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

合集下载

唐诗宋词对比总结

唐诗宋词对比总结

唐诗宋词对比总结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和宋代被誉为文学的黄金时代。

在这两个时期之中,唐诗和宋词分别成为了当时文人墨客们追求的艺术形式。

虽然都属于中国古代诗歌范畴,但唐诗与宋词在表现手法、题材内容、写作风格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和宋词进行对比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文学形式的独特之处。

二、题材与内容比较唐诗题材与内容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

唐诗涉及的题材包括山水田园、咏史怀古、抒发个人情感思考等等。

在题材内容上,唐诗大多注重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对自然的丰富描写表达感慨和情感,具有浓厚的唯美主义色彩。

宋词题材与内容宋代则是中国古代词歌的鼎盛时期,宋词相比唐诗更加偏向于抒发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琐碎细节。

宋词较为注重表达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描绘,常常运用细腻的语言描写爱情、相思之苦以及社会现实等话题。

三、艺术特点对比唐诗的艺术特点唐诗以其凝练、精炼的语言风格而著称。

唐诗追求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大多采用五言或七言绝句的形式,结构严谨优美。

同时,唐诗非常注重韵律和押韵的运用,通过对词句的抑扬顿挫,使整篇诗歌节奏感强烈,音韵协调美妙。

宋词的艺术特点宋词则以其细腻、婉约的风格而备受赞誉。

宋词追求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更加细腻的情感,对阐发人物内心独特的见解。

宋词在词牌、韵律上更加灵活多样,不局限于特定的格律,同时也更加注重对音乐美的追求。

四、写作风格对比唐诗的写作风格唐诗在写作风格上注重情景的刻画,善于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感受。

唐诗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既有描写具体事物的写实手法,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手法。

唐诗追求意境的独特设计,善于通过意象的凝练表达传情。

宋词的写作风格宋词在写作风格上更加婉约细腻,注重对感情的细腻描写。

宋词以其细腻精巧的艺术形式,通过对琐碎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体验。

宋词抒发情感时多运用对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结合,以此达到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的效果。

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唐诗与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诗歌时期,它们之间有很多的风格差异。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析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
一、意境和情感
唐诗注重意境的营造,多从大自然、人生哲理等主题出发,以简洁而深远的言语表达出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

而宋诗则更注重人情世故,情感多从现实生活、行文经理等主题出发,在细致而精湛的描绘中表达出浓郁的感情和心情。

二、风格和语言
唐诗的风格多为清新淡雅、朴实自然,语言简练、含蓄而婉约。

宋诗的风格则多为凝练、深沉、雄浑,语言则更为细腻且有更强的形象感。

三、艺术手法
唐诗注重意境的抒发,借助于夸张、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营造诗歌的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宋诗强调意象和气势,借助于声、色、味等生动形象的艺术手法来刻画形象,增加氛围感和视觉效果。

总之,唐诗与宋诗的风格差异是由于不同时代及其社会背景、
思想观念、文学形态等方面的影响造成的,它们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替代的珍贵财富。

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讲课教案

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讲课教案

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浅析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综观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如王禹偁《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

浅析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本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唐宋诗歌的差异在于:“唐诗以韵胜,宋诗以意胜”、“唐诗丰腴多彩,宋诗瘦劲平淡”。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宋朝历经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宋诗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及派别,下面就分别以各阶段的诗人及诗作为例,进一步阐释“以平淡为美”这一整体性风格追求。

北宋初年,以王禹偁、林逋为代表的“白体”诗人的诗作。

王禹偁在文学主张上不满五代浮靡文风,积极倡导革弊复古,所作诗文内容较为充实,风格平易淡雅,对后来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

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对比赏析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创作时期,两者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唐诗与宋词的艺术风格进行对比赏析。

一、艺术风格特点1. 唐诗的艺术风格唐诗以写景为主要特点。

唐代的诗人们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通过各种意象和形象的描写,给人以极强的感受力。

他们追求形象的艺术表现,通过具体的描写手法,力求将景物形象化、生动化。

同时,唐诗的艺术风格也注重音韵和节奏的表现,注重诗句的朗朗上口和韵律的和谐统一。

2. 宋词的艺术风格宋词的特点是以抒情为主。

宋代的词人们注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感受,词的写作风格更加自由灵动,不再受到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严格约束。

宋词更注重音乐性与意境的表达,通过巧妙运用词牌、对仗和押韵,使词的表达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二、表现手法对比1. 描写手法唐诗以具体形象描写为主,注重表现景物的外在形态与特征。

常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句更加鲜活生动。

宋词注重抒发内心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词人的情感世界。

2. 音韵表现唐诗追求和谐的音乐感与韵律感,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排布,使诗行更加抑扬顿挫。

宋词更加注重对词牌名曲的使用,通过对仗和押韵的巧妙运用,使词的音乐感更为突出。

三、意境营造1. 唐诗的意境营造唐诗注重对景物的形象化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刻画出自然景物的美丽与壮丽,营造出宏伟壮丽、奇崛迷人的意境。

2. 宋词的意境营造宋词侧重于写人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描写,创造出温婉、细腻的意境。

