 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树梢树枝数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描绘了延安新貌。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 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山有小口;②初极狭。 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 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小石潭记》柳宗元?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佩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课文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四、《关雎》? 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 广东东莞市光明中学彭登联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造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都。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背景知识了解 1、近体诗 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21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得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三、听录音朗读课文(略) 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以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五、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 六、品位鉴赏 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可适度展开) 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 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 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 明确: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其之清新,景色之美妙。这二字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这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 3、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七、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中,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俗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一、《回延安》(贺敬之) 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 感激和热爱之情,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句子是:“树梢树枝 数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2、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的句子是: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 的书。” 3、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夸张句子是: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 我看!” 4、描绘了延安新貌的排比句是:“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红,一 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中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3.《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山有小口; 初极狭。 4.《桃花源记》中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桃花源记》中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记》中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7.《桃花源记》中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 8.《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0. 《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1.《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2.《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不愿外界打扰生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小石潭记》柳宗元 1.《小石潭记》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佩环 2.《小石潭记》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4.《小石潭记》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小石潭记》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小石潭记》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四、《关雎》 1.起兴的句子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12.《唐诗五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主旨】 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诗人在闲适的情趣中流露出彷徨无依的莫名苦闷。 【习题及答案】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愿而归的句子是: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二、赏析简答题: 1、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诗与宋诗的名气

宋诗与唐诗的名气之比较 摘要:宋诗属于宋代文学的范畴,同时也是中国诗歌体裁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后人对宋代文学的印象大多是其词的兴盛发达。那么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究竟如何呢?宋诗的名气其实并不差,然而与唐诗相比却去之甚远,其原因 关键词:宋诗唐诗名气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人们通常把唐诗和宋词相提并论。宋诗似乎就被不自觉地轻视了,以至于宋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及唐诗与宋词。但是宋诗是在唐诗之后,多多少少会继承一些唐诗的遗风,比如宋代初期有一些“晚唐体”诗人。所以说宋诗不如唐诗有名一定有着文学层面、社会层面等多方面的理由。 首先,从最浅显的层次入手。一个事物的名气往往要先看它是否占据主流地位。唐代是一个诗歌王国,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按新编《全宋诗》收录,共11万多诗人、20多万首诗作。此处可以看出宋诗的数量要远远多于唐诗,但是仅凭数量是不能代表一个事物的主流的。唐代的诗占据着文学的主流地位,唐代的词、散文、传奇等虽有发展,但都远不如唐诗的兴盛。而宋代词的发展壮大前所未有地冲击了宋诗的地位。宋词在发展伊始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所以,词的发展革新促使其逐渐取代诗的地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唐诗是一个朝代的文学主流形式,而宋诗虽然数量庞大,却次于宋词,不能称其为宋代的文学主流形式。从这里可以大致看出宋诗不如唐诗有名的最浅显的原因之一。 除了外在的形式之外,任何一张文学体裁的名气和地位必然与之内在的内容与其所反映的文学精神价值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下面就要谈一谈唐诗与宋诗在内容及其感情精神层面的区别。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由于这些原因,宋诗比唐诗好学。唐诗靠灵感,宋诗靠才学;才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灵感却不能勉强。唐诗靠感性,宋诗靠理性;理性可以深思熟虑获得,而感 TEST 2015/10/31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 一、《桃花源记》陶渊明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 2.《桃花源记》中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 3.《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 4.《桃花源记》中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6.《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 二、《小石潭记》柳宗元 (1)《小石潭记》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小石潭记》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小石潭记》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小石潭记》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5)《小石潭记》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6)《小石潭记》中“”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三、《关雎》 1、起兴的句子是:。 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 4、《关雎》中的男子由“。”引起“。”的美好联想;“。”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 。”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四、《蒹葭》 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 。 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 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

理解性默写档 (5)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2.白的《送友人》中点出告别的地点的诗句是;3.是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4.商隐的《无题》中诗人使用比喻,捧出一腔鲜血;5.仲淹《幕遮》中借草地的绵延感叹故乡遥远的;6.仲淹《幕遮》中借酒来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的;7.柳永的《八声甘州》“、”与温庭筠的《望江南》;8.《商山早行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点明时间、地点和天气的诗句是 2.白的《送友人》中点出告别的地点的诗句是。 3.是说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 4.商隐的《无题》中诗人使用比喻,捧出一腔鲜血写下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的盟誓,后又用来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 5.仲淹《幕遮》中借草地的绵延感叹故乡遥远的是 6.仲淹《幕遮》中借酒来抒发浓烈的思乡愁绪的是 7.柳永的《八声甘州》“、”与温庭筠的《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意境相似。

8.《商山早行》中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 9.《旅夜书怀》中“,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10.杜甫在《旅夜书怀》中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相应的诗句是:,。 11.《旅夜书怀》中“,抱负,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12.《旅夜书怀》中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的诗句是:。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里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13.《登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极写城楼之高,上与大荒相连相接,诗人的愁思正浓,无处排遣。 14.《登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两句,描绘在城楼上所见的风雨中的近景,来表现了诗人遭贬以后忧恐烦乱的心境。 15.《登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两句,写诗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远谪到南粤荒僻之地,已经够寂寞孤独了,而音讯又难于通达,这又使诗人增添了一重悲凉,余韵袅袅,余味无穷。 16.《登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两句,仰观则重岭密林,烟雨迷濛,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蜿蜒而去,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八下古诗文默写复习训练 理解性默写+直接默写

古诗文默写训练三 姓名:班级:得分: 《回延安》贺敬之 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描绘了延安新貌。 《桃花源记》陶渊明 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 3.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4.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5.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6.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7.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 8.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9.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 10.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小石潭记》柳宗元《核舟记》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6)课文中“”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7)《核舟记》中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8)《核舟记》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 《关雎》《蒹葭》 1、《关雎》起兴的句子是:,。 2、《关雎》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4、《关雎》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 5、《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单元《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唐诗五首》理解性默写 (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朝发白帝,暮到江陵。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

宋诗对唐诗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 宋诗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宋诗是在唐诗之后的另一个高峰,确立了一套异于唐诗的审美规范,但同时又学习唐代,表现出宋朝的时代特色。宋人继承发展了唐人的精神,而最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分水而流”。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巨大。 发展(不同): 宋初以来,宋诗仍受残唐诗风的影响,尚未出现具体新创的系统。真正的宋诗,是由宋真宗、仁宗时代的欧阳脩及其好友梅尧臣开其端。欧、梅之后,出现了两个宋诗大宗——王安石与苏轼。苏轼的门生黄庭坚后来的影响超过苏轼,形成“江西诗派”。江西诗派除了黄庭坚之外,还有陈师道、陈与义两大诗人。南、北宋之交,江西诗派的影响笼罩大半诗坛,流弊也因之而生。南宋三大诗人——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刚好出现在这一阶段。他们都受江西诗派影响,也都想在江西诗派之外另谋出路。在他们之后,宋诗走向没落。以上所提诸人,苏、黄、陆三人尤其重要,是可以跟唐代的李、杜、韩(愈)、白(居易)并称的大诗人。 鲁迅先生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而宋诗的代表作家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正是“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在极高的起点之上,苦心孤诣终与唐诗双峰并峙,各领风骚,亦不能不为后人称道。 唐诗与宋诗本是一脉相承,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宋诗都有新的开拓和创造。宋诗比之唐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表现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等方面都有所扩展。 在诗歌基调方面,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剧烈的历史背景下,宋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唐诗更炽热和深沉,成为宋代诗歌的基调。 在写作手法方面,唐诗主言情,寄情于景,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而宋诗喜说理,寄情于理,崇尚议论。宋诗同唐诗相同,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宋人在学习先辈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发唐人之所未尽,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的,宋人皆写入诗中,如苏轼、黄庭坚就写下了许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的诗。 而在写景上,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在数量方面,基本上宋诗、唐诗虽是各富风采,但因为宋人以词为先,诗反而成为配角了,因此唐诗不仅数量上胜过宋诗,在素材上也多于宋诗。 通常区分唐、宋诗,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指风格。《诗词散论·宋诗》中:“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理解性默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班级:姓名: 教材目录: 古诗词背诵篇目 12.《诗经》两首 关雎 蒹葭 课外古诗词诵读—— 式微/《诗经》 子衿/《诗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24.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卖炭翁/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送友人/李白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卜算子?咏梅/陆游 一、期中之前古诗理解性默写: 1、《关雎》 ①、起兴的句子是: ②、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 ③、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 2、《蒹葭》 ①、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②、《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

3、《式微》 ①、《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 4、《子衿》 ①、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 ②、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①、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表达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②、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③、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 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 ③、《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高考关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命题,往往是唐诗和宋诗交错命题。请看: 卷 全国I卷 全国卷 新课标·宁夏卷 2004年 唐诗 宋词 2005年 唐诗 唐诗 2006年 宋诗 宋词 2007年 宋词 唐诗 宋诗 2008年 宋诗 宋诗 宋诗 2009年 宋诗 唐诗 宋词 掌握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对我们理解诗意有很大帮助。分析唐诗和宋诗的典型作品,我们就会发现,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1.同写庐山: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同写桃花: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哲理: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 3.同写春色: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 4.同写冬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雪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5.同写农家: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机,就会有新的希望。 6.同样以水为喻: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任何成绩的取得都是有其原因的,其中都有规律可循。 7.同写江河: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哲理:新生事物刚刚萌发,就有人敏锐的觉察到,并争相追求。 8.同写读书: 杜甫:昔甫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古诗二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部编版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24.唐诗二首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二、卖炭翁/白居易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原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

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理解性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 ⑤、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 【参考答案】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唐诗五首》同步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驱犊.()薄.暮()采薇.()萋.萋() 塞.上()汉塞.()征蓬.()燕.然()荆.门() 早莺.()沙堤.()徙倚 ..()() 【答案】gāodúbówēiqīsàisàipéng yānjīng Yīng dīxǐyǐ 【解析】注意多音字的读音,尤其是易错字的读音,如“塞”“堤”“燕”等。 2.文学常识填空: (1)诗歌从形式上可分为(又称“古风”)、(又称“格律诗”“近体诗”)。 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和的通称。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字)、(七字)。分为:首联(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尾联(七、八句),、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今体诗、、、句押韵,首句可押可 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2)王维字,盛唐派的代表作家。信奉佛教,人称“”,与孟浩然合称“”,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观摩诘之画,。” (3)李白,字,号,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 【答案】(1)古体诗今体诗律诗绝句五律七律颔联颈联颔联 颈联二四六八 (2)摩诘山水田园诗佛王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太白青莲居士浪漫诗仙 【解析】了解文学常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因此对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知识,平时应注意积累。 3.古诗默写填空: ○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 ○3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面初平云脚低。

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

浅析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 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 综观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如王禹偁《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林逋的诗主要歌吟湖山胜景和隐居生活,表现了远俗闲适的情趣,风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远,颇得时人称誉。如其《山园小梅二首》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话就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另外还有梅尧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式的简单比较;有苏舜钦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式的冷静沉寂;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式的眷恋家乡;更有苏轼“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式的清丽灵秀,虚处传神。 而纵观整个唐诗史,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华丽的特点。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有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 正是通过与唐诗丰腴的对比,才突显出宋诗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这种平淡,从而展现了其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 (二)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