同时,宋词也注重景物与情感的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主题情感相互烘托,使意境更加鲜明。

四、艺术价值对比1. 唐诗的艺术价值唐诗以其雄浑大气、自然真实的描写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唐诗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后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宋词的艺术价值宋词以其细腻婉约的艺术表现和清新明快的音乐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的明珠。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

唐诗和宋诗的比较唐诗和宋诗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环境背景,这意味着两者无论在题材,语言特色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一)题材和表现内容上一方面,唐诗虽然也有很多反映政治社会现实的诗,但由于宋朝政治比较腐败,人民生活不安定,在那样的背景下,宋诗在反映统治者的内部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民生疾苦等方面等忧国忧民的内容上表现的更为全面,广泛。

并且由于南宋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机,其写出的诗呈现爱国花,涌现出了陆游,文天祥等爱国诗人,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另一方面,唐诗更多的继承的是“诗言志”的传统,很多诗是为了抒发自己对的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或表达自己某方面的思想感情。

但宋诗更多的是些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日常自然现象或生活场景背后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艺术特色和风格上首先,唐诗重在描绘形象、意象,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与此特点相联系,唐诗意境鲜明、情寓于象,这也就是所谓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如在唐诗中,经常通过竹子这一意象来表现一种不像恶势力屈服的气节。

通过杨柳来表示依依不舍的情怀,通过杜鹃来表现游子的思乡情怀。

所以唐诗往往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

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

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

它的语言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而是深析透辟。

例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并没有把庐山的具体面目描绘出来,而是侧重表现由山引发的哲理性思考。

再如他“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虽然也有意象,但与唐诗的激情预警不同的是它是激情与李,让理从事出,理从景出,是为了表现人应该忘记痛苦和烦恼和道理。

唐诗是诗人之诗,所写的诗语言多通俗自然,而宋朝由于文人执政,且很多人喜欢读书,博学之才倍出,所以宋诗是学者之诗,他们好用典,经常可以唐诗重“兴象”,宋诗重“意理”;唐诗尚“意境”,宋诗重“理趣”;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

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

浅析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综观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如王禹偁《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的风格特点比较唐代诗歌和宋代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重要流派。

虽然它们都属于诗歌,但是它们的风格和特点却是不同的。

本文将从文学时代背景、诗歌表现手法、诗人的人物形象等方面,对唐代诗歌和宋代词进行比较,以期更好地理解唐宋文学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一、时代背景唐代诗歌是在大唐盛世中兴起的,盛世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是唐诗能够迅猛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时期,拥有闲暇和学识的人们积极地从事诗歌创作和学习。

诗人们大多在府第、山水间寻找素材,创作了很多讴歌历史、描写风景、抒发个人情感的优秀诗篇。

宋代词则在唐代诗歌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宋代是以文化繁荣和离经叛道的思潮为主的时期。

它的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科技因素都有着极大的发展。

宋代词人们以“墨客”称呼自己,他们开始注重表现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把自己的体验、人生感悟融入到词中,使得词得以成为一种真诚的、抒情的、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形式。

二、表现手法1. 韵律唐诗中的韵律多种多样,但以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以及五言律诗最为常见。

这些诗歌的特点在于它们的韵律和押韵都非常明显,四句或八句诗中都能恰到好处地延续、传递情感。

唐诗有时还包含有音韵和谐的“赋诗”形式,抑扬顿挫的古典文体风格得以得到充分展现。

而宋词则弱化了对于韵律和押韵的要求,不拘泥于传统的文体,追求语感和情感。

一首完美表达情感的好词不需要刻意地去找对仗的字句,而可以像自由形式一样地畅所欲言,抒写内心感受。

2. 艺术表现手法唐诗注重以准确的语言和充分的想象力来描绘形象,注重描写自然景观的神韵,善于利用修辞手法来强化表现力。

而宋词则更注重描写细节和写出更有深度的意蕴,打破传统框架,创新意词表达手法,采用折叠、借景等手法,以较为格外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主题。

3. 文字表达方式唐诗贡献出来的文体非常成熟、稳定,以人物、景物为中心,刻画细腻。

但是有人认为唐诗缺乏某种性情。

宋词则以娴静为主,温雅的表达方式表达出宋代社会生活的柔和和安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唐诗宋诗风格及形成差异
唐诗与宋诗,它们本是一脉相承的,从整个诗史来看,宋诗正是唐诗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又存在很大差异,宋诗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在其基础上变革、创新发展起来的。

《诗词散论·宋诗》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这番话说的便是唐、宋诗各自的特色。

(一)宋诗“以平淡为美”,唐诗“以丰腴为美”
综观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且写景抒情信手拈来,读来有深情远韵,有一唱三叹的感觉。

唐诗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熟”的特点。

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这座山峰同时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因此,宋代诗人走出了一条与唐诗不同的路子,其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都可以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以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试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试、黄庭坚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显然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

这也是宋代诗人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

如王禹偁《畲田调》(其二)“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刀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此诗语言抛弃了唐诗的纷繁华丽,因而通俗易懂,前两句写“畲田”,后两句便生发开去,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短短四句却又在平淡之下,描写出了山农的自力更生,互相合作的可贵精神。

林逋的诗主要歌吟湖山胜景和隐居生活,表现了远俗闲适的情趣,风格上更是清和平淡,意趣高远,颇得时人称誉。

如其《山园小梅二首》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话就把倒映在清浅水中的梅花,疏朗淡雅、错落有致的身影表现得淋漓尽致,传神地勾勒出了梅花的姿态和风韵,更有尾联两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平淡之中却表现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另外还有梅尧臣“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式的简单比较;有苏舜钦的“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式的冷静沉寂;有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式的眷恋家乡;更有苏轼“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式的清丽灵秀,虚处传神。

而纵观整个唐诗史,无论是初唐的“四杰”及稍后的张若虚,还是中唐的李白乃至晚唐的李商隐,他们的诗作相对宋诗都呈现出华丽的特点。

有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式的丰腴;有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景象壮阔,气势雄伟的丰腴;有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壮怀在胸,想象丰富式的丰腴;甚至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层次丰富,沉郁苍凉式的丰腴;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式的丰腴;还有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形象美丽,意境朦胧式的丰腴。

正是通过与唐诗丰腴的对比,才突显出宋诗倾向日常化,生活化的这种平淡,从而展现了其以平淡为美的独特魅力。

(二)宋诗以“理趣”为特点,唐诗以“情韵”为特征
唐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即便是要叙事说理,也是将其寓情于景之中,因此唐诗读起来给人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

而宋诗以叙事说理为主,即便要写景抒情,也是寓理于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宋诗呈现出“理趣”的特点,即诗人在写景、咏物、记事之中,有意识地阐发某种生活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但这种理趣并不是玄思和吊诡,而是生活中随感而发的感想,在习以为常中给人以新的启迪。

这就存在两代人对生活态度的一种差异———感性与理性,唐诗重韵致,而宋诗尚理趣。

宋代诗人多善于思考,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深层意蕴,从而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因此宋代的“理趣诗”不胜枚举,然而在这些诗作中,宋代理家之集大成者朱熹的诗作《观书有感二首》更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不容忽视,因此当我们阐述宋诗以理趣为特点时,自然而然就会推其为代表。

先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读来无半点唐诗的风采,既没有引人入胜的景致描写,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抒发,而是洋溢着一种理性思维的气息。

设问句的使用既提出了问题,又给出了答案,虽是观水有悟,却是观书有感,意思是说要做到事理通达,心境透明,必须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前两句仅是对江水上涨,蒙冲变得像羽毛一样轻盈的现象进行描述,后两句即为转为议论,揭示了一定的道理,即告诫人们孜孜以求,功夫到家自然就能达到豁然开朗、自由自在的境界,也就是诗中所说“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些宋诗以生活中的事物揭示出一定的道理,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洋溢着理性的光辉。

而唐诗对日常习见的种种生活内容的描写,往往是富有诗意甚至是带有浪漫色彩的,对事物感性直观性的良好把握使得唐代诗人侧重表现内心的感受,他们或纵情于山水,相惜于送别或感慨于历史兴衰,百姓疾苦,感叹于爱情的缠绵悱侧,因此唐代就具有了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诗韵,表现出了生活的美好及诗人精神的美。

在诗人的笔下,日常的和平环境中的生活也往往显得浪漫而开展,人们的情思、精神,不是像秋水般的沉静,而是像春水般的不安于平地,寻找浩瀚的海洋,以情韵深深地打动读者。

(三)、宋诗“以文为诗”“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
宋诗区别于唐诗的又一大特点,即严羽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文为诗”,即诗多记叙铺陈,好以议论直言感受和情绪。

这种诗风称为“散文化”,虽不能完全概括宋代的全部特点,但是经过了反对西昆之后,散文化成为宋诗的主流。

“以议论为诗”是指宋诗善于议论,而且发论不借助意象的抒情表意,与唐诗的以抒情写景入诗不同。

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前两句紧紧扣住题中的“初晴后雨”四字,但接下来的两句没有继续作具体描写,而是转为概括议论,只用一个比喻,就传达出西湖山水的秀丽、风情万种的神韵,真正做到了虚处传神,此喻一出,“遂成西湖定评”。

“以学问为诗”是指宋诗中善于使事用典,黄庭坚及其“江西诗派”是其代表,主张“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化用或活用典故。

例如,《演雅》一诗,咏及蚕、蛛、燕、蝶等43种动物,它们本来全是自然意象,但黄诗并未到自然界中去观赏这些,而是从古代典籍的字里行间去认识它们,全诗充满着典故。

以上三点阐述了宋诗与唐诗的风格差异,相对而言,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平淡瘦劲,不如唐诗那
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思想,它是宋人对生活的深沉思考的文学表现。

以缪钺先生的观点作结:“唐诗如花中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槛,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而唐代是一个兴旺发达的社会,生活本身就容易激起人们的诗情,在时代精神的影响下,唐朝的诗人往往更多地带着一种诗意的眼光看生活,因而即使在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他们也发现了丰富多彩的美,所以唐诗显得丰腴,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及语言,或者炫丽的色彩给世人带来另一种审美